《与妻书》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能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的生平和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与妻书》,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

(2)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词汇和句子。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英勇献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汇和句子。

3. 结合课文,思考如何表达对家人的感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图片展示: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与妻书优秀教案

与妻书优秀教案

与妻书优秀教案与妻书【教学目标】1.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是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等多用词的用法,掌握“其”、“与”在句子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做出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九十多年前,中国也有一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的《与妻书》作者作品介绍: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印发给学生)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请学生看注①作补充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

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踏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

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

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而勇踏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地将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

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二、听课文朗读,正字音、释难字词1.其:吾望其言是实(这,指示代词)今则望其真有(它,代词)卒不忍独善其身(自己,代词)汝其勿悲(表祈使,规劝)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他们,代词)2.与:与妻书(给,动词)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与,与其,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跟,介词)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和,连词)吾先死留苦与汝(给,动词)3.至:吾至爱汝(极,最,副词)吾爱汝至(到了极点,副词)词类活用:1.汝幸偶我(意动,以……为配偶)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作动,尊敬)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作动,爱护)4.称心快意(使动,使意快)四、文本研读1.节:“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意,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午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三步教学法】统编高中必修下册教案(详案):11.2《与妻书》(含答案解析)

【三步教学法】统编高中必修下册教案(详案):11.2《与妻书》(含答案解析)

可以死。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 )汝能之乎?即( )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 )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 )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 )慰( )。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

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 )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 )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而使汝担忧,的的( )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 )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 )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十四)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三、合作学习1.《与妻书》每一段的开头,都有很强的感叹语气,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②吾至爱汝。

③吾真真不能忘汝也!④吾今与汝无言矣。

2.《与妻书》一文中,作者回忆夫妻二人往事时,运用多处细节描写来表达夫妻情深。

请选择一。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下《与妻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情感。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运用书中的表达技巧。

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学习书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文言文阅读障碍。

对作者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的看法。

简要介绍《与妻书》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

3.分析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示例分析:a.第一段:介绍写信的背景和原因。

“余亦悔亡二女”:作者对失去女儿的痛苦。

“泪与血俱”: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b.第二段: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愿言不辱”:作者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将与君共老”:作者对未来的期许。

c.第三段:表达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身虽在九泉之下”: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必当负荆请罪”: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

4.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深入理解课文,写一篇关于家庭责任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对文言文阅读障碍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分析课文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内涵。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与妻书》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人生、爱情和牺牲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与妻书》是南朝梁时期文学家萧统写给妻子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2.2 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1.2.3 文化背景:介绍萧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环境,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4 课堂讲解: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中的爱情和牺牲精神。

2.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讨论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3.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4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材:《与妻书》相关教材或选集。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学资料和学术研究。

4.3 多媒体工具:投影仪、PPT等,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4.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增加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1.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

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与妻书》教案简编

《与妻书》教案简编

《与妻书》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与妻书》的背景及作者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精神。

(2)能够把握《与妻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3)能够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体会其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与妻书》。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林觉民对妻子深厚的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与妻书》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与妻书》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林觉民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2)把握《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林觉民的身份和革命背景,激发学生对《与妻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理解其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与妻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与妻书》的心得体会,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6. 总结提高: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与妻书》的内容,谈谈自己对革命先烈的认识和敬仰之情。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与妻书》中的精神,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林觉民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增强对《与妻书》背景的理解。

2. 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林觉民的革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

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

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

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

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

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林觉民及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

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语言、情感的魅力。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5、文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作者简介:明确: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人。

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

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

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

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题目解说:明确: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背景资料: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

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

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

4、学习生字:卿(qīng)晤(wù)彀(gòu)恸(tòng)语(yù)婉(wǎn)嗟(jiē)虐(nüè)眷(juàn)旁(bàng)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

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四、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1)、几家能彀.(“彀”通“够”。

)(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2、古今异义词:(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是介词“以”和动词“及”的连用,其意为:把···推及到···。

与今常用做表并列的“以及”不同。

)(2)、吾充.吾爱汝之心(充:扩充,扩大。

今常用义为:满足,装满,冒充。

)(3)、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第:只,但。

今常用在整数的数词前边,表示次序。

)(4)、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原因”。

不是今常用做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是.吾不是处(是:这,此。

今常用做判断词。

)3、词类活用:(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快乐。

)(2)、瓜.分之日可以死(名词用作状语,像切瓜一样。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分别解释为“敬爱”和“爱护”;后一个“老”与“幼”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解释为“老人”和“小孩”。

)(4)、汝幸而偶.我(词活用为动词,嫁给。

)(5)、当尽.吾意为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五、教师小结:本文是作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出了革命者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的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拳拳深情。

反映出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辛亥革命时期,广州曾经发生三次反清武装起义(1895年、1910年、1911年),这在当时中国的城市中时独一无二的,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空前的。

它反映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广州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广州这座城市所蕴藏着的巨大革命潜力。

这三次起义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奠定了广州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与中心地之一的历史地位。

二、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三、品味语言:1、“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篇点明这是一封绝笔信。

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但义无反顾。

2、“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引经据典。

用孟子的话再次说明对妻子的爱已普及天下苍生。

3、“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回忆新婚的日子,两情相悦,共赏美景,无话不谈。

现在这样的情形,让人多么悲伤。

4、“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我知道即将与你生离死别了,想要告诉你实情,却不忍心让我挚爱的你承受这痛苦,只能日日借酒消愁。

5、“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我对你的爱至死不渝,即便死去,我的灵魂与你也永远不会分开。

6、“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我死之后,若有心电感应,灵魂会永远陪伴你,不让你孤单难过。

我死得其所,但始终不能放下对你的依恋。

四、合作探究: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明确: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2、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明确: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明确: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

”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也道出了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

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至诚美好令人感到;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

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4、课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

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明确:作者在第四段写出了不能与妻子“相守以死”的原因。

作者从内心发出“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但分析当时中国的现实:“天灾”,“盗贼”,“瓜分”,“奸官污吏”,使“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地时不可以死”,即使不死,也要经受“较死为苦”的离散。

“天下人这不当死而死与不原意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这就是“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

自己并非心愿先于爱妻而死,是清朝的血腥统治,迫使有志之士走上起义的道路。

至此,明知妻子“不欲吾死”,而竟然就死的心志已表达得十分清楚了。

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死无余憾”,相信会有后来同志继承革命事业。

又叮嘱妻子善抚后代,使之继承父志。

这一段于说理中抒情,说情中喻理,情、理交织,人感至深。

5、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明确:(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

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

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五、教师小结:文章中表现了林觉民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吾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

能够为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欣然就死的人往往正是最热爱生活的人。

林觉民为了推翻黑暗的满清统治,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抛爱妻,舍幼子,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遗书中,作者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对他舍生取义能够理解,反反复复地倾诉他对妻子真切的爱,说明正是非常爱妻子,并由此推及爱天下的人,所以忍心舍生赴义的道理,使妻子明白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表现了革命烈士为了使全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献身精神。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24、与妻书生死诀别——含泪忍悲;就死原因——为天下计;再诉衷肠——愿妻理解;————为天下人谋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