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形成
风的基本概念

风的基本概念一、风的形成风的形成是空气流动的结果,常指空气相对地面的水平运动,是一个矢量,用风向和风速表示。
空气流动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运转,由于日地距离和方位不同,地球上各纬度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也就各异(见图1)。
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强,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多,因而温度高。
这种温差形成了南北间的气压梯度,在北半球等压面向北倾斜,空气向北流动,风的强度由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决定。
图1 地球绕太阳运转示意图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地转偏向力(这种力就叫做科里奥利力)的存在,在此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使气流向右偏转,在南半球使气流向左偏转。
所以,地球大气的运动,除受到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外,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为零,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在极地达到最大。
当空气由赤道两侧上升向极地流动时,开始因地转偏向力很小,空气基本受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在北半球,由南向北流动,随着纬度的增加,地转偏向力逐渐加大,空气运动也就逐渐地向右偏转,也就是逐渐转向东方。
在纬度30°附近,偏角达到9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当,空气运动方向与纬圈平行,所以在纬度30°附近上空,赤道来的气流受到阻塞而聚积,气流下沉,形成这一地区地面气压升高,这就是所谓的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分为两支,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南流动,指向赤道。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风速稳定且不大,约3~4级,这是所谓的信风,所以在南北纬30°之间的地带称为信风带。
这支气流补充了赤道上升气流,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称此为哈德来(Hadley)环流,也叫做正环流圈。
此环流圈南面上升,北面下沉。
另一支从副热带高压向北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吹西风,且风速较大,这就是所谓的西风带。
在60°N附近处,西风带遇到了由极地向南流来的冷空气,被迫沿冷空气上面爬升,在60°N 地面出现一个副极地低压带。
风的形成和影响

风的形成和影响风是地球上空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风的形成原理和它对环境的各种影响。
一、风的形成原理风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气压差异是由于太阳的不均匀加热所引起的。
当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时候,不同地区的地表受热程度不一样,从而产生了气压差异。
热空气较轻,气压较低,而冷空气较重,气压较高。
为了达到平衡,气压高的区域中的冷空气会流向气压低的区域中的热空气,形成风。
二、风的影响1. 气象影响风对气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风的方向和强度会影响天气的变化。
例如,热带气旋和暴风雨往往伴随着强风。
风还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
当风吹过大海时,会吹起水汽形成云和降雨。
风的强度还会影响气温,强风可以带走地表的热量,使得温度下降。
2. 生态影响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风可以传播植物的花粉,促进植物的繁殖。
其次,风也会传播植物的种子,帮助植物的扩散。
另外,风还可以为飞行动物提供推动力,帮助它们迁徙或寻找食物。
然而,强风和风暴也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风力过大可能导致树木倒伏,破坏生物栖息地。
3. 经济影响风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风是一种清洁能源,可以被用来发电。
风能发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风暴和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对农作物、建筑物和交通运输系统造成破坏,给经济带来损失。
4. 人类活动影响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风可以影响人们的运动和感觉。
当风速较大时,行走和骑行会感觉更加困难。
此外,风还可以吹走污染物和空气中的颗粒物,改善空气质量。
然而,强风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飓风和龙卷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常常带来破坏。
综上所述,风的形成是由于气压差异引起的,而风对气象、生态、经济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它对环境的各种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自然环境中的风的变化,做出相应的防护和调整。
风的形成的一段话

风的形成的一段话风的形成: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扩展: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
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运动。
要理解风的成因,先要弄清两个关键的概念:空气和气压。
空气的构成包括:氮分子(占空气总体积的78%)、氧分子(约占21%)、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成分。
所有空气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动着,彼此之间迅速碰撞,并和地平线上任何物体发生碰撞。
气压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空气分子在该区域施加的压力大小。
一般而言,在某个区域空气分子存在越多,这个区域的气压就越大。
相应来说,风是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
而气压的变化,有些是风暴引起的,有些是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有些是在一定的水平区域上,大气分子被迫从气压相对较高的地带流向低气压地带引起的。
大部分显示在气象图上的高压带和低压带,只是形成了伴随我们的温和的微风。
而产生微风所需的气压差仅占大气压力本身的1%,许多区域范围内都会发生这种气压变化。
相对而言,强风暴的形成源于更大、更集中的气压区域的变化。
空气流动所形成的动能称为风能。
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
太阳的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压力分布不均空气沿水平方向运动形风。
风的形成乃是空气流动的结果。
风能利用形成主要是将大气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在赤道和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强,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多、温度较高;再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地面和大气接受的热量小,温度低。
这种高纬度与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形成了南北之间的气压梯度,使空气作水平运动,风应沿水平气压梯度方向吹,即垂直与等压线从高压向低压吹。
风的形成原理介绍

风的形成原理介绍风是地球大气层中空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温度、压力和湿度差异引起的气体运动。
风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影响,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现象和预测天气变化至关重要。
风的形成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因素: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形特征以及大气温度、压力和湿度的差异。
首先,太阳辐射是驱动地球上空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通过空气层中的分子与粒子碰撞传递能量,使得大气层温度升高。
然而,太阳的辐射不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大气层的温度差异。
其次,地球自转也对风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相对于大气层而言具有较大的速度差异,使得空气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受到了科里奥利力的影响。
科里奥利力使空气出现了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方向偏转的趋势,这导致了风向的产生。
此外,地球的地形特征也对风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地形的起伏造成了大气层中的气压差异,引发了空气的运动。
例如,山脉对风的形成和流动起到了屏障的作用,使得空气流向山脉背风的一侧。
最重要的是,大气温度、压力和湿度的差异也是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和季节的温度和湿度差异会导致气压的差异,进而产生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使得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此外,冷空气和暖空气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风,例如,冷空气会下沉,而暖空气则会上升,形成气流。
总结起来,风的形成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受到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形特征以及大气温度、压力和湿度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风的形成和运动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风的形成原理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理解气象现象,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有益的参考。
风形成的原理

风形成的原理
风是地球大气层中因温度、湿度、气压差异而产生的气体运动。
由于地球不均匀受光照,在不同的地区,大气受热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压差异,再加上地球的自转,就会形成风。
具体来说,形成风的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的密度不同导致气压差异。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大气密度不同,气压也就不同。
气压高的地区空气向气压低的地区流动,形成了风。
2.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大气和地球表面产生了一定的摩擦力,使得空气受到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进而对流形成风。
3.水循环和蒸发作用。
地球表面的水汽在受到阳光的照射后,形成水蒸气,随后向大气中升腾,然后冷却凝结成云或雾。
当云或雾聚集足够多的水分后,就会形成降水,而形成降水的地区会受到更多的热量和湿度,导致风的形成。
综上所述,风是由大气层内气压、温度、湿度等的不同引起的气流运动。
风是怎样形成的_风的形成原因

风是怎样形成的_风的形成原因 ⼈们站在⾼处,会被空中的风吹拂。
风似乎就跟空⽓⼀样⽆处不在,很多⼈都好奇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下⾯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风的形成原因相关知识。
形成风的原因 ⽓压差引起风 ⼤⽓为什么会运动?是什么⼒量驱使它运动的呢?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平的风,垂直的升降⽓流,不规则的乱流运动,都各有其复杂的成因。
这⾥先就风的成因谈起吧。
⾃从⼗七世纪出现了⽓压表,指出空⽓有重量因⽽有压⼒这个事实以后,为⼈们寻找风的奥秘提供了开窍的钥匙。
⼗九世纪初,有⼈根据各地⽓压与风的观测资料,画出了第⼀张⽓压与风的分布图。
这种图不仅显⽰了风从⽓压⾼的区域吹向⽓压低的区域,⽽且还指明了风的⾏进路线并不直接从⾼⽓压区吹向低⽓压区,⽽是⼀个向右偏斜的⾓度。
⼀百多年来,⼈们抓住⽓压与风的关系这⼀条从实践中得来的线索,进⼀步深⼊探究,总结出⼀套⽐较完整的关于风的理论。
风朝什么地⽅吹?为什么风有时候刮起来特别迅猛有劲,⽽有时候却懒散⽆⼒,销声匿迹?这完全是由⽓压⾼低、⽓温冷暖等⼤⽓内部⽭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在⽀配着的。
⼈们不仅⽤这种规律来解释风的起因,⽽且还⽤这些规律来预测风的⾏踪。
⽓压怎样作⽤于风 风为什么从⾼⽓压区吹向低⽓压区?为什么在吹向低⽓压区的同时会向右偏斜?⼜为什么风⼒有时迅猛且强劲,⽽有时却⾮常微弱?要弄清这些问题,得先了解⼀些关于⽓压分布的知识。
上图是⼀张某⼀时刻的海平⾯⽓压分图。
图中画着⼀条条曲曲弯弯的等压线,顾名思义就可知道凡是同⼀条等压线经过之处,那⾥的海平⾯⽓压都是相等的。
在等压线闭合起来的地区,如果⽓压⾼于周围,就称为⾼⽓压(图中A处);若⽓压低于周围,则称为低⽓压(图中D处)。
⽽从⾼⽓压伸展出来的部分称为⾼压脊(图中B处),从低⽓压伸展出来的部分称为低压槽(图中C处)。
这种⽓压分布图和表⽰地势起伏的地形分布图⼗分想象:⾼⽓压和低⽓压好⽐⼭峰和⾕底,⾼压脊和低压槽犹如⼭脊和⼭坳,⽽等压线就象表⽰海拔⾼度的地形等⾼线。
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气体的运动。
主要的风的形成原因包括:
1.温度差异:太阳辐射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受到的日照量不同,导致气温差异。
气温高的地区空气变热,向上升,形成低压区;而气温低的地区空气较冷,较密,形成高压区。
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2.地球自转:由于地球自转,赤道附近的地区比极地地区运动更迅速。
这导致在大气中形成气流,即科里奥利效应。
科里奥利效应使得从赤道向极地移动的风会受到偏转,而呈现为东风或西风。
3.地形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和海洋,对风的形成和方向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山脉可以阻挡风的流动,形成风的阻挡和加速区域。
4.海陆差异:水的热容量比土地高,因此海洋的温度变化相对较缓。
这导致海陆之间的温度差异,引发了季节性风,如夏季季风和冬季季风。
5.气压梯度:气压梯度是指单位距离内气压的变化。
气压梯度越大,风速越快。
风是由气压梯度力推动的,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大气中的风。
气流的形成和方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地球上的风呈现出多样化的气象现象。
风是怎么形成的

风是怎么形成的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于大气层内不同温度、压强和湿度的差异引起的。
风的形成涉及到气候、地形、地球自转以及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
一、温度差异引起的风1. 日照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程度不同,导致地表温度差异。
当地表温度升高时,热空气会上升,形成低压区,周围的冷空气则会向低压区流动,形成风。
2. 季节变化:地球不同纬度的季节变化也会影响风的形成。
例如,夏季太阳辐射照射在北半球较高纬度区域时,高温会引起大气上升,形成低压区,引起北风。
二、地形对风的影响1. 山脉和高原:山脉和高原的存在会阻碍气流的流动,形成地形风。
当湿空气在山脉上升时,会发生降水,形成降水的风向。
2. 海洋和陆地: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引起的风,被称为海陆风。
当白天阳光照射在陆地上,陆地温暖,形成大气上升,吸引周围海洋的冷空气,形成海洋风。
而夜间,陆地冷却迅速,形成大气下沉,海洋的热空气则会朝陆地吹,形成陆地风。
三、地球自转和科氏力1. 科氏力:地球自转产生的科氏力会导致风的偏转。
根据科氏力的方向,北半球的风往东偏北吹,南半球的风往东偏南吹。
这种风被称为惯性风。
2. 科氏力和压强梯度力的平衡:在大气中,风的形成还与压强梯度力和科氏力的平衡有关。
当压强梯度力和科氏力平衡时,风才能形成。
综上所述,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不同温度、压强和湿度差异以及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等因素所致。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大气产生水平和垂直运动,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风。
风的形成对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通过了解风的形成,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天气,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冷
A
热
C冷
大气的水平运动
西
东
BA间,风往哪边吹?(北半球)
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水平气压梯度: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
距离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1010
1008
1006(hPa)
B
A
C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 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hpa) 1000
1002 1004 1006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 1008 方向:与风向相反。 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之间有一锐角, 大小: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1010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结论:受三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有一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与地面摩 夹角。(近地面风向)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擦力(→)共同作用下开成的风(北半球)
1.气压高低比较: B>A>A1>B1 2.近地面:热--低压 冷--高压
低气压
B1
高气压
A1
低气压
C1
高空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近地面
3.近地面天气状况: 上升气流——可能成云致雨 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zxxk 4.空气水平运动始终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5、近地面是低压时,高空是高压, 近地面是高压时,高空是低压。 6、等压面在高压处上凸,低压处下凹。
课堂演练 1. 图 中 A 、 B 两 地 吹 什 么 方 向 的 风 ?
A地 东 北 风 , B地 吹 北 风 ( 偏 北 风 ) 。 2. 比 较 图 中 A 、 B 两 地 的 风 力 大 小 , 并 说 明 原 因 。 B地 风 力 大 。 B地 等 压 线 密 集 , 气 压 梯 度 力 大 。
1000 1004
比较风速的大小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002
A
C B
996 1000 1004 1002 1012 1004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 hpa 低压 A 气压梯度力越大,风 996 速越大
C 高压 B
1004 1012 1008
1006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呈正比。 结论:假如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与水平气 压梯度力相同,垂直于等压线, 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面摩擦力
(与空气的运动方向相反)
)
13.
5
等压面
3
1000M 等高面
2
1
4
A
C
地面 (1)图中1、2、3、4、5气压相等是 (2)1、2、3、4、5中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3)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 ; ;
14.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
误 的是( )zxxk
15.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 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 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 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据此回答3~4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直接原因: 高空风
风向:与等压线 风的类型 近地风 风向:与等压线 受力: 力和 力和 力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D A. 海陆间热力差异 B. 太阳风的驱动作用 C. 地面高度不同 D. 因纬度不同造成的地面热量差异 2.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地面摩擦力 D. 前三个力的合力 3.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
A
C
A. 气旋和反气旋
C. 热力环流
B. 风
D. 大气环流
4、近地面的风向是 D A、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高压 B、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C、与等压线平行 D、指向低压并与等压线斜交 5、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大气的运动就是风 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D、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北 半 球 海 平 面 气 压 图
1020 1015 1010 1005 1000
高
1
0 02
B
A 风
99 5
风
低
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 1.四种辐 射特点 ②地面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几乎不吸收
③大气(④逆)辐射
被大气中的水汽、 CO2大量吸收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很少 大气反射很少
6.右图是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受力情况的示意 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图中①是指大气产生运动的水平气压梯 度力,方向总是由南向北 B.图中②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C.图中③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 度力 D.图中③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7.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风向的是( ) A
气 压 梯 度 力
(低)
N:向右 S:向左 地转偏向力 大小:赤道为0,纬度越高 地转偏向力越大 风向 特点:只改变方向,不改变
方向:垂直于风向
地转偏向力
速度大小
(高) (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二力作用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高空风)
3、摩擦力对近地面风的影响 小结
气压梯度力 风向 (低)
活动:
绘制南半球作用下风 的形成过程图
1010
1008 1006
D
C
1004
1002 1000
(hpa)
A
B
思考:1、A、B、C、D四个箭头分别代表什么?
2、这张图反映的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步骤:1.明确高低气压;
活动:
2.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1(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甲、乙两地,哪里的气压梯度大? 3. 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近地面风向与等 (2)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压线斜交(30o~45o);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为了完成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 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总 结
在北半球等压线图中,近地面风向是 B 高空风向是 A
高压
A C
1010
右
后
左
D
前
B
低压
1005百帕
风压定律:北半球高空:背风而立,右高左低
8.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
问题 (1)A、B两地风速比较大的是 A,比较理由 等压线密集 。 (2)在图上标出A、B两地的风向 。
C 9.下列四幅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速最大的(
)
解析: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在相同图幅的同等比例 尺下,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低压在左前
不同受力情况下的风向
1.若只受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大气运动的方向——理想状况 。
1002 1004 1006 风向
(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线
1008
1010
风向 :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百帕) 1002 1004 1006
特点: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 越大,风速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
结论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
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008
1010
2、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风向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
(百帕)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方向,不改变大小) 方向: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hpa) 490 大小: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
492 494 地转偏向力 496 498 500 风向
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 结论: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高空情况)
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有 一交角
总结归纳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垂直运动 上升气流 分类—— 下沉气流 水平运动——风
4.观察图2—12,想在图中布局化工厂,应选在哪 个位置最好( A )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 又叫水平气压梯度 (2)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 流向低压区的力 大小 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3)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部分 到地
面逆 大气 辐 射 地面辐射
大气升温
大气辐射
结论:地面 是大气直接 的热源。
3.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大量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逆辐射补偿了部分地面损失的热量
热 力 环 流
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的形成:
能的
不均
不均
空气 运动 同一水平
面上
差异
大气的
运动
力 受力: 力和 力
大 气 的 水 平 运 动
10、若甲、乙为相距 不远的陆地,a、c为水 平气流,b、d为垂直气 流,则甲、乙、丙、丁 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