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微项目 探秘膨松剂
微项目+探秘膨松剂-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实用价值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与酸反应
Na2CO3+2HCl= 2NaCl+CO2↑+H2O
碳酸氢钠比碳酸钠反应快 NaHCO3+HCl=NaCl+CO2↑+H2O
热稳定性
稳定
加热不稳定
△
2NaHCO3=Na2CO3+CO2↑+H2O
从物质类别和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分析,碳酸钠、碳酸氢钠还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项目活动1 探究碳酸氢钠用作膨松剂的作用原理
项目活动2 设计并运用复合膨松剂
任务三
解读复合膨松剂
请依据右图说明书,分析各 成分的作用,并尝试写出做 膨松剂时,焦磷酸二氢二钠 ( Na2H2P2O7 )发生反应化 学方程式。
2NaHCO3+ Na2H2P2O7 = Na4P2O7+2CO2↑+2H2O
化学与技术
微胶囊技术在膨松剂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是利用可形成胶囊壁的物质,将核心物质包嵌起来制成直径为
选择的试剂有:碳酸氢钠、碳酸钠、盐酸、澄清石灰水、 酚酞溶液。
其他用品: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 带导管的橡皮塞、药匙、胶头滴管、火柴
预测性质 实验方案
实验和观察
实验现象
水溶液的 酸碱性
分别向同浓度的Na2CO3 两种溶液均呈现红色,
溶液、NaHCO3溶液中 分别滴入1滴酚酞溶液。
碳酸钠比碳酸氢钠颜
膨松剂
化学膨松剂
单一 复合
项目活动1 探究碳酸氢钠用作膨松剂的作用原理
项目活动1 探究碳酸氢钠用作膨松剂的作用原理
颜色、 色泽、 口感
不起发 白色 硬
选用材料 无添加
不起发 深黄色 有碱味
碳酸钠
微项目 探秘膨松剂

微项目 探秘膨松剂[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和基本程序,对碳酸氢钠的蓬松原理进行实验探究,促使“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发展。
2.了解复合膨松剂的组成,学会在真实情景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促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探究碳酸氢钠的蓬松作用原理1.膨松剂及其类别(1)概念膨松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能使面胚发起形成多孔组织,从而使食品具有柔软或蓬松特点的一类物质。
(2)分类膨松剂⎩⎨⎧ 生物膨松剂(酵母)化学膨松剂⎩⎪⎨⎪⎧ 单一膨松剂复合膨松剂 (3)化学膨松剂中基本上都含有一种化学物质——碳酸氢钠。
2.观察不同方法蒸出的馒头(1)图①所示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较少。
(2)图②所示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较多。
3.实验探究陌生物质(碳酸氢钠)的性质实验装置操作如下图所示:(1)图①所示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导管口持续出现气泡,溶液出现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Na 2CO 3+H 2O +CO 2↑。
(2)图②所示的实验过程观察到试管内有大量气体产生,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 +H2O+CO2↑。
(1)依据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一步解释做馒头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提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氢钠与酸反应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二者都能使面团蓬松。
由于相同质量的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比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多,所以直接在面团中加入碳酸氢钠和醋酸蒸出的馒头更蓬松。
(2)如果面团没有发酵,能否用加入纯碱的方法使其蓬松?提示不能,若面团没有发酵,不能生成乳酸等,且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故不能产生CO2气体,不能使面团蓬松。
碳酸氢钠的性质(1)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2)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3)能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4)能与碱溶液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或Ca(OH)2+NaHCO3===CaCO3↓+NaOH +H2O。
第1章微项目探究膨松剂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

思考质疑
推测的具体依据
推测的碳酸氢钠的作用原理
馒头蒸了以后就会膨松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气体
加入食醋后膨松效果更好
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可以生成气体
学习目标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实验方案设计及实施 方案1 验证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实验用品: (1)主要试剂: 碳酸氢钠固体、澄清石灰水 。 (2)其他用品: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 带导管的橡胶塞,药匙,火柴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连接装置后加热碳酸氢钠固体, 澄清石灰水先
将产生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变浑浊后澄清
结论或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有二氧化碳生成
2NaHCO3===Na2CO3+H2O+CO2↑
学习目标
新知讲学
课堂总结
方案2 验证碳酸氢钠与酸反应 实验用品: (1)主要试剂: 碳酸氢钠固体、稀盐酸(稀硫酸) 。 (2)其他用品:试管,铁架台(带铁夹)
通过刚才的膨松原理探究,你觉得如何选择合适的物质来制成复合
膨松剂呢?
加入酸性物质
学习目标
新知讲学
1.复合膨松剂的组成
(1)碳酸盐类(30%~50%):作用是通过与酸性物质 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2)酸性物质(30%~40%):作用是通过与碳酸盐类 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提升膨松剂的作用效果并降 低食品碱性。
实验方案
连接装置后向大试管中加入碳酸 氢钠固体,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 稀盐酸,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产 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实验现象
结论或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澄清石灰水先
有二氧化碳生成
变浑浊后澄清 NaHCO3+HCl=NaCl+H2O+CO2↑
第1章 微项目 探秘膨松剂 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微项目 探秘膨松剂
知识导航
1 膨松剂及其类别 2 碳酸氢钠用作膨松剂的作用原理 3 碳 酸 钠 与 碳 酸 氢 钠 的 性 质 与 相 互 转 化 重点
新课导入
馒头
蛋糕
生日蛋糕
饼干
它们之所以那么松软、酥脆,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使用了膨松剂。
一、膨松剂及其类别
① 概念
膨松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在生物或化学作用下,面胚
Na2CO3和NaHCO3与碱溶液反应 ① 与NaOH溶液反应 本质:NaHCO3溶液中的H+与碱溶液中的OH-反应
NaOH溶液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不反应
NaHCO3溶液
NaHCO3+NaOH = Na2CO3 + H2O
② 与Ca(OH)2溶液反应
Ca(OH)2溶液 Na2CO3溶液
化学式 颜色、状态
俗名 相对分子质量
Na2CO3 白色粉末 苏打、纯碱
106
碳酸氢钠
NaHCO3 白色细小晶体
小苏打 84
Na2CO3和NaHCO3的外观、溶解性及其水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记录
鉴别方法1
盐
(1)观察外观
Na2CO3
白色粉末
NaHCO3
白色细小晶体
(2)向(1)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5 mL水,用力振荡,并用温度计 振荡溶解;放热 部分溶解;吸热 测量温度变化
(3)分别向(2)所得溶液中滴 入1~2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溶液变微红
初步结论
溶解性:Na2CO3 > NaHCO3 碱性: Na2CO3 > NaHCO3
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比较
高中化学必修1:微项目 探秘膨松剂

微项目 探秘膨松剂[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和基本程序,对碳酸氢钠的蓬松原理进行实验探究,促使“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发展。
2.了解复合膨松剂的组成,学会在真实情景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促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探究碳酸氢钠的蓬松作用原理1.膨松剂及其类别(1)概念膨松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能使面胚发起形成多孔组织,从而使食品具有柔软或蓬松特点的一类物质。
(2)分类膨松剂⎩⎨⎧ 生物膨松剂(酵母)化学膨松剂⎩⎪⎨⎪⎧ 单一膨松剂复合膨松剂(3)化学膨松剂中基本上都含有一种化学物质——碳酸氢钠。
2.观察不同方法蒸出的馒头(1)图①所示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较少。
(2)图②所示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较多。
3.实验探究陌生物质(碳酸氢钠)的性质实验装置操作如下图所示:(1)图①所示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导管口持续出现气泡,溶液出现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Na 2CO 3+H 2O +CO 2↑。
(2)图②所示的实验过程观察到试管内有大量气体产生,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 +H2O+CO2↑。
(1)依据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一步解释做馒头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提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氢钠与酸反应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二者都能使面团蓬松。
由于相同质量的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比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多,所以直接在面团中加入碳酸氢钠和醋酸蒸出的馒头更蓬松。
(2)如果面团没有发酵,能否用加入纯碱的方法使其蓬松?提示不能,若面团没有发酵,不能生成乳酸等,且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故不能产生CO2气体,不能使面团蓬松。
碳酸氢钠的性质(1)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2)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3)能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4)能与碱溶液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或Ca(OH)2+NaHCO3===CaCO3↓+NaOH +H2O。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微项目探秘膨松剂导学案

微项目 探秘膨松剂1.膨松剂及化学膨松剂的类型(1)膨松剂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能使面胚发起形成01多孔组织,从而使食品具有02松软或酥脆特点的一类物质。
(2)膨松剂的分类膨松剂⎩⎨⎧ 生物膨松剂酵头化学膨松剂⎩⎪⎨⎪⎧ 单一膨松剂复合膨松剂2.膨松剂的作用原理 (1)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无毒气体使面胚内部形成海绵状结构,根据面粉的组成可知该气体应为CO 2。
(2)单一膨松剂(NaHCO 3)的作用原理 03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
由此可知Na 2CO 304大于NaHCO 3的。
(3)复合膨松剂[NaHCO 3、柠檬酸(C 6H 8O 7)或食醋(CH 3COOH)]的作用原理3NaHCO 3+C 6H 8O 7―→C 6H 5O 7Na 3+3CO 2↑+3H 2O ,NaHCO 3+CH 3COOH ―→CH 3COONa +H 2O +CO 2↑。
1.下列有关Na 2CO 3和NaHCO 3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受热时,NaHCO 3比Na 2CO 3容易分解B .NaHCO 3俗名苏打,Na 2CO 3俗名纯碱C .NaHCO 3溶液显酸性,Na 2CO 3溶液显碱性D .1 mol NaHCO 3和1 mol Na 2CO 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CO 2的质量不同 答案 A解析 NaHCO 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碳酸钠较稳定,A正确;NaHCO 3俗名小苏打,B 错误;NaHCO 3溶液和Na 2CO 3溶液都显碱性,C 错误;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在物质的量相等的条件下,碳酸氢钠、碳酸钠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的CO 2一样多,D 错误。
2.如图是某兴趣小组根据教材实验设计的一个能说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的套管实验。
请观察实验装置,分析实验原理,并判断下列说法和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为碳酸氢钠,乙为碳酸钠B .要证明碳酸氢钠受热能产生水,可在小试管内塞上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C .加热不久就能看到A 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 .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没有出现A 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答案 C解析 直接加热大试管,大试管中温度较高,若加热温度较高的物质不分解,而加热温度较低的物质分解,则可判断物质稳定性的强弱,故甲为碳酸氢钠、乙为碳酸钠,A 正确;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可证明碳酸氢钠受热能产生水,B 正确;碳酸钠较稳定,加热过程中不会分解,则连接A 烧杯的大试管中没有二氧化碳产生,故A 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C 错误,D 正确。
第一章 微项目 探秘膨松剂— 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实用价值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A.泡打粉
B.碳酸钠
C.碳酸氢钠
D.碳酸氢铵
堂堂清
54.. 若用以下装置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则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最好是__N_a_H_C_O__3 _(填化学式), 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为___b_中_澄__清__石__灰_水__变__浑__浊_,______。
a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课后实践
2:
预测的 具体依据
预测NaHCO3的性质
NaHCO3 较松软、 发黄、 略带碱味
NaHCO3可能受热 易分解, 产生 CO2 气体 NaHCO3溶液可能显 碱性
NaHCO3和食醋 蓬松柔软、 白亮、 口感很好
NaHCO3可能与 酸 反应 , CO2 产生 气体
二、探究碳酸氢钠用作膨松剂的原理
步骤 小组讨论,预测NaHCO3的性质,并用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
作用
与酸性物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与碳酸盐反应,控制反应速率和提升膨松 剂的作用效果,降低食品的碱性 防止膨松剂吸潮结块而失效,调节 气体 产生速率或使气体均匀产生
课堂小结
膨松剂
核心物质 NaHCO3
单一 膨松剂
复合 膨松剂
不稳定性 碱性
与酸反应 与碱反应
堂堂清
1.
B
堂堂清
2.
D
堂堂清
43.. 在下列膨松剂中,属于复合膨松剂的是( A )
2:
预测NaHCO3的性质
实验方案
NaHCO3可能受热 易分解, 产生 CO2 气体
试装加用剂置热澄::适清BN量石、aN灰HCaC水HOC检3O固验3体固产、体生澄,的清气石体灰水 其他:药匙、纸槽、火柴
NaHCO3溶液可能显 碱性
高中化学微项目探秘膨松剂学生用书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微项目探秘膨松剂学业要求1.通过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结合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对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的作用原理进行科学探究,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2.学习如何在真实情境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提升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3.强化合理使用化学品的安全意识,能够正确使用食用添加剂,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1.膨松剂:常见的膨松剂有________(酵母)和________,化学膨松剂可分为单一膨松剂和复合膨松剂。
2.NaHCO2的物理性质3.NaHCO3的化学性质写出上述序号①②③④所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学即练]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碘酸钾可用作食盐的添加剂C.碳酸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D.次氯酸钙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2.下列关于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剩余的金属钠丢弃在废纸篓里B.小苏打可用于制作糕点的膨松剂,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C.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D.生活中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Na2CO3溶液(NaHCO3):加热法B.CO2(HCl):先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再通入碱石灰中,收集气体C.N2(O2):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粉,收集气体D.NaCl溶液(Na2SO4):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4.在密闭容器中,加热等物质的量的NaHCO3和Na2O2的固体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容器中固体剩余物是( )A.Na2CO3和Na2O2B.Na2CO3和NaOHC.NaOH和Na2O2D.NaOH、Na2O2和Na2CO35.碳酸氢铵是白色固体,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项目 探秘膨松剂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和基本程序,对碳酸氢钠的蓬松原理进行实验探究,促使“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发展。
2.了解复合膨松剂的组成,学会在真实情景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促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探究碳酸氢钠的蓬松作用原理
1.膨松剂及其类别
(1)概念
膨松剂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能使面胚发起形成多孔组织,从而使食品具有柔软或蓬松特点的一类物质。
(2)分类
膨松剂⎩⎨⎧ 生物膨松剂(酵母)化学膨松剂⎩⎪⎨⎪⎧ 单一膨松剂复合膨松剂
(3)化学膨松剂中基本上都含有一种化学物质——碳酸氢钠。
2.观察不同方法蒸出的馒头
(1)图①所示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较少。
(2)图②所示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较多。
3.实验探究陌生物质(碳酸氢钠)的性质
实验装置操作如下图所示:
(1)图①所示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导管口持续出现气泡,溶液出现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
Na 2CO 3+H 2O +CO 2↑。
(2)图②所示的实验过程观察到试管内有大量气体产生,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 +H2O+CO2↑。
(1)依据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一步解释做馒头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提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碳酸氢钠与酸反应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二者都能使面团蓬松。
由于相同质量的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比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多,所以直接在面团中加入碳酸氢钠和醋酸蒸出的馒头更蓬松。
(2)如果面团没有发酵,能否用加入纯碱的方法使其蓬松?
提示不能,若面团没有发酵,不能生成乳酸等,且碳酸钠受热不分解,故不能产生CO2气体,不能使面团蓬松。
碳酸氢钠的性质
(1)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2)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3)能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4)能与碱溶液反应
NaOH+NaHCO3===Na2CO3+H2O,
Ca(OH)2+2NaHCO3===CaCO3↓+Na2CO3+2H2O或Ca(OH)2+NaHCO3===CaCO3↓+NaOH +H2O。
二、设计并运用复合膨松剂
1.选择合适的物质制取复合膨松剂
(1)酸性物质选择
酸性物质化学式色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
白醋CH3COOH 无色液体刺激性易溶于水易挥发
柠檬酸C6H8O7·H2O 无色晶体无臭易溶于水难挥发
由上表分析,膨松剂中酸性物质选择柠檬酸。
(2)碳酸盐选择
适合做膨松剂的碳酸盐有:NaHCO3、NH4HCO3等。
2.复合膨松剂的组成
(1)复合膨松剂为什么应在干燥环境中保存?
提示复合膨松剂中的碳酸盐和酸性物质遇水反应产生CO2,故应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2)某复合膨松剂中含碳酸氢钠、焦磷酸二氢二钠、碳酸钙、葡萄糖酸δ内酯、淀粉,其中起酸性作用的是哪种成分?
提示焦磷酸二氢二钠。
1.常用来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的小苏打,其化学名称为()
A.氧化钠
B.氢氧化钠
C.碳酸钠
D.碳酸氢钠
[答案] D
[解析]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HCO3。
2.在下列膨松剂中,属于复合膨松剂的是()
A.泡打粉
B.碳酸钠
C.碳酸氢钠
D.碳酸氢铵
[答案] A
[解析]泡打粉是由碱性物质、酸式盐和填充物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化学复合膨松剂。
3.下列不属于化学膨松剂的是()
A.碳酸氢钠
B.碳酸氢铵
C.干酵母
D.泡打粉
[答案] C
[解析]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水、氨、二氧化碳,且二者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都可做膨松剂;干酵母属于一种生物膨松剂。
4.下列化合物与小苏打溶液混合,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的是()
A.烧碱
B.硫酸
C.氢氧化钡
D.过氧化钠
[答案] A
[解析]A项,NaOH+NaHCO3===Na2CO3+H2O;B项,2NaHCO3+H2SO4===Na2SO4+2H2O
+2CO 2↑;C 项,Ba(OH)2+2NaHCO 3===BaCO 3↓+Na 2CO 3+2H 2O 或Ba(OH)2+NaHCO 3===BaCO 3↓+NaOH +H 2O ;D 项,2Na 2O 2+2H 2O===4NaOH +O 2↑,NaOH +NaHCO 3===Na 2CO 3+H 2O 。
5.下列既能跟NaOH 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的是( )
A.Na 2CO 3溶液
B.CaCO 3
C.NaHCO 3溶液
D.Na 2SO 4溶液 [答案] C
[解析] A 项只能与盐酸反应而不与氢氧化钠反应,错误;B 项只能与盐酸反应而不与氢氧化钠反应,错误;C 项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正确;D 项既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又不能与盐酸反应,错误。
6.除去混在Na 2CO 3粉末中的少量NaHCO 3,最合理的方法是( )
A.加热
B.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再蒸发结晶
C.加盐酸
D.加氢氧化钙溶液
[答案] A
[解析] 将固体加热到质量不变,NaHCO 3受热易分解生成Na 2CO 3,A 项合理;加入过量NaOH 溶液,会引入新杂质NaOH ,B 项不合理;加入适量盐酸,与两者均反应,C 项不合理;加入适量氢氧化钙溶液,与两者均反应,D 项不合理。
7.下列试剂能用来鉴别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 2CO 3溶液和NaHCO 3溶液的是( )
A.盐酸
B.澄清石灰水
C.NaCl 溶液
D.NaOH 溶液
[答案] A
[解析] 由于盐酸与NaHCO 3反应比与Na 2CO 3反应剧烈,A 项可以;澄清石灰水与NaHCO 3、Na 2CO 3溶液均能生成白色沉淀,B 项不可以;Na 2CO 3溶液、NaHCO 3溶液与NaCl 溶液均不反应,C 项不可以;Na 2CO 3溶液与NaOH 溶液不反应,NaHCO 3溶液与NaOH 溶液虽然反应但无明显现象,D 项不可以。
8.已知:NH 4HCO 3=====△NH 3↑+H 2O +CO 2↑,Na 2CO 3比较稳定,加热不分解;碱石灰不与氨反应,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现有某膨松剂含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膨松剂进行如下探究:
在玻璃管中加入该膨松剂,按如图连接好装置(气密性良好,铁架台略去),点燃酒精灯。
(1)关闭止水夹2,打开止水夹1,观察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止水夹2,关闭止水夹1,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产物中有氨。
(3)若想确定该膨松剂的成分是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的混合物,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不添加其他仪器和试剂)应该继续完成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实验操作及现象)。
[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2)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3)打开止水夹1,关闭止水夹2,继续加热至石灰水中不再有气泡产生,玻璃管中仍有固体剩余
[解析](1)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都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关闭止水夹2,打开止水夹1,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2)如果有氨生成,则氨进入酚酞溶液中时,能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3)应该继续完成的实验是:打开止水夹1,关闭止水夹2,继续加热至石灰水中不再有气泡产生,玻璃管中仍有固体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