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

合集下载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苏轼,这位让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

他的诗词文章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而他的黄州、惠州、儋州三段经历,尤为值得一提,这其中的故事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1. 黄州的艰难岁月1.1 从荣光到流放话说,苏轼在黄州的日子可是跌宕起伏。

他原本在朝中风光无限,官运亨通,谁知道政治风云突变,他被贬到黄州,真是晴天霹雳。

黄州这地方,远离繁华,四面环山,环境可谓颇为艰苦。

不过,苏轼可不是什么容易被打倒的人,尽管处境困顿,他还是积极调整心态,努力适应。

1.2 艰难中的创作在黄州,苏轼的日子虽苦,但他并没有让自己沉沦。

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比如那首《赤壁赋》。

那段时间,苏轼不仅享受到了自然风光,还在困境中深刻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他用笔触记录下这些思考,让人读来,仿佛能看到他那时的心境。

这种精神,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2. 惠州的风花雪月2.1 惠州的平静岁月从黄州离开后,苏轼被贬到惠州,这儿环境稍好一些,风景也美丽不少。

在惠州,苏轼的生活条件相比黄州改善了不少。

他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那时候,苏轼在惠州的日子过得相当悠闲,他常常在湖边散步,享受那种宁静的生活。

2.2 惠州的文学创作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苏轼继续他的文学创作。

他写了不少优美的诗词,比如《湖上》和《惠州山中作》。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无限感慨。

惠州的生活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他的诗词因此也更加充满了诗意。

3. 儋州的最后岁月3.1 儋州的日常生活接下来,苏轼又被贬到儋州。

儋州地处偏远,虽然环境更艰苦一些,但苏轼依旧不改风采。

他在儋州的日子过得相当充实,他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笔墨,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追寻知识和真理。

3.2 儋州的贡献在儋州,苏轼不仅继续创作,还在当地积极推广农业和水利建设。

他把自己的一些理念和经验传授给当地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苏轼在儋州的贡献,可以说是他那段流亡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苏轼被贬儋州后的贡献2

苏轼被贬儋州后的贡献2

苏轼被贬儋州后的贡献2
可⽼百姓却关爱苏轼,为他搭建了三间茅屋栖⾝,尽管凄凉,东坡不改乐天派本⾊,他还为茅屋取了个⽂雅的名字《桄榔庵》,竟有兴致写下了“桄榔庵铭”。

⾯对如此绝境,苏轼没有绝望,他还写到:“我本海南民,寄⽣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他认为故乡在⾃⼰⼼⾥,只要⼼有所安,⽆处不可作故乡。

他说:“海南万⾥真我乡”。

要是没有如此旷达的⼼境,也许受尽折磨的东坡早已回到天国去了。

他很快把⾃⼰融⼊到这⽚陌⽣的⼟地上。

与百姓交朋友,传播中原⽂化,他办学堂,⾃编教材,把教学点命名为“载酒堂”,这是取“载酒问字”典故。

他⼤⼒倡导读书,经过苏轼的努⼒渐渐地兴起,苏轼说:“跫然已可喜,况闻弦涌⾳”。

不时可以听到书声琅琅,弦歌四起,从此海南才有了考中进⼠的历史,有诗赞道:“谪居儋⽿有三秋,轶事繁多史籍留。

劝导庶民兴学馆,写成经义教名流。

”姜唐佐就是苏轼培养出来的佼佼者。

由于儋州⽂化与观念落后,当地⼈病了不医治,说是妖魔作怪,要请巫师捉⿁,杀⽜驱邪,⽜就成为⼈们举起屠⼑任意砍杀的对象了……东坡向他们传播科学,医药,⼴泛收集药⽅,为百姓做好事。

苏轼倡导民族平等。

海南岛的黎族⼈以种地、打猎为⽣,⼀直过着⼑耕⽕种的原始⽣活。

可以说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没有把他们放在眼⾥,他们受尽剥削压迫、凌辱。

早在汉武帝时代,黎民就反抗攻击杀太守,被称为“黎蛮”,遭到当权者的杀害。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一)【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论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宝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苏轼 毕业论文

苏轼 毕业论文

苏轼毕业论文苏轼毕业论文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又是一个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人物。

他的诗词散文被广泛传颂,他的政治观点也引起了许多争议。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政治观点等方面,探讨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苏轼的生平经历。

苏轼生于北宋时期的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才华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年轻的时候,苏轼就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的诗词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首。

然而,苏轼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他多次因为政治观点与当时的朝廷产生冲突,最终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然而,正是这些贬谪的岁月,使苏轼的文学成就达到了巅峰。

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与变革。

苏轼的文学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思想的力量。

除了文学成就,苏轼的政治观点也备受争议。

他主张“唯我独尊”,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见识超越了当时的朝廷官员。

他对朝廷的腐败和不公进行了大胆的批评,主张改革政治制度。

然而,这些观点遭到了当时的统治者的压制和打压。

尽管苏轼在政治上并未取得明显的成就,但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和政治领域,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深度。

他对诗词的创作和研究,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和参考。

苏轼的作品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苏轼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观点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然而,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思想,都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论文摘要】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顶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珍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顶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古人贬谪经历与其文学成就的相关性--以苏轼为例

古人贬谪经历与其文学成就的相关性--以苏轼为例
LITERATURE LIFE
2018-02
营救的人都不少,许多身在朝野的百姓更是为其焚香念佛,祈祷 平安。
出狱后,出任黄州期间,苏轼开始慢慢改变,其文风从“会挽 雕弓如满月”的初仕热血转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在黄州的贬谪生活让他看尽了世间冷暖、世态炎凉,他从贬谪经 历中慢慢恢复。面对起浮人生,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足矣。
关键词院贬谪经历;文学成就;苏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001-04
许多古代文学大家,如李白、杜甫、苏轼,他们的诗词饱受赞 誉,往往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与超凡脱俗的境界。而 在这些文学成就背后,他们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有或多 或少的贬谪经历。贬谪作为古时中央对失职或言行不当的官员 的惩罚措施,对于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古代贤才们来说无疑是 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但这种打击却成为了文学大家们人 生经历中的共同点,不由得令人深思他们的贬谪经历与文学成 就是否有所关联。本文以苏轼的经历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定量 分析等方法,探究贬谪经历与文学成就的相关性。
的。苏轼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遭受贬谪是非常容易发生的。 三、苏轼的相关背景
(一)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1036 年出生于眉州 眉山(今四川眉山)。1057 年进士及第,1061 年左右入仕任职。曾 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79 年末因乌台诗案 入狱,后被降职。宋哲宗即位后,被调回任职翰林学士、侍读学 士、礼部尚书等,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晚年因新党执 政被贬惠州、儋州。后宋徽宗时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谥号 “文忠”。 (二)苏轼作品量及文学成就的衡量方法 本文以 《苏轼词编年校注》(邹同庆 王宗堂)、《苏东坡传》 (林语堂)、《论苏轼词》(叶嘉莹)、《唐诗小札》(刘逸生)、《宋词小 札》(刘逸生)为数据来源,在统计共 306 首苏轼诗词的基础上探 究各个时期的作品量分布。 文学成就以被引量和文学大家评论为指标。本文在上述 306 首诗的基础上细致探究各诗在上述后四本书与语文教科书 被引量。文学大家评价的探究主要来源为一些文学大家的短评 和鉴赏。具体呈现如下文中表格。 (三)苏轼贬谪经历分析 苏轼一生中被贬谪的次数并不少。本文的分析选取较为严 重和对他一生最有影响的三次。第一次是“乌台诗案”,被贬黄 州;第二次是在新旧党纷争中,苏轼被人寻隙诬告,于是自己请 求外任,出知杭州等。第三次是新党得势后,贬斥旧臣,将苏轼远 放至惠州,儋州。 1.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于 1079 年。当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 轼,指出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于暗藏对朝廷的 讥讽。御史台的人后又从苏轼新出版的文集中花四个月的时间 找到几首疑似讽刺圣上的诗篇,上奏再次弹劾。其他一些官员也 附和,历数苏轼的“罪行”。苏轼因此入狱,遭受非人虐待和审核, 被强迫承认罪行。 此次遭遇可谓是苏轼一生中最为悲惨的,遭受的贬谪惩罚 也是最严重的。苏轼本无心指责朝廷,但却被小人诬告,遭受牢 狱之灾。狱中苏轼遭受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迫害,让他有“梦 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痛苦和“再结来生未了因”的 绝望。其在朝野之中引起的反响也最大:对苏轼心寄同情和出面

天涯何处无芳草——简论苏轼的贬谪生涯

天涯何处无芳草——简论苏轼的贬谪生涯

天涯何处无芳草——简论苏轼的贬谪生涯天涯何处无芳草——简论苏轼的贬谪生涯文 / 莫砺锋北宋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轼离开海南岛北归。

次年五月,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东坡在金山寺自题画像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论仕途功名,此语当然是自嘲。

如论文学业绩和人生意义,则此语堪称的评。

东坡平生三次被贬:四十五岁被贬到长江中游的偏僻山城黄州,一住五年;五十九岁谪惠州,在南海边上度过两年半的艰难生涯;六十二岁流放到海南的儋州,到六十五岁才得北归。

然而东坡不但坚定地走完了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涯,而且成功地把人生的逆境变成了事业的顺境。

他在三个贬谪地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学养,提升了自己的人格境界。

他在黄州等地写出了光辉夺目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并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乃至民生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东坡在逆境中的所作所为,是激励后人以坚定沉着、潇洒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坎坷的精神源泉。

一、一蓑烟雨任平生元丰二年(1079),东坡遭受了“乌台诗案”的横祸,在御史台监狱里度过了一百三十天的铁窗生涯。

次年正月初一,汴京城里的千家万户都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中,东坡却在御史台差役的押解下走出京城,踏上了前往黄州贬所的漫长道路。

经过一个月的跋涉,东坡来到了山环水绕的黄州,从此这个僻处江边的小城就与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坡在黄州时经济拮据,处境艰难,若是常人,不知要如何地痛不欲生、怨天尤人,然而东坡却以随遇而安的心态对待逆境,以坚毅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

他不但啸傲于赤壁风月,而且继续关心国计民生。

人们都把东坡在黄州的行为归因于旷达的人生观,此说固然有理,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东坡的道德修养和淑世情怀。

刚毅近仁,仁者必刚,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挚的淑世情怀使东坡具有一副铁石心肠。

他在黄州写给滕元发的信中自称:“平生为道,专以待外物之变。

非意之来,正须理遣耳!”可见乌台诗案虽然来得非常突然,但东坡的内心却早储备了足以应对各种灾祸的精神力量。

苏轼被贬的经历作文

苏轼被贬的经历作文

苏轼被贬的经历作文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尤其是那几次被贬
的经历,那叫一个精彩!
苏轼啊,因为他那直言不讳的性子,在官场可没少吃苦头。

第一次被贬,
就被发配到了黄州。

这黄州,在当时可不是什么繁华之地,可咱们的苏大才子
倒也乐观。

他在那儿种地、写诗、研究美食,还搞出了个流传至今的“东坡肉”。

你想想,一个大文人,卷起袖子在地里干活,嘴里还念叨着诗词,这画
面是不是有点滑稽又有点可爱?
后来呢,他又被贬到了惠州。

这惠州在当时也是偏远地区,可苏轼倒觉得
不错,还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瞧瞧,人家这
心态,被贬了还能这么逍遥自在,换做别人,估计早就哭天抢地了。

再后来,更惨,直接被贬到了海南岛。

那时候的海南岛,可真是荒蛮之地啊!但苏轼还是没被打倒,他在那儿教书育人,传播文化。

估计当地的百姓都
没想到,会有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文豪来和他们做伴。

苏轼的被贬经历,虽然充满了坎坷,但他却能在困境中找到乐趣,把苦日
子过成诗。

他就像一个打不倒的小强,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咱们现在回头想想,如果苏轼没有这些被贬的经历,说不定还写不出那么
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呢!所以说,有时候人生的挫折也不一定是坏事,就看你怎
么去面对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被贬时期的功绩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文学创作;精神境界北宋著
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
概括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
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他的仕途变
化中,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
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
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黄州是他思想发生隶
变之地,从此,他借助于佛老思想作为其精神支柱,最终集儒道
择三家思想于一身,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旷达乐观、随遇而安
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思想境界,使他面对更险恶的被贬之地惠州、儋州,却能与民同甘共苦。

这才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在,是他
留给后人精神上的最宝贵财富。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地任职,都有许多利国
利民的功绩。

但是,他却在《自题金山画像》概括自己的一
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
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一生最
辉煌的时期有知杭州、颖州以及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政任上,
为什么他独把在这三处的贬居看得如此重要呢?因为十几年的贬滴
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
磨难,贬滴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
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
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

正是因为这个时
期才成全了苏轼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
高精神境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
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这让一个御史台挑
出毛病,又在他的诗文中寻章摘句,弹劫他蔑视朝廷甚至有不臣
之心。

他被押解人狱。

这就是上的“乌台诗案”。

其实更深层的
原因,是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激怒新党。

苏轼因此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初被贬滴至湖北
黄州,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苏轼被贬黄州作团终副使,其实身受监督管制,并不
十分自由。

这种灾难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和孤独,曾
使他“魂飞汤火命如鸡”。

平日借居定惠院,只是“闭门谢客对
妻子”,而且不敢饮酒多言,“醉里狂言醒可怕”。

原本一腔报
国热情,准备大展宏图,却落得贬官流放黄州。

然而,黄州的贬
滴生活不仅造就了他文学创作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而且使苏轼从
思想上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此期创作的词作有近100首,占其
整个一生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词作总数360余首);诗作《梅花二首》、《寒食雨二首》、《东坡》、《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等,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散文《前后赤壁赋》等,都是
这一时期的名作。

他思想上的隶变可以从他的创作中看出印
迹。

从他初到黄州时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深深地体
会到苏轼这种孤寂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
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那孤寂清高的孤鸿就是他的
化身,这种无人能省的精神上的极度孤寂让豪情万丈的苏轼归于
沉静,“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
洁人格的写照。

政治上陷人绝境,心理上饱受摧残,生
活上困窘不堪促使他思索。

儒家人世思想让他陷人困境,使他开
始吸纳佛老思想作为自己在逆境中的处世,困境中的不断省思,
使他终于把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苏轼是不肯服老服输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院溪纱》)最能体现他此时心境变化的是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料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已然能吟啸迎风雨,大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坦荡胸怀,如此壮志豪情,又如此超然不羁,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苏轼的这种精神一直是有儒家积极人世的理念支撑着的,即使是他刚从狱中走出,初到黄州时,也未曾放下过这个理念:“吾挤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懊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福祸得丧,付与造物。

”这几句话掷地有声,至今读来仍振聋发馈,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逐臣犯官竟能怀如此忠义之心,足能得见苏轼人格的伟
大。

一场大的灾难,一次心底最深刻的自我剖析,让苏轼成熟了,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的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