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例推荐文章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热度: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集热度:2017年汉语言文学类毕业论文免费热度:汉语言文学本科函授毕业论文热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热度: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社会行业需求稳定、技术实力雄厚、就业范围广泛的特点,所以一直以来其都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专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策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都有非常大的需求。
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需要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因此,需要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创新方面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现状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
当前一些大学不能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及时对教材进行调整,致使教学内容老套;第二,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当前一些大学教师仍是上完课就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利用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改进。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无异于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添加了生机,给汉语言的利用与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生在养成创新意识以后,会有增强其实践的动力,进而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对教学环节的改进,以及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感受三个方面着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创新的意识,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8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8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6000字篇1摘要:当前,无论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都在提倡要树立培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力求能够在加强同学对理论学问的把握情况的基础上,提高同学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本领。
对于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来说,其培育目标也是为了能够培育应用型人才。
但是,由于受到过去传统的重视理论学问学习的观念的影响,在培育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碰到了很多的困难。
假如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话,则很难实现培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本文围绕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打开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归纳和总结出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的看法和建议,以求能够为培育应用型人才供应有力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创新本领一、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不仅对同学个人进展来说具有紧要意义,对于推动整个学科进展也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从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紧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同学的应用本领的培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
1.应用型人才培育的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到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时间影响,在短期内变化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前很多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地确立培育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导致很多同学仍旧陷在只知背书的恶圈里,严重影响了同学本领的发挥和个性的进展。
而且由于培育目标不明确,也使得很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引导性,仍旧沿用过去传统的授课模式。
这些对培育应用型人才均起到了消极作用。
2.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同学的应用本领的培育。
课程教学是培育同学本领的一个紧要环节,只要培育目标一经确立,教学布置和整个教学过程就应当随之做出应对。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范文篇1浅谈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不是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为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式,本文提出从两个角度指导该专业的教学:从实用性的角度,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
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
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
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中国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第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李白诗风浅析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日期:李白诗风浅析李二营摘要:“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寥寥数语,将诗仙太白的诗风表露无遗。
提起太白,紧随而来的想必就是人人都熟稔于心的那一首首飘逸不群,狂放不羁的诗篇!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从“将进酒,杯莫停”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太白的诗,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与千古诗仙的成长,纵横驰骋、腾挪变幻,展现出一往无前的吸收与创造。
诗中的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进一步的发展,浪漫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并且诗人将浪漫主义精神渗透于各种题材,基调奋发向上,以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无可比拟的手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视野。
可以说李白的诗歌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千古,永彪史册。
关键词:李白诗风飘逸浪漫在中国,李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李白就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是成就其浪漫主义诗风的源泉。
可以说,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用古人之言,飘逸就是“落笔生云烟”(欧阳修),“万象奔走于笔端”(范传正);就是“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李调元);就是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变化万千。
读者得到的美感则是鼓舞振奋,轻松舒畅,超脱开阔,浮想联翩。
他生活的时代,既有《诗经》《楚辞》、三曹二谢、陶潜、陈子昂等诗作可以直接借鉴,又有诸子百家、《史记》等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儒、佛、道世界观的广泛传播,加上唐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一百多年来的稳定发展,造就了富于创新、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盛唐气象,等等。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一、语文教学论方向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2、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3、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可选子题)4、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可选子题)8、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论语文自主学习14、语文批判与语文教育的进展15、语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可选子题)20、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进展28、进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新时期的语文教师进展观36、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二、文艺学方向1.论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对文艺创作的双重作用2、论创XX的艺术观赏对其创作活动的意义3、对艺术观赏者的再制造问题的探讨4、论新写实小说之“新”5、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艺术表现6、浪漫主义的理想性与艺术性问题7、自然主义文学的真实性:意义及其局限8、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关系一议?D?D以左拉的小说创作为例9、“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接受美学中的相关理论10、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问题11、语言教学与审美教育12、日常生活与审美13、论情感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转换关系中的作用14、论抒情文学中的意象及其意义15、艺术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问题16、文学生产特征论17、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关系论18、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19、从文艺观赏中的避难就易现象看文艺的娱乐作用20、文艺的审美意义与娱乐作用关系谈21、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异同论22、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各自的特点及其趋近现象23、试论90年代以来的ZG大陆流行歌曲的艺术风格24、“戏说”的历史剧与历史剧的虚构性问题25、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说26、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双重轨道上行走的科幻小说27、科幻小说审美特征论28、“韩风”何以西来??D?D从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双重维度看ZG观众对韩国电视剧的接受29、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究竟在何处??D?D兼论“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之说的意义及其限度30、艺术积存与生活积存关系谈31、有意积存与无意积存及其意义?D?D艺术积存两面观32、文学阅读中的接受与制造33、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4、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35、艺术真实与艺术倾向关系论36、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37、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实现及其条件38、现实性的矛盾与历史性的悖论?D?D对当代文学生产活动的文学性与市场性对立统一关系的探讨39、XX络文学审美特征论40、在文学与非文学的接壤处呈现?D?DXX络文学作品生成论41、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D?DXX络艺术面面观42、XX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D?D对XX络文化的一种探讨43、从《英雄》到《十面埋伏》?D?D对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的一种探讨44、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引接受者?45、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学意味问题46、对一种非文学对象的文学探讨?D?D以《实话实说》一类的电视节目为例47、中学的文学教育与小学的文学教育异同论48、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俗文学”及其关系三、古代汉语方向(一)文字理论与中小学识字正字教学1、中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汉语言文学作为人文类的传统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使更多新事物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例如网络语言。
在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现今时代,其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在为人们生活添加了不同乐趣的同时,对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人们应规范自身对网络语言的运用,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语言是人类生存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沟通而产生的一种交流工具,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一种新兴的语体逐渐出现,并被大量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便是网络语言。
虽然在某些方面,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但是也同样带来了新的活力,因此,人们应规范自身对网络语言的运用,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健康发展。
一、网络语言相关概述从广义上讲,网络语言主要包括网络媒体中被经常运用的描述性语言,或是IT领域的专业用语,其在语法结构、词汇运用等方面与现代标准汉语言并没有多大差别。
而从狭义上讲,网络语言则通常被认为是网民创造并普遍运用的一种新兴语言。
由于人们在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中,所表达情感的方式与现实不同,因此,很多人为了充分展现内心情感、便于交际,创造出了一些新奇、独具内涵的词汇、句子等,通过对英语、汉语中的词汇进行改造,添加各种符号和数字,甚至运用一些错字、病句,最终形成了这种便于网民交流、表达情感、提升输入速度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风格和语体都与现代汉语不同,其便捷、新奇等特点也深受网民喜爱,目前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二、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一)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网络语言是语言中的新生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当代社会汉语言文化水平不断的弱化,已经引起了有关学者的警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历史古国,所传承与积淀的文化精髓是我国重要的财富,对促进我国的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语言与意境是重要的研究内容,语言是本质,意境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是对汉语言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言文化的精髓,更加精确地管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对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读书人在语言应用中,通常会深思熟虑以探求语言的意境,在此基础上组合出来的语言往往会给人一种触类旁通、柳暗花明之妙感。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意境主要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描述,融入作者对生活与时代背景的感悟,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意境。
一、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研究的意义汉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而我国的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与积淀,融合了更多精华。
其中对语言与意境的研究,是更加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手段。
语言是了解汉语言的基础,也是深入学习的重要门户,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及形式千变万化,在研究语言时对象及内容也更加广泛。
汉语言的意境是一种比较微妙的感觉,这是一种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思想与灵魂的升华。
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包罗万象,同样的事物,通过不同的描述方式,以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就会阐述出不同的意境。
意境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在对客观事物描述的过程中,就会融入作者的个人情感,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化成人生感悟,然后通过语言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
欣赏者在品味其作品时,就会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作者的理想与抱负。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在本质上显示着真正的个人自由,文学有了从诗上升到思的机会和条件,为实现文学自身的精神超越提供了可能的契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内容创新、实践强化、德育结合三个方面提出了创新思路。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现状;思路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是人们交流、工作的基础,如今已逐渐走向了世界,被许多外国人民所学习与应用。
汉语言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华文明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代表,同时是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汉语言文学授课的实效性。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性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化与复合型的趋势,要求其不仅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完善的知识体系,而更多的是要求其能够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在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应用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教书与育人的教育功能有机结合。
二、汉语言教学方式现状分析1、教学方式单一汉语言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门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习、掌握其它知识的基础与前提。
实践中,如今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单一、缺乏创新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的授课主要还是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备课与授课的重点都在课本上,对于课本上的字、词、句讲解的比较清楚与详细。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先进的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出现,获取知识更加的快捷方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院(系):人文社科学院年级专业: 2008级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蒋莲副教授二〇一二年六月摘要中华民族早在炎黄时期就开始使用木梳,木梳距今已有四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木梳的发展历经了漫长岁月,近年,梳子已形成一条传统文化产业链,并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本文追溯木梳的制造起源,探寻木梳的发展历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意象,分析作者寄托的情感,指出木梳背后的情结,提出了木梳情结的实质是对自我价值的珍惜。
本文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木梳文化提供参照,以期推动木梳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关键词古代文学,木梳,情结,自我价值ABSTRACTChinese wooden comb has a long history more than four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years. In recent years,the comb has formd a traditional cultural industy chain,and in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process,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works in comb imagery,explain author reposing emotion,point out the comb behind the complex,proposed the comb complex is the essence of the self value.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comb cultur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b’s industrialization,to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vival.Key words ancient literature,comb,complex,self value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绪论 (1)一、木梳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2)(一)木梳的起源 (2)1.赫廉说 (2)2.方雷氏说 (2)(二)木梳的发展 (3)1.木梳称谓的发展 (3)2.木梳材质的发展 (3)3.木梳样式的发展 (4)4.木梳工艺的发展 (4)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意象及其蕴含的情感 (6)(一)古代诗词中的木梳意象与情感分析 (6)1.闲读道书慵未起,水精帘下看梳头 (6)2.独倚妆窗梳洗倦,只惭辜负好年华 (7)3.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 (7)4.家常爱着旧衣裳,空插红梳不做妆 (8)5.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莲根 (8)(二)古代小说中的木梳意象与情感分析 (9)1.《虬髯客传》中的木梳意象与蕴含的情感 (9)2.《红楼梦》中的木梳意象与蕴含的情感 (9)三、木梳情结的实质 (11)(一)木梳情结是木梳意象蕴含的情感的浓缩 (11)(二)木梳情结是木梳意象蕴含的情感的升华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早在战争频起的炎黄时期,就发明了许多物品,如陶器、麻布、蚕丝、骨针、木梳,使日子过得尽量美好。
梳子的发明灵感来源于人类的灵巧手指与鱼类的美丽鱼刺。
为了便于向民间推广,制作梳子的匠人在众多材料中选用了最常见的木料,制成木梳。
小小的一把木梳,融入了人民大众四千五百余年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木梳作为一个出现率极高的意象,被作者们赋予了独特情感,蕴含了千回百转的情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一、木梳的起源与发展概述(一)木梳的起源木梳起源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赫廉说,另一个是方雷氏说。
虽然民间对木梳的发明者存在争论,但是一致认为木梳的起源是在炎黄时期。
1959年考古队在山东宁阳县大汶口出土了一对回旋透雕梳,据研究,距今已四千五百余年。
从而证实了民间传说中的木梳确实起源于炎黄时期。
1.赫廉说赫廉是炎帝身边的一个巧手匠人,他观察到人们为了挠痒经常用手去抓乱蓬蓬的头发,使得干活、打仗很不方便。
经过数天的思考,赫廉用兽骨模仿人的手指,做成了一把五指梳,献给炎帝。
炎帝使用后认为这是一件实用价值很高的物品,当即命令赫廉继续改良,以便推广。
当时正值战争爆发时期,版泉之野一战,炎帝败于轩辕之手。
轩辕乘胜前进,融合了各个氏族部落,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
史称轩辕为“黄帝”。
沦为战争俘虏的赫廉成了奴隶,整天做苦役,但是他仍旧偷空研究他的梳子。
监工发现后向黄帝报告,说赫廉私造怪物、图谋不轨。
黄帝大怒,将赫廉打入死牢以待次日处决。
看守死牢的皇甫得知赫廉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向他建议再造一把梳子,献给黄帝的妻子嫘祖,希望获得赦免。
于是在皇甫的帮助下,赫廉连夜赶制了一把黄杨木梳。
嫘祖收下皇甫献上的梳子后,梳了头,绾了一个发髻,并将梳子插在了髻上。
黄帝见到妻子打扮得异常美丽,十分欣喜,于是下令释放赫廉。
可惜迟了一步,赫廉已被处死。
黄帝为了弥补过失,在农历二月二十八日那天追封赫廉为木梳始祖,并任命皇甫为梳匠统领,传承制梳工艺。
皇甫呕心沥血,不断改良梳子的制造工艺,直到八十岁去世。
皇甫去世那天是农历九月二十八日。
后来的制梳匠人不忘皇甫的功劳,将他同样奉作祖师爷。
因此,制梳匠人有两个祭祖日:农历二月二十八日和农历九月二十八日。
2.方雷氏说方雷氏是黄帝的妾室,心灵手巧,掌管着二十位宫廷女婢。
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忙于劳作,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打扮自己,整日蓬头垢面。
于是每逢重大节日,方雷氏都会召集自己掌管的女婢,为她们整理仪容。
最麻烦的是要将每个女子的蓬乱头发一一捋顺,由于长时间不打理,她们的头发都打结了。
方雷氏经常为此烦恼。
有一年特大洪水爆发,狄货在洪水中捕回十九条大带鱼。
吃完鱼后,方雷氏见鱼刺堆了一地,就拣起一根,折了一节,觉得非常美观。
她突发奇想用带鱼刺梳理乱发,头发很快就被梳得整齐服贴。
方雷氏惊喜地收集起了这些带鱼刺。
次日,她将这些带鱼刺折断成节,叫来她身边的女子,教她们梳理头发。
可是很多女子不会使用,把鱼刺扎进了头皮;有的则用力过大,一下子就把带鱼刺折断了。
方雷氏并没有因此放弃带鱼刺对她的启发,经过数天的思索后,方雷氏叫来黄帝手下的木工匠人,吩咐他依照鱼刺模样做一把木质的梳子。
几天后,一把木制的带鱼刺式的梳子就完成了。
方雷氏看后认为这刺太粗,不适合梳理头发。
木工匠人经过一番思索后,将梳齿削细。
经过改造后的梳子终于得到了方雷氏的认可。
(二)木梳的发展从木梳诞生迄今四千五百余年的时间里,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发展,木梳制造产业也与时俱进。
1.木梳称谓的发展根据墓葬遣册得知:东周时期的竹简上,梳子被记作“楖”、“即”,但这些字的写法不统一。
在汉代的竹简和木牍上,梳子被记作“杼”、“比”、“枇”、“篦”字,或者是“欠比”(栉比)、“疎比”、“疏比”(梳篦)连称。
在汉代以后的出土遣册中,才出现了“櫛”字和“梳”字。
2.木梳材质的发展民间传说“赫廉说”提到,木梳在最初的制造过程中,选材是黄杨木。
黄杨木木质坚韧,是历代木梳匠人的首选材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梳子的材质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社会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得生产力提高,捕获猛兽的成功率增加,牛角材质、象牙材质的梳子出现了。
进入封建社会后,玉梳、犀角梳应名门望族的奢侈生活的需求出现了。
隋唐时期,木梳材质增加到三十余种:竹木、桃木、枣木、梅木、乌木、铁木豆、红豆丝、沉香木、酸枝木、黄杨木、水黄杨木、黄花梨木、檀木(绿檀、玉檀、红檀、黑檀、大叶紫檀、小叶紫檀)等等。
到了宋朝,宋仁宗为杜绝奢侈之风,颁令禁止宫廷贵族使用犀角梳。
仁宗死后,侈靡之风继续盛行,“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
现代社会将大象作为保护动物,象牙制品被禁止,象牙梳也就停止生产,牛角梳、羊角梳成为了替代品。
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使塑料梳成为主流梳子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木梳的衰退。
许多木梳企业发展良好,如:常州梳篦、谭木匠、沉香阁、梳宝阁、乐木堂。
由于本文所分析的木梳情结,是针对古代普遍人的心理情结,因此选取使用阶层最为广泛的木梳作为研究对象。
3.木梳样式的发展最初的木梳是手形结齿直梳,其后以条形、柄形为主。
战国至魏晋时期木梳多呈马蹄状,且梳背凿有小孔,便于贴身系戴。
秦汉之后人们以裹袋、小盒装带梳子,所以梳背不再有小孔。
随着审美水平的变化,唐代以半月形木梳为主。
民间传说“方雷氏说”提到,木梳原型是依照带鱼刺设计的。
1960年在陕西乾陵永泰公主坟出土的憎爱分明梳也是带鱼刺形状。
自南朝开始,发髻插梳成为潮流,此潮流一直延续到了宋朝。
梳子作为发饰的一种,追随着时代流行,尺寸或大逾数尺,或小盈寸。
4.木梳工艺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梳子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木梳工艺呈现多样化发展。
打磨、草木染、漆艺、镶拼是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四种工艺。
(1)打磨工艺打磨是中国木梳制造的传统工艺之一。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靠制梳匠人的纯手工打磨。
虽然现代社会工业发展程度极高,但只通过机器完成的木梳打磨无疑缺少了人情味。
谭木匠制造的每一把梳子的梳齿都没有棱角,好像已经梳了十年般光滑,这样的品质需要独特的打磨技术才能做到。
中宇株式会社,是一家有着七十余年梳子制作历史的企业。
他们在东京国际礼品展会上看到中国谭木匠的梳子后发表了评论:“这么好的梳子我们是做不出来的,只有内行才看得出来。
”(2)草木染工艺《唐六典》记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
”商周时期,草木染工艺不再局限于衣物制造,开始用于美化梳子。
木梳之中,只有檀木色彩绚丽、气味芬芳。
但檀木木梳价格较高,特别是绿檀,在封建社会只有上层贵族才消费得起。
草木染工艺将天然花草的颜色染到木梳上,使色泽美观柔和,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平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隋唐时期,草木染颜色多达二十四种。
发展到明清时期,草木染颜色达到四十余种。
(3)漆艺唐朝时期,漆艺不再局限于金属制造,它已广泛运用于梳子的美化。
此工艺是将颜料调入漆树分泌出的乳灰色液体中,制成色漆后涂刷木梳。
由于木质吸水,经常清洗会增加木梳断裂的可能性,缩短木梳使用寿命;而不常清洗则容易滋生细菌,引起头皮问题。
涂漆则解决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