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课件)第5章初级社会群体
合集下载
社会学(杨刚)第5章 初级社会群体-PPT精选文档

1.涵义: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 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2、特征 (1)规模较小 (2)持续的全面而直接的交往 (3)人际关系亲密 (4)非正式控制 (5)情感色彩浓 (6)成员不可代替
3、类型 (1)家庭 (2)儿童游戏群体→ 年龄相仿、性格相同、规模较小 (3)邻居 → 居住地域相邻,家庭交往密切 (4)朋友圈子→志同道合、趋向相同 4、形成与维持的动因 非利已的动机 开放与宽容 经常性交往
成员关系松散(社会活动的参与)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1、含义: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 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在通常情况下,又体现为一 种经济团体。 2、类型(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 夫妻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隔代家庭 单亲家庭
本章结束
3、家庭功能(含义P109) 生物功能 经济功能 抚育功能 赡养功能 休息与精神满足 4、家庭变迁 家庭制度变迁
质变:功能、关系
周期性变化(家庭生命周期P110) 量变:规模变化、规 模增减
三、社会次级群体——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概述 1、 含义: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按一 定的方式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2、 特点: 目的性、有意识性 目标明确 就社会组织的问题,以 关系相对疏远 自学为主,具体可参阅管 成员的可替代性 理学等相关学科加以理解
第五பைடு நூலகம் 初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
1、涵义: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 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具有共同身份和意识 的共同体。 2、特征 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 关系。 ②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身份和群体意识。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④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课件5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第一,成员有限;初级群体一般是指
2到30人的小群体。第二,成员间有 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第三,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 部个性;第四,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 情;第五,成员难以替代;第六,群 体整合程度高;第七,群体控制依靠 非正式手段。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 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 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 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
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 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 第一,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第二,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第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 范。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
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正式群体的正 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 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力、 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并 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非正式群体 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 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力、 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 定。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 一、群体凝聚力
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 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群体凝聚力的发展 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第 一是人际吸引;第二是成员对规范的遵从, 把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相结合。第三 是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 看成是自己 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 准则。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最高层次。
(2)原因
第一,家庭冲突。 第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三,社会支持匮乏。 第四,权利观念落后。
第五,男女不平等。
第五章 社会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 (五)根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将社会群体分 为两种类型 1、成员群体(所属群体):是个人所在、 所属的群体。 2、参考群体(参照群体):是相对成员群 体而言的,它一般是指个人没有加入但又接 受其规范来比较、评定及指导自己行为的群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四、社会群体的作用过程
社会群体作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其内部因成员之间 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一定的结构模式。
(一)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吸引力及其成员对吸引力的觉察。
(2)群体利益的一致性与否。 (3)成员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 (4)群体对领导的了解与信任程度、领导资格获取是否合 法。
俗和道德等非正式控制手段组成的群体。如:临时性调 查组、旅游伙伴、朋友群、“沙龙”等。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八点 十一分。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三)根据群体形成原因,将社会群体分为多种类型
1、血缘群体 :是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群体。如家庭 2、地缘群体:是因长期居住在一起而结成的群体。如邻里 3、业缘群体:是因某一职业或工作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 。如作业班组
(六)根据人数特征,将社会群体分为两
种类型
1、小群体:通常指有两个人以上到20个人以 下参与共同活动的群体。 如:家庭、兴趣 小组、生产小组等。
2、大群体:20个人以上的群体可称大群体。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八点 十一分。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七)根据群体的社会功能,将社会群体分为多种类 型
1、生产性群体:是直接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相关的社会群体。 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群体等。 2、服务性群体:是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种群体。 如:
现代社会学第五章 社会群体

7
4.社会学家的观点 以F. Ma ill为代表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规范是由历 史沉淀下来的行为与活动的标准,是人们以交换为目的 建立的行为准则。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人们需要一系列 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们与社会之间各种错综复杂 的关系,规范就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建立或自然形成 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比如,约定俗成的风俗,明 文规定的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各种规范之 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之 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9
(三)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 根据社会规范的控制手段和产生的历史顺序,可以 将社会规范划分为习俗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 律规范和法律规范。但无论是哪种规范,都有其共同的 特征: 1.标准性 社会规范规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哪些行为是可取的、 必不可少的和应予以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 害的和应予以禁止的界限,它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了 模式和标准。
11
3.导向性 规范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是在 人们将他人的行动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的过程中实现的。 人们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都会以他人遵 守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后果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通 过与他人行为的比较,估计自己行为与社会要求行为的 偏差,同时预见社会和团体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预见到对自己行为所承担的责任。通过这种方式,人们 不断地将与自己有关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一种信念,当人 们运用规范时,就会不自觉地根据积累的关于规范的奖 惩知识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导向性有一定的灵 活性,它可以使人们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出自 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2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那么,群体是如何形成的?它与一般的聚集有何区 别? 街上一些人偶然站在一起,或者同一机舱的旅客是 群体吗?回答是否定的。但如果这些人或这些旅客是同 一单位的,他们就可视为一个社会群体。这是因为,偶 然相聚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 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而一个单位出去 旅游的人们,却有共同的目标。可见,群体目标是群体 构成的前提条件。
初级社会群体

组织的理想类型——科层制
科层制是指依据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而实行 分部门、分层次管理的形式或程序
21
科层制的原则
合 理 分 工 原 则
22
科层制的特征
权威分层、职务分等 因公设职、专职专人 任人唯贤、赏罚分明 照章办事、公平无私 公文往来、空口无凭
23
科层制的功能
提高效率 弱化偏见 提高工作的连续性 僵化 窒息主动性和创新性 寡头统治 非人格化
30
古典理论
时间: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分工、阶梯过程和 职能过程、结构设计和管辖跨度) 代表人物:( :(1)泰罗:记件工资,人为钱工作; 代表人物:( ()2法约尔:行政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 限与责任、纪律、命令的统一性、指挥的统一性、 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序列、 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团结)
27
组织结构
正式结构 研究规范的结构,其构 成原则是理性原则 非正式结构 研究行动的结构即实际 的结构,该结构反映的 是综合性社会文化力量 对行动的制约
28
组织发展中的目标置换问题
组织成员把保持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做为目 标 把组织制度本身作为目标 把局部或群体利益作为目标
29
组织理论学派
古典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开放系统理论:权变理论、新制度理论、资 源依赖理论等
17
组织结构的形态
等级序列结构——集中领导 职能划分结构——分块领导 目标程序结构——系统调配
18
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目标任务原则 有效管理跨度原则 分工协作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 责权对等原则 精简与效率原则 同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原则
005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2、建国后民间择偶标准的历史变迁(1)
五十年代: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每月三十元生活费。政治可靠, 出身贫农,丈母娘在居委会; 六十年代:成分是工人,收入支 出能平衡,房子两大间,粮票二 十九斤半;
社会学 第五章 27
2、建国后民间择偶标准的历史变迁(2)
七十年代:一表人才,二老双亡,三转 一响,四季衣裳,五官周正,六亲不认, 七十块以上,八面玲珑,烟酒不沾,十 分听话; 八十年代:八大件,三套间,存款不少 于一万元,有文凭,坐机关,父母最好 是大官,经常出差四处转,外贸部门有 内线,看报可以看“内参”,看病都进 军医院,坐小车,玩电话,屋里还有大 28 社会学 第五章 彩电;
2、建国后民间择偶标准的历史变迁(3)
九十年代:电脑要上网,要有
别墅要有厂,汽车最孬是桑塔 纳,出门不带钱只带卡,出国 出到加拿大,最孬也是澳大利 亚。
社会学 第五章 29
3、当代社会婚姻现象
彩旗飘飘与红旗不倒 第三者与第四者 老年人“走婚” 单身节 父母在公园给子女相亲 闪婚 同性婚姻/无性婚姻 丁克族 离婚潮 假离婚/假结婚 家庭暴力
社会学 第五章 22
2、家庭功能的变迁
宏观:家庭制度、社会的发展
变化对家庭制度演化的影响 微观: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 变化而发生的改变
社会学 第五章
23
三、家庭的变迁
1、含义:家庭制度、社会
变迁 家庭生命周期
社会学 第五章
24
2、家庭变迁的趋势
(1)古德:母系制衰落、亲戚群体影响下降、 近亲结婚减少、离婚增多、妇女独立等。
3、中国家庭的变迁及其与社会变迁 的关系
社会学课件-初级社会群体

• 第二,結果的放大。
• 第三,對標誌女性工作無關特點的過分看重。
• 第四,懼怕回報(retaliation)。
• 標誌女性對表現壓力的反應:
• 一種是過分成功,格外努力;
• 另一種是縮小可視性,使自己的社會性儘 量不可見,減少性別特徵,避免各種使自 己成為焦點的集會,懼怕成功。
• (2)邊界強化(Boundary heightening)。 • 第一,支配文化的誇大。
• 四、家庭功能 • 1、生物功能 • 2、經濟功能 • 3、撫育功能 • 4、贍養功能 • 5、休息與精神滿足
家庭結構與功能的變遷
古德在其名著《世界革命與家庭模式》 中的觀點:在邁向工業化和城市化 的世界革命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擴 大家庭趨向於向夫婦式家庭(擇偶 自由、婚後小家庭居住、對夫妻雙 方親屬同等對待)制度的某些類型 的轉變。
• 第二,打斷作為“差異”的提醒。第三, 對標誌女性的非正式孤立。
• 第四,忠誠試驗。
• (3)角色壓縮化(Role encapsulation)。 • 四種定型的角色: • 母親(the mother ) • 富有魅力者(the seductress) • 寵物(the pet) • 鐵娘子(the iron maid)
把成員聚集於群體中並合為一體的力量。
• 2、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 • 構成因素。 • 認同因素。
• 利益因素。 • 環境因素。
群體資格獲得
群體資格:群體成員對自我的感知和評價。
除了與生俱來的資格,其他任何後天的資格都需 要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個體的身份在這個過程 仲介於具有和不具有某種資格之間,併發生自我 認同和自我角色定位、他人認可和評價的不斷變 化。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成員資格具有梯度特 徵,典型的成員資格有三種:
• 第三,對標誌女性工作無關特點的過分看重。
• 第四,懼怕回報(retaliation)。
• 標誌女性對表現壓力的反應:
• 一種是過分成功,格外努力;
• 另一種是縮小可視性,使自己的社會性儘 量不可見,減少性別特徵,避免各種使自 己成為焦點的集會,懼怕成功。
• (2)邊界強化(Boundary heightening)。 • 第一,支配文化的誇大。
• 四、家庭功能 • 1、生物功能 • 2、經濟功能 • 3、撫育功能 • 4、贍養功能 • 5、休息與精神滿足
家庭結構與功能的變遷
古德在其名著《世界革命與家庭模式》 中的觀點:在邁向工業化和城市化 的世界革命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擴 大家庭趨向於向夫婦式家庭(擇偶 自由、婚後小家庭居住、對夫妻雙 方親屬同等對待)制度的某些類型 的轉變。
• 第二,打斷作為“差異”的提醒。第三, 對標誌女性的非正式孤立。
• 第四,忠誠試驗。
• (3)角色壓縮化(Role encapsulation)。 • 四種定型的角色: • 母親(the mother ) • 富有魅力者(the seductress) • 寵物(the pet) • 鐵娘子(the iron maid)
把成員聚集於群體中並合為一體的力量。
• 2、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 • 構成因素。 • 認同因素。
• 利益因素。 • 環境因素。
群體資格獲得
群體資格:群體成員對自我的感知和評價。
除了與生俱來的資格,其他任何後天的資格都需 要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個體的身份在這個過程 仲介於具有和不具有某種資格之間,併發生自我 認同和自我角色定位、他人認可和評價的不斷變 化。在這個過程中,個體的成員資格具有梯度特 徵,典型的成員資格有三種:
社会学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 主干(直系)家庭:三代或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 但最小一代上面那一代的一对夫妻必须健全。(或由一对已婚子 女同其父母、未婚 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构成的家庭。)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 联合家庭:同一代中有两对夫妻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2、社会群体的特征(王95) •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 (4)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 1、按照群体的规模分类:小群体(2-3人,5-6人等)、大群体 • 2、按照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 • 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的成为初级群体(或首属社会群体,如家庭、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三、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王98-99) • 1、人类结合成群体的一般原因:共同对付外在压力和合作的需
要。 • 2、群体凝聚力: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成员把群体
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群体规范内化。 • 3、群体过程(群体形成和运行的过程):勒温的群体动力学观点;
•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功能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家庭仍承担
了3种功能:社会化、提供情感和性规范。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三种功能 • 社会化:儿童在家庭的熏陶中学会认识自己,学习如何生存,如
何获得关心、安全、爱,怎样去期望生活,怎样对待别人。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三种功能
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 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 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进入工业社会后,我国民间的谊缘群体和组织的发育情况 如何,怎样改进?
四、家庭关系的处理
2.善待对方的家长和亲戚
正确处理婿岳与婆媳关系,妯娌关系。与双方的家长衔 接融合。善待对方家长,包容看不惯的方面。
四、家庭关系的处理
3.建立教育子女的模式
夫妻对子女教育口径要一致,角色要分工,培育出健康 聪明的孩子。
四、家庭关系的处理
4. 渡过婚姻危险期
孩子对婚姻维系有重大作用;要渡过婚姻的危险期,防止 婚姻解体。新婚适应期,防止“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 结婚7年时,易出现“七年之痒”;子女长大,夫妻社会 地位差距加大,处在危险期。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特征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特征
1.定义
初级群体是最早出现,自然形成的原发性的社会群体, 是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密切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实质是情感、友谊与爱,而不是利益;由同情心和情感来 维系的。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特征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3. 业缘群体
业缘群体是由职业和劳动的原因而形成的,是劳动分工 专业化的产物。业缘群体是正式社会成员必须参与其中, 获得社会财富分配权力的基础,是如企业,军队。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4. 情谊趣缘群体
情谊缘群体是由共同的情感,爱好,趣味而形成的。 如集邮具有个人的选择性。
第五章 思考题之一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有哪些差别?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有哪些? 3.农业社会的血缘、地缘、业缘群体各有什么特征,相互之
间有什么样的分合关系? 4.工业社会的血缘、地缘、业缘群体各有什么特征,相互之
间有什么的分合关系?
第五章 思考题之二
5.工业社会以后,离婚率开始上升,家庭关系出现了不稳定 ,原因何在?
二、家庭的类型
2.主干家庭
由父母或其中一方与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的家庭,形成三 代同堂。特点:老人与孙子辈形成了隔代的文化传递,有 利于家庭文化的延续;家庭角色鲜明,规范明确。
二、家庭的类型
3.联合家庭(大家族)
由父母或其中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的家庭。因 为成年子女结婚不分家而形成。在日本、韩国依然存在, 我国不多见。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2.儿童游戏群体
由在一起玩耍、游戏的儿童自然形成,年龄相近,规模 不大。儿童之间是平等关系,共同参与,扮演角色,责任 明确。儿童的游戏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是按照规范进行 的。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3. 街坊邻居
邻居是由居住地域上的靠近,日常交往便利,节约时间 而形成的。俗称“远亲不如近邻”。在生活中守望相助, 交往便利。
二、家庭的类型
4.残缺家庭
残缺家庭包括丁克家庭(无子女);空巢家庭(老年型, 已婚子女分开另立);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成员残缺,功 能不全,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家庭的功能
1. 人口再生产功能
生育子女,生儿育女的最佳场所,激发了青年男女的责 任感;赡养老人,给老人养老送终,实现人口正常更替。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血缘群体
血缘群体是由血统关系而形成,由婚姻和生育关系来确 定。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人群。血缘群体具有自 然的生物性,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群体,家庭和家族 是具体形式。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2.地缘群体
地缘群体是由相邻而居而形成,交往便利,朝夕相处, 守望相助。地缘群体交往的最大便利是节省时间和成本, 具有便利性。“低头不见抬头见,”“远亲不如近邻”。
2.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在十人以内,便于交往。(2)持续时间长, 频度密切,与生命同在。(3)面对面。成员之间面对面的直 接交往,情感深重。(4)突出了人自然属性。。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1. 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人类婚姻和生育之上的社会群体,是人类 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的要素是固定的居 所,固定的经济来源,固定的男女婚配关系。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3.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区别
(1)初级群体是最早出现,自然形成的原发性的社会群体。 具有成员之间关系密切,频繁交往,成员人数较少,面对 面地直接交往的特征。如家庭,邻居。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3.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区别
(2)次级社会群体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建立起来的群体。 具有功能单一,有目的功能和自觉建立,职责明确,成员 之间关系疏松而正规的特征。如企业,团体,政党。
第三节 家庭
一、家庭的概念 二、家庭的类型 三、家庭的功能 四、家庭关系的处理 。
一、家庭的概念
1、家庭的定义
以爱情为基础,通过婚姻关系,生育关系建立的社会 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初级生活的共同体。家庭是社会 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的细胞。
一、家庭的概念
2、家庭的建立
家庭是因为男女双方两情相悦而建立的生活单位,由异 性的吸引、异性好感友谊到恋爱、结婚,建立家庭是体验 人生的必然。择偶条件:(1)男才女貌,门当户对是志 同道合的基础与保证,共同的价值观,做人的责任感是择 偶的根本条件。
社 会 学 第五章
主讲教师:江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3年2月
社会学章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导论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三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和制度 第七章 阶级和阶层 第八章 社 区 第九章 社会变迁
第十章 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 社会调查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4. 朋友圈子
由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人构成, 因谊而生的群体。发 挥情感融通,同甘共苦的交往作用。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初级社会群体是一个人最初参与,长期生活的群体,对 儿童、少年的性格、人格培养极其重要。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2. 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一、家庭的概念
2、家庭的建立
(2)气质相异,志趣相同是婚姻稳定的心理条件。外 向型,容易吵架,吵翻时没有回旋余地;两个都是内向型, 家庭沉闷,决策迟钝,对外沟通不足;气质相异相对合理。
二、家庭的类型
1. 核心家庭
以夫妻双方为核心建立的夫妻平等的小家庭,由父母与 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没有隔代亲属,只有一个核心。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第三节 家庭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2. 社会群体的标志
(1)关系明确。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而 持久的社会关系。(2) 意识认同与同化。社会成员对群 体有认同感,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之责任,成员之间 相互认同,获得了一致的身份和地位。(3)互动持续。 成员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和交往,持续而稳定的交往过程。
社会成员在走向社会之前,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了预 备和演练,是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3. 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包括生存安全、社会交往、精神价值。初级社会群体以 人为本,尽量满足成员的需要,而不像正式群体的交往关 系与功利目的。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4. 维护社会秩序
初级社会群体对成员需求的满足,减少了社会的压力。 成员对初级群体的认同与责任,维护了社会秩序。
2. 经济功能
组织社会生产,进行社会财富的分配,完成社会消费。
三、家庭的功能
3.休养生息功能
家庭是生活单位,可以缓解社会竞争的压力。家庭是 生活的港湾,结束社会生活的竞争、压力和程序化,放松 神经,完成补充能量和精力的功能。
四、家庭关系的处理
1、细水长流,夫妻分工
夫妻的家务劳动角色要适应,重新定位;财产要运营, 夫妻分工又合伙 。家庭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俗 话说:“不是当家人,不知柴米贵”。
四、家庭关系的处理
2.善待对方的家长和亲戚
正确处理婿岳与婆媳关系,妯娌关系。与双方的家长衔 接融合。善待对方家长,包容看不惯的方面。
四、家庭关系的处理
3.建立教育子女的模式
夫妻对子女教育口径要一致,角色要分工,培育出健康 聪明的孩子。
四、家庭关系的处理
4. 渡过婚姻危险期
孩子对婚姻维系有重大作用;要渡过婚姻的危险期,防止 婚姻解体。新婚适应期,防止“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 结婚7年时,易出现“七年之痒”;子女长大,夫妻社会 地位差距加大,处在危险期。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特征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特征
1.定义
初级群体是最早出现,自然形成的原发性的社会群体, 是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密切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实质是情感、友谊与爱,而不是利益;由同情心和情感来 维系的。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特征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3. 业缘群体
业缘群体是由职业和劳动的原因而形成的,是劳动分工 专业化的产物。业缘群体是正式社会成员必须参与其中, 获得社会财富分配权力的基础,是如企业,军队。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4. 情谊趣缘群体
情谊缘群体是由共同的情感,爱好,趣味而形成的。 如集邮具有个人的选择性。
第五章 思考题之一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有哪些差别?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有哪些? 3.农业社会的血缘、地缘、业缘群体各有什么特征,相互之
间有什么样的分合关系? 4.工业社会的血缘、地缘、业缘群体各有什么特征,相互之
间有什么的分合关系?
第五章 思考题之二
5.工业社会以后,离婚率开始上升,家庭关系出现了不稳定 ,原因何在?
二、家庭的类型
2.主干家庭
由父母或其中一方与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的家庭,形成三 代同堂。特点:老人与孙子辈形成了隔代的文化传递,有 利于家庭文化的延续;家庭角色鲜明,规范明确。
二、家庭的类型
3.联合家庭(大家族)
由父母或其中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共同居住的家庭。因 为成年子女结婚不分家而形成。在日本、韩国依然存在, 我国不多见。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2.儿童游戏群体
由在一起玩耍、游戏的儿童自然形成,年龄相近,规模 不大。儿童之间是平等关系,共同参与,扮演角色,责任 明确。儿童的游戏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是按照规范进行 的。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3. 街坊邻居
邻居是由居住地域上的靠近,日常交往便利,节约时间 而形成的。俗称“远亲不如近邻”。在生活中守望相助, 交往便利。
二、家庭的类型
4.残缺家庭
残缺家庭包括丁克家庭(无子女);空巢家庭(老年型, 已婚子女分开另立);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成员残缺,功 能不全,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家庭的功能
1. 人口再生产功能
生育子女,生儿育女的最佳场所,激发了青年男女的责 任感;赡养老人,给老人养老送终,实现人口正常更替。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血缘群体
血缘群体是由血统关系而形成,由婚姻和生育关系来确 定。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人群。血缘群体具有自 然的生物性,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群体,家庭和家族 是具体形式。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2.地缘群体
地缘群体是由相邻而居而形成,交往便利,朝夕相处, 守望相助。地缘群体交往的最大便利是节省时间和成本, 具有便利性。“低头不见抬头见,”“远亲不如近邻”。
2.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规模小,在十人以内,便于交往。(2)持续时间长, 频度密切,与生命同在。(3)面对面。成员之间面对面的直 接交往,情感深重。(4)突出了人自然属性。。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1. 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人类婚姻和生育之上的社会群体,是人类 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的要素是固定的居 所,固定的经济来源,固定的男女婚配关系。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3.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区别
(1)初级群体是最早出现,自然形成的原发性的社会群体。 具有成员之间关系密切,频繁交往,成员人数较少,面对 面地直接交往的特征。如家庭,邻居。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3.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区别
(2)次级社会群体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建立起来的群体。 具有功能单一,有目的功能和自觉建立,职责明确,成员 之间关系疏松而正规的特征。如企业,团体,政党。
第三节 家庭
一、家庭的概念 二、家庭的类型 三、家庭的功能 四、家庭关系的处理 。
一、家庭的概念
1、家庭的定义
以爱情为基础,通过婚姻关系,生育关系建立的社会 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初级生活的共同体。家庭是社会 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的细胞。
一、家庭的概念
2、家庭的建立
家庭是因为男女双方两情相悦而建立的生活单位,由异 性的吸引、异性好感友谊到恋爱、结婚,建立家庭是体验 人生的必然。择偶条件:(1)男才女貌,门当户对是志 同道合的基础与保证,共同的价值观,做人的责任感是择 偶的根本条件。
社 会 学 第五章
主讲教师:江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3年2月
社会学章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导论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三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和制度 第七章 阶级和阶层 第八章 社 区 第九章 社会变迁
第十章 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 社会调查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
4. 朋友圈子
由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人构成, 因谊而生的群体。发 挥情感融通,同甘共苦的交往作用。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初级社会群体是一个人最初参与,长期生活的群体,对 儿童、少年的性格、人格培养极其重要。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2. 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一、家庭的概念
2、家庭的建立
(2)气质相异,志趣相同是婚姻稳定的心理条件。外 向型,容易吵架,吵翻时没有回旋余地;两个都是内向型, 家庭沉闷,决策迟钝,对外沟通不足;气质相异相对合理。
二、家庭的类型
1. 核心家庭
以夫妻双方为核心建立的夫妻平等的小家庭,由父母与 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没有隔代亲属,只有一个核心。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第三节 家庭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2. 社会群体的标志
(1)关系明确。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而 持久的社会关系。(2) 意识认同与同化。社会成员对群 体有认同感,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之责任,成员之间 相互认同,获得了一致的身份和地位。(3)互动持续。 成员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和交往,持续而稳定的交往过程。
社会成员在走向社会之前,在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了预 备和演练,是人们走向社会的桥梁。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3. 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包括生存安全、社会交往、精神价值。初级社会群体以 人为本,尽量满足成员的需要,而不像正式群体的交往关 系与功利目的。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4. 维护社会秩序
初级社会群体对成员需求的满足,减少了社会的压力。 成员对初级群体的认同与责任,维护了社会秩序。
2. 经济功能
组织社会生产,进行社会财富的分配,完成社会消费。
三、家庭的功能
3.休养生息功能
家庭是生活单位,可以缓解社会竞争的压力。家庭是 生活的港湾,结束社会生活的竞争、压力和程序化,放松 神经,完成补充能量和精力的功能。
四、家庭关系的处理
1、细水长流,夫妻分工
夫妻的家务劳动角色要适应,重新定位;财产要运营, 夫妻分工又合伙 。家庭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俗 话说:“不是当家人,不知柴米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