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剧与历史剧服饰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服饰和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传统服饰和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展示中国人民智慧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和与民俗文化的紧密关系,来展现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最早的中国传统服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时期,那时人们主要使用动物皮毛来制作衣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多次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周朝时期,中国的传统服饰开始有了一些规范和区别。
贵族阶层的服饰采用华丽的刺绣和丰富的颜色,以彰显其尊贵地位。
而平民百姓则更多地选择简单而实用的服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传统服饰逐渐融合了各个朝代的元素。
宋朝的服饰注重庄重和雅致,明朝则强调色彩的丰富和对称的设计。
清朝时期,服饰逐渐趋向统一,呈现出更加大气磅礴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统服饰往往是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都会有特定的服饰要求。
以春节为例,中国人会穿上传统的汉服或旗袍,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追忆。
在婚礼、丧葬等重要场合,人们也会着传统的礼服,以示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此外,中国的传统服饰在戏曲表演、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戏曲剧目中,演员们身着不同朝代的服饰,通过服饰的包容性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三、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
无论是刺绣、织锦还是缎纹,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传统服饰的色彩也是其魅力所在。
在中国传统服饰中,红色往往是主导色调,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喜庆和幸福。
此外,中国服饰中的喜鹊、蝴蝶等图案,也赋予了服饰更多的生动和灵气。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

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戏剧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地区风格、材料和色彩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戏剧服饰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发展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唐代,戏剧表演开始兴起,戏剧服饰也逐渐形成。
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戏剧服饰的样式和色彩也逐渐丰富起来。
到了明清时期,戏剧服饰的基本样式已经形成,并为后世所沿用。
二、地区风格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的地区风格非常明显。
例如,北方的戏剧服饰以华丽、繁复著称,而南方的戏剧服饰则注重轻盈、秀美。
不同地区的戏剧服饰也在不断相互影响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各地特色的戏剧服饰。
三、材料和色彩古代戏剧服饰的材料以丝绸、棉麻为主,色彩则以红、黄、蓝、绿等鲜艳的颜色为主。
不同颜色和材料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例如,红色代表忠诚、黄色代表威严、蓝色或黑色代表粗犷等。
同时,戏剧服饰的纹样和图案也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四、结论中国古代戏剧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
研究古代戏剧服饰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戏剧服饰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它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沈从文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贡献以及他对服饰考古的独到见解。
在当今社会,重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服饰的历史背景、研究方法和现实价值。
一、古代服饰的历史背景要研究古代服饰,首先需要对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古代服饰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反映。
从商周的冕服、秦汉的深衣、魏晋的衫袄到唐宋的幞头、明清的霞帔,古代服饰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样式和体系。
二、沈从文对古代服饰研究的贡献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他对古代服饰也颇有研究。
他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的戏剧与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南戏采 用歌唱和说白相间 的表演形式,具有 浓郁的地方色彩。
代表作品:《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和《杀狗记 》被誉为南戏四大传 奇。
历史地位:宋元南戏 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 代戏剧的成熟,对后 世的戏曲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背景:随着城市 经济的发展,市 民阶层壮大,对 文化娱乐的需求 增加。
汇 报 人 :
XX
中国古代戏剧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 塑造,对现代戏剧的情感表达和表 演技巧有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戏剧的舞台设计和布景, 对现代戏剧的舞台美术设计有启示 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国古代戏剧的叙事方式和情节安 排,对现代戏剧的剧本创作和叙事 手法有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戏剧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对现代戏剧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有启示作用。
题材特点:才子佳人戏注重情感表达和人 物塑造,家庭伦理戏注重情节和人物关系。
表演形式:才子佳人戏多采用歌唱、舞蹈 等表演形式,家庭伦理戏则多采用说唱、 戏曲等表演形式。
神话传说戏:以古代神话和传说为题 材,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表现人类 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如《嫦娥奔 月》等。
特点: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想象力 和创造力,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浓 郁的地方色彩。
提供了丰富的表演 技巧和形式
塑造了众多经典的 角色形象
融合了多种艺术元 素,为后世戏剧的 创新提供了借鉴
深刻影响了中国乃 至世界的戏剧文化 ,成为宝贵的艺术 遗产
中国古代戏剧对世界戏剧的贡献 中国古代戏剧在世界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戏剧对世界戏剧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代戏剧在世界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国电影的唐装与古装

中国电影的唐装与古装中国电影产业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唐装与古装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唐装代表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而古装则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与风貌。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装与古装在中国电影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其影响力和魅力所在。
一、唐装在中国电影中的影响唐装作为中国古代服饰的代表,出现在不少中国电影中,既可以以历史剧的形式展现唐朝的风貌与文化,也可以作为古装武侠片中的服饰元素。
唐装的精美细腻,以及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使得这些电影更具观赏性和文化底蕴。
例如,根据大唐女皇武则天的故事改编的电影《武则天》中,主角身着华丽的唐装,展示了唐朝皇宫的辉煌与权力的象征。
影片通过唐装的华丽与精致,再现了唐朝盛世的景象。
唐装的选用以及电影整体的美术设计与布景,让观众仿佛穿越至唐朝时期,感受到那段辉煌的历史。
此外,在古装武侠片中,唐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倩女幽魂》中,女主角九尾狐妖白狐(杨贵妃扮演)身穿深红色的唐装,给人以典雅与神秘之感,突出了她仙灵般的特质。
唐朝的服饰元素与剧情中神秘的氛围相得益彰,增强了观众对影片的好奇与吸引力。
二、古装在中国电影中的魅力古装电影将观众带入一个不同的时空,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通过古装电影,观众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礼仪。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主要以清朝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规范和男尊女卑的社会风貌。
古装的选用,例如具有独特装饰的襦裙和头饰,以及特殊的发饰和鞋袜等,细致地展示了清朝时期的风尚与礼仪。
观众通过电影,了解到了曾经繁荣一时的古代帝国的底蕴和文化。
此外,古装电影中的剧情与角色形象的塑造也让人难以忘怀。
《甄嬛传》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古代服饰与妆容,展现了宫廷中的荣华富贵与权谋斗争。
服饰的精致和角色的饰演,让观众感受到宫廷生活的千姿百态,增强了观影的视觉享受和观看的代入感。
关于影视剧中民族服饰研究

关于影视剧中民族服饰研究
在影视剧中,民族服饰经常被用来强调人物的身份、地区、文化背景等因素,并为角色赋予独特的外在形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族服饰:
1. 中式服装:中式服装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
在电视剧中,常见的中式服饰有汉服、旗袍、唐装等。
这些服饰常常用来展现角色的历史背景、身份和文化底蕴,如大清王朝官员穿着的龙袍和蟒袍、民国时期女性穿着的长衫、短褂等。
2. 蒙古族服装: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服装鲜明特别。
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蒙古族服饰,如马褂、长靴、呼伦贝尔蒙古族女人的饰品等,这些服饰通常用来表现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3. 土家族服装: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服饰多数是比较朴素的,同时也很实用。
在影视剧中,土家族的服饰常常出现在历史剧中,如《武则天》中武则天治国的长袍就采用了土家族的设计。
4. 壮族服装: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服装以红、绿、紫为主色系,形式多样。
在电视剧中,壮族服饰经常出现在历史剧中,如《南明风云》中清军和壮族军队的服装都很醒目,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总之,民族服饰是影视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服装,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呈现和传承。
浅论中国戏剧服饰文化艺术

【 关键 词】 服饰文化 戏剧服饰 艺术
具 有 民族特 点 的服 装, 中求精 求变 , 少 这样 的 的传神 特征 具 有创 作者 强烈 的主 观意念 。 在 戏剧 服 饰 艺术 的发 展史 上 , 宋代 是 一 个 划 时代 的 时 期 熹 、 熙 等 昌 明理 学 , 朱 程 人 的意 识 更 多觉 醒 。 戏剧 服 饰在 宋 以前基 本 上 是 与 生活 、 史服 饰一 等 昌 明理 学 , 的意 识 历 人 更 多觉 醒 。 戏剧 服 饰 在宋 以前基 本 上是 与 生 活 、 史 服饰 一致 , 加 美 美 化就 可作 戏 服 , 历 略
一
物 身 份 的一 种 标识 , 现 着鲜 明的 等级 成 份 传 统 艺 术 美 陶 冶 观 众 性 灵 等 六 个 方 面 的 作 与 与使 用 套 路 , 常 人 们 说 的 “ 得 象 唱 戏 体 平 穿 与 职 业特 点 。 此相 关 的戏 剧 服饰 的 出 现和 用 。 传 统 戏 曲借 助 服 饰 生 动 塑 造 角 色 外 部 的 ” 表 现 出 这种 成 熟 、 与 ” , 就 固定 的 戏剧 服 饰 相 成 熟 , 其 实 用性 、 美性 、 是 审 装饰 性 和 娱 乐性 形 象 , 现 角色 内在 精 神追 求 , 调 形似 到 神 对 于 生活 服饰 来说 的夸张 性 、 表 强 表演 性 , 以说 可 诸 特 点共 同 发展 的产 物 。 剧 服饰 形 成 了较 似 , 合人 物 的性格 、 戏 整 品质 、 质 、 貌 等特 点 中 国 戏 曲服 饰 艺 术 的发 展 历 史 就 是 远 离 生 气 形 为 成熟 和 固定 的形式 , 人物 形 象塑 造 、 在 审美 突 出 以神 写 形 , 神 特 征 , 传 服饰 此 时成 为 “ 舞 活 化逐 步 艺 术 地 进 行 意 象 创 造 的 历 史 。 意 “ 形 式 、 染剧 情 、 托 气 氛 方 面 有 其独 到之 衣 ” 求服 饰 宽 、 展 、 渲 烘 是 , 要 伸 放射 、 逸 , 袖等 , 象化 ” 中 国戏 曲服 饰 艺术 的审 美本质 。 飘 如水 具 有 多种 形 式 美要 素 , 表 演 , 示人 物 情 利于 展 1戏 剧 中 的服 饰 文 化 . 感 、 态 、 型及 风格 。 体 造 民族 服 饰 是 民族 精 神 民 族 性 格 的 外在 中 国 戏剧 服 饰 可 说 是 中 国服 饰 文 化 与 物 质体 现 , 深厚 的文化 意蕴 。 为人 的 劳 中 国戏剧 文 化 相结 合 的 交叉 的边 缘 产 物 。 具有 作 一 动 成 果 之 一 的服 饰 , 处 闪烁 着人 作 为 创造 方 面 , 曲服 饰 作 为舞 台 美术 的 一部 分 , 构 处 戏 是 主 体 的 创造 精 神 , 饰 首 先 是 由物 质 依 据 的 成 戏 剧 这一 综 合 艺 术 的 不可 或 缺 的 要 素 , 服 具 意 识 、 要 和 行 为组 合 而 成 。 饰 文 化 在 大 有 “ 舞 性 、 需 服 可 装饰 性 、 式 性 ” 三 大 审 美 特 程 等 程 度 上反 映 了社 会心 理 、 宗教 、 术 、 学等 征 , 方 面 艺 科 另一 戏剧 服 装隶 属 于 中 国服 饰这 个 人 文 精神 , 尤其 是 审美 因 素, 它在 服饰 文 化 中 大 范 畴 , 中 国服 饰 艺 术历 史 流 程 中 的一 部 是 占据 着 重 要地 位 . 饰 文 化 是一 个 时 代 文化 分 。 国服 饰 有一 个 发 展 过 程 , 服 中 中国 古 代 服
国风戏曲服装知识点总结

国风戏曲服装知识点总结一、历史发展国风戏曲服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戏曲表演,早在殷商时期,古人就开始有了歌舞戏曲表演,而在周代歌舞团体的设立表演中又增加了服饰的变化。
到了宋代,随着汴京和临安城的兴盛,以及戏曲、歌舞的繁荣,戏曲表演服饰日益得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更迭,国风戏曲服装在不同朝代有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最后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戏曲服装的特点1. 舞台服装的造型丰富多变,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 每个角色的服装都有其独特的形象和特色,通过服装来展现角色的性格、身份和社会地位。
3. 色彩浓烈大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4. 民族特色浓厚,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多以汉族传统服饰为主,也兼收并蓄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使之更显得丰富多彩。
三、国风戏曲服装的分类国风戏曲服装根据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剧情,可以分为男性服装、女性服装以及儿童服装等多种类型。
其中男性服装一般包括皇帝、宰相、将领、文官、武士等角色的服饰,女性服装则包括皇后、贵妃、宫女、戏子、家姑等角色的服饰,儿童服装则是对少年角色的服饰。
四、国风戏曲服装的设计原则1. 符合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服装应该与角色的人物定位和戏剧情节相符,更好地展现角色的形象和气质。
2. 颜色和图案的搭配要富有变化和层次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进一步加深角色的形象特点。
3. 要考虑服装的舒适度和舞台表现效果,服装的设计要符合角色的行动要求和表演需要。
4. 服装的材质和面料应该选取高质量的材料,考虑到服装的耐磨性和抗皱性,以及对舞台光线的透过效果。
五、国风戏曲服装的色彩与图案1. 色彩的运用:中国戏曲服装的色彩非常丰富,既有明亮鲜艳的颜色,也有深沉含蓄的色调。
比如在武生角色的服装中,通常使用红色、蓝色、黑色等颜色,而花旦角色的服装则偏向于浅色和柔和的调子。
2. 图案的表现:中国戏曲服装的图案设计特点是面积大、内容丰富、色彩丰富,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

就是说京剧对人物的穿戴是非常严谨的。然而时至 今日,有许多人对戏曲服饰存在着很笼统的认识,一些 戏迷却能见衣辨人,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呢?今天,我 们就从京剧戏服看中华国粹之精华,品传统文化之韵味, 看看戏服中的大文章!
【一般官衣】属于长衣的“官衣”类,为职位中等的文官官服。
【彩婆袄】专为饰演丑婆子的彩旦服饰。
【旗装】 旗装形式源自清代贵族妇女服饰。
【 钟馗衣】
【文小生花褶】多为书生、秀才之辈的男性青年角色穿着。
【武生花褶】有身份的青年武将或绿林好汉所穿。
【女青褶子】善良和顺的贫民妇女穿着。
【戏珠大龙蟒】 青、中年武将常穿的礼服。
【龙套衣】 用于龙套角色,举凡官员升堂、升帐或两军对阵时, 龙套既可象征随侍、又可象征军士浩荡。
【雅墨绣杏黄色大靠】 戏曲舞台上扮演武将的战服。杏黄靠是
“三国”戏中黄忠和《闹天宫》中二郎神的 专用服装。
【平金绣墨绿色改良大靠】
戏曲舞台上扮演番将、武将群或新编历史剧中常用改良 靠。
戏曲舞台上扮演女将、女统帅的战服。戏剧中使用的大靠与古 代生活中的甲胄并不一样。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大靠的式样 和色彩逐渐增多,但距生活服装也越来越远,它纯属为了适应 舞台表演的需要而设计。
【彩绣十团白色狮子绣球开氅衣】
戏曲舞台上扮演文官武将和中军的服装。宰相之类大臣告老还 乡时,也穿开氅。
【罪衣罪裤】
犯人的囚衣,分有男罪衣与女罪衣两种。女罪衣虽为女犯囚衣,但 在舞台美学的观点下,运用了沿边与绸缎质料的柔软感加以美化人物形 象。男罪衣则不用沿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剧与历史剧服饰文化
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服饰文化更博大精深。
纵览各朝各代,可谓各有特色。
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剧服饰文化,就不得不先提下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
骨针发明前,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决定了他们使用兽皮和叶子作为自己的服装。
而骨针线绳的发明,人们开始创造了原始服装。
服饰纹样代替文身以及身体彩绘。
之后,皮,毛,麻,葛及丝绸开始变的丰富起来。
于是人们开始用麻布及丝绸做衣服。
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缝制衣服”的开端。
它缔造了华夏古国最早的服饰文化,为中华民族服饰之美奠定了基础。
夏商服饰品类:大体包括服装及其饰品来源的难易,质地的贵贱,制作的精粗,种类的多寡以及穿戴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的尊卑和所服之意义。
当时贵族服饰以麻布和平纹丝织物为主。
而商代的着装开始形象化,服饰面料有麻和丝织品等。
当时黑色是低贱的标志,奴隶们只能穿黑色衣服,因而就有了黎民百姓这一成语。
而于此时出现的蔽膝,亦称至膝处短衣襦,后演变为围裙。
至西周,出现了有名的“周公治礼”相传武王成功伐纣后吸取其灭国之教训,开始制定各种礼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冕服的出现,制度的确立是周朝国家意志的具体反映,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于此同时,上衣下裳连体的“深衣制”开始出现,并逐渐普遍被采用。
皇帝的礼服中的服饰纹样即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米,华虫,龙,藻,黼,軷,宗彝,火)也逐渐成为之后历朝皇帝礼服中不可或缺的纹样。
而皇帝的冕冠更是蕴含丰富的含义。
冕服体系的产生源于古人敬天思想。
由夏商时期自然祭祀到周王朝礼仪,冕服制度的建立都与这一思想有关。
黄帝时期就有“垂衣裳而天下治”即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周朝皇帝服饰-大裘冕服束蔽漆。
十二章纹,红、黑色。
周朝男女婚礼服饰
周朝曲裾深衣
周朝武士服
战乱后的秦汉时期王朝重归整齐有序。
我国服饰制度从这里由童年走向少年时代。
秦沿旧习:军服胡式。
其服饰特点冷峻而严肃。
秦朝服饰总体古朴庄重,等级森严。
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
深衣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而窄的特点。
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踝。
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
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曲裾深衣即三重衣,为宫廷贵妇的朝服,从汉代开始,有裆长裤开始出现。
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
秦汉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服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将秦汉服饰推向了世界。
悠久的中国服饰文化,从此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与扩大。
秦朝帝王祭服
汉朝帝王祭服
汉朝右衽宽袖长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饰的大变动时期。
在保留汉代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亦有独到之处。
而南北民族出现大量的交流和融合。
上衣下裤传到南方,北魏孝文帝开始汉化政策。
此时期战乱纷繁,政治混乱,生活动荡不安。
文人士子叛散五经,灭弃风雅,个性解放,追求自我。
这些历史背景使得服饰总体特点呈现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
女性多上衣宽松,外套半袖,腰系宽带,下裙曳地,衣袖宽松,裙裾飘扬。
晋室南迁后,少数民族涌入中原。
五胡十六国交替出场。
胡汉服饰相互融合,打破了汉代以来前篇一律的沉寂,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为盛唐时期出现兼容开放的国风打下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杂裾垂髾服女
魏晋南北朝宽袖短襦长裙
隋文帝统一中国,休养生息,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
唐代时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代。
服饰上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雍容华贵之势。
尚美、开放兼容成为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
五代中国沿袭晚唐服饰之风。
隋唐服饰,无论官服或民服,男或女装,都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
它的空前繁荣,突出在女装上。
其主要特点是服装款式华贵富丽、开放大度。
穿着方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大胆考究。
女子石榴裙,间色裙盛行,着半臂。
盛唐时,贵妇多着由披帛、诃子、大袖衫组成的坦领装。
有诗云“胸前如雪脸如花,粉胸半掩疑暗雪”女子有回鹖装扮的即大翻折领,连衣窄袖衣裙。
下摆曳地,腰系束带,翻折领及袖口均有纹饰,戴桃形金凤冠。
初唐及盛唐,胡服盛行。
盛唐之风韵在胸襟之大,兼容并蓄而不失主流风范,豪迈自由又不乏大家雍容。
隋朝窄袖衫襦裙女
唐
唐朝大袖纱罗衫抹胸长裙女
唐朝胡儿安禄山
唐朝胡人安禄山像
宋元丝织品技术大幅提高,但因受程朱理学“有天理,灭人欲”哲学观点的影响,宋代服饰式样没有很大的变化。
宋人力图恢复古训。
服饰趋于保守,呈现出朴素实用,自然雅致的景象。
宋女子开始缠足,长裙之下隐约露出三寸金莲。
此时以娇小为美。
穿褙子(长袖衣身,腋下缀又带子,但不缝合,又叫背子)元男子穿辫线袄子,交领窄袖,腰间细褶,红紫线横向缝纳,衣衫下袍有大量褶裥,质孙服(上衣连衣裳,上紧下短,腰间细褶裥,背挂大珠。
女子则着团衫(宽大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顾姑(姑姑)冠。
元朝女人成人后把额前发去除。
宋朝戴直角幞头、穿圆领襕衫的赵匡胤
宋朝窄袖齐裙长背子女
辽契丹人服饰
元朝贵妇服饰
明朝之初,朱元璋以礼教化天下,例行节俭,服饰复古之风盛行,且拘谨守成。
明中叶,享乐欲望开始复苏。
明末,士大夫追求新潮服装,以浮华奢靡为荣,以朴素节俭为耻。
明代皇帝好龙,其服饰皆为绣有各种姿势龙的龙袍。
龙成为帝王独有的徽记。
正式形成在皇帝服装上绣大型团龙花纹的礼仪制度。
文武官员常着礼服、公服、常服。
一般男子,头戴襦巾,穿斜领大袖袍。
女子服饰中,凤冠霞帔为明朝妇女最高的追求目标,即是荣耀的标志,又是当时富家女出嫁时的装束。
着比甲(无领无袖对襟上衣)褙子、襦裙依然流行。
或加披帛或加半臂(腰线下移)另外还有水田衣、云肩、马面裙、凤尾裙。
明朝内戴束发冠外罩头巾、穿程子衣的文人
明朝戴乌纱缀补子团领衫束带的官员
清入关以后,衣袖短窄,朴素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旗装的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
满族女子着旗袍。
清旗袍多为圆领,衣扣均在右侧,一般为五颗。
衣袖衣身平直,在襟边。
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
整体看来较为保守。
但不同时期旗袍个性特征也是比较鲜明的。
现在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代表性装束。
它在服装史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清后期,繁琐装饰恰恰反映了正在走向没落的封建王朝统治者的自信不足。
曾经大气的王者之风亦荡然无存的现实状态是中国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症状。
清朝戴暖帽、穿十二章纹露锋龙袍冬服的皇帝
秦汉服饰古朴庄重,大唐服饰华贵富丽,宋朝服饰娟秀精巧,明朝高压堂皇,清朝华美雅致。
总之,各朝代服饰特点鲜明各异,体现了不同朝代的文化特点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体现出不同时期人类的智慧。
由于民族地域的关系,每个朝代的服饰都融入不同的特色,所以才使得中国服饰文化如此绚丽多彩、丰富色彩、争奇斗艳。
徘徊在这些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中国古代服饰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博大与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