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品类特点

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品类特点素来,民族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文化意义。
民族服饰不仅仅是装饰和表现身份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传递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维护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
而民族服饰的品类特点也是不可忽视的,让我们来品味一下它的文化内涵和品类特点。
一、文化内涵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表现一种民族的特色和历史,也可以展现出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在服饰的纹饰、图案、颜色和用料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讲究和含义。
1、纹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服饰常常以纹饰为主要标志和表现方式,这些纹饰有着不同的画法和意义,例如藏族的阳具图案和带钩的纹饰,表现了藏民丰富的性文化;蒙古族的“骑士铠甲”图案,展示了蒙古族勇猛豪迈的民族精神;维吾尔族的“花鸟图案”,则传递了维吾尔族独特的热情和文化。
2、图案图案也是民族服饰中重要的元素,它们以风格独特、变化多样而著称,如壮族的龙凤呈祥、锦绣山河图案,表现了壮族崇高的宗教信仰和强大的国家气度;彝族的红色长袍,上绣九个红花和九个黑花,寓意着“九九归一,完美无缺”。
3、颜色颜色在民族服饰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色彩不仅可以传达民族的审美观念,也能体现其文化精华。
如傣族服饰以色彩鲜艳、互相搭配协调而著称,象征着傣族快乐、幸福的生活态度;朝鲜族的服装多为鲜艳的红色和绿色,这是由于其崇拜自然和日出而漆成的颜色。
4、用料用料也是民族服饰的重要方面,它们常常根据地域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例如苗族的衣物用料多为棉和麻,以适应湿润的气候和潮湿的环境;而藏族的服装用料则以独特的羊绒、牦牛头发和野生植物纤维为主,以适应寒冷干燥的高原气候。
二、品类特点1、中式服饰中式服饰是民族服饰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它具有华丽、端庄、典雅的特点,常常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精髓。
例如旗袍、唐装、汉服等,它们的款式、颜色、纹饰都趋于古典主义,体现出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
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
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
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
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
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
汉服知识汉服的文化与内涵

汉服知识汉服的文化与内涵汉服是指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主要指汉族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服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直到近几年才开始重新被人们重视和传承。
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
汉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衣着已经成为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的标志。
汉服的流传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此时的汉服已经发展成为了气派磅礴的服饰。
在那个时代,汉服不再仅仅是一种打扮,它包含了生活礼仪、美学艺术和文化内涵。
首先,汉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汉服的设计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中式衣着文化的“厚德载物”传统,衣着的图案也充满了古代哲学、历史和文学的意境。
同时,汉服的制作工艺非常精致,其织造技艺和刺绣工艺也非常考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超技艺和创新力。
其次,汉服除了作为一种艺术品之外,更是一种重要的礼仪仪式。
在古代,穿汉服是一种严格的礼仪,不同的场合需穿不同的衣着,以示尊重。
在传统婚礼、宴席等场合,穿汉服可以表现出自己对待婚礼和宴席的严谨和认真的态度。
同时,汉服也象征着一种民族认同,穿上汉服,不仅可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可以使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
最后,汉服透露了一种审美理念与人文精神。
汉服以其美丽独特的面料和剪裁结构融合出来的美学格局,让人们感受到一种人文的厚度,能引发人们对于自身的审美思考。
与此同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作用。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海外,穿着汉服都成为一种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方式。
综上所述,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多重文化与历史的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更是在文化上给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深刻内涵。
我们需要发扬汉服精神,在传承古老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让汉服在现代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更多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服装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服装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服装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服装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逐步形成的。
从远古时期的
皮毛裘袍到后来的丝绸制品,再到清代的龙袍凤袍,中国传统服
装经历了漫长而繁荣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服装的设计风格
中国传统服装的设计风格以简洁、朴素为主要特点。
颜色方面,中国传统服装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吉祥如意。
同时也会选用其
他颜色,如黑色、白色等。
立领、直袖、褶裥等设计元素也是中
国传统服装的特色。
三、中国传统服装的材料
中国传统服装的材料主要有丝绸、棉麻等天然纤维制成的面料。
其中,以丝绸面料最为常见,因为丝绸面料具有光滑、柔软、丝
绸质感、色泽鲜艳等特点,是中国传统服装首选的面料之一。
四、中国传统服装的服饰搭配
中国传统服装的服饰搭配注重各个部分的和谐搭配,例如龙袍
的袍、袍带、头冠等元素组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出龙袍的威严气质。
同时,中国传统服装在服饰搭配方面也非常注重对称美,例如对
称的插肩、立领、挽袖等设计元素,使得中国传统服装的整体效
果更具完美的和谐美感。
五、中国传统服装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民俗风情等诸多元素。
例如,红色的龙袍寓意吉
祥如意,是中国皇帝着装仪式中必须穿戴的一种服装;彩绸小褂
则寓意幸福,是传统婚礼上的必备服装。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服装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发展历程、
设计风格、材料、服饰搭配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
通过
了解中国传统服装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
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汉服是传统服饰,大袖长下摆。
它讲求纯洁自然,表现出柔和、恬静、从容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超然于世、大方仁慈的生活境界。
汉服的精心剪裁和精美刺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活力与美感。
1、汉服是中华文化的延续。
从古至今,汉服的风格千变万化,但汉服的基本结果却始终如一。
汉服形制的传承,是中华文化延续的见证。
2、汉服的平面剪裁遵循礼节自然规律。
汉服采用平面剪裁法和简洁的服装轮廓,使人们穿着汉服时穿着舒适自然,没有任何压迫和拘束感,体现了含蓄自然、大气磅礴的观念。
3、汉服圆袖十字领体现圆处。
古代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汉服的袖子都是圆袖,体现了天道的圆润。
汉族领子的特点是“横领右襟”,即翻领向右覆盖,体现正宗、方正。
4、汉服的绳结体现中和之美。
老者的身上没有固定的腰带。
汉服的绳带兼顾了固定和装饰的功能,使汉服更加美观。
“中和”需要所有元素的和谐统一。
其内涵刚柔并济,力度适中,要素协调统一。
具有含蓄、优雅、恬静的特点。
中华民族的领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丽。
5、汉服上下衣,体现天地阴阳。
古人认为天地,上日下阴,衣裳有优劣之分。
因此,它被视为天高于地,皇帝高于官员的社会秩序的象征。
汉服的结构基于“上衣下衣”的原则。
上下衣,即衣服分上下两部分,是汉代历史最悠久、一直实行的服装制度。
汉族上下衣的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
6、汉服中缝悬垂体现人性与正直。
正直是古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在汉服的后背中间,有一条贯穿头尾的缝合线,称为“中缝”。
穿上汉服直立时,中缝与地面垂直。
古人称其为正。
汉服贯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演绎着传统的传统审美内涵和古代传统审美思想。
汉服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古时代的“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服饰资源被统治阶级所有,服饰文化也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阶级性。
以服装作为区分贵贱、身份等级的工具并形成了相应的服饰制度。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四大基本要素,人人不可缺少,而衣列首位,见其重要。
中国服饰在古代世界,迥异别国,充分显示了我国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传统。
七千年来中国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6 个阶段。
(一)服饰的初步形成,其本完善时期:自神农、黄帝至西周,代表等级观念的服饰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至夏商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此时的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等等级差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
(二)初步繁荣期:春秋战国至汉末,春秋时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
战国之时,七国崛起,各自独立。
此时周氏衰微,诸侯并起,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服饰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服饰文化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
(三)兴盛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这一地区。
服饰文化出现了一种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局面。
随着前期思想、文化的又一次解放,民族大融合。
隋唐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服饰达到鼎盛时期。
(四)继续发展期:五代、宋、明,五代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做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多次修改。
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由于理学盛行,社会上层服饰趋于保守,下层却保持活力,有广泛长足发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本身发明的物质文化和肉体文化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沛自在开展,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持续的生命演绎进程。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局部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照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肉体。
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顺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求、便当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安康、显现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
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可以表现出衣着者的优点和特性,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愿望和心理特征。
为此,服饰设计不只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盛行趋向,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衣着者的心理特征和欣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髦有机交融。
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髦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样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载着特定时期的消费力程度和社会情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肉体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意味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方式美的发明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方式圆满统一,以情形融合、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现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
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开展、时期的变化而演化,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期性审美特征。
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颜色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颜色,规则只要奴隶主和贵族阶级的着装才干运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
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

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这些传统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以及对民族认同感的表达。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展开阐述。
首先,中国传统服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
中国传统服饰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平衡,注重的是“大雅之堂”。
无论是汉唐的华丽服饰,还是宋代的淡雅衣裳,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内在美的追求。
以汉唐服饰为例,这种服饰风格注重对称和装饰细节,强调层次感和色彩的协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追求自然、纯粹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其次,中国传统服饰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和封建礼仪方面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服饰的穿着与礼仪仪式有密切关联。
比如,在古代的婚礼仪式上,新娘子会穿着华丽的嫁衣,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同时,在封建社会中,通过服饰的款式、颜色以及锦缎的品质等方面的不同,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身份、地位和阶层,起到了社会等级的标识作用。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还具备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的象征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
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在其设计和图案上都融入了宗教信仰和民俗元素。
比如,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中常常出现五彩的亥字图案,寓意着对天地之神的崇敬和祈福。
而在中国春节期间,人们会穿红色的汉服,这是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祥瑞和喜庆。
最后,中国传统服饰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使得传统服饰得以继续存在和发扬光大。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服饰的保护和研究,许多文化活动和节日上也能够看到传统服饰的身影。
通过传统服饰的传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也得以加深,使得传统价值观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
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
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
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
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
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
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
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
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
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
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
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
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
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
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
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
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
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
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
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
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
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
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
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
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
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
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
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
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
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
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
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
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
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
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