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美和图腾崇拜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
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
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
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
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
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
浅谈民族图腾古今文化

浅谈民族图腾古今文化摘要:图腾在最原始的人类社会就早已出现,原始人类群体把它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保护神,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
在56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图腾,图腾崇拜就是理所当然的。
了解一个民族的图腾对认识这个民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然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图腾的文化也随之淡然,但是它的精神内涵却根深蒂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
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
图腾崇拜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部落图腾崇拜、家庭图腾崇拜、个人图腾崇拜、性别图腾崇拜、胞族图腾崇拜、婚姻级图腾崇拜等。
关于图腾的起源也有着很多种说法,大概有60多种起源的理论,根据学者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现有的各种理论可以相对的分为6类:名目论和标志论、社会-心理理论、生物-性理论、个体主义理论、庸俗经济理论、联合理论。
每个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图腾都有崇仰之情,在他们心中,图腾就是神,是保护他们、给他们带来幸运的力量,每逢节日的时候就会根据各地的习俗大摆宴席供奉他们心中的神灵图腾,直到今天也有少数民族保留着这个习俗。
图腾崇拜包括相信群体起源于图腾或与图腾结合的祖先;具有共同的群体图腾名称;图腾群体成员相信自己与图腾存在血缘亲属关系,因而崇敬图腾,完全或部分地禁止给图腾带来危害;相信图腾群体成员能够化身为图腾或图腾化身为人;统一图腾群体成员之间禁止通婚;图腾群体成员要共同举行与图腾有关的重要仪式。
另一方面,人对图腾的局部或完全禁忌是人对图腾采取的尊敬态度的表现。
比如不准杀害和食用图腾等,各个部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禁忌,禁忌有严格的,也有不严格的,或是禁杀、禁吃图腾,或是可以杀害图腾,但不能吃图腾。
土家族人民比较普遍的图腾信仰是白虎图腾,有民间谚语:“白虎当堂坐,无灾也无祸”,人们家中都设有“白虎坐堂”,把白虎视作为家神。
论中国民族服饰中的龙图腾

纹身 , 自己的肤体上“ 在 刺皮为龙文” 扮成龙子 , 引以
从唐明皇到袁世凯 , 都以穿蟒袍( 即龙袍) 为贵荣。洪
秀全登上天王的宝座后 , 也没有忘情于飞龙。他写过
一
为荣, 以示其尊贵。除汉族外, 信奉龙图腾的少数民
族也有很多 , 比如布依 、 苗 、 、 、 傣 、 佤、 彝 侗 黎、 白族等。
植物或无生物等作为 自己部落或 氏族 的守护神 , 作为 自己的族标和象征 , 并把它视 作神圣不可 侵犯的灵
闻一多先生曾指 出:假如我们 承认 中国古代有 “
过图腾主义的社会形式 , 当时图腾团族必然有很多,
多到不计其数 。但 中华民族却有一个共同的图腾神 , 那就是龙 图腾 。(伏曦考》 龙是 中华 民族精神的象 ”《 )
第 3期
周利群
论 中国民族服饰 中的龙 图腾
7
于是 , 历代帝王多 自封为“ 真龙天子” 皇帝 的服饰开 , 朝天龙冠, 身上穿的是金黄色龙袍 , 脚上登的是龙靴。
夏族祭龙的习俗。生活在江南 的古代吴越人沿袭了
自称是龙 的子孙, 日断发 平 始与龙的纹饰紧密 的联系在一起 。皇帝头上戴 的是 华夏族对龙的图腾崇拜 ,
论中国民族服 饰中的龙国腾
周利群
(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艺术设计系, 湖南 长沙 40O 1 ) O
摘 妻: 腾艺术中, 在图 龙是华夏和汉民族的保护神, 更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无论是
古代还是今 日, 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我们透过五彩斑斓的服饰都能看到龙图腾造型各异、 大胆夸张的运用, 它成为人们某种精神的依托和文化需求。
关键词 : ; 龙 图腾 ; 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 : 2 J3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 6 12o 】3 00 — 3 1 8 21 ( 6o — 06 0 0 o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图腾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它对于各个文化和民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服饰的装饰艺术中,图腾往往被用作装饰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递文化信仰和价值观。
图腾在服饰装饰艺术中起到了美化作用。
图腾往往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寓意,通过将其运用在服饰上,可以增添服饰的艺术感和视觉效果。
无论是在传统服饰还是现代时尚中,图腾可以作为点缀、花纹或图案的一部分,使服饰更加生动、鲜明。
图腾在服饰中承载着文化信仰。
不同文化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图腾象征,这些象征往往与其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息息相关。
通过将图腾运用在服饰上,人们可以表达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信仰的尊重和认同,进而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信仰。
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还能够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很多图腾象征着一种动物、植物或自然事物,这些自然元素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
通过将这些图腾运用在服饰上,人们可以将自然的美和力量融入到生活中去,展示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图腾在服饰中还能够表达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
在一些社会中,特定的图腾被视为权威和高贵的象征,只有部分人才有资格佩戴。
这些图腾的运用可以彰显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展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威。
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紧密相关,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服饰,更是为了传递文化、弘扬信仰和表达个人身份。
通过运用图腾,人们在服饰装饰中能够展现自己对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同时也能够体现个人的独特性和社会地位。
图腾在服饰中的运用不仅有着装饰艺术的意义,更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意义。
最新瑶族服饰的色彩及图腾崇拜-2019年文档资料

瑶族服饰的色彩及图腾崇拜我国民族服饰艺术中的色彩包含的意义不凡,看似平常色彩的背后反映着每一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内涵,研究价值较高。
瑶族服饰图案以其特有的五色的色彩配置在整个中国民间美术体系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具有别具一格的民族色彩特点。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在传统哲学思想的浸染下,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演变,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五色观”色彩体系。
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五色拥有了特有的语言,同时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民族服饰的色彩已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知的表象形式,而且成为民族心理观念性的解释。
一、瑶族的民族状况和图腾崇拜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现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
他们生活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崇拜祖先“盘瓠”。
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有本民族传统的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诮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以盘瓠为图腾。
传说中的盘瓠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龙犬。
盘瓠是瑶族人民心中的神犬,而瑶人自认为是盘瓠的子民。
五色犬盘瓠形象与瑶族服饰艺术密不可分。
盘瓠“狗头人身”,“其毛五彩”,在瑶族服饰艺术中同样体现出“狗头冠”和“犬尾”饰,“好五色衣裳”,衣斑布斓的样式与色彩特点。
盘瓠图腾是瑶族文化的象征与标志,瑶族服饰艺术便是这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一种物化形式。
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挑花刺绣图案以及服饰纹样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宗教图腾崇拜的反映,瑶族男女之所以身着花衣,主要是出于对其始祖盘瓠的图腾崇拜。
二、瑶族的服饰的盘瓠形象以及服饰色彩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
南方瑶族及其后裔喜戴狗头帽、着五色衣与狗尾衫,来纪念祖先盘瓠。
据瑶族民间传说:盘瓠与三公主结婚后,白天是只龙犬,晚上却变成了美男子,他身上的斑毛也变成了色彩斑斓的龙袍。
少数民族图腾文化

图腾崇拜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图腾崇拜作为人类文明旅程最初的一个驿站,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但是,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它,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接纳了图腾这位至高无上的客人,并为它保存了永久的居留权,特别是在我国少数民族现存的一些服饰中,无论是色彩、样式,还是图案纹样,乃至款式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其先民们图腾崇拜的遗迹,承载着各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层的文化意识。
一、色彩与图腾崇拜色彩是服饰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少数民族对某种色彩的选择除了受少数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支配外,更被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图腾文化内涵。
生活在滇西北宁蒗、丽江、兰坪等地的普米族,衣饰以白色为主,他们对白色的特殊情感,究其原委,与该民族的图腾崇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关于该民族作者胡文明曾撰文曰:白额虎之所以被视为普米族的祖先,并不仅仅是动物的,虎-代表了普米族人民的气质和面貌,更主要的还是在于虎的颜色——白颜色,可见普米族尚白之俗是源于本民族的图腾物“白额虎”与普米族毗邻的纳西族,同样也有尚白之俗,不过,在纳西族看来,白色具有更为深刻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在纳西族史诗叙述的黑白部落战争中,白是光明和正义的象征,黑则代表着黑暗与邪恶,白与黑作为天上人间的善与恶力量的象征,自出现伊始就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天神的帮助下,白部落终于战胜了黑部落,此即纳西族以白为善,以黑为恶观念的缘由,另外,白族和土家族的服饰也以白为贵,男女老幼都喜欢穿白色服饰。
与之相反,彝、畲、阿昌、拉祜、傈僳等民族,则崇尚黑色,彝族以黑虎为图腾,以黑为贵,男女衣饰皆以黑色为主。
在彝族看来黑色象征庄重,严肃,深沉包含了高,大,强,尊之意故以黑为贵,玄鸟图腾或玄鸟崇拜在畲,阿昌,傈僳等十几个民族中存在,因为“玄”的本义是黑或黑中加赤色,所以畲族服饰也以黑,青,蓝色为主色调尤其是黑色,凡凤凰装等重要礼服必以黑布为主。
另外阿昌族已婚男女的包头是黑的男子多穿黑色对襟短上衣黑色宽管长裤头上插有红,绿色小绒球,姑娘们的主要服装也是黑的老年人则一年四季穿黑衣裤"拉祜族男女服饰大都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花布缀上各种花边和图案再嵌上亮丽的银泡,拉祜族妇女爱穿开叉很高的黑长袍,这一切也都与这些民族的图腾崇拜关。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图腾崇拜

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人们把某种动物、自然物或人物视作神灵,将其作为自己的部族、家族或个人的象征,以此来表达对其崇拜和敬意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古代中国,图腾崇拜也曾一度盛行,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图腾崇拜的起源图腾崇拜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人类宗教文化的一种表现。
在古代,人们生活在野外,常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和自然物打交道,甚至与它们产生联想,最终就会出现一种将动物或自然物神化的观念。
这种观念经过传承和发展,也可能成为一种族群、家族或个人的标志。
二、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图腾崇拜,常常与家族、宗族、氏族和部落相关。
在古代的崇拜中,图腾具有富有象征意义的神圣属性,代表着一种力量和精神支柱,是人们在生活中得以守护和尊崇的象征。
在古代中国,图腾崇拜主要表现于家族、宗族、氏族和部落。
他们常常把一些动物或自然物视作自己的图腾,并把这些动物或自然物作为部族标志,以此来表达对其崇拜和敬意。
例如,在古代的少数民族中,人们常常以动物作为图腾。
在蒙古族文化中,天马是最重要的图腾之一,代表着自由、勇气和力量。
在藏族文化中,蛇是十分重要的图腾,蛇形象通常出现在藏族的建筑、家具、衣裳和工艺品中。
到了中国的汉族文化中,龙是最常见的图腾之一,代表着贵族的权利、荣耀和神圣。
除了动物之外,自然物以及人物也常被视作图腾。
在古代中国,太阳和月亮也常常出现在文化中,并被视作神灵。
此外,孔子和耶稣等人物也被崇拜,成为一种图腾。
三、图腾崇拜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图腾崇拜对古代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在社会制度中表现突出,而且在文化符号、历史事件以及艺术创作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战争中,图腾曾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诸侯的军队中,都有自己的图腾。
而在打胜仗时,士兵常会把图腾作为战争结果的象征,以此表达自己的胜利。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图腾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汉族文化中,龙代表着贵族的权力、荣耀和神圣,因此崇拜者常就以龙为标志,以此彰显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

简析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与文化信仰图腾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是一种带有特殊意义的标志、图案、图形或形象,是一种宗教、文化、民族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象征。
在服饰中,图腾是一种重要的装饰艺术,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反映着人们的文化信仰及思想观念。
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人们对于图腾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和文化信仰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美学意义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上具有美学意义。
在服饰设计领域,图腾是一种广泛运用的装饰元素。
人们通过对不同的图腾进行整合、组合和变形等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营造出各种不同的美感效果。
例如印度的花纹图案,中国的龙纹、凤纹、云纹等,这些图腾都是以其独有的美学价值而得到广泛运用。
2、区分身份和阶级图腾在服饰中的没纹与文化信仰紧密联系。
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人们根据自身的文化信仰和社会地位,通过服饰上的图腾来区分身份和阶级。
早期,某些部族的头领和士族、贵族等人有着自己特定的图腾,通过图腾的不同来体现身份的不同。
当时,只有一些特定的阶层才能有机会穿着印有自己图腾的服饰,所以图腾具有着浓厚的阶级色彩。
3、增强装饰效果图腾在服饰中的装饰艺术意义还在于增强装饰效果。
图腾的装饰效果主要在于营造出视觉上的美感,通过图腾颜色、质地、图案等因素相互作用,让服装的装饰效果更加强烈。
此外,由于图腾本身的特殊含义,也可以通过图腾来传达一种信息或表现一种情感,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
1、体现文化信仰图腾在服饰中的文化信仰主要在于它不仅是美学上的装饰元素,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因其自身的文化信仰和历史背景,都在服饰中留下着独特的图腾,来表达其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信仰观念。
例如春节时的“福”字图案,蕴含了中国人群体的美好愿望和文化传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2、弘扬民族文化图腾在服饰中的文化信仰还体现在其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图腾在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美和图腾崇拜摘要:本文从整合民族文化入手,主要分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旨在探寻服饰文化所反映出来的耐人寻味的文化轨迹。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
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欢迎扣扣在线咨询2830509 794关键词:传统服饰文化民族美风格美海南黎族服饰海南苗族服饰海南黎族服饰黎族妇女服饰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
上衣有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
贯头上衣皆由三至五幅素织的布料缝成,适于刺绣加工,故衣襟多是绣花。
女裙,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由于各幅都是单独织成,因而适合于织花、绣花和加工,所以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复杂。
有些筒裙为了突出花纹图案,又在沿边加绣补充,提高图案色彩,故称为“牵”。
妇女筒裙,由于织花的经纬密度高,大大加强了筒裙的牵度,因而经久耐穿,又具有特色。
妇女的筒裙,规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哈方言的“哈应”和聚居在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境内的美孚方言妇女筒裙,可谓是最大最长,人们常称为“长式筒裙”;而居住在白沙的润方言黎族妇女筒裙,则是最小最短的,堪称为超短裙。
一般来说,筒裙长而宽,或短而窄,都是为符合其生产环境和生活方便的需要。
长筒裙的实用性较多,用途较广,可当被子、背物和做婴儿的吊兜式摇篮,还可以从童年穿到成年,小时候可将多余部分折叠到里面,随着身体增高翻出伸长。
有些长筒裙则可以供死时殓尸用,故而越织越长。
而短筒裙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生活环境比较差的黎族妇女穿戴的。
除了古时候原料有限,生产艰难,自然生态环境险恶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大多数居住在山涧,小溪、河流地带,穿着短筒裙适于爬山涉水。
穿着长筒裙的黎族妇女主要生活在有河流的平地或小丘陵地带接近平原地区,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接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早、较多。
古代汉族的服饰多宽衣长裙,也许对当时的黎族服饰有一定的影响。
黎族各方言妇女服饰主要分为:哈方言妇女服饰;杞方言妇女服饰;润方言妇女服饰;赛方言妇女服饰;美孚方言妇女服饰。
在这五个方言妇女服饰当中,哈方言又有罗活、抱怀、哈应等不同称呼。
黎族各方言服饰,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上曾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而且与黎族的族源、族系、崇拜、婚姻、家庭、丧葬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由于所处的地域、语言、生活习俗和所接受汉文化影响程度等不同方面的差异,使各方言黎族妇女服饰种类繁多,式样奇特,丰富多彩。
1.哈方言黎族妇女服饰哈方言黎族在五个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居住的地域和生活环境也最为复杂,而且语言也十分丰富,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多有不同土语的杂居。
语言不一样,服饰也不一样。
哈方言主要分布在乐东、昌江、东方、三亚市、陵水、万宁等地。
在儋州、屯昌、白沙、琼中和保亭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罗活,自称罗活(狭义,又称劳越)、抱由、抱漫、只贡(又称多港)、志强、哈南罗等。
罗活在各个方言黎族中最为复杂,语言最为丰富,因此妇女服饰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罗活(狭义)妇女穿短筒裙,裙长不及膝部,图案华丽。
上衣为开胸长袖无领,无钮,前下摆长,后下摆短,有平时服和盛装服之分。
平常穿的服饰花纹图案较为简单,色彩以黑色为主,也有深蓝。
妇女在盛装时,上衣有重叠并且织有几层不同色彩的花纹图案,从外表上看,似穿几件衣服。
服饰图案多是反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以及动物纹和植物纹样。
抱由、抱漫妇女服饰大体相同,穿短筒裙,也有穿中短裙。
上衣无领、无钮、对襟开胸。
有平常服和盛装服。
盛装服,左右大宽边织绣有花纹图案,而下摆吊有带铜铃的彩色流苏。
材料用野麻纤维织成,图案艳丽、大方,有个别地方的衣尾系着小白珠和小铃铛。
这种服装,叫做女大礼服饰,就是说,一个妇女一生中只有一套,而且要在隆重的节日活动时才穿戴。
平常服饰的式样较多,或繁或简。
在衣沿绣有几何图样,或在筒裙身多织花纹图案。
只贡(多港)妇女穿短筒裙或中筒裙。
筒裙多数用两块自织的黎锦缝合,后再用一块没有织上花纹图案的黑布作筒裙头,即用三块布料缝成一条筒裙。
筒裙的图案色彩艳丽、细致,别具一格。
妇女上衣黑色或者深蓝色彩,开胸对襟,直领,领前有一颗钮扣,衣的对襟处和衣脚四周及袖口绣有精细的花纹图案。
妇女上衣开胸无领,也无钮,前襟长,后襟短。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只贡(多港)妇女平时很少穿传统服饰。
只在喜事或丧事时,才穿着传统服饰。
志强妇女穿短筒裙,裙由裙头、裙身、裙尾组成。
筒裙有平常穿和盛装时穿两种。
平常穿用的筒裙都是黑色的,花纹图案甚少,而盛装时的筒裙则织有较多的花纹图案,图案多是人形纹和动物纹样。
妇女上衣以黑色为主,也有深蓝色。
开胸无领,长袖衣没有钮扣,通常只用一对小麻绳代替钮扣,而且只系在上衣领以下约10厘米处。
平常穿的上衣无任何图案,盛装服有花纹图案,布料用自纺的麻、棉等纤维织制而成。
妇女首饰有手镯和耳环。
哈南罗妇女穿短筒裙,也有中筒裙,但多穿织绣华丽的短裙。
妇女参加婚礼时的筒裙,图案非常丰富,色彩也较鲜艳。
每个妇女一般都保存着1~2套漂亮的服装,主要在外出或红白事时穿用。
妇女上衣开胸对襟,无钮,仅用小绳作为系带。
已婚的妇女束发于脑后,并插上骨簪或者金属簪,头披织有花纹图案的头巾,妇女喜欢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品。
有文面和文身的习惯。
抱怀,妇女穿长筒裙,直至脚踝,是哈方言中最长的筒裙。
这种裙子也可以当做背孩子的背带,或用来背物,或做小孩的摇篮。
妇女下地干活时常把婴儿放在裙子里面挂在肩膀上,或者当做摇篮挂在树枝上。
筒裙是三幅锦布和一根绳带构成,每幅锦布都是同样的色彩和花纹图案。
抱怀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纺织技术,妇女只要有空闲就纺织黎锦。
妇女们都会为女儿预备出嫁时穿的筒裙。
结婚筒裙图案为婚礼图,人们认为结婚时若不穿本民族的筒裙,死后没人管,祖宗不相认。
抱怀筒裙仍然保留很多的传统图案和技术。
花纹图案从裙头、裙腰直至底端都织绣着绚丽多姿的花纹图案,而且每个花纹图案都有它的意义。
妇女所织在筒裙上的花纹图案,内容不同,含义也不相同。
妇女筒裙一般分为婚服、丧服、平常服三种。
这三种服饰的筒裙图案纹样都不一样。
妇女上衣分为平常服和盛装服两种,形式基本一样,只不过是材料和花纹图案不同而已。
妇女上衣多数是长袖低领有钮,深蓝色彩,也有对襟短衣。
盛装服上衣袖口、对襟处、背后、下摆处,织绣有各种各样精美图案,并在衣襟、袖口与领口周围镶有蓝色的花边。
妇女头缠黑色的头巾,并织有花纹图案,妇女有带耳环的习惯。
哈应,主要分布在黎族聚居区边缘地带,在三亚、陵水、东方、万宁、陵水等地。
哈应绝大多数是与汉族相邻或杂居其中,接触汉文化比较早也比较多。
妇女服饰式样多,花纹图案也最为复杂。
哈应妇女穿长而宽大的筒裙,裙长至小腿的中部和下部。
平时所穿的服饰,无论上衣还是筒裙、头巾等都是以黑色为主,从整体上看全身都是黑色,只有裙尾和头巾尾部有精美而变化多样的图案。
妇女上衣为黑色长袖、低领对襟,但多数是以抱胸款式为主,并排3~4个布钮扣,没有编织任何的花纹图案,举行婚礼或者参加节日活动时,妇女服饰制作非常精致,图案也非常精彩。
哈应妇女所穿的衣衫和筒裙都很宽而大,有些地方上衣前面有对襟绣花,后有腰花纹样,多为菱形和几何形。
衣背有图腾纹样,盛装长筒裙是花纹图案。
图案按四个部分来区分,即:裙头、裙腰、裙身、裙尾,这四个部分的花纹图案各不相同。
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哈应服饰的婚礼服,图案以人物为主,并在筒裙上描述人们在举行婚礼时的各种活动,其场面壮观,令人回味无穷。
主要分为“迎娶”、“送娘”、“送礼”等的故事情节。
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工艺也极为精细。
这种服饰在结婚时穿戴。
哈应和抱怀妇女还有一种服饰,叫做丧服,丧服是指在人死后,做八(丧葬)时才能穿戴的一种服饰。
丧服制作讲究,其筒裙图案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最精彩的图案是人形纹,人形纹也称为鬼纹。
黎族人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认为人死后也有灵魂的存在。
所以服饰上的人形纹图案占有相当大比例。
丧服除了人形纹外,图案色彩也是十分讲究。
丧服上的人形纹分为两个色彩的纹样,其中一个纹样是用明色来织制,另一个是用暗色来织制,并且二方连续有节奏的无限延展。
黎族人把这种明色人形纹样看作人间,暗色的人形纹视为阴间,为鬼纹。
妇女在参加丧葬时必须穿这种服饰,否则祖宗就不会认死者,也会使死者的灵魂在阴间里生活艰难。
哈应妇女头缠黑色长头巾,头巾两端织绣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在盛装时,长头巾的图案部分挂在胸前。
哈应妇女的装饰品比较简单,仅有手镯和耳环。
2.杞方言黎族妇女服饰杞方言黎族主要分布在五指山腹地周边地区的五指山、琼中、保亭等市县。
在昌江、乐东、东方、三亚、万宁等市县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式样也有所不同。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和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大里乡保留有较为古老而完整的风俗习惯,妇女服饰也别具一格。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以北,及与澄迈县、屯昌县、琼海市、万宁市接壤的汉族地区,无论男女,早在20世纪初期就改穿汉装,讲汉话,不文身。
杞方言黎族服饰文化差异很大。
按服饰款式区分,在琼中营根镇西南部和五指山市以东的水满乡以及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乡的杞方言妇女服饰属于同一类型。
这一带杞方言黎族妇女所居住的地理环境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区,所穿的筒裙都是长至膝的筒裙。
筒裙色彩十分鲜艳,图案纹样丰富。
以人形纹为主,动物纹为辅,也有植物纹样。
有些地方由于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而又复杂,为了突出重点部位,妇女在织好筒裙花纹图案后,再加刺绣花纹的轮廓。
把在沿织边补充以提高图案的色彩,故称为“牵”。
牵的绣法在杞方言地区较为普遍。
哈方言和润方言也有这种绣法。
此种绣法能使所织的筒裙图案轮廓更清晰,形象更鲜明。
妇女上衣为对襟圆领,或长袖无领、无钮,有一排圆形银牌的装饰,上衣黑色或者深蓝色。
衣的装饰,仅用白布装边,衣前有袋花,衣后有腰花;衣的后脊中间有作为族系标志的长柱形花纹图案,有些地方称为祖宗纹,衣背下摆和袖口织绣有精美的彩色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