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服饰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社会地位、身份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本文将从服饰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服饰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服饰是由兽皮、树皮和植物叶子等天然材料制成的,用来保护人们免受自然环境的伤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在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最早的时期是原始社会,人们主要穿着兽皮或树皮制成的衣物。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制作服装,如麻、蚕丝等。

到了商代和周代,服饰开始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封建社会时期,服饰成为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贵族阶层穿着华丽、富丽堂皇的服饰,以彰显自己的高贵身份。

而平民百姓则穿着朴素、简单的服饰,以示与贵族的区别。

到了明清时期,服饰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款式,如汉服、唐装、襦裙等。

二、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中国古代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色彩:中国古代服饰注重色彩的运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

例如,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白色代表纯洁和庄重,黄色代表皇家的尊贵。

2.讲究细节:中国古代服饰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特别是在图案、刺绣和纽扣等方面。

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增加了服饰的美观度,还彰显了制作工艺的精湛。

3.强调礼仪:中国古代服饰强调礼仪和仪式感,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例如,在婚礼、葬礼、宴会等重要场合,人们会选择合适的服饰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4.倡导和谐:中国古代服饰追求和谐的美感,注重服饰的整体搭配和协调。

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配饰等都需要相互搭配,以达到整体的和谐效果。

三、中国古代服饰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国家。

这些传统服饰和礼仪不仅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承袭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和传播。

一、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中国人用兽皮和植物叶子做成简单的衣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也有所差异。

1. 唐装:唐装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

它起源于唐朝(618年-907年),在世界服饰史上享有盛名。

唐装以宽松舒适为特点,男性常穿长袍和紧身裤,女性则穿着宽袍、长裙,并搭配发饰。

2. 清装:清装是清朝(1644年-1912年)的传统服饰。

清装注重肥胖和宽大的特点,男性常穿长褂和长裤,女性则穿着宽袍、宽裙,并用丝绸或锦缎装饰。

3. 官服:官服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服饰,具有特殊的身份象征。

官服包括头巾、袍子、帽子、腰带等,其颜色、款式和花纹都与官员的级别和职务有关。

4. 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饰演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起源于汉朝(202年BC-220年AD),以尊重传统和追求优雅为宗旨。

男性穿戴襦裙、袍子,女性则穿戴宽袍、翻领衣、长裙等。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它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它代表了对于温文尔雅、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二、传统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都注重礼仪,包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婚嫁、丧葬等。

传统礼仪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道德准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尊重他人和追求和谐的品质。

1. 尊敬长辈:中国人讲究尊敬长辈。

常见的行为包括行大礼、行揖、行鞠躬等。

这些行为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和感谢。

2. 礼尚往来:中国人倡导礼尚往来的原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

在社交场合,人们常常互相鞠躬、敬茶、送礼物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

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

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

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

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

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

中国传统衣裳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衣裳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衣裳知识点总结中国的传统服饰一直以来都是世人瞩目的焦点,它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不仅在设计上拥有独特的风格和格调,更是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服饰的起源、发展、种类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服饰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皮毛衣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逐渐丰富和发展。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和纺织技术的进步,中国传统服饰开始走向多样化和丰富化。

汉代时期,长袍成为了中国男子的主要服饰,并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而汉代还流行了“马褂”、“罗睺”等花纹和样式,这些服饰在后来的唐代都得到了延续与发扬。

自唐代以来,中国服饰逐渐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服饰文化,丝绸之路的开通也让中国的丝绸服饰远销西方。

在宋代时期,随着文人雅士的兴起,越发重视服饰的品味和款式,服饰的设计与制作更加精细且注重创新。

而元代时期,则受到了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服饰的款式更加多样及生动。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变迁,凝聚了中国千年来的服饰文化特色和丰富的底蕴,这为后来的服饰设计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种类中国传统服饰的种类繁多,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

最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服饰种类有:1. 女子服饰(1)旗袍:旗袍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女式服饰,其起源于清朝初期,原是满族妇女的服装。

旗袍以其简洁大方、华贵典雅的风格,被誉为中国传统服饰之典范,被誉为“东方第一长裙”。

(2)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服风格多样,有裙襟式、褶裥式、袍襟式等多种款式,而且每一种款式都有着其独特的设计和特色。

2. 男子服饰(1)长袍:长袍是中国男子传统服饰之一,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长袍以其大气、雅致、大方的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雅士们的主要着装之一。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下面将从历史发展、材质特点以及时尚影响等方面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首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人类开始使用兽皮、兽骨等原始材料制作衣物,主要目的是保暖和保护身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服饰逐渐演变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例如,古代帝王身着锦绣华服,表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尊贵;而平民百姓则穿着素雅朴实的衣物,突显了平民的节俭和朴素。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究材质和工艺。

丝绸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材料,它以其柔软光滑、美观耐用的特点而著名。

丝绸的制作工艺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如锦上添花般的刺绣、织锦等技艺,使丝绸服饰更加华丽精致。

此外,还有花色繁复的缎子、轻盈透明的纱和粗糙耐用的麻布等材料,使传统服饰多样化而丰富。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还注重颜色和图案的运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颜色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常用于婚礼和节日的服饰中;黑色则代表忧愁和丧葬,常用于葬礼的服饰中。

图案在传统服饰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龙凤图案、云纹、水波纹等。

这些图案多寓意着吉祥、富贵和美好的愿望,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慰藉。

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受到了现代时尚的影响。

现代人开始注重舒适和自由,同时也更加追求个性化和时尚感。

因此,一些传统服饰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得到了创新,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例如,设计师将传统的旗袍和长袍改良成了时尚的礼服和晚礼服,使传统的服饰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一些传统服饰也成为了时尚界的新宠儿,例如中国的汉服在近年来重新受到了关注和喜爱。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深厚而丰富的,它承载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它的发展历程和设计特点都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夏商周:古代中国的服饰主要以裳衣为主,男女通用。

男子穿长袍,女子穿长裙,材质多为麻布或丝绸。

衣物上通常以花纹、图案、腰带等装饰,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

2. 秦汉:秦汉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为短衫或长衫,女子则开始出现分裙裳和上衣的穿着方式。

服饰的颜色丰富多样,流行有褒禺服、袄、襦、褂等,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变化。

男性的服装包括长袍、兜裆裤等。

女性的服装则出现了单衣、襦裙等形式。

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如褶皱、花纹、刺绣等。

4. 隋唐:隋唐时期,服饰变得更加宽松大气。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女子的服装则以长袍、长裙为主。

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装饰的华丽程度。

5. 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服饰注重礼仪和规范。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青衫、衫褂,女子的服装以衣服的裙摆宽松、衣袖宽大为特点。

宫廷中的服饰更加华丽,采用丝绸、金银线等高级面料,并注重绣花、刺绣等技艺。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和时代风尚的演变。

尽管有很多差异,但继承和发展也是共同的特点。

同时,中国古代的服饰讲究细节、注重装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尊重礼仪和美学追求的精神。

社会常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社会常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社会常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服饰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和身份表达。

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传统的中华民族服饰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服饰差异巨大。

在这篇文章中,将从男性服饰和女性服饰两个方面来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一、男性传统服饰在中国传统男性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汉服。

汉服是古代汉族人民的传统服饰,起源于上古时期,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汉服通常由长袍、腰带、裤子、鞋子和冠帽等组成。

其中,长袍是汉服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尤以袍身的宽松和袖口的线条流畅而著名。

冠帽则是体现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们的形状和细节通常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和婚姻状况有关。

除了汉服,其他地区和民族也有各自独特的传统服饰,比如藏族的藏袍和蒙古族的达尔巴达尔。

这些服饰在设计和细节上融入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展现出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独特特色。

二、女性传统服饰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同样多样丰富。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旗袍和长袖襦裙。

旗袍是20世纪初期上海的一种时尚女装,以其修身的剪裁和独特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旗袍的设计优雅简约,能够展现女性的曲线和身姿。

而长袖襦裙则是中国古代女性常穿的传统服饰,它们通常由对襟上衣和腰身较长的长裙组成。

长袖襦裙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以刺绣、丝绢和花边来增添服饰的华丽感。

此外,中国还有众多少数民族女性有其独特的传统服饰。

比如傣族的傣族长裙和彝族的彝族小襦裙等。

这些服饰以鲜明的色彩和精美的刺绣装饰为特征,充分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总结: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了解,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可以理解服饰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传统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保护和传承传统服饰,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

什么是中国传统服饰

什么是中国传统服饰

什么是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是指中国古代及现代的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和丰富多样的样式而闻名于世。

通过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可以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优秀传统文化。

一、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服饰被视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和贵族阶层拥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而普通民众则穿着朴素而实用的服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服饰逐渐演变,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样式。

二、特点与样式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是注重细节和整体的和谐性。

它们通常采用柔和、优雅的色彩,融入了自然的元素,如云、水、花等。

中国传统服饰也注重饰品的运用,如发饰、手饰、腰带等,以增添服饰的美感。

1. 男性服饰中国传统男性服饰的代表是长袍。

长袍通常用绢、丝等高贵的材料制成,颜色以黑、蓝、白为主。

配饰方面,男性常佩戴帽子、腰带和鞋子。

不同朝代和地区的男性服饰在款式和细节上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都体现了稳重、庄重的特点。

2. 女性服饰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是旗袍和汉服。

旗袍起源于上海,流行于20世纪初的中国,它以修身的剪裁和华丽的刺绣而著名。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它是由汉族的服饰风格演变而来,通过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搭配展示了女性的婀娜多姿和温柔贤淑。

三、现代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演变。

许多设计师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服装风格。

这些现代的传统服饰常常在时尚秀场和婚礼等场合中展示,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与追捧。

尽管现代服饰风格多样,中国传统服饰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地位。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穿着中国传统服饰可以增强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独特魅力的重要方式。

总结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设计、工艺和样式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
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

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

《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

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

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

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

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

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

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

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

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

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

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

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

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唯有经济基础巩固了,国家稳定,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不受到威胁了,上层建筑才有可能完善地发展。

在中国古代,汉武
帝时期是开创了盛事局面,唐、宋、明、清亦有相当长时间的繁荣,因此统治者才有余力制定繁琐的舆服制度,百姓也才有思想空间接受这些复杂的规定。

服色在专制政治中的特殊作用,也辐射到了社会层面。

在等级观念强烈的古代社会,服色有着特殊的尊卑和贵贱意义。

“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有些颜色的贵贱观念自先秦就有,有些则是后来的文化积淀中慢慢形成的。

服色的尊卑决定了服色的贵贱,而服色的尊卑意义又关系到阴阳五行学说。

先秦的“五行”思想衍化出“五德”之说,五德又各自有与之相匹配的方位、时节和颜色,即古代的“五方色”之说。

这“五方色”形成了五种正色。

这五种正色的确定应该说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接触最多、使用最广、也最容易或最早得到制作原料的颜色。

后来人们又不断地利用五方色相生相克制造出多种颜色。

这种染色技术的进步既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彩,却也给人们的思想戴上了枷锁。

一般说来,越
艳丽的色彩越显尊贵,这在一定程度上由印染技术决定的。

黄色与红色是最为尊贵的色彩,红色是明朝的国色,而黄色更是在唐、宋、清等几个繁盛朝代中被作为帝王的象征。

此外,唐朝开始有了对民间服色的禁令。

唐朝禁止庶人穿着彩色衣服。

两宋期间绿色、黑紫色、白色等先后被禁止过。

明朝的服色禁令更加严苛,多达十余种,包括玄、黄、紫、黑、绿、柳黄、姜黄、明黄等鲜艳的颜色。

服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辐射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无处不在,因此,自二者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历史上曾经有各种体现,也带来了各种影响。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在长期的等级社会中,服色与政治的关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似乎多于其真正应该起到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服色与政治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也希望这变化能更有利于政治的成熟,更有利于服色在这变化万千的世界中绽放光彩,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中国古代服饰在装饰图案上体现着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总体上有两个表现。

首先是在服装面料织造上采用不同的花纹图案表示身份等级的差异。

如唐高祖时规定亲王等及三品以上职官的官服用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五品以上用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六品用双钏(几何纹)绫制作,七品用龟甲、双矩、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九品用杂绫制作。

又如宋代依照前代的制度,按季节颁赐各官服饰,这种赐服大多是以各式有鸟兽纹样的锦纹衣料做成,称“‘臣僚袄子锦’,共计七等,给所有高级官吏,各有一定花纹,如翠毛、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雀、宝照大花、宝照中花等锦,另有毬路、柿红龟背、锁子诸锦”。

其次是在已织好的服装面料上绘、绣不同图案来表明服用者的身份等级。

中国古代在服装上施加
文采主要有染、绘、绣、印等几种方法,其中标示身份等级的图案主要是以绘和绣的方法来完成的。

冕服上的“十二章纹样”即以绘、绣的方式将十二种纹样施加在服装上,其中前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在上衣上,后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在下裳上。

每章都隐喻帝王贵族应具备的风操品行,随着服用者身份尊卑以及服用场合的礼仪轻重的递减,十二章纹样也相应由十二章减至九章、七章、五章等。

这种反映服装等级差异的服饰图案自西周之后历代略有改动,但总体上一直传承下来。

到明清时期,官吏袍服在前胸、后背分别缝缀“补子”来标示官品等级,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明清两代的“补子”在图案的题材、构图方式、色彩、补幅大小以及各种动物所标示的官品等级上虽有不同,但这种用图案来标示服用者官品身份等级差别的方式,却是中国古代官服最突出的特征。

中国古代服饰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并不断发展的, 由于中国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服饰从西周开始就十分注重其社会功能。

服饰所修饰的是统治阶级所代表的一个群体性的人, 而非个体的, 完全自我的, 独立化的个人。

对于等级秩序的表现使服饰制度、服饰礼仪与国家强制性的法规、政策相结合, 受到服务于专制统治的礼教的束缚, 服饰也因此注重表现穿着者的人格内涵极尽所能地通过各种工艺技巧, 丰富多样的花纹图案表现人的精神意韵, 而不重视从三维造型上去塑造人体刚柔的曲线美。

讲求平稳、对称、和谐的方圆规矩感是中国古代服饰总的设计手法。

自十七世纪以来, 京币健康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服饰就开始在欧美国家掀起一阵阵中国风, 近些年来,国内的服装企业也注重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开发, 力求从中找到新的灵感, 以实现本民族服饰的发展, 展现既传统又具有时代新意的新时装风格。

本文通过对古代服饰文化内涵的研究, 可以使我们的服装工作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服饰的内在意义和韵味所在, 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提高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精华的借鉴能力, 而不是只停留在服饰的表面模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