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合集下载

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色。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服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记忆与情感,成为国际间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本文将探讨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中国古代,服饰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审美理念。

例如,黄帝时代的“衣冠礼乐”即标志着服饰对于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周朝的皇位继承者使用“龙袍”,象征着帝王的威严和权力;而汉代的服饰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品的运用,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开放性。

这些古代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技艺被后世传承并发展,为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与壮大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对中国服饰文化产生兴趣,并在自己的国家推广中国传统服饰。

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友谊与理解,也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国服装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时装设计和制作技术不断更新,中国服装产业需要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

传承和发展中国服饰文化可以为设计师提供丰富的灵感和创作素材,从而推动中国时装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而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传承和发展中国服饰文化不仅有助于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也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自身认同和文化自信。

最后,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服饰文化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推动服饰设计教育与研究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国家。

这些传统服饰和礼仪不仅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承袭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和传播。

一、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中国人用兽皮和植物叶子做成简单的衣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也有所差异。

1. 唐装:唐装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

它起源于唐朝(618年-907年),在世界服饰史上享有盛名。

唐装以宽松舒适为特点,男性常穿长袍和紧身裤,女性则穿着宽袍、长裙,并搭配发饰。

2. 清装:清装是清朝(1644年-1912年)的传统服饰。

清装注重肥胖和宽大的特点,男性常穿长褂和长裤,女性则穿着宽袍、宽裙,并用丝绸或锦缎装饰。

3. 官服:官服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服饰,具有特殊的身份象征。

官服包括头巾、袍子、帽子、腰带等,其颜色、款式和花纹都与官员的级别和职务有关。

4. 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饰演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起源于汉朝(202年BC-220年AD),以尊重传统和追求优雅为宗旨。

男性穿戴襦裙、袍子,女性则穿戴宽袍、翻领衣、长裙等。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它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它代表了对于温文尔雅、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二、传统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都注重礼仪,包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婚嫁、丧葬等。

传统礼仪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道德准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尊重他人和追求和谐的品质。

1. 尊敬长辈:中国人讲究尊敬长辈。

常见的行为包括行大礼、行揖、行鞠躬等。

这些行为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和感谢。

2. 礼尚往来:中国人倡导礼尚往来的原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

在社交场合,人们常常互相鞠躬、敬茶、送礼物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1)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1)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1)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逐渐被遗忘并走向被淡化。

中国传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讨论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并探究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一、和谐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服饰强调“和谐美学思想”,艺术的基本要素是形式美和精神美的统一。

并且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服饰的每个细节都重视协调和平衡,在视觉上能够创造出和谐美的感觉。

二、色彩符号学色彩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例如,黄色是皇家的代表,红色代表喜庆。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

三、长幼有序的等级制度中国传统服饰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强调“长幼有序”。

不同的服饰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例如,黄色龙袍是皇帝的专用服饰,红色宝蓝袍代表将领,黑色立领长袍代表文人。

四、气质养成和文化修养中国传统服饰在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穿着传统服饰可以养成合适的气质和文化修养,而这些修养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大特点。

五、时代气息与个性价值中国传统服饰所延续的时代气息使它充满了历史与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包括了个性的价值。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中,传统服饰兼顾了文化的传承和当代消费者的需求。

结论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包括和谐美学思想、色彩符号学、长幼有序的等级制度、气质养成和文化修养以及时代气息与个性价值等多个方面。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传统服饰,让它永远不会走向淡化和遗忘,而是在当代的文化传承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服饰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服饰不仅仅代表了当时的时尚潮流,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礼仪、思想观念、社会地位以及美学审美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体现了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价值观。

古代中国重视礼仪,相信通过正确的礼仪行为可以达到和谐与秩序的境界。

中国传统服饰在形式、色彩、织工、装饰等方面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融入了尊卑有序、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例如,官服的色彩讲究是十分严格的,官职高低和不同场合都有相应的颜色和纹饰要求,体现了官员身份的等级和尊卑之分。

另外,女子的婚嫁仪式也需要穿着特定的嫁衣,颜色上多以红色为主,象征着吉祥和美满的婚姻,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繁衍生息的意义。

中国传统服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传统服饰中的形式、款式和装饰都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

例如,早期的汉服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传统的服饰,它注重的是贴合身体曲线、体现端庄美丽的特点。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清时期的华贵服饰反映出了对奢华与繁复的追求。

另外,在服饰的装饰上,常见的如云头巾、花色云纹、十字衫等都具有吉祥寓意,代表着吉祥如意和福报万年之意,体现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第三,中国传统服饰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和身份之间的差异。

古代社会等级分明,不同身份、地位和职业的人穿着的服饰是不同的。

例如,在唐代,官员穿着的官服、士人穿着的文士服、普通百姓的民族服饰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衬托出了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和身份地位。

中国传统服饰富有美学审美特色。

这些服饰在设计上追求着谐调、匀称、统一和自然。

在色彩上,常以夸张的红色、绿色等饱和度高的颜色为主,以突出服饰的庄重、华丽、喜庆和祥瑞之感。

织工精致、花色繁多的绣花、刺绣等装饰技巧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和礼仪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本身发明的物质文化和肉体文化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沛自在开展,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持续的生命演绎进程。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局部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照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肉体。

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顺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求、便当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安康、显现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

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可以表现出衣着者的优点和特性,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愿望和心理特征。

为此,服饰设计不只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盛行趋向,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衣着者的心理特征和欣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髦有机交融。

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髦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样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载着特定时期的消费力程度和社会情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肉体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意味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方式美的发明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方式圆满统一,以情形融合、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现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

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开展、时期的变化而演化,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期性审美特征。

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颜色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颜色,规则只要奴隶主和贵族阶级的着装才干运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其中,传统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服饰一直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观念。

本篇论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一、色彩的审美中国传统服饰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

在古代,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服饰的主色调几乎都是深色系的。

黑色、白色、灰色、暗红色等暗调的颜色被认为是成熟、稳重、庄重的象征。

而在现代,随着时代的变迁,明亮鲜艳的颜色也被引入到传统服饰中。

亮黄色、绯红色、宝蓝色等颜色被广泛使用,使传统服饰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

二、形态的审美在传统服饰的形态审美上,中国人非常注重“平衡、和谐、协调”的美学原则。

如汉族传统服饰——汉服,就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上下统一,形态非常平衡。

而蒙古族传统服饰则以宽松、舒适为主,造型简洁,颜色以灰、白、蓝为主。

再如藏族的传统服饰——藏袍,就以其独特的裁剪、绣花、合身等特点,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

三、图案的审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如汉族传统服饰上的云纹、龙纹、莲花纹等,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而彝族传统服饰的“八卦、四象、五行、十二生肖”,则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是中国古代文化、民族风情和历史背景的集中体现。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传统服饰也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还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彩色和美丽。

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

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

说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这些传统服饰在历史的长河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以及对民族认同感的表达。

通过穿着传统服饰,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义展开阐述。

首先,中国传统服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

中国传统服饰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平衡,注重的是“大雅之堂”。

无论是汉唐的华丽服饰,还是宋代的淡雅衣裳,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内在美的追求。

以汉唐服饰为例,这种服饰风格注重对称和装饰细节,强调层次感和色彩的协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追求自然、纯粹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其次,中国传统服饰承载着丰富的社会和封建礼仪方面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服饰的穿着与礼仪仪式有密切关联。

比如,在古代的婚礼仪式上,新娘子会穿着华丽的嫁衣,象征着幸福和吉祥。

同时,在封建社会中,通过服饰的款式、颜色以及锦缎的品质等方面的不同,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身份、地位和阶层,起到了社会等级的标识作用。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还具备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的象征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

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在其设计和图案上都融入了宗教信仰和民俗元素。

比如,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中常常出现五彩的亥字图案,寓意着对天地之神的崇敬和祈福。

而在中国春节期间,人们会穿红色的汉服,这是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祥瑞和喜庆。

最后,中国传统服饰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使得传统服饰得以继续存在和发扬光大。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服饰的保护和研究,许多文化活动和节日上也能够看到传统服饰的身影。

通过传统服饰的传承,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也得以加深,使得传统价值观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V1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V1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论文-V1
正文: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观
念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逐渐被遗忘,需
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之处。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以朴素、自然、含蓄、典雅为主要特征。


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的是服饰所表达出的文化内涵与气质,而
非单纯的时尚潮流。

例如,汉代的“衣冠禽兽图”,就是一种以动物
群像来表现服饰意义的艺术形式。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对颜色的讲究
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观念。

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黄色象征着庄稼、丰收,白色象征着纯洁、端庄,这些色彩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
值观。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

它以纺、织、染、绣等传统
手工艺为主要特征,追求的是色彩、线条的自然流畅和生动形象的表
现方式。

此外,中国传统服饰注重服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将人与自
然融为一体。

例如,春天穿的唐装尤其注重柔和、舒适和文静的特点,在颜色的选择上多以淡雅的色调为主。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只有了解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其审美观念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服饰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

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关键词: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演变的三个历史发展形态中国属四大文明古国之首,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

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纵观历史轨迹,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形态。

以石器时代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初形态。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们茹毛饮血,大多赤身裸体,不存在服饰。

进入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的服装。

约在五千年前,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产生了纺织,开始用石陶纺轮把采集来的野麻纤维捻成细线,织成麻布,制成服装。

到了殷商时代,随着“蚕”的饲养,人们对丝织技术的熟练掌握和纺织机的进一步改进,“丝”、“皂”的出现和“提花装置”的发明,制造出精美瑰丽的丝绸,服饰文化基本形成。

在这一整个无阶级社会发展中,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形态文化”,男耕女织,有什么做什么,做什么穿什么,穿什么是什么。

所呈现的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形式。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级社会的出现,衣冠服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

中国至西周起就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

自天子以至卿士,服制各有等差。

同时,在统治机构中,还专门设立了“司服”一职,专门掌管服制的实施,安排帝王的穿着。

春秋战国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冠服制度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法治”与“德治”并举,自此,帝王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等级制度已日益严格。

诸如东汉孝明皇帝汉代服制的确定、魏晋时期的法定服制、隋唐服制、宋太祖的新服制以及清顺治九年饬礼部制定的《服色肩舆永例》等,对不同级别不同行当官员的朝服及常服的样式、色彩、质料、图案、纹样等都有了详细的规定,有的还对耆老、兵民、商人的服装也都一一定明。

尊卑贵贱,各有分别,制度形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

随着辛亥革命帝制的废除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影响的日益扩大,“剪辫发,易服色”的“衣冠服饰”变革如火如荼。

康有为的《戊戌奏稿》、民国政府的《剪辫通令》、《服制条例》等,有力地推进了这项改革。

30年代后,随着海禁的开放,外国衣料的输入,各大媒体“服装专栏”的开辟,“服装表演”的纷纷举办,使中国服饰文化日新月异。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的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同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使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更加灿烂夺目。

这一时代是中国服饰文化最辉煌的时代,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由形态的文化,它来源于自然形态,发展与制度形态,又高于自然形态和制度形态。

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

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

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

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

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

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

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

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

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

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

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

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

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上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

这些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

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优秀文化都应传承,都应发扬光大。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

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如西方色彩学的“变异”长处,服装与化学工艺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吸取,去引进,“洋为中用”。

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

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长青。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这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

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原因众说不一。

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它起着护体御寒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服饰是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橱窗。

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体现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

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之间,房屋样式、饮食习惯、交通条件很可能区别不大,但服装上的差异却是一目了然的。

《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

”可见当时列国风俗,从发式到冠帽,从服装到佩饰,都有明显的区别,而这种区别的形成就在于各地文化的不同。

服饰的演变,同样也离不开各个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

就中国传统服饰色泽而言,就明显地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方术家又把五行学说与占星术的五方观念相结合。

青、红、黑、白、黄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并以黄为贵,定为天子朝服的色泽。

后来又认为天子统一的象征,代表了天下各方的颜色,因而要求天子服装颜色须按季节不同而变换,即孟春穿青色,孟夏穿赤色,季夏穿黄色,孟秋穿白色,孟冬穿黑色,形成礼俗。

除了正色以外,又按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信仰,调配出来间色,介于五色之间,多为平民服饰采用。

我国服饰的色彩,与古代五方正色的信仰相结合,构成了传统服饰的底色,代代传袭。

如我国服饰冬春两季多穿蓝、黑两色衣服,正是这种古俗的传承。

儒家思想对服饰也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强调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倡“存天理,去人欲”。

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

封建礼制对服饰的影响则更为具体,中国历代王朝都对服饰加以礼法的约束,可谓是“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社会风尚中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庶民即使腰缠万贯,按礼法规定,也不得穿不该穿的服饰,不得恃富越分。

礼制就是这样层层维护特权,从而直接干预各阶层的服饰穿着,由权力的分配决定服饰的分配,超经济强制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尽管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但是在形制、纹样、色泽等方面,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在形制上,有两种基本式样,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这两种式样的服装交相使用,兼容并蓄。

在整个服饰流变史上,上衣下裳式的服装,妇女穿着较多,使用时期也较长。

男子一般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在装饰纹样上,采用最多的往往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及几何形纹样。

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和写实等几个阶段。

在服饰的色彩上,则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通常是以五种正色为主,间色为辅,富丽堂皇,古朴大方。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世界服装之林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今天我国服饰在经过近代西化的冲击后,又再次登上了世界服饰的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