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2新人教版

教学反思与总结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他人的观点,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2.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空观念,理解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6.实践活动资源:历史人物角色扮演活动、历史事件讨论会、历史知识竞赛、战国时期文化体验活动。
7.作业与评估资源: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历史知识小测试、学生表现评估表、历史学习成长记录袋。
8.学术资源:历史学术期刊、历史研究书籍、历史学家观点资料、历史学术会议论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战国时期社会变化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深入了解不多,对于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掌握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史料分析:运用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案例讲解:通过讲解典型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历史史料:关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史料。
3.课件:制作本节课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4.视频: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短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激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兴趣。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一)战国七雄教师:为什么叫战国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
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春秋、战国形势图,了解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位置、著名战役以及合纵与连横的基本史实,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
2.通过研究商鞅变法,了解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懂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
理解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讲究策略,了解改革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3.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知道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逐渐完成了社会转型,确立了新的制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在《历史朝代歌》和___的《咏史诗·流沙》中,我们听到了关于战国时期的描述,那么战国时期究竟乱到什么样的局面呢?讲授新课:教师指出“社会变化”是本课主要线索,并让学生思考:社会变化包含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合作探究:1.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文字表述,进行比较并思考: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通过对比地图,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___、___,___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桂陵之战:齐魏(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___之战:___(纸上谈兵)。
教师明确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占,诸侯国内部也有争权斗争;北方遭受匈奴的侵扰,因此燕、秦、___来抵御。
2.乱悠悠使得“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当时的人们对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会渴望什么?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的变法及经济发展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的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基本情况,并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及重要战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通过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秦国都江堰修建的功能和意义,从中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中国通史——春秋到战国的社会变化》教师引导:同学们,视频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变化呢?很好,各个诸侯国的卿大夫也开始参与到夺权的斗争当中,权力进一步下移,社会局势更加动荡。
那么在战国时期,混乱的时局又推动了哪些新的社会变革呢?(二)新课讲授1.战国七雄(1)背景:【问题探究】结合课前导入视频及出示的形势图,你能说出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吗?答:①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加明显;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权力进一步下移,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
(2)主要国家: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结合地图识记位置)(3)战争:【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找到并标画出以下内容。
①目的:发展实力,拓展疆域②性质:兼并战争③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④著名战役:➢桂陵之战:战国中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
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史称“桂陵之战”。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的背景、各国的变法、经济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兴起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也容易注意力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经济发展、兼并战争以及文化成就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以及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各国的情况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各国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
历史第一册教案
一、课程目标
1.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3.分析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二、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2.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2.分析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1.谈论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分享对战国时期的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了解。
2. 分组讨论(2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
2.每组讨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文化影响。
3.汇报讨论结果。
3. 课堂讲解(30分钟)
1.简要讲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2.分析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文化发展。
3.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
4. 课堂小结(10分钟)
1.总结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思想变化。
2.与学生共同回顾和讨论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评价
1.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2.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结,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思想变化。
3.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
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
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
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能够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历史事实。
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收集、讲述、表演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思考、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乡土教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并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时间跨度长,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学习方法:读、讲、议、表演等相结合。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春秋战国时期的动画成语故事导入课题,多媒体显示课题。
讲授新课:首先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通过观看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
引出“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通过多媒体欣赏“春秋五霸”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出示“春秋五霸形势图”,在图中找出“春秋五霸”的具体地理位置,益于学生掌握。
结合山西乡土教材提问:为什么山西简称晋?同时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说明“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一.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齐桓公称霸一目,分组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补充总结,多媒体显示。
齐桓公称霸之后,相继起来称霸的是晋文公和楚庄王,通过了解晋楚争霸的史实。
问鼎中原反映了晋楚争霸的史实。
二.问鼎中原
观看后,知道晋楚争霸晋先胜,楚后胜。
然后回答问题:⑴在晋楚争霸过程中发生的两次战役是什么?⑵出自城濮之战的成语是什么?⑶特指楚庄王的成语是什么?思考齐、晋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教师提示、启发是改革。
并且说明春秋时期各大国为谋霸政而改
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可见改革的重要性,现在我们也正处在改革时期,所以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之中。
让学生了解在其他的争霸活动中,宋襄公争霸失败,秦穆公在西部称霸,吴越在南方争霸。
请学生讲吴越争霸的故事。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其他能力。
提问出自吴越争霸的成语。
(卧薪尝胆)但要让学生区别传说与历史的真实。
勾践尝胆是真,但卧薪是后人的虚构。
尽管卧薪尝胆有虚构的成分,但它还是给了后人许多的启示,提问学生“你从勾践卧薪尝胆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吴越的霸业已近尾声,春秋时代宣告结束了。
了解了春秋五霸,我们再来学习战国七雄。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战国七雄的由来。
明确“三家分晋”。
多媒体显示“战国形势图”,在“战国形势图”中找出七个国家的具体地理位置。
教给学生记忆七国名称以及七国地理位置的方法。
结合大同乡土教材,提问:大同在战国时期属于哪个国家?在赵国的历史上有一个重要人物,对大同的早期开发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这个人物的塑像就在大同的红旗广场上,这个人物是谁?他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塑像有一处错误,请学生指出。
并且请同学们课后去探究错误的原因。
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战国时期”。
提问:为什么后人这样来命名这段历史呢?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予鼓励。
教师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不同。
由战争引出“合纵连横”。
三.合纵连横
通过来了解战国后期的战争和“合纵连横”。
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但它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请同学们讨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许多战争你是如何看待的?给出学生史料,(多媒体显示)请学生阅读、分析、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本设计意在使课堂呈现出开放式教学状态,培养学生素质和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得出结论。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教师总结。
(多媒体显示)同时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四.小结(多媒体显示)
五.小小活动:
.春秋战国成语知多少?
.看表演猜成语?
.猜猜我是谁?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多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