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瓷的认识与见解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陶瓷艺术的认识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浅谈对陶瓷艺术的认
识
引言
陶瓷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
艺术风格。
本论文旨在探讨陶瓷艺术的认识,介绍其特点和发展历程,并通过实例来阐述其重要性和影响。
陶瓷艺术的特点
陶瓷艺术以其独特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而备受瞩目。
陶瓷制品通
常由黏土经过成型、烧制和装饰等工序而成,具有丰富的质感和多
样的形态。
同时,陶瓷艺术还表现出不同文化和地域的风格特点,
展示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社会文化背景。
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
陶瓷艺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不同文化和时期的
陶瓷制品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文化交流。
从简单的土坯器皿到
精美的瓷器,陶瓷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不同朝代和地域的
陶瓷艺术风格各具特色,例如中国的青花瓷、日本的陶瓷茶道具等,都展示了独特的美学理念和技艺传承。
陶瓷艺术的重要性和影响
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艺术品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和审美价值的载体。
陶瓷艺术通过独特的形态、装饰和材料运用,给人带来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同时,陶瓷艺术也对其他艺术领域产生了影响,例如陶瓷设计对建筑和生活用品的创新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结论
通过对陶瓷艺术的认识,我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陶瓷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也连接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陶瓷艺术的发展,推动其在当代艺术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说说你对陶瓷的认识

说说你对陶瓷的认识陶瓷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也是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材料。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是由原始人用粘土和火制作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陶瓷逐渐发展成了一种高档艺术品和装饰品,同时也应用于建筑、医疗、能源等众多领域。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陶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我对陶瓷的认识及感悟。
首先,陶瓷在物质学上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化学稳定性、高温耐性和机械强度等优良特性,同时还有良好的艺术性,可供制成各种各样的器皿和工艺品。
陶瓷的原料也很简单,主要是粘土和一些矿物质,加工过程也比较简单,只需要经过成形、干燥、烘烤、装饰等步骤即可。
而且由于其易于成型和制造,陶瓷制品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在灯具、厨具、卫浴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陶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新石器时代起,我国的祖先就开始制作陶器,不仅用于生活,更在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充当重要角色。
有很多经典的古陶文物,如商周青铜器、汉代当归花盆和唐代三彩瓷等,均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此外,陶瓷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以窑口、制作工艺、器型、装饰图案等为基础,形成了烧造技艺精湛、造型多样的独特陶瓷艺术,如汉唐青瓷、唐宋定窑、明清官窑、景德镇瓷器等。
最后,陶瓷也在环保和卫生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由于其天然材料,加热后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因此可以在厨具、餐具等领域中使用。
而且陶瓷制品相对易于清洁和消毒,也不会产生垃圾,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更受欢迎。
总之,陶瓷是一种优良的材料和艺术品,它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陶瓷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认识到它的价值,并为传承和发扬陶瓷文化而共同奋斗。
陶瓷简单介绍

陶瓷简单介绍陶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的材料,其独特的性质使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陶瓷的定义、历史、制作工艺、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陶瓷是一种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坚硬、不透明的材料。
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物,如硅酸盐、氧化铝等。
陶瓷具有高耐热性、耐腐蚀性、绝缘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陶器。
陶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从最初的手工制作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机械化生产。
陶瓷的制作工艺包括原料准备、成型、干燥、烧结等过程。
首先,制作陶瓷的原料需要经过粉碎、混合等处理,以获得均匀的混合物。
然后,将混合物进行成型,常见的成型方法有手工塑造、注射成型、挤压成型等。
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干燥,以去除内部的水分。
最后,将干燥后的陶瓷制品进行烧结,使其在高温下形成致密的结构。
陶瓷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陶瓷常被用于制作餐具、茶具、花瓶等器皿。
陶瓷制品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非常适合于食品和饮料的容器。
此外,陶瓷还被广泛用于建筑材料,如砖瓦、地板砖等。
陶瓷材料具有优良的耐候性和隔热性能,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物。
在工业领域,陶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陶瓷耐高温、耐腐蚀的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材料选择。
陶瓷在电子、航空、化工等行业中广泛应用,如制作电子元件、航天器零部件、化工设备等。
陶瓷材料具有优异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在电子器件和航天器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陶瓷是一种多功能的材料,其独特的性质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陶瓷工艺将会更加完善,陶瓷制品的性能和质量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陶瓷将继续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便利。
最新陶瓷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4篇)

最新陶瓷文化心得体会(通用14篇)军训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在军事训练结束后对自身的表现进行评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成长和进步。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工作中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方法。
陶瓷文化心得体会陶瓷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
参观了陶瓷博物馆后,我对陶瓷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收获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陶瓷的历史沉淀、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都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陶瓷文化的历史沉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博物馆里,展出了大量的陶瓷艺术品,从原始的土陶、灰釉陶到精美的青瓷、白瓷,形式各异,风格独特。
这些陶瓷作品的精美程度和纹饰图案的丰富多样都体现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经过解说员的介绍,我也对陶瓷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发现,陶瓷文化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陶器的国家之一。
陶瓷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同步。
站在陶瓷作品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千百年来陶瓷文化的积淀和精髓。
其次,陶瓷艺术的创作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在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许多具有独特韵味的陶瓷作品。
无论是器形设计还是釉色配搭,都展现出陶瓷创作艺术的独特风采。
例如,宋代的青瓷以其淡雅的色彩和卓越的技艺闻名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Masterwork在晚唐和五代时期达到了顶峰。
另外,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其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精湛的釉色技术,吸引了大批内外买家。
这些陶瓷作品不仅展示了陶瓷艺术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彰显了我国陶瓷文化在创作中的独特风格。
而这些陶瓷作品背后所体现的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认知。
通过观赏陶瓷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对自然景色、花鸟昆虫、人物形态等的独到见解。
陶瓷作品中的纹饰图案往往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坚贞不屈,莲花代表清雅高洁等。
这些纹饰图案的设计不仅仅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于美的追求,更代表了中国陶瓷文化深厚的哲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对陶瓷的认识

对陶瓷的认识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国瓷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名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璀璨夺目的艺术品,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见证。
一、陶瓷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二、历史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
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
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夏朝以前: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
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
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
六朝时期: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
唐朝:唐代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
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
五代:柴窑瓷(萧窑)出现,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宋朝:陶瓷业至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日趋丰富。
看陶瓷的心得体会8篇

看陶瓷的心得体会8篇写心得体会时,尽量避免使用陈词滥调,真实的感受更能打动人心,心得体会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看陶瓷的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看陶瓷的心得体会篇1这次生产实习,我去的是佛山知名度很高的东鹏陶瓷民营企业,靠着在里面工作的一位师兄加同乡引进,我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实践。
实践才知道书本上的东西不够用,同时也明白了曾教授对我们的良苦用心逼我们去企业实践体验,是有意把我们这些平时只会在理论大陆漫步的旱鸭子推下水来训练真正的游泳课,让我能够蹲下去虚心地看待企业管理管理问题,而不是站着瞎嚷理论。
我这次实习主要是进入的是生产部门的车间了解该企业陶瓷墙地砖的生产工艺流程,它的流程图大概是这样:一、坯料制备坯料制备对于整个陶瓷生产的产品质量关系重大,因此要谨慎选择坯料的制备方案,该企业墙地砖陶瓷坯料一般属于压制坯料,它的制备工艺有湿法和干法两种,企业用了湿法生产,湿法生产里面有包括了泥浆制备和泥浆脱水两个过程,而泥浆制备的工艺流程是这样:而泥浆脱水是为了满足墙地砖陶瓷坯体干压成性,里面采用了喷雾干燥法,喷雾干燥法又分为四个工序:泥浆的输送,热源发生与热气的供给,雾化与干燥,干粉的收集与废气分离。
其中最主要的是雾化与干燥。
二、成型该企业陶瓷墙地砖采用了粉料压制成型,即将含有水分4%~7%的粉状颗粒坯料喂入模具内,然后在较高压力下压制成砖坯。
三、生坯干燥生坯干燥就是排除生坯中自由水分的过程,压制成型的砖坯在施釉前一般要干燥。
其目的是:1、提高坯体的强度。
2、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吸釉能力。
因为未经干燥的坯体,对铀浆的吸附能力较差,往往达不到规定的釉层厚度,经过干燥以后,由于水分的排除气孔率增加,因而有了较好的吸附能力。
3、缩短烧成周期,减低燃料消耗,因为干燥可以排除坯料中大部分的机械成分,因而可以采用较快的烧成制度,也不至于造成产品的变形和干裂,提高了窑灶的利用率。
陶瓷相关冷知识

陶瓷相关冷知识陶瓷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用于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等。
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陶瓷吗?这里有一些与陶瓷相关的冷知识,让你更加了解这种材料。
1. 陶瓷的定义陶瓷是一种由天然材料(如黏土、石英、长石等)制成的非金属材料。
它们在高温下烧制而成,通常用于制作耐热、耐磨、耐化学腐蚀的物品。
2.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瓷器是一种高质量的陶瓷,由高岭土和石英砂等材料制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瓷器具有高度的透明度、韧性和耐磨性,通常用于制作高档的餐具和装饰品。
而陶器则由黏土等天然材料制成,烧制温度较低,韧性和耐磨性较差,通常用于制作花瓶、壶等装饰品。
3. 陶瓷的历史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约有9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后来发展为制作各种器皿和装饰品。
4. 陶瓷的分类陶瓷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瓷器、陶器、石器、玻璃陶瓷、工业陶瓷等。
5. 陶瓷的烧制技术烧制是制作陶瓷的关键步骤之一。
烧制温度和时间对陶瓷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干燥、烧成和冷却。
其中,烧成温度和时间会根据不同的陶瓷种类和用途而有所不同。
6. 陶瓷的应用陶瓷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制作餐具、花瓶、装饰品、建筑材料等。
在工业领域中,陶瓷的高温抗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石油化工设备、汽车发动机部件、医疗器械等。
尽管陶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的制作过程和种类却是如此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通过了解这些冷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陶瓷的魅力。
我对陶瓷文化的认识与理解800字

作为你的文章写手,我将按照你的要求,根据你指定的主题对陶瓷文化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让我们从简单的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全面探讨陶瓷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一、陶瓷文化的历史从史前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使用陶器。
陶瓷制品作为人类最早的工艺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陶瓷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陶瓷制作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有着独特的风格,如唐代的三彩、宋代的青瓷等。
这些不同风格的陶瓷制品承载着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二、陶瓷文化的艺术价值陶瓷制品不仅是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更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
在陶瓷制作过程中,艺人们运用各种技法和装饰手法,创造出琳琅满目、纹理丰富的陶瓷作品。
无论是青花瓷、釉里红还是釉下彩,都展现了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这些作品不仅在我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了我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陶瓷文化的时代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陶瓷制作工艺也不断演变和创新。
现在,陶瓷制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不仅在家居装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还在当代艺术中产生了新的表现形式。
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当代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我对陶瓷文化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陶瓷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制作,更是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
通过陶瓷制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尚和审美情趣。
陶瓷文化的魅力还在于它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例如当代艺术中的运用,以及陶瓷制品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我们对陶瓷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认识。
我们了解到陶瓷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以及其在当代的重要地位。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够对陶瓷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重新认识并重视这一文化遗产。
通过这篇文章,我共享了对陶瓷文化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以及对这一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明清时期陶瓷发展的认识与观点
姓名:***
学号**********
上课时间:五六节
指导老师:***
中国瓷器可以说是艺术上的一支奇葩。
而明清瓷器是瓷器发展的成熟时期,自然在瓷器史上占有足够的分量。
两个时期,人们用智慧创造的艺术珍品是后人永远的财富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瓷器的特点及成就方面加以分析。
明代的瓷器发展可谓是呈上起下,它夹在两个瓷器发展的最高峰之间,虽略显逊色,但起艺术成就是同样不可忽视的。
从洪武釉里红的凝厚到永宣青花的艳美;从成化斗彩的雅致到弘治黄釉的静穆;从嘉靖五彩的瑰丽到崇祯青花的明快,无不显示着明代人的才智。
宋代瓷器造型追求简明,追求绚丽至极的平淡。
而明代造型追求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它的巨大成就首先表现在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
这种细腻莹彻的白釉,由于所含的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特别高,同时熔剂含量又很低,所以釉色透亮明快,纯白如牛乳色。
同时,明代瓷器加彩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我国造瓷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
以下分别从明青花和斗彩说明。
斗彩瓷,是以斗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
斗彩瓷创烧于明成化时期(1465-1487)它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的烧成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是中国古代陶瓷历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彩瓷。
斗彩这种陶瓷的装饰方法,既不同于釉下青花的装饰,也不同于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珐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绘的装饰,它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
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
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
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成化瓷器的胎质细腻纯净,釉层滋润沉静,釉下淡雅的青花和釉上艳丽的五彩相配,形成了娇艳绚丽的艺术特点,故历朝均以成化斗彩瓷最为名贵。
最有名的是成化斗彩鸡缸杯。
乾隆朝唐衡诠《文房肆考说:成窑以五彩为上,酒杯以鸡缸为最,上画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
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清代的瓷业从康熙十九年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质量之精美,造型之多样,彩釉之丰富,达到了登峰造极。
其特点各个时期各不相同。
就外形来说,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就胎体来说,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
而就胎釉而言,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
总之,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继宋代以来的第二个高峰。
而其成就体现在仿历代名瓷器、颜色釉、彩绘瓷发高度发展上。
以下分别从珐琅彩和粉彩来说明。
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的一种,又名“软彩”。
是在清康熙年间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
“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粉彩九桃瓶”。
明清瓷器出口的种类和样式
这一时期订制瓷器比以前要容易的多,相应的这一时期的订制瓷器较前两个世纪普遍增加。
当然由于订制的瓷器数量小,绘制难度大,因此价格昂贵,而且头一年订的瓷器要到第二年才能拿到,很不方便,因此仍然是比较少见的。
也正因如此,当时还出现了订烧瓷,这类瓷器是由景德镇工匠景将各种比较流行的西方式样的设计用彩料绘成“样盘”,供外国人选择参考。
这种盘往往都是在广州当地加彩二次烧制,交货迅速,因此也深受西方商人欢迎。
这种样盘在欧洲的博物馆中也有收藏。
总的来说,十八世纪符合西方人口味的瓷器却是越来越普遍了。
此时的外销瓷有相当一部分是按照订货合同根据国外市场的需要而特地生产的。
《景德镇陶录》说:“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
商有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
不少东印度公司的订单里就附有瓷器的式样,还有的欧洲商人将名画家的画印成画册,带到中国,供彩绘工匠摹绘,并且提供国外的陶器样本供景德镇工匠仿制。
法国这一时期订制的徽章瓷数量比较多,可能跟法国这个民族崇尚的个性化有关系。
1700 年法国商船第一次从中国回来,就带回181 箱瓷器,其中有一件绘制了法国王室的徽章(现存于法国国家博物馆的康熙五彩瓷罐,罐身绘有双鹰国徽),而另外一件则是法国太子结婚的场景。
此后也一直有不少瓷器是订制的徽章瓷。
康熙时期的五彩描金暗刻盘,描绘细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十七世纪也曾经订烧过不少的瓷器。
据西方学者研究,”哥登堡号”所载的瓷器中,就有七种样式的不少瓷器是订烧的。
这些瓷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釉上彩瓷。
这些瓷器不可能是从景德镇订烧的,因为时间上来不及,而且它们也不是什么特定意义的瓷器。
从瓷器都是釉上彩这点判断,这些瓷器应该是当时从中国瓷器商人已经制好的样板中选样在广州加彩烧制,而瓷胎是事先从景德镇运来的素胎。
这一时期也是西方文化对出口瓷器影响最大的时期,很多新的符合欧洲人生活习惯的器物被西方商人带到东方并由景德镇的瓷器工匠进行仿制。
1989 年在越南头顿发现的中国康熙时期沉船上,就装载有相当不少的明显西方风格的瓷器,例如带盖的高脚杯,高脚蒸盘,高脚酒杯,长筒盖罐,带盖茶杯,带盖细高杯,军持,各种形
式的葫芦瓶,各种奇怪形状的带盖和不带盖的花瓶,各种带把芥菜罐,带把和盖的大茶杯,带盖水壶,束腰小香料尊,小圆药盒,带盖观音瓶,各种奇形怪状的花觚等等[36] 。
这一时期的瓷器品种还有汤锅,吐痰杯,塘罐,奶罐,烛台,果篮,漏盆,沙拉盆等。
另外象一些传统的中国器形也往往按造欧洲人的口味加以改造。
比如康熙时期的花觚,就有各种适合西方人审美观念的形状,并且往往都是一组五只生产的,包括花觚和有盖的观音瓶,欧洲人往往把这一组的瓶子房子客厅的壁炉上做装饰。
由于欧洲人喜欢大件的瓷器,应此当时也特别生产了不少大件的瓷器以供出口。
比如法国的凡尔赛宫中,就陈列着高达 1 米的康熙五彩花觚。
如此大件的瓷器,在当时内销瓷中很少生产,应当是为适应欧洲人的审美情趣而专门烧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