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教案

合集下载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课标要求】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3、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材分析】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目睹旧中国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

他有很多很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创造宣言》就是阐释这一思想的重要文章之一。

【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篇幅较长,涉及的古今中外的例子也很多。

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体结构,划分层次:对不熟悉的例子,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进行查阅与分享;对难懂的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享讨论。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引导学生概括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

2.针对目标2运用画思维导图或列表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针对目标3可以引导学生扩展其中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4.针对目标4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文辞优美,说理形象,旁征博引,激情洋溢,富有鼓动性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创造宣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创造力和创造宣言;2.能够分析各种创造宣言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宣言的能力;4.了解和尊重别人的创造宣言。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各种创造宣言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宣言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准备一些知名的创造宣言,如苹果公司的“Think Different”等;(2)准备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1)学生自己选择一家公司或组织的创造宣言;(2)准备纸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知名的创造宣言,让学生先了解创造宣言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创造宣言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讲解创造宣言的特点(15分钟)通过展示几个典型的创造宣言,引导学生分析创造宣言的特点,如简短、激励人心、富有创造力等。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家公司或组织的创造宣言进行讨论,分析该创造宣言的特点,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交流。

4.分享和总结(10分钟)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见解,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创造宣言的重要性和培养创造力的意义。

5.激发学生的创造力(15分钟)通过一些创造力激发的活动,如心智图、头脑风暴等,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6.编写创造宣言(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创造力,编写一份自己的创造宣言。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态度。

7.展示和交流(10分钟)让学生将自己编写的创造宣言进行展示,并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自己编写的创造宣言整理成册,并在下一节课上交。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创意设计比赛,让他们以创造宣言为灵感,设计自己的产品或活动宣传语。

2.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创意思维和创新创业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创造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

2.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创造宣言》的阅读与理解。

2. 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3. 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创造宣言》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3. 学会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创新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创新心得和经验。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锻炼。

教案内容待补充。

1. 教材:《创造宣言》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创新思维、创造力的研究文献。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创新案例,引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和思考。

2. 课文讲解:分析《创造宣言》的主要观点,讲解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的创新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心得和经验。

5.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锻炼。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创新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创新成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创新企业和研究机构,了解创新的前沿动态。

2. 开展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3. 邀请成功的创新者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创新经验和心得。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创造宣言》优秀教案

《创造宣言》优秀教案

《创造宣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驳论方法。

4、品味文章语言,感悟创造精神的内涵,培养创造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的驳论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创造精神的内涵。

(2)引导学生培养创造意识,在生活中积极创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

从古至今,无数的发明创造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那么,什么是创造?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创造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去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

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三)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遁词(dùn)玄奘(zàng)懦夫(nuò)鲁钝(dùn)2、解释下列词语。

遁词:因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创造”提出了什么观点?明确: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我们要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2、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明确:文章首先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然后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最后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去创造。

(五)精读课文1、作者驳斥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明确:①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不能创造;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造宣言》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创造力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创造宣言》的起源和作者。

讨论创造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活动,提出自己的创造力观念。

1.4 教学资源使用PPT展示《创造宣言》的相关内容。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1.5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创造力的本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造力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创造力的发展。

2.2 教学内容介绍创造力的基本特征,如原创性、灵活性和连续性。

探讨创造力与天才的关系。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探索自己的创造力潜质。

2.4 教学资源使用PPT展示创造力的相关案例。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2.5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反思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自我认知。

第三章:创造力的培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造力培养的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实践创造力培养的策略。

3.2 教学内容介绍创造力培养的常用方法,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和角色扮演。

探讨创造力培养的实践技巧和应用领域。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培养创造力。

3.4 教学资源使用PPT展示创造力培养的方法和技巧。

提供相关的实践活动材料供学生自主实践。

3.5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体实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实践效果。

第四章:创造力的障碍与突破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造力发展的障碍。

引导学生掌握克服创造力障碍的策略。

4.2 教学内容分析影响创造力的内外部障碍,如心理压力、环境限制等。

探讨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提高创造力的发展。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创造力发展的障碍和解决策略。

《创造宣言》优秀教案

《创造宣言》优秀教案

《创造宣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励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本文的多种论证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2、教学难点领悟文中蕴含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发明或艺术作品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你们是不是也为人类的创造力所折服?创造,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看看他是如何阐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的。

(二)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 年 10 月 18 日-1946 年 7 月 25 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易错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创造”提出了什么观点?(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作者是如何论证“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的?引用了大量的事例,如“罗丹塑成《巴尔扎克》”“玄奘万里取经”等,有力地证明了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平凡”与“创造”进行对比,突出了创造的重要性。

2、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二、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安徽歙(shè)县人。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主张,形成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他先后创办晓庄师范、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1)排比
①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强调了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②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列举事例,具体生动地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更有说服力。)
三、解题
什么是创造?
“创造”一词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什么是宣言?
一般指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
宣言也可能用于国际事务,如若两国、两党、两种以上社会团体共同发表宣言则称“共同宣言”或“联合宣言”。
四、正音正字
①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
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④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
⑤走投无路,不能创造。
总结归纳:作者提出了人们常说的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并且一一举例子推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举例论证。同时,我们将反驳对方错误观点的论证方式称作驳论。作者不仅反驳了错误的观点,还提出了正确的观点“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正确观点,这种论证方式叫做有驳有立。

创造宣言教案及反思

创造宣言教案及反思

创造宣言教案及反思这是创造宣言教案及反思,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创造宣言教案及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重点)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推行平民教育。

“五8226;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一代巨人”。

2.知识链接八大山人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

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宁王朱权后裔。

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

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

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宣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做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温故知新议论文相关知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用论证方法:举例对比引用比喻类比论证议论类型:立论驳论论据类型:事实论据理论论据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情景导入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设问导学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互动探究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总结: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

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

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

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第一课时小结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五、课后作业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

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3.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

第二课时论证思路(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段) 提出论题:以举例、归纳论证的方法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我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第三部分:(11段)呼唤创造!引用论证。

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第三课时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一、品读课文,体会特色1.思考: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总结: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在学生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两点加以展开即可。

教师则在学生分析后,对答案进行整合。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现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主要例句。

学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排比(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总结: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结: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总结: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总结: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比喻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教师总结: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感悟自信(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张海迪的资料。

)教师导入:这里是有关当代保尔张海迪的介绍,她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

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找的资料,对比自己的生活和环境,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为了让学生勇于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故先引入了张海迪的事例。

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一方面替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感受,让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作简单的总结。

)三、总结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

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四、课堂练习1.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2.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五、课后练习1.请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望洋兴叹哑口无言遁辞自暴自弃众叛亲离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绝望是懦夫的幻想。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用“——”划出错误观点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

(2)用“[ ]”标出反驳过程的语句,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

(3)用“~~”划出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

(4)用“()”标出理论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表达方式。

3.“感悟自信”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话。

可以运用上课使用过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类似的题材。

【板书设计】见ppt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