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及答案三
2018年高考仿真测试语文卷参考答案

2018年高考仿真测试语文卷参考答案1.A (B.靓丽——亮丽;C.精髓suǐ;D.思辩——思辨)2.B (“考查”改为“考察”。
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侧重考核、检查;考察意为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侧重观察了解。
且与“程序”搭配,用“考察”合适。
)3.C(冒号应改为破折号)4.D(A.逻辑错误,分句间的递进关系颠倒;B.搭配不当,“完成”改为“换来”;C.介词宾语残缺,“导弹系统”后加“的情况”)。
5.(3分)(1)删去“广大”或“莘莘”(2)“务必”改为“拨冗”(或“在百忙中”)(3)“惠顾”改为“光临”(或“莅临”)全部修改为删去亦可。
6.(6分)示例:二十年,回忆不曾离开,您用小小的童车推着我童真的笑颜,推着我无忧的童年。
二十年,您身后的小树早已枝繁如伞,而您却已华发苍颜。
如今,奶奶,我愿用我的青春年华,推出您安康的晚年!(运用修辞手法得1分;对一组照片分别作描写,连贯、生动,各得2分;抒情1分。
字数不足扣1分)7.C (A项宋代的滑稽戏并非古代相声。
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D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不当。
)8. B (由文章第四节“行为文化依于情。
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
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
《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
”可以推测,B项“这就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的说法错误。
)9.①简介传统相声形式的整合积淀历程。
②介绍传统相声的内容观念。
③简介传统相声中的讽刺特点。
(1点1分,3点4分)10.(1)父亲充满期待、疑惑(茫然)。
(2分)(2)父亲感到焦急、恼火。
(2分)11.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泡桐树生机盎然。
(2分)②多处使用叠词,用层层叠叠、细细等叠词,突出了树叶的浓密。
2018高考仿真卷·语文(3)

2018高考仿真卷·语文(三)(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
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
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
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
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
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
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
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
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
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
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
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
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
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
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
2018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山东师大附中2018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7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俄罗斯对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目标的打击行动取得了成效,美国及其盟友的空袭效果与之相比则相形见绌....。
B.在南京青奥会男子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杨浩然屏气凝神,目不交睫....地盯着靶标,丝毫不理会观众的叫好声。
C.关于帕特农神殿和守护神雅典娜的各种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希腊人有着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象力。
D.不知是曾几何时....,微信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抒发怀旧心情的文章,慨叹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不单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住建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准则,那些与文化格格不入、有口皆碑....的“奇怪建筑”,以后很难获准建造。
B.教养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通行证,但总有一些人对教养的修炼不足为训....,依然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放纵自我。
C.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其出生地却始终存在争议,可谓众说纷纭,风生水起....,难有定论。
D.断臂维纳斯为什么最美?是其自身独有的神秘美感,还是因为她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人们对此莫衷一是....。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III卷答案及详解

5.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答案】 :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 5. 【解析】:此题考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 ( 1)希翼与期待。虽然先行者知道一切,但还是闭起 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小说中 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 双眼默祷着,他希望睁开眼看到一个蓝色水晶球般的 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这过程可根据小说中的相关描述 地球。( 2)失望与悲伤。当小姑娘说出人类已经不存 幻想,心情复杂纠结; 进行分析得出。比如,“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 在时,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3)激动与兴奋。当先 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 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 行者看到半球透明玻璃罩中的人类和文明时,看到了 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 双眼默祷着”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迹,一切都熔化了, 希望。 溃; 文明已成过眼烟云”等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心理特 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 征。
法是正确的,在文章中有体现,但“相应的动态发展 D 项表述是针对全文的,表述正确。 过程”则无明显依据。
X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同 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段,该段中“并能够使不同 D 项的干扰性较强,相关内容在文本第四段,“并能够使 A. 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 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体被某 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一个城市 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 只允许一种 ……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 B. 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 纳力、发展潜力”的说法可印证此项表述的正确。正确不 衰落”,可见,城市的盛衰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 当选。 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和谐有关系,但并不是直接的。所以此项说法也是正确。 只有 A项说法在文本中找不到根据。 C. 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 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第三段,原文中“正在兴起的城市,其 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已 经发展起来的城市,注重稳定功能”,对应该项表述中 D. 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 “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说法,可见此项表述是正确的。 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带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自诩.(xǔ)潜.(qiǎn)力癖.(pǐ)好固执.己见(zhí)B.旋.涡(xuàn)遒劲.(jìng)倩.影(qìàn)休戚.相关(qī)C.矿藏.(zàng)匀调.(tiáo)苔藓.(xiǎn)汗流浃.背(jiá)D.栖.息(qī)虔.诚(qián)羞怯.(qiè)脍.炙人口(kuài)2.(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许多的哥抱怨,自从专车出现,自己的月收入大幅减少.人们越来越亲睐手机约车,认为其比出租车便宜、叫车更快以及服务更好B.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二天,就有人在网上拍卖她的一幅题词和三封亲笔书信,这是势利者对屠呦呦、对科学精神的双重亵渎C.最悲伤作文《泪》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了外界对大凉山贫穷问题的关注.然而《泪》的发现者却遭到调查,其所在学校也收到因涉嫌违建被强拆的最后通谍D.高考不是唯一,失利也不必哀声叹气,甚至自杀.当不幸来临,我们绝对不是出离愤怒、铤而走险,而是要学会“顺其自然、为所当为”3.(3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是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色彩鲜艳,像老式铜板画一样没有景深,印刷得十分。
②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
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
,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③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
”④老贝尔曼的充血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A.考究既而沸沸扬扬不以为意B.讲究继而沸反盈天不以为然C.考究继而沸反盈天不以为然D.讲究既而沸沸扬扬不以为意4.(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科幻影片《火星救援》在北美上映前,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液态水,成为这部电影的绝佳预告片B.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自5月1日起,将现行的18项对小微企业免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C.针对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有关部门应组织法律界与教育界专家修订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犯罪成本,震慑青少年犯罪行为D.“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记录了魏晋名士的玄言清谈和逸闻轶事,语言精练含蓄,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情5.(3分)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的一句是()若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让心保有在自然中的谦卑,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
2018年浙江省高中水平考试仿真模拟(三)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18年浙江省高中水平考试仿真模拟(三)语文试题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刹.那/刹.车果脯./胸脯.剥.皮/褒.扬B.桎梏./诰.书陡峭./讥诮.中.肯/中.意C.怵.场/别墅.扼.守/遏.阻忤.逆/舞.蹈D.咖.啡/咖.喱禅.让/阐.明挟.持/脸颊.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长江从青藏高原蜿蜒而来,在此同与其相伴而行、直线距离相隔不过数十千米的澜沧江、怒江彻底分道扬镖,然后再向东义无反顾直奔大海。
B.他曾自嘲“蜘蛛侠”,30米高的铁塔、几十斤的工具设备,攀岩一样上去,夏天汗珠掉到角钢上“吱”成一缕烟,冬天塔上吃一口饭灌一口风。
C.铁匠铺的风景很多,抡锤子的手臂,臂膀上凸起的肌肉,铁夹子,烧得通红的铁家什,铁锤以及沉稳的铁砧,总觉得这一切适宜用板画来表现。
D.各色人等轮翻网上狂奔,网络上的奇闻人物、丑闻主角、绯闻男女,总之能弄出动静,不把底线当回事的主儿,都能在网络上狂奔甚至裸奔一气。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火红的灯笼,簇新的对联,大大的“福”字,飘舞的“挂钱”,不时响起的鞭炮声,让整个小山村充.盈.着浓浓的年味。
B.我不是浩瀚如海的繁星,也不是皎洁明亮的月亮,却.是幽幽黑夜里的萤火虫,一闪一闪地散发着暗光,点缀着苍茫的大地。
C.在杭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年货展销会,物品丰富,价廉物美,这对广大市民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他们可以择善而从....,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
D.孙悟空很聪明,菩提祖师在他头上敲了三下,然后倒背着手进了后门,他就心会神凝....,一下子就明白了师父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纷纷“触网”,老年“网虫”的人数激增。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三)【有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
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
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
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
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
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
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道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
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
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三)【【附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三)【【附答案】】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
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
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
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
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
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
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于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道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
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
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仿真试题及答案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
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
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
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
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
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
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
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
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
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
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
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
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
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
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
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
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B.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
C.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
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
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D.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①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②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奋归于沉靜状态•走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速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
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靜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連,更加邈远。
③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
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
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
这样的月亮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一层薄雾。
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
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④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
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
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
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
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
在夜晚的走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⑤我们家族的塞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
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
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
放睬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
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
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目艮儿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音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果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
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动。
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
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⑥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
仰头往天上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給都。
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查子傻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
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⑦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
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
夜行的人有时还是有的。
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
河上有一座挢,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
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給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
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
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
桥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
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到了。
⑧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
火车开动了,我还醉眼蒙昽。
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更是壮观无比。
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咙有些文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②③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暗淡、朦胧的特点。
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象。
B.“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
浓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1)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2)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6.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为什么第⑤段要写“白天”在麦田看到的景象?(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丹麦政府近期公布了一系列方案,其中包括计划废除商店接受传统现金的法律规定,服装店、餐馆以及加油站等将逐渐进入无现金时代。
在丹麦,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您只要拿出手机,靠近带有移动支付的标识,在手机里打开地图的APP,它可以自动定位到需要支付的店家位置,打开需要支付的软件,就可以轻松完成支付,整个过程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
如今在首都哥本哈根的街头,传统现金的功能正在被银行卡以及各种时尚的支付方式取代。
超市,餐厅和小商铺已不再接受现金。
在丹麦,支付方式曾经主要是使用支票或现金,而如今现金支付只占10﹪,剩下的都是银行卡和移动支付。
从2017年的1月1日起,丹麦中央银行已经关闭其在丹麦境内所有的印钞部门,今后不再印刷和制作包括纸币和硬币在内的丹麦克朗现金,无现金生活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摘编自《央视财经》)材料二:7月1日,贵阳市政府与蚂蚁金服集团联合宣布把贵阳建设成西南地区首个“无现金城市”。
预计年内,贵阳将实现商圈、集中市场、景区景点等公共场所的无现金支付全覆盖,并推动公共交通、医疗、社保、教育等其他非税类缴费实现无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