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0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
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0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语文答案1.C(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
B项,曲解文意,被社会认可与前文经济等没有必然联系。
D项,因果倒置,“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是“精神上的极度痛苦”的根源。
)2.C(文章举孔融和嵇康之例,与刘伶和阮籍形成对比,不是证明魏晋文人的真性情,而是交代魏晋文人痛苦、借酒浇愁、举止狂放的原因。
)3.A(因果有误,“统治者往往借维护礼教之名来屠杀异己”,目的是屠杀异己,反礼教只是一个借口)4.A。
B项,于文无据。
C项,由原文“付费自习室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特点尤为突出”并不能说明人性化和智能化是这一行业独有的特点。
D项,“绝不是一个挣大钱的行业”是错误的。
由原文“绝不是一个挣快钱的行业”可知,付费自习室绝不是一个挣快钱的行业。
故选A。
5.A“付费自习室的前景未明”原因复杂,仅仅加大宣传力度未必会很大程度改善现状。
6.①一些人有求学需求,需要安静的自习环境。
②公共学习空间不足,条件有限,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
③付费自习室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特点突出,学习氛围浓厚。
(每点2分)7.B(没有外貌描写)8.①丰富人物形象。
老队长不停咳嗽是由于思想落后迷信“偏方”。
谈话间老队长咳得加剧,更表现了他对文明进步的抗拒和对变革的不解,在塑造老队长这形象的同时,也从侧面衬托了黑娃的形象,表现他宣传新思想的坚定执着。
②折射社会环境。
折射出农村教育落后、知识匮乏的状况。
③深化小说主题。
老队长的咳嗽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各项问题的隐喻,问题已十分严重,当事者却执迷不悟。
9.①“全村人都睡了”,与唯一不眠的“赤脚医生”黑牛形成对比,暗示了保守力量的强大;②“地平线那边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象征着不可阻挡的时代进步潮流;③“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寻起这些声音来”,表现了黑牛的乐观和对新事物的憧憬;(其他内容言之有理,酌情赋分)10.B11.B。
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
辽宁省沈阳市兴华实验学校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兴华实验学校2020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
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
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
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
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
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
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的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
这又是一顶高帽。
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
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
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
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
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
2020年辽宁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0年7月辽宁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共9题,共5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那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的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在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一连串不切实际的运动带来幻灭之后,导致民众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狂热,财富的诱惑,曾几何时让人几乎忘掉了意义的需求。
如今“无公德个人”的盛行,再次表明了个体面临着深层的意义危机。
启蒙的根本,其实是意义体系的重建。
但意义体系必是依托于相应的文明秩序。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意义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
今天依然还有国家真正强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但个人自主和个性解放确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觉醒的自我如何安顿?相互的关系如何协调?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这种意义体系的重建,不可能是完全新创,而必定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顺应未来的趋向,同时能够满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微妙的情感结构。
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中,儒家精神是不可能缺席的元素。
当然,儒家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复合体。
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这个复合体中择取了与之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
不少当代学人就是在反思儒家的社会—历史建构中,萃取出了儒家的精神。
譬如,杜维明将儒家精神总结为学以成人、现世精神、内在超越和人际关系。
这种解读显然基于现代视域而让儒家能在现代文明中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为曾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注入中国的内涵和活力。
在所谓后现代处境中,儒家自我是否可以超越西方伦理自我与审美自我之间的矛盾而另辟一条启蒙的出路?一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化,确实主要致力于心力的建设,而不太措意制度性安排。
2020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中国工业经济要实现平衡充分发展和全面转型升级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在工业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前提下,近年来人为“降低”工业地位的观点日益流行,中国工业产出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进度快速上升,中国经济出现了典型的“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即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演变的正常轨迹,工业比重出现过早、过快、过大的下降现象。
一般而言,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于传统服务业,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较之于传统服务业更利于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充分发挥制造业带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的功能,对于一国成功跃升为高收入经济体至关重要。
丹尼·罗德里克把制造业称之为“扶梯行业”,认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部门是带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的“扶梯”,充分实现高质量工业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如果一个经济体过早出现快速“去工业化”,即工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快速下降,就等于抽走了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扶梯”。
此时,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尚未得到完全发挥,这一时期的“去工业化”实质上是低生产率部门代替高生产率部门,必然会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造成消极移响。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卷(有答案)

辽宁省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2020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解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箕子与东方朔等魏晋之前的“狂士”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来达到与势统沟通的目的。
B. 魏晋时期“狂放”被社会高度认可表明了当时士族文人的经济实力与主体意识的增强。
C. 刘伶与阮籍的狂放脱离了功利的约束,是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体现了个性精神。
2020届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祝考试顺利★
(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狂放的举止是魏晋文人个性活动的表现之一。在魏晋之前,历史上也不乏“狂士”,但他们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达到沟通道统与势统的目的。如传说中的箕子向纣王进谏不从,而披发佯狂。那位以“谲谏”著称的东方朔,也有“狂人”之称。
C. 文章在论证时多处运用举例论证与引用论证,并在对比论证中证明魏晋文人的真性情。
D. 文章论证了竹林名士“狂放”的表现和原因,肯定了他们争取人生真道德的努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文人视礼教为粪土,这也常常是统治者杀害他们的原因,孔融和嵇康均因此获罪致死。
B.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这也是他对政治绝望而纵酒放达的表现。
A项,“箕子与东方朔等魏晋之前的‘狂士’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分析错误,范围扩大,从原文第1段“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可知“多半”代表的是部分。
B项,“被社会高度认可表明了当时士族文人的经济实力与主体意识的增强”曲解文意,从原文第2段“到了魏晋,由于门阀士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这个阶层代表的士族文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而作为其主体意识表现的个性精神和行为也就不断膨胀。“狂放”作为其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的表现得到社会高度认同,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其中竹林名士又具有代表性。不过,与历史上狂放活动的文化内涵不同,竹林名士的狂则完全是脱离功利约束的自由之狂”可知被社会认可与前文经济等没有必然联系。
2020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6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2020届高三6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语文试卷本试卷8页。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九鼎据说是夏禹治水划定九州之后所铸,以象征九州归一,中原大地已步入统一的王权时代。
九鼎由铜铸而成,而且雕刻着“百物”之象,更有着享神避邪的宗教力量。
作为相传为夏人所铸的艺术瑰宝,九鼎对于考察夏代审美文化的特点极有价值,而前提是确定它出现于夏代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近年学术界已普遍将二里头文化作为考察夏文化的首选对象。
从二里头文化诸遗址出土的情况看,当时的社会分工已经比较精细,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制骨以至于木工建筑都已出现专业分工。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容器,此外还有铃、戈、簇、戚、刀、锥、鱼钓等青铜乐器、兵器、工具等,说明此时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
从二里头出土的玉器等礼器和装饰品来看,纹样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
有这样一个水平做基础,夏人合九牧之金(铜)以铸九鼎的传说应该不是毫无根据的。
此前氏族部落时期已大量出现象征权威和力量的玉琮及其徽识图案,其后殷商已有相当高水平的青铜彝器。
夏代建立起统领诸方的联盟王朝,倾全力铸造出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铜鼎,通过集中绘饰各方国徽识和诸方异物显示一统的王权,当在情理之中。
九鼎是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层次——联盟国家体制的象征。
所谓“远方图物”,很可能就是王朝将所辖九州各方国兽形图纹或是各氏族集团的图腾摹绘下来,然后把它们分别涂画或铸造在多个鼎器上面,这些鼎器的组合,就是一面联盟的大旗。
辽宁省大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30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论。
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
此后有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但也有“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有西方的评论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
如果这是指在21世纪,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中国会具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
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
我们认为,不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
也即,“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
如“博爱”“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
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这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2020年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对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
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公共危机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对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以控制为导向型的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直面我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现实,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模式变革。
公共危机管理也被称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按照传统观念,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安全相对应,而与国家安全鲜有关联。
这是因为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分别主要指称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
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国家安全理念将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
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命:一是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限制、控制其影响,确保公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二是防止公共危机传导、放大、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
不确定性是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思维。
公共危机越发不受地理边界或职能边界的限制,具有较强的传播与扩散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关键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高度互联,其崩溃将造成全球供应链中断,引发公共危机的全球跨境传播。
2011年泰国发生洪突,淹没了众多生产金业,由于泰国生产全球28%的硬盘驱动器,洪灾发生后,世界各地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生产受到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
工业社会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精确的控制,以产生所追求的秩序,公共危机管理者可以按照控制的逻辑,构建应急组织并采取按部就班的响应行动。
但是,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适合应对复杂程度低、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而不适合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
而且,控制需要拥有清晰职责边界的响应组织。
后工业社会公共危机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强大的跨界性使清晰的职责边界,变得形同虚设、破绽百出。
在后工业社会这样一个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的影响沿着社会网络中的关系链条扩散、菱延,形成一个异常纠结的局面。
从某种意又上讲,公共危机也形成一个复杂的影响网络,应对网络化危机需要采取网络化模式。
公共危机的应对不仅是每个社会单无的职责,还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职责。
各个相关主体之间要形成密切协同关系,特别是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对公共危机开展有效的共同治理:最后共同享有公共危机治理的收益与成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公共危机管理应针对社会转型的新变化、公共危机的新特点,探索新模式。
B. 相比于传统观念,现今对公共安全定位的认识应调换到国家外部安全层面。
C. 当今转型社会的公共危机表现出复杂性高、不确定性强、跨界性大等特征。
D. 构建多元共治共享的网络化危机管理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从公共危机新特点到公共危机管理新模式,文章既分析问题又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B. 文章以泰国洪灾导致国外企业受影响的事实,论证现今公共危机具有跨界性的观点。
C. 文章着重比较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不同特征,以强调公共危机管理应因时而变。
D. 文章通过对网络化社会公共危机特点的揭示,阐明应该采用网络化模式应对的理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防止公共危机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比预防公共危机产生更重要。
B.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以及加强精确控制,才能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
C. 响应组织的职责边界不再清晰,使得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D. 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演进、影响更难测、复杂,其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的可能性也更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于海宁袁花镇,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消息一出,海宁各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
金庸于1935年从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1992年首次重返家乡时,金庸给学校捐资建图书馆。
当地教育部门介绍,金庸生前回乡时曾多次走进海宁校园,自称是学子的“大师兄”,为家乡传递正能量。
金庸及其侠义精神,今后将作为海宁中小学名人文化教育传承项目,继续深入校园、课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摘编自蒋亦丰《再见了﹒大侠校友》)材料二:(摘编自李阳《一周(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文旅观察:金庸逝世引发全民追思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密集挂牌成立》)材料三:2007年6月,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并与北大学子交流。
整理笔记素材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只要照着笔记往电脑里敲字就行了,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釆。
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
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他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最喜欢的还是他写的《袁崇焕评传》,而听完他的演讲,我理解了先生的历史观因何而来。
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
我接触金庸先生时,他已年过八十,刚在剑桥大学完成硕士学位。
金庸先生说,现在的知识早已远离了靠记忆力的阶段,过去,什么东西不懂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以明白。
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
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摘编自王庆环《时时真诚事事谦恭——采访金庸先生二三事》) 材料四:2001年5月,在雅静的南开明珠园,77岁的金庸先生和90岁数学家陈省身先生重逢了。
老友相见格外动情,除了陈先生刚组建的数学研究中心的话题外,谈论的都是金庸的武侠和江湖。
交谈中陈省身说,他最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
我请教陈先生为何最喜欢黄蓉,金庸先生心领神会地笑着说我小说里的人物,黄蓉是最懂算数的,是武侠中的数学家。
”听到这个解释,陈省身先生纵声大笑起来。
陈省身先生解释为何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认为武侠和数学在最高层面是相通的。
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蕴藏着高度的美感和哲学内涵,这和数学的境界是相通的。
温暖的笑声中,两位大师投入和沉浸的表情,加之充满哲学意味的交谈,令人感动和折服。
(摘编自张建星《侠之大者温润如玉忆金庸大师》)材料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金庸曾摘取自己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创作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对联。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自己的小说体现的人生观,他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同时渗透着现代精神。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显,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
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
我们不禁要发问: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武侠文化真的要消亡了吗?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摘编自连锦添《金庸﹒带着武侠梦远去了》等)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庸的去世引发了家乡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而金庸生前也关心家乡发展,为学校捐建图书馆, 多次走进校园,为家乡传递正能量。
B.梳理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一周的文旅行业热点信息可知,武侠小说家金庸逝世引发了全民讨论,话题热度最高。
C.金庸先生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随意玩玩,就能创作出深受欢迎的作品,把武侠小说推到新高度。
D.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寄寓了自己的人生观,体现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倡导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文旅观察显示,金庸逝世那一周,金庸逝世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APP、微信,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逐一亮相,主要是微信、新闻。
B.金庸先生有远见,他不看重记忆,因为不懂的东西到图书馆査几本书就可明白,他认为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C.金庸先生和陈省身先生惺惺相惜,从他们关于数学与武侠小说的对话中可看到一代大师虽研究领域不同,但对学问的认知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D.虽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玄幻、修真、盗墓、穿越等小说的兴起,表明大众文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6. 金庸之后,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根据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大雨如注(节选)毕飞宇丫头怎么就那么好看呢!主要是气质好。
姚子涵四岁那一年就被母亲韩月娇带出去上“班”了。
第一个班就是舞蹈班,是民族舞。
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接受过很好的礼仪训练,举止得体,高贵。
她下过四年围棋,有段位。
写得一手明媚的欧体。
素描造型准确。
会剪纸。
“奥数”竞赛得过市级二等奖。
擅长演讲与主持。
能编程。
古筝独奏上过省台的春晚。
英语还特别棒,美国腔。
她的成绩始终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
这是骇人听闻的。
附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的同学早就不把姚子涵当人看了,他们不嫉妒,相反,他们怀揣着敬仰,一律把姚子涵同学叫作“画皮”(“画皮”出自《聊斋志异》,指妖怪伪装成美女时披在身上的人皮,比喻掩盖挣拧面目或丑恶本质的美丽外表)。
可“画皮”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亭亭玉立,是文艺青年的范儿。
姚子涵对自己非常狠,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的光阴。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个狠一开始也是给父母逼出来的。
可是,话要分两头说,这年头哪有不狠的父母?都狠,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胜任副处以上的典狱长。
结果呢?绝大部分孩子不行,逼急了能冲着家长抄家伙。
姚子涵却不一样,她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的铁掌挤干了的那块海绵,再一挤,还能出水。
大姚在家长会上曾这样控诉说:“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晚上七点是舞蹈班的课,姚子涵没有让母亲陪同。
凉风习习,姚子涵骑在自行车上,心中充满了纠结。
她不允许父母陪同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她在抱怨,她在生父母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