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考语文卷详解
辽宁省2022年高考[语文卷]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辽宁省2022年高考[语文卷]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e4260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0.png)
辽宁省2022年高考[语文卷]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
2024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试题及答案

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验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探讨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从养分成分、、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
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色泽最终适量B.鉴别色调最终适当C.甄别色泽最终适当D.甄别色调最终适量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他是一个心地和善的人,但性格软弱、小心翼翼,做起事来总是,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假如,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意于现状,,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阳关大道.A.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B.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固步自封C.固步自封故步自封墨守成规D.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故步自封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新高考Ⅱ卷)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新高考Ⅱ卷)使用地区:辽宁、重庆、海南、山西、新疆、广西、贵州、黑龙江、甘肃、吉林、云南本试卷共9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
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
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
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
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
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
“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
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
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
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
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
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
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2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答案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2.C3.B4.“敲诈”“斗智”“拷问”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调查研究的错误的立场、态度和方式,为了论证调查者搞社会调查不能与被调查者敌对,不能欺骗,不能居高临下,应该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从反面论证调查者应该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应尊重对方,目的是解答疑惑。
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调查者错误的调查目的、方式和态度,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5.①实现调查研究“客观”的目的,必须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②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③调查研究要实现“客观”的目的,就要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要与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④观察社会现象时,要能确知观察情境中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和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D7.C8.①正面描写:如写开锣时磕头焚香、杀牲、烧申神黄表等祭拜仪式,体现社戏的仪式感;写社戏演出的固定内容、顺序、打赏等体现其仪式感。
②侧面烘托:写人们看戏时服饰打扮的隆重来表现对社戏的重视;写看社戏时各种卖吃食的热闹场景,和长顺家请客等内容体现其仪式感;写吕家坪的重要人物出场,还备办酒席款待这些人物来表现社戏的仪式感。
2021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辽宁卷,解析版) (2)(1)

2021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份。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终止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那个东西很难说,仿佛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如此,每一个人对幸福的明白得是不一样的。
可是,你假设深切地问什么缘故会不一样,其实仍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明白得,从大的方面来讲,实际上是表现了价值观的,确实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咱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咱们做所有的情形其实都是手腕。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非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对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能够幸福。
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讲,念书确实是他取得幸福的手腕。
关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要紧有两种观点、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欢乐主义”,其开创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以为,幸福确实是欢乐。
但什么是欢乐?欢乐确实是躯体的无痛楚和灵魂的无苦恼。
躯体健康、灵魂安宁确实是欢乐,确实是幸福。
他们还专门强调一点,人要从久远来看欢乐,要理智地去寻求欢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欢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楚的祸端,结果取得的可能是更大的痛楚。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以为,幸福确实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以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份,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份知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知足。
辽宁省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新高考Ⅱ)

2021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
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
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辽宁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候鸟的迁徙,某些东吴的冬眠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如初霜、解冻等)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授时(某些天文台每天在一定的时间用无线电信号报告最精确的时间,这种工作叫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现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
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图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詹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颠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
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
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
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
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1.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文中内容表明是“痕迹”而非是“已经形成”。
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试题解析】C文中信息表明大衍历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大衍历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而不是《新唐书•历志》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
【试题解析】C强加因果“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与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无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庆礼,洺平日,向来).(以前)使人,惧其炎瘴,翙(huì)政理乖方(乖方是“违背法度”,乖:背离)奚、契丹各款塞(款塞,叩塞门,指外族通好归附)于旧城,侍中宋璟断决,判决)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请谥曰‘专’“庆”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 [注]安堵:安居。
【参考译文】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
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
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
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
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
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
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
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
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
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
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
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
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
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
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
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
太常十二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
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
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
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
”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仍充岭南采访使充:代理B.庆礼躬至其境躬:亲自C.遂罢镇兵五千人罢:撤去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乖:背离【试题解析】“充”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在这里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因为“仍”是“依然”的意思,因此“充”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乖方是“违背法度”,乖:背离。
5.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试题解析】③是在皇上下诏命庆礼在柳城筑营州城,是执行皇帝的诏令。
⑤是为政清严,勤于政事。
⑥是为政清严的结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
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不是另址再建营州城,是原址再建。
“更”不是“另”的意思,是“再”。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
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
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
(10分)(1)也。
【试题答案】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2)【试题答案】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所,表大概数目,翻译左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6分)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
意思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5分)【试题答案】不恰当。
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
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