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2021年辽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1年辽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
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
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通常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
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
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
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
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2024届辽宁省高考扣题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辽宁省高考扣题卷(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浩瀚太空,繁星点点。
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的我国众多人造卫星中,风云气象卫星被誉为“离百姓生活最近的卫星”,它们24小时“瞭望”,时刻观测着全球的风云气象,日夜预报着每天的阴晴冷暖。
从给大气“拍照”到给大气“做CT”,风云气象卫星已实现从国际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显著提升了我国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中国国际担当,风云气象卫星正在为服务全球防灾减灾贡献中国智慧。
2023年7月,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后,风云气象卫星便对台风进行全生命史的监测,为“杜苏芮”台风和暴雨专题会商决策服务以及准确监测“杜苏芮”带来的极端强降雨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风云气象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系列气象遥感卫星。
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截至目前,我国共成功发射了两代四型21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9颗在轨运行,为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资料和产品。
目前,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通过“多星在轨、组网观测”,风云气象卫星可提供三维、定量、全球、全天时、全天候、高光谱、高时效的精密监测资料。
台风,无一漏网;暴雨,三维“CT”式扫描;厄尔尼诺,积累气候变量数据集……风云气象卫星性能优越,对各类天气气候事件精密监测,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网中的主力军。
“气象卫星监测在短时临近预报中作用重大。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首席科学家李俊说,以强对流天气为例,其生命史较短且具有明显突发性,监测和预报难度较大。
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干扰因素少,可以精准捕捉强对流踪迹,助力强对流活动监测和预报。
2024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试题及答案

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验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探讨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从养分成分、、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
随后,又从诸多面粉种类中试验选取了的小麦粉加以调试。
A.鉴别色泽最终适量B.鉴别色调最终适当C.甄别色泽最终适当D.甄别色调最终适量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他是一个心地和善的人,但性格软弱、小心翼翼,做起事来总是,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假如,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意于现状,,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阳关大道.A.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固步自封B.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固步自封C.固步自封故步自封墨守成规D.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故步自封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辽宁省2024年高考扣题(二)语文答案

2024 年辽宁高考扣题卷(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具体内容、提取并整合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实现国际领跑的目标”错误。
原文第二段“风云气象卫星已实现从国际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说明只是“部分领跑”,以偏概全,文本内容理解错误。
2.【参考答案】 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具体内容和正确解读文本信息及表达特点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台风,无一漏网;暴雨,三维‘CT’式扫描”句中逗号在主谓之间,强调语意,以突出风云卫星性能优越,其意不再停顿。
”错误。
基于标点符号的使用的相关知识,可知:“台风,无一漏网;暴雨,三维‘CT’式扫描”句中逗号既表示主谓之间的停顿,也是强调语意,突出风云卫星性能优越。
3.【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综合利用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精准捕捉强对流的踪迹,助力强对流活动监测和预报”只是风云气象卫星的功能,不属于“风云气象卫星为服务全球防灾减灾贡献中国智慧”的具体事件。
4.【参考答案】①1988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
②2018年4月,专门的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建立。
③2023年11月13日,正式发布“风云地球”国际版。
④目前,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每点1分,共4分,时间、事件准确才可得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解读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并进行精准判断的能力。
只要能够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然后进行精准判断,准确即可。
难度不大。
【解题思路】阅读题干可知,两则材料的中心论点就是其内容侧重点。
分析两则材料内容,梳理信息,分别概括出其中心论点,分条作答即可。
5.【参考答案】①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体现权威,诸如“预报预警”“全天候”“在轨”“组网”“强对流”等规范严谨。
②引用权威专家言论,说服力强。
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首席科学家李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尼尔斯•博尔曼、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乌兹别克斯坦代表桑贾尔别克•穆拉托夫等人的言论。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含答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含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
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以“文〞、“质〞二字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
《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
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
“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辽宁省沈阳市语文高考试卷与参考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语文高考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空山灵雨周树人枝柯摇曳,修竹锵然,峭风吹下千寻竹,万点叶尖挂露珠,恰似珠帘半卷,绿意盈盈。
是雨吗?不!那是“潇潇雨歇”的前奏。
заказать рулетку果然天云渐密,片片云絮随风起舞,绕过绿阴,遮了青山,黄昏时分——天空,一辆乌篷船慢慢地行驶在茫茫的雾海上,但另有一把珍珠的旋律静静地飘忽在林间,这是清晨地平线上拂晓的前兆,田野里,露珠未干,但清晨的气息已经升腾起来,美丽且清新,这是“雨帘”出现的前奏。
空山不经意间,天公予之以雨意,人之意趣随之附之以岁月的长歌。
如今,这雨声如诉,仿佛是时间的低语,空山静等秋雨的到来,而蝉声躲在远处,将秋天的信号传递给森林,森林便悄然了。
雨声,如同古琴的低吟,与自然的呼吸共舞。
岁月的长河里,这雨声,这蝉鸣,这竹的摇曳,是自然最纯粹的交响。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描写了一系列自然景象,如枝柯、修竹、峭风、雾海等,构成了一幅空灵而宁静的画面。
B. 开篇描绘的竹叶上的露珠,象征着清晨到来的标志,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清新与活力。
C. 文章通过对空山雨意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D. 最后一段点明主题,强调了自然现象与岁月长歌之间的和谐共存。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质朴的美丽杨牧之人生的美丽,既是一首绚烂的诗,也是一幅朴实的画。
在我心中,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命的美感。
那是一个春天的午后,我独自一人漫步在村庄的小路上。
绿意盎然的麦苗在风中摇曳,一只只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
我不禁被这片生机勃勃的场景深深吸引。
走着走着,我发现途中有一株嫩绿的麦苗竟然被压弯曲了,上面还插着石头,大概是路过的行人为了警示后人,不让纤细的麦苗再被践踏。
我不禁感叹,村人的这份善良真是让人感动。
辽宁省2020届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新课标Ⅱ)

2020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
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