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问答题 (2)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


野花 开放
美好 滋长
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
露出
四季
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风霜高洁 风高气爽,霜色洁白
像那太阳出来后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云气聚拢, 山谷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一,是山间早晚的 景象。野花开放而散发出清香,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 成浓密的树阴,风高霜白,水浅露出了水里的石头, 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到这里游玩,傍晚回去, 欣赏四季不同的景色,那乐趣是无穷无尽的啊。
1、请概括这一段的段意。 介绍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并引出醉翁
亭寄情于山水的乐趣。 2、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由面到点,或由全景到局部。
3、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作用: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用原文回答问题
chú hè wèi lángyá chánchán niàng zhé míng huì
伛偻 佝偻 提携 清洌 凛冽 山肴 野蔌 觥筹 阴翳
yǔlǚ gōulóu xié liè liè yáo sù gōng yì
第一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尤美,望之

它的 各个 树林和山谷 尤其,特别
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
茂潺盛潺的样而子泻幽出深于秀丽两峰判之断间句 者在,山酿上泉也。峰回听路到转,
从 倒装句
山势回环,路也随着转弯
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像鸟张开翅膀似的 居高下望在
的人
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

取名 指亭,它

九上《醉翁亭记》笔记梳理

九上《醉翁亭记》笔记梳理

《醉翁亭记》笔记梳理一、原文填空1.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总领全文)环滁皆山也。

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文中借解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

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

6.太守在文中的自号是什么?醉翁7.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是乐字。

8.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的语句: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9.“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10.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11.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醉能同其乐。

12.点睛之笔:太守之乐其乐也13.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点明贯穿全文主线)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6.《醉翁亭记》一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7.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8.醉翁的由来是: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19.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20.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水落而石出者。

21.为后人传通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2.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3.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一:【注释】1.. 环:环绕。

2. 蔚然:茂盛的样子。

3.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4. 回:回环,曲折环绕。

5.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6.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7. 辄:就。

8. 意:情趣。

9. 得:领会。

10. 寓:寄托。

11. 云归:烟云聚拢。

12. 暝:昏暗。

13. 芳:香花。

14. 秀:茂盛,繁茂。

15. 穷:穷尽。

16. 负:背着。

17.休:休息。

18. 渔:捕鱼,名词作动词。

19. 前:在前面。

20. 陈:摆开,摆放。

2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22. 颓然:指醉醺醺的样子23. 从:跟随。

24. 翳:遮盖。

25.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6.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

第二个乐,欢乐27. 述:记述28. 谓:为,是【词类活用】(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二:内容理解1、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4分)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2.“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___和___。

美丽的山间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4、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4分)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5.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6.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醉翁亭记问答答案

醉翁亭记问答答案

《醉翁亭记》问答1、文中“太守醉了”,联系全文,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文中“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

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3、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4、第文中三段写了那几个场面?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太守醉是核心。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6、分别用一句话写出“禽鸟”“人”“太守”之“乐”的具体内容。

禽鸟:山林之乐;人:从太守之乐;太守:滁人、宾客之乐7、如何理解“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点明文章主旨,把醉和乐统一起来,也暗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深层意义“与民同乐”8、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9、《醉翁亭记》中作者寄情山水,所以在写山川景物时,融入了主观感受,请举例并分析说明这种融情入景的写法。

《醉》中作者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此景皆从作者眼中看出,世道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他自己的功劳,在写景中融入自豪、骄傲之情。

10、“太守之乐”有哪些?(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1、“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

“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

12、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异同之处?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

《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醉翁亭记问答题

醉翁亭记问答题

1.第一自然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答:醉翁亭的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名字的由来。

2.第二自然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答:山间的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分两层写)。

3.第三自然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答: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4.第四自然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答:宴会散了,尽兴而归。

5.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山和泉各有什么作用?答: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做了自然的铺垫。

6.第二段文字分别描述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答:六幅图画。

朝:日出而林霏开;暮:云归而岩穴暝;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石出。

7.描绘景物是从哪些感官角度去写的?答:视觉、嗅觉。

8.第三段文字分几层?每层用三个字归纳成意。

答:四层。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9.作者在第四自然段怎样使用衬托手法的?答:第四自然段写太守游罢而归的情形并揭示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滁人之乐又以滁人之乐衬托了太守之乐。

10.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答: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表达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1.这篇文章除了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还能表现作者什么?答:不因遭受打击而垂头丧气,反而旷达自适,表现出放达君子的坦荡胸怀和铮铮铁骨。

12.文中的“醉”和“乐”是什么关系?答:“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写“醉”是为了写“乐”,因“乐”而“醉”,“醉”增添了“乐”,“醉”与“乐”是统一的。

13.你认为“太守醉”的“醉”字有哪些深刻的内涵?答:醉于滁州美丽的景致;醉于滁州人安定富足的生活;醉于宾客可开怀畅饮的欢娱;醉于和乐清明的政治局面;醉于自己抱负得以施展的喜悦;醉于大我战胜小我的自豪。

14.从欧阳修和范仲淹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启示?答:无论是处于何种人生境地,都不能沉溺于个人的得失应积极乐观向上,胸怀宽广,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在竞争的大潮中更容易出现个人挫折。

醉翁亭记问答题

醉翁亭记问答题

问答题1.作者写此文时,适值被贬,可是文中却处处写乐与醉,你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2.本文除了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还表现了什么?3.本文的醉与乐是什么关系?4.你认为“太守醉”的“醉”有哪些丰富内涵?5.作者为何以“醉翁”自称?“翁”能看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6.本文多处提出“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二)关于写作特色1.本文开篇运用了由面到点的写法,由山到泉,由泉到亭,写亭之前,写山与泉的目的是什么?2.以第三段为例,分析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三)语段问答题第一段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文章中有何作用?2.“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在乎什么?这句话做为成语,常被今人引用,以此表达何意?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寄之酒也”的作用?第二段4.第二段描绘了几幅画面?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1)(2)(3)景物描写----角度:景物描写-----方法:5.第二段起什么作用?(“朝而往,暮而归”起什么作用?)第三段6.第三段描绘了几幅画面?哪幅是核心?为什么?(1)(2)(3)7.滁人游说明了什么?(通过滁人游的场面,你感受到了什么?)8.太守宴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2)第四段9.太守之乐的实质是什么?(1)(2)10.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启示题11、历史上遭贬的朝廷弃儿不胜枚举,如流放的屈原,不得志的苏轼,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从这些人身上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1、文学常识: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②题解: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2、重点字词注音: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瞑(míng)伛偻(yǚ 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3、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意趣。

今义:意思,主意,心意。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花。

今义:芳香。

4、一词多义。

①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②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雾气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若夫淫雨霏霏雨很密的样子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向③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④谓太守自谓称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 太守谓谁是⑤乐山水之乐乐趣乐其乐第一个“乐”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顺承关系。

朝而往,暮而归连接状语和谓语的连词。

泉香而酒冽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关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关系。

⑦也环滁皆山也表肯定陈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判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解释。

⑧乎颓然乎其间在⑨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吗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在5、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2)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3)故自号.醉翁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醉翁亭记试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试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试题及答案一、试题1. 简述《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

2. 描述文中翁主人的性格特点。

3. 分析文中“酷热”和“湖光山色”两个景象在情感和意义上的差异。

4. 解释文中“十翁九醉”这一表达的意义。

5. 从醉翁亭的建筑特点及历史背景来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意义。

6. 分析醉翁亭中的“酒”,对于翁主人的意义以及整个文章的主题有何影响。

7. 就翁主人最后“愿临终不临霜”一句进行解读。

8. 指出文章的描写手法以及运用的修辞手段,并分析其效果。

二、答案1. 《醉翁亭记》主要描写了作者到苏州时游览醉翁亭的经历。

在游览过程中,作者赞美了苏州的美景,并以醉翁亭为依托,反思了人生的屈辱与短暂。

文章通过对景物描写及主人公翁主人的刻画,表达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思考。

2. 翁主人被描绘为一个性情豪放、潇洒洒脱的人物。

他对酒充满了激情,醉生梦死中表达着他对人生的态度。

他嘲笑世俗的名利,倡导自由不羁的生活方式。

他以自嘲的方式,将自己与其他浮躁的人们进行对比,凸显出自己的独特性格和追求。

3. “酷热”和“湖光山色”是文章中两个不同的景象描述。

其中“酷热”代表了世俗的名利和压力,它是对人生的拘束和煎熬的象征。

而“湖光山色”则代表了自然的美好和宁静,它是对人生悠闲与追求自由的表达。

通过这两个景象的对比,文章中展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4. “十翁九醉”这一表达意味着翁主人在世俗中游走,但他并不为世俗所累,更愿沉醉于自己创造的自由世界中。

这句话反映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也暗示了人们应该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真谛。

5. 醉翁亭是苏州的一座名胜古迹,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特色。

文章中通过对醉翁亭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追求自由和不被束缚的思考。

醉翁亭蕴含了诗人对于自由境地的理念,同时也是诗人感慨人生短暂和不受拘束的一个象征。

6. 在文章中,“酒”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

对于翁主人来说,酒代表了他对于自由和追求的热爱。

他常常沉醉在酒的世界里,以此来逃避压力和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开篇从滁州城周围的景色写起,有何作用?
写了滁州城周围山水的秀美,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既交代了醉翁亭的方位,也引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主题思想。

2、作者是如何表现山水之乐(山林之美)的特点的?
作者选取典型景物,运用不同感官体验,动静结合,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写出了山林变化之美,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如何理解“醉”
酒喝多身体醉了;指作者对山水之乐、人民安乐、宴酣之乐的陶醉,突出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借酒排解内心忧郁的复杂情感。

4、谈谈你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这里“太守之乐”的核心是什么?
赏山水之乐(乐山水);得人民安乐(乐政绩);能与民同乐、能妙笔著文。

“太守之乐”的核心是与民同乐。

5、你对文章中的“醉”和“乐”的关系有怎样的理解?
“醉”是表象,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乐”是实质,“醉能同其乐”将“醉”与“乐”统一起来,醉于山水,醉于政绩,醉于与民同乐,归结起来就是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6、为什么写禽鸟之乐?
写禽鸟之乐,进一步丰富了山林之乐的内容;并突出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游人之乐,引出游人知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自得其乐的主旨思想。

7、文章流传千古的原因。

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结构巧妙,引人入胜;语言精妙,生动传神;情感意蕴,丰富细腻;与民同乐,政治修明
8、从《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中看柳宗元、苏轼、欧阳修的思想异同。

柳宗元:心境抑郁凄冷
欧阳修:修明政治,自得其乐
苏东坡:超然物外,自我排解
9、《桃花源记》第2、3段,《醉翁亭记》第3段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人民生活安乐幸福;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人们和乐相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