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法求解导地线线间距1

合集下载

【测量学】导线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测量学】导线测量常用计算公式

一、方位角的计算公式二、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三、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四、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五、竖曲线上点的高程计算公式六、超高计算公式七、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八、标准差计算公式九、坐标中线测量与计算十、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和坐标测量步骤一、方位角的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x1:QD的X坐标y1:QD的Y坐标x 2:ZD 的X 坐标 y 2:ZD 的Y 坐标 S :QD ~ZD 的距离 α:QD ~ZD 的方位角2. 计算公式:()()212212y y x x S -+-=1)当y 2- y 1>0,x 2- x 1>0时:1212x x y y arctg--=α 2)当y 2- y 1<0,x 2- x 1>0时:1212360x x y y arctg --+︒=α 3)当x 2- x 1<0时:1212180x x y y arctg--+︒=α 二、 平曲线转角点偏角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α1:QD ~JD 的方位角 α2:JD ~ZD 的方位角 β:JD 处的偏角2. 计算公式:β=α2-α1(负值为左偏、正值为右偏)三、 平曲线直缓、缓直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 A :方位角(ZH ~JD )T :曲线的切线长,23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s s -+⎪⎪⎭⎫ ⎝⎛+=D :JD 偏角,左偏为-、右偏为+2. 计算公式:直缓(直圆)点的国家坐标:X ′=U+T cos(A+180°)Y ′=V+T sin(A+180°)缓直(圆直)点的国家坐标:X ″=U+Tcos(A+D)Y ″=V+Tsin(A+D)四、 平曲线上任意点的坐标计算公式1. 字母所代表的意义:P :所求点的桩号B :所求边桩~中桩距离,左-、右+ M :左偏-1,右偏+1C :JD 桩号 D :JD 偏角L s :缓和曲线长 A :方位角(ZH ~JD ) U :JD 的X 坐标 V :JD 的Y 坐标T :曲线的切线长,2322402224R L L D tg R L R T ss s -+⎪⎪⎭⎫ ⎝⎛+=I=C-T :直缓桩号 J=I+L :缓圆桩号s L DRJ H -+=180π:圆缓桩号K=H+L :缓直桩号2. 计算公式: 1)当P<I 时中桩坐标:X m =U+(C-P)cos(A+180°) Y m =V+(C-P)sin(A+180°)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90°) Y b =Y m +Bsin(A+90°)2)当I<P<J 时()s230RL I P MA O π-︒+= ()()2390R I P I P G ---=中桩坐标:X m =U+Tcos(A+180°)+GcosOY m =V+Tsin (A+180°)+G sinO()s290RL I P W π-︒=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W +90°) Y b =Y m +Bsin(A+MW +90°)3)当J<P<H 时()()R J P L M A R J P R L M A O s s πππ-+︒+=⎪⎭⎫⎝⎛-︒+︒+=909090 ()RJ P R G π-︒=90sin2 中桩坐标:()O G R L M A R L L A T U X s ss m cos 30cos 90180cos 23+⎪⎭⎫ ⎝⎛︒+⎪⎪⎭⎫ ⎝⎛-+︒++=π ()O G R L M A R L L A T V Y s ss m sin 30sin 90180sin 23+⎪⎭⎫ ⎝⎛︒+⎪⎪⎭⎫ ⎝⎛-+︒++=π ()RJ P W π-︒=90边桩坐标:X b =X m +Bcos(O+MW +90°) Y b =Y m +Bsin(O+MW +90°)4)当H<P<K 时()sRL K P MMD A O π230180-︒-︒++= ()2390R P K P K G ---=中桩坐标:X m =U+Tcos(A+MD)+GcosO Y m =V+Tsin(A+MD)+GsinO()s290RL K P W π-︒=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MW +90°) Y b =Y m +Bsin(A+MD-MW +90°)5)当P>K 时中桩坐标:X m =U+(T+P-K)cos(A+MD) Y m =V+(T+P-K)sin(A+MD) 边桩坐标:X b =X m +Bcos(A+MD +90°) Y b =Y m +Bsin(A+MD +90°)注:计算公式中距离、长度、桩号单位:“米”;角度测量单位:“度”;若要以“弧度”为角度测量单位,请将公式中带°的数字换算为弧度。

架空线路导线及地线的要求

架空线路导线及地线的要求

架空线路导线及地线的要求对架空线路导线及地线的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材料要求、线间距离要求、弧垂要求、对地及交叉跨越要求、导、地线间的连接要求、导线与地线的配合要求等。

总体要求为:选择具有良好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材料,保证安全可靠的运行参数(限距、弧垂等),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

一、对导、地线材料的要求:1、对导线材料的要求:导线的功能和工况一一传输电能,通电、承受机械荷载。

对其材料的基本要求为: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及足够的机械强度,并具有一定的耐腐蚀、耐高温和可加工性能,且重量轻、性能稳定,耐磨损,价格低廉等。

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材料主要为铝和钢,前者导电性能好但机械强度较差;后者则导电性能差而机械性能好。

因此目前大多用这两种材料组合制作导线,如钢芯铝绞线等。

2、对地线材料的要求:架空地线的作用:引雷入地,减少雷击线路而跳闸的机会,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保证线路安全送电。

架空地线的类别:普通架空地线一不与杆塔绝缘,只起引雷入地的作用;绝缘架空地线一与杆塔绝缘,起引雷入地的作用,还可作载波通讯的通道、地线自身的融冰、检修时电动电源及小功率用户的供电等对普通架空地线材料:只要求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及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一般采用钢绞线。

对绝缘地线材料:较高的机械性能、良好的耐疲劳性、耐腐蚀性能及良好的导电性。

一般采用钢芯铝绞线、铝镁合金绞线和铝包铜绞线等。

以降低通讯衰减,提高通讯质量。

二、导线的线间距离要求:导线的线间距离主要指导线间的水平距离、垂直距离和水平偏移距离。

确定的依据一一保证足够的电气间隙,确保导线之间及导线与杆塔接地。

导线的线路间距离主要取决于以下情况:1)导线风偏后对杆塔的最小空气间隙应满足规程要求;2)档距中央导线之间不得发生闪络和鞭击现象。

实践证明:对110kV以上的线路:因为其绝缘子串较长,风偏角大,其线间距离一般由第一种情况控制。

对110kV以下的线路:绝缘子串较短,而档距中央弧垂最大,故以第二种情况来限制导线间的距离。

导地线水平档距和垂直档距与(角度、导线型式)换算计算公式

导地线水平档距和垂直档距与(角度、导线型式)换算计算公式

导地线水平档距、垂直档距换算计算公式:L H=2*(T+T T)(COS((180°-1°)/2))/(g4(30)S+g4(30)S T)……L V计算公式把g4换为g3即可L H、L V—转角为1°时相当于水平档距、垂直档距变化数(米)T—导线最大风速时的拉力(kg)……计算垂直档距时为导线最大履冰时的拉力(kg)T T—地线最大风速时的拉力(kg)……计算垂直档距时为导线最大履冰时的拉力(kg)g4(30)—导线最大风速时的比载(kg/m.mm2)g4T(30)—地线最大风速时的比载(kg/m.mm2)g3—导线最大履冰时的比载(kg/m.mm2)g3T—地线最大履冰时的比载(kg/m.mm2)S—导线综合截面积(mm2)S T—地线综合截面积(mm2)S T —根据换算设计条件下地线截面积(mm 2)S 'T —原杆塔设计条件下地线截面积(mm 2)S—根据换算设计条件下导线截面积(mm 2)S '—原杆塔设计条件下导线截面积(mm 2)g 4(30)—根据换算设计条件下导线最大风速时的比载(kg/m.mm)g '4(n)—原杆塔设计条件下导线最大风速时的比载(kg/m.mm)g 4T(30)—根据换算设计条件下地线最大风速时的比载(kg/m.mm)g '4T(n)—原杆塔设计条件下地线最大风速时的比载(kg/m.mm)L 'H —原杆塔设计条件下允许的水平档距(m)L 'v —原杆塔设计条件下允许的垂直档距(m)式把g 4换为g 3即可力(kg)导地线水平档距、计算公式:L H =L 'H (g '4(n)*S '+g '4T(n)*S 'T )/(g 4(n)*S+g 4T(30)*S T )……L V 计算公式把L H 、L V —根据换算设计条件下允许的水平档距、垂直档距(m)g 3T —根据换算设计条件下地线最大履冰时的比载(kg/m.mm)g '3T —原杆塔设计条件下地线最大履冰时的比载(kg/m.mm)g 3—根据换算设计条件下导线最大履冰时的比载(kg/m.mm)g '3—原杆塔设计条件下导线最大履冰时的比载(kg/m.mm)m2) 2)2) )风速时的比载(kg/m.mm)速时的比载(kg/m.mm)风速时的比载(kg/m.mm)速时的比载(kg/m.mm)距(m)距(m)距、垂直档距换算/(g4(n)*S+g4T(30)*S T)……L V计算公式把g4换为g3即可平档距、垂直档距(m)冰时的比载(kg/m.mm)时的比载(kg/m.mm)时的比载(kg/m.mm)时的比载(kg/m.mm)。

导、地线防振锤安装距离计算(年平均应力法)

导、地线防振锤安装距离计算(年平均应力法)
T av = σ av × S = 423 × 37.17 = 15722.91 N 将已知参数带入公式得: T av b1= 0.415d × 10-3 = 0.415 × 7.8 × m 15722.91 × 10-3 0.295
=
0.75
m
三、结论
综上计算,导线与地线的防振锤安装距离如下: 导线 地线 位置 1 × LGJ-95/20 GJ-35 b1 b2 b3 b1 b2 耐张侧 1.07 1.88 2.82 0.75 1.31 悬垂侧 0.20 0.81 0.94 0.20 0.56
b3 1.96 0.65
二、计算过程
1、导线防振锤安装距离计算
T av = σ av × S = 124 × 113.96 = 14131.04 N 将已知参数带入公式得: T av b1= 0.415d × 10-3 = 0.415 × 13.9 × m 14131.04 × 10-3 0.408线防振锤安装距离计算
2、计算公式(手册P230 )
b1= 0.415d 式中: b 1 — 第一个防振锤距线夹出口的距离,m; d 、 m — 分别为电线外径,mm;单位长度质量,kg/m; T av — 年平均气温条件下的电线张力,N。 T av × 10-3 m b1 b2 = 1.75× b2 b3 = 1.50×
导、地线防振锤安装距离计算目录
一、计算说明 二、计算过程 三、结论 四、应力表
一、计算说明
1、计算参数
硫铁矿 1.1 工程名称: 1.2 导、地线参数: 型号 导线 1 × LGJ-95/20 地线 GJ-35 S 113.96 37.17 d 13.9 7.8 m 0.408 0.295 lp 152 σ av 124 423

导地线配合计算说明

导地线配合计算说明

导地线配合计算说明
根据设计手册P180的平抛物线公式T
gl l f 88202==σγ(g 为导线单位荷载,N/m ;T 为导线对应规律档距下的覆冰张力,N ;l 为档距,m ),分别计算出某一规律档距下长度为l 米的某档中央导、地线的弧垂d f (米)和b f (米),再根据某个实际塔型的上导线挂点与同侧地线挂
点之间的垂直距离v d (米)以及水平距离h d (米),可以计算出该档
距中央导线和地线弧垂最低点处的净空距离为:
2
2)(h v b d d d f f S ++-=,m 只要S 满足设计技术规程中公式(9.0.10)的规定:1012.0+≥L S (L 为档距,m ),则说明这种情况下的导地线配合是合理的,否则需要调整导地线的安全系数以满足要求。

本工程的导地线配合计算结果见附图,图一和图三以2D-ZM1塔的塔头数据参与计算,图二和图四以2D-ZMC2塔的塔头数据参与计算,由附图可以看出,不论是JLB40-120地线还是GJ-50地线,其安全系数均不宜大于3.2。

注册电气师公式计算总结

注册电气师公式计算总结

标准一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公式一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max,pp c cTT T KK≤:导、地线的拉断力;: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

1)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25.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

2)导、地线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气象条件时,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导、地线拉断力的70%。

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导、地线拉断力的77%。

(按上述公式,取2.5或2.25时只有40%或44%,在这种稀有条件下,相当于条件放宽了)公式二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1 TRR TK TT=,: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分别取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荷载、断联荷载、验算荷载或常年荷载(kN)。

1)常年荷载指年平均气温条件下绝缘子所受的荷载。

验算荷载是验算条件下绝缘子所受荷载。

断线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有冰、—5℃,断联络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无冰、—5℃。

设计悬垂串时导、地线张力可按本规范第10.1节的规定取值。

2)安全系数应符合表6.0.1规定(P15)。

双联及多联绝缘子串应验算断一联后的机械强度,其荷载应按断联情况考虑(K=1.5)。

3)金具强度的安全系数:最大使用荷载不应小于2.5。

断线、断联、验算情况不应小于1.5。

公式三绝缘子串片数选择:操作及雷电过电压要求的悬垂绝缘子最小片数1)耐张绝缘子串的片数,在上表基础上,110-330kV加1片,500kV加2片,750kV 不增加。

2)全高超过40m 有地线的杆塔,高度每增加10m ,应比本规范表增加1片相当于高度146mm 的绝缘子,全高超过100m 的杆塔,片数应根据运行经验结合计算确定。

750kV 超过40m ,应根据实际情况验算。

3)采用爬电比距法时,绝缘子片数计算:011000/145220kV 1.39I 11e Un n m K L λλ≥,:海拔时每联绝缘子所需片数;:爬电比距(cm kV ),330kV 以上为 .,及以下为 ;变电所爬电比距,对级污秽区取同级线路的.倍。

线路坐标计算公式

线路坐标计算公式

线路坐标计算公式
在二维空间中,假设线路上有n个点,分别用(xi, yi)表示第i个点的坐标,其中i的取值范围为1到n。

对于任意两个相邻点,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它们之间的线路长度d:
d = sqrt((xi - xi-1)^2 + (yi - yi-1)^2)
其中sqrt表示开平方根的运算。

有了相邻点之间的线路长度,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累积长度来获得每个点在线路上的位置。

假设第i个点的累积长度为di,则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di = di-1 + d
其中,d0=0表示起点的累积长度为0。

对于任意两个相邻点,在三维空间中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线路长度d:
d = sqrt((xi - xi-1)^2 + (yi - yi-1)^2 + (zi - zi-1)^2)
类似地,可以通过计算累积长度来获得每个点在线路上的位置。

例如,在二维空间中,假设有两条线路分别由点A和点B连接,另外两条线路分别由点C和点D连接。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两条线路的交点的坐标:
x=((yC-yD)(xA-xB)(xC-xD)+xB(yA-yB)(xC-xD)-xA(yC-yD)(xC-xD))/((yA-yB)(xC-xD)-(yC-yD)(xA-xB))
y=((xA-xB)(yC-yD)(yA-yB)+yB(xA-xB)(yC-yD)-yA(xC-xD)(yA-yB))/((yA-yB)(xC-xD)-(yC-yD)(xA-xB))
类似地,在三维空间中也可以使用类似的公式计算线路的交点坐标。

综上所述,线路坐标计算公式可以有效地计算线路上每个点的坐标、计算线路之间的交点。

这些公式为各种工程领域中的线路设计和分析提供了数学支持。

导地线配合计算书

导地线配合计算书

导地线配合计算书.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导、地线配合计算书说明:当斜距<0.012*档距+1.00 或者地线弧垂>导线弧垂+|小号侧地线支架高+大号侧地线支架高|/2 时提示危险其中,档距中央导垂距=(小号侧地线支架高+大号侧地线支架高)/2+导线弧垂-地线弧垂斜距=大小号侧导地水平距中的较小者和档距中央弧垂距离构成的三角型的斜边┌───┬────┬───────────┬───┬───────┬───────┬──────┬───────┬───┬───────┐│是否│杆塔│杆塔型式│档距│弧垂│地线支架高││导地水平距│││││├─────┬─────┤├───┬───┼───┬───┤档距中央垂距├───┬───┤斜距│导地线安全距离││危险│序号│小号侧│大号侧│ (m) │导线│地线│小号侧│大号侧││小号侧│大号侧│││├───┼────┼─────┼─────┼───┼───┼───┼───┼───┼──────┼───┼───┼───┼───────┤││ N1-N2 │1H-SJ4-15 │1H-SZ3-30 │242.2 │ 5.18 │ 3.67 │ 4.00 │4.43 │ 5.73 │ 0.70 │ 0.65 │ 5.77 │ 3.91 │││ N2-N3 │1H-SZ3-30 │1H-SJ2-15 │166.2 │ 2.43 │ 1.72 │ 4.43 │4.00 │ 4.93 │ 0.65 │ 0.50 │ 4.95 │ 3.00 │││ N3-N4 │1H-SJ2-15 │1H-SJ4-15 │135.9 │ 1.62 │ 1.15 │ 4.00 │4.00 │ 4.47 │ 0.50 │ 0.70 │ 4.50 │ 2.63 │││ N4-N19 │1H-SJ4-15 │1H-SZ3-36 │452.9 │18.01 │12.74 │ 4.00 │4.43 │ 9.48 │ 0.70 │ 0.65 │ 9.50 │ 6.43 │││N19-N6 │1H-SZ3-36 │1H-SJ4-15 │276.8 │ 6.73 │ 4.76 │ 4.43 │4.00 │ 6.18 │ 0.65 │ 0.70 │ 6.22 │ 4.32 │││ N6-N7 │1H-SJ4-15 │1H-SZ3-30 │107.4 │ 1.01 │ 0.72 │ 4.00 │4.43 │ 4.51 │ 0.70 │ 0.65 │ 4.56 │ 2.29 │││ N7-N8 │1H-SZ3-30 │1H-SJ4-18 │287.0 │ 7.29 │ 5.16 │ 4.43 │4.00 │ 6.34 │ 0.65 │ 0.70 │ 6.38 │ 4.44 │││ N8-N9 │1H-SJ4-18 │1H-SJ2-21 │154.4 │ 2.10 │ 1.49 │ 4.00 │4.00 │ 4.61 │ 0.70 │ 0.50 │ 4.64 │ 2.85 │││ N9-N10 │1H-SJ2-21 │1H-SJ4-21 │228.0 │ 4.57 │ 3.23 │ 4.00 │4.00 │ 5.33 │ 0.50 │ 0.70 │ 5.36 │ 3.74 │││N10-N11 │1H-SJ4-21 │SJJ20-21 │ 50.3 │ 0.63 │ 0.34 │ 4.00 │3.00 │ 3.79 │ 0.70 │ 0.60 │ 3.83 │ 1.60 │││N11-N20 │SJJ20-21 │SZ-21 │ 63.1 │ 0.78 │ 0.50 │ 3.00 │4.43 │ 4.00 │ 0.60 │ 0.50 │ 4.03 │ 1.76 │││N20-N21 │SZ-21 │SZ-21 │153.9 │ 4.67 │ 2.97 │ 4.43 │4.43 │ 6.13 │ 0.50 │ 0.50 │ 6.15 │ 2.85 │││N21-N22 │SZ-21 │SZ-21 │109.0 │ 2.34 │ 1.49 │ 4.43 │4.43 │ 5.28 │ 0.50 │ 0.50 │ 5.30 │ 2.31 │││N22-N15 │SZ-21 │SJJ60-21 │ 95.8 │ 1.81 │ 1.15 │ 4.43 │3.00 │ 4.37 │ 0.50 │ 0.50 │ 4.40 │ 2.15 │││N15-N16 │SJJ60-21 │SJJ60-21 │ 26.0 │ 0.22 │ 0.09 │ 3.00 │3.00 │ 3.12 │ 0.50 │ 0.50 │ 3.16 │ 1.31 │││N16-N23 │SJJ60-21 │SZ-21 │120.3 │ 2.85 │ 1.81 │ 3.00 │4.43 │ 4.75 │ 0.50 │ 0.50 │ 4.77 │ 2.44 │││N23-N18 │SZ-21 │SDD-21 │122.3 │ 2.94 │ 1.88 │ 4.43 │3.00 │ 4.78 │ 0.50 │ 0.50 │ 4.81 │ 2.47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M
覆冰偏移量 10mm 15mm 20mm 20mm↑ 1.00M 1.50M 2.00M 2M↑

导导线间距Dx: 导导线间距Dy: ≥ ≥

5.8M 4.4M 5.3M 4.0M
T接垂距


地线 绝缘子串长度: 年平均弧垂: 绝缘子串长度: 年平均弧垂:

0.2M 28.6M 3.3M 34.4M -1.30M
导地线间距Dy:
与低压之间
无 28.6M 无 34.4M 1.80M
中相挑线 导地线间距 相对高度 Dy:
同回垂直
异回垂直
2.5M
异回垂直 66KV与10KV共 杆
3.0M
异回垂直 66KV与10KV 共杆 覆冰偏移量 10mm 15mm 20mm 20mm↑
间距(X/Y)
35KV与10KV共 杆 线间距离 1.25 1.3 1.35 1.4 1.45 1.5
2.0M
3.5M
覆冰偏移量 10mm 15mm 20mm 20mm↑ 0.2M 0.35M 0.5-0.85M 0.85M↑
公式法求解导地线间距
悬垂杆 电压等级 代表档距: 导线 绝缘子串长度: 最高温弧垂: 110kv 550.0M 2.3M 35.8M 耐张杆 110kv 550.0M 无 35.8M
10KV规程要求
电器线间距: 不同回垂直 悬垂 0.8 悬垂 1.2 悬垂 ≥0.5 悬垂 0.6 0.4M
与低压之间
规程要求
0.4M 耐张 0.6 耐张 1 耐张 ≥0.5 耐张 0.3
35KV规程要求
电器线间距: 同回水平 3.08 2.5M
66KV规程要求
电器线间距: 同回水平 3.18 3.0M
110KV规程要求
电器线间距: 同回水平
异回水平
3.0M
异回水平
3.5M
异回水平
同回垂直
2.5M
同回垂直
3.0M
覆冰偏移量 10mm 15mm 20mm 20mm↑ 0.35M 0.5M 1.00M 1M↑
110KV规程要求
3.48 3.0M
220KV规程要求
电器线间距: 同回水平 4.28 5.5M
3.5M
异回水平
6.0M
3.0M
同回垂直
5.5M
3.0M
异回垂直 66KV与10KV 共杆
6.0M
3.5M 覆冰偏移量 0.5M 0.70M 1.00M 1M↑
导线线间距(X/Y) 档距 80 90 100 110 120 130 线间距离 0.85 0.9 1 1.05 1.15 1.2 档距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导线
导地线间距Dy: ≥ 地线横担长 2.0M 导线横担长 2.5M
3.0M 5.6°
1.0M
2.0M
地线保护角:
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