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章末测试(带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2运动的描述》章节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2运动的描述》章节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古代诗人曾学下这样一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其中“青山相对出”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A.船B.江岸C.太阳D.地面【答案】A【详解】“两岸青山相对出”,研究的对象是“青山”,运动状态是“出”,青山相对于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船为参照物,青山是运动的;而青山相对于江岸、太阳、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以江岸、太阳、地面为参照物,青山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两句歌词中描写“竹排”与“青山”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河岸竹排B.竹排上的人河岸C.江水河岸D.河岸河岸【答案】A【详解】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中的“游”是指竹排的运动,所以应选竹排之外并且与竹排的位置发生改变的河岸或青山为参照物,即应选青山之外并且与青山的位置发生改变的竹排为参照物,BCD错误。
故选A。
3、下列诗句中,物体(加“”)的运动所选参照物正确的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海”为参照物B.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以“桥”为参照物C.不疑行船动,唯看远树来以——“河岸”为参照物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病树”为参照物【答案】A【详解】A.黄河流入海中,黄河和海之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黄河的流动是以海为参照物的,故A正确;B.桥流水不流,意思是桥在运动,桥是研究对象,桥的运动是以水为参照物,故B错误;C.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觉得行舫运动,只看到远处的树在运动,这是以舫为参照物,树为研究对象,树和舫有位置变化,因此树是运动的,故C错误;D.此处千帆为研究对象,千帆的运动是以沉船为参照物,故D错误。
故选A。
4、位于沿江大道旁的商业大厦建有室外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上升时,能透过玻璃欣赏到美丽的湘江风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向上运动的【答案】C【详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 第1章 运动的描述 章末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综合测评(一) 运动的描述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1.“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鹊桥”中继星向“嫦娥四号”发送指令,“玉兔二号”顺利从着陆器登陆到月球表面进行探月工作。
利用着陆器可拍摄到“玉兔二号”在月球上的运动轨迹。
在研究“玉兔二号”运动轨迹时选择的参考系是( )A.月球表面B.太阳C.中继星D.地球A [研究“玉兔二号”在月球上的运动轨迹时是以月球表面为参考系的,故A正确。
]2.一种高速飞行列车利用磁悬浮技术及近真空管道线路大幅减小阻力,并具有强大的加速能力及高速巡航能力,其最大运行速度可能达4 000 km/h。
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693 km,只要11.4 min就可到达,真是“嗖”的一声,人就到了。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1.4 min”是时刻B.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693 km,这个“路程”是个矢量C.可以求得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率约为3 650 km/hD.若研究飞行列车经过某一路标所用的时间,可将列车看作质点C [11.4 min是时间间隔,A项错误;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B项错误;v=x甲乙t甲乙=69311.460km/h≈3 650 km/h,故C项正确;研究列车过某一路标所用时间时,列车的大小不可忽略,列车不能看成质点,D项错误。
]3.(2020·浙江杭州八校期中联考)如图甲所示,火箭发射时,速度能在5 s 内由0增加到50 m/s ;如图乙所示,汽车以72 km/h 的速度行驶,急刹车时能在2 s 内停下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 乙A .5 s 内火箭的速度变化量为10 m/sB .刹车时,2 s 内汽车的速度变化量为20 m/sC .火箭与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一样大D .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的快C [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火箭的速度改变量为Δv =v 2-v 1=50 m/s -0=50 m/s ,A 错误;72 km/h =20 m/s ,2 s 内汽车的速度改变量为Δv ′=v ′2-v ′1=0-20 m/s =-20 m/s ,B 错误;根据a =ΔvΔt 得,火箭的加速度为a 1=10 m/s 2,汽车的加速度为a 2=-10 m/s 2,所以火箭的加速度和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一样大,火箭的速度变化和汽车一样快,C 正确,D 错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描述》章节检测试卷(解析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描述》章节检测试卷(解析版)一、单选题1、甲、乙两车从相距20米的A 、B 两点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s -t 图像分别如图(a )、(b )所示,速度分别为v 甲、v 乙。
经过时间t 后,两车相距10米。
则( )A .v 甲<v 乙,t 一定等于10秒B .v 甲<v 乙,t 可能等于30秒C .v 甲=v 乙,t 可能等于10秒D .v 甲=v 乙,t 可能等于30秒 【答案】B 【详解】由图得,甲乙的速度分别为2.4m ===0.4m/s 6s s t v 甲甲甲 , 3.6m= ==0.6m/s 6s s t v 乙乙乙所以v v 甲乙<甲、乙两车从相距20米的A 、B 两点同时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 后,两车相距10米,则20m-10m=10m s s ''=甲乙+ 或者 20m+10m=30m s s ''=甲乙+ 所以10m v v t t +=甲乙 或者 30m v v t t +=甲乙即0.4m/s 0.6m/s 10m t t ⨯⨯=+ 或者 0.4m/s 0.6m/s 30m t t ⨯⨯=+解得10s t = 或者30s t =故AC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
故选B 。
2、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3∶2 ,运动路程之比为1∶2 ,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 A .3∶4 B .3∶1 C .1∶4 D .1∶3【答案】D 【详解】 由题意知32t t =甲乙, 12s s =甲乙则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121233s v t s t s v s t t ==⨯=⨯=甲甲甲甲乙乙乙乙甲乙故ABC 不符合题意;D 符合题意。
故选D 。
3、一同学骑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10s 内通过的路程是100m ,则它在第5s 时的速度是( ) A .5m/s B .10m/s C .3m/s D .无法确定【答案】B 【详解】因为此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他在任意时刻的速度都相等,由题意可得该同学的速度为100m 10m/s 10ss v t === 故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运动的描述(习题及答案)

运动的描述(习题及答案)1.选项C中的“缓慢”应该改为“静止”,因为缓慢是一种速度描述,不属于运动与否的分类。
2.选项C中的“除被研究物体本身外的一切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应该改为“除被研究物体本身外的其他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
3.改写为:“如果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乙以丙为参照物可能是运动的。
”4.改写为:“选项B中的‘我们看到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是以云朵作为参照物的’是正确的。
”5.改写为:“选项C中的‘列车内的乘客看到树木后退’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6.改写为:“‘云不动’是以‘船’为参照物,‘云与我俱东’是以‘榆堤’为参照物。
”7.改写为:“假设以神舟十号飞船为参照物,关于天宫一号的运动,选项B中的‘可能是运动的’是正确的。
”8.删除这一段,因为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但是也没有提供可供改写的内容。
9.删除这一段,因为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但是也没有提供可供改写的内容。
10.改写为:“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的,它围绕地球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
”11.改写为:“XXX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汽车在行驶,这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XXX观察到一辆插有旗帜的汽车在一座房子旁边的公路上行驶,房子的烟囱冒着烟。
根据旗帜和烟囱的情况来判断汽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
正确选项是〔〕C.小车可能向右运动或静止。
改写:XXX看到一辆汽车在一座房子旁的公路上行驶,车上插着旗帜,房子的烟囱冒着烟。
通过观察旗帜和烟囱的情况,可以判断汽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
正确的选项是〔〕C.汽车可能向右运动或静止。
在一个平稳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汽车以恒定的速度行驶。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汽车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因此,当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汽车将继续保持运动状态。
改写:一辆汽车在平稳的高速公路上以恒定的速度行驶。
根据XXX的第一定律,汽车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因此,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汽车将继续保持运动状态。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章末盘点

物理1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易错易混专练1.(单选)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则速度为零,速度变化也为零B .质点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C .质点某时刻的加速度不为零,则该时刻的速度也不为零D .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解析 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即a =Δv Δt.加速度为零,速度变化也为零,但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不为零,速度可能为零,故A 、C 选项错误;质点速度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B 选项正确;位移是矢量,是由初始位臵指向终止位臵的有向线段,如果质点做往复运动或曲线运动,位移的方向与质点运动的方向可能不一致,故D 选项错误.答案 B2.(多选)某赛车手在一次野外训练中,先利用地图计算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直线距离为9 km ,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用了5分钟,赛车上的里程表指示的里程数值增加了15 km ,当他经过某路标时,车内速度计指示的示数为150 km/h ,那么可以确定的是 ( ).A .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是108 km/hB .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是180 km/hC .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率是108 km/hD .经过路标时的瞬时速率是150 km/h解析 在整个过程中赛车手的平均速度为v -=x t =95/60 km/h =108 km/h ,A 正确、B 错误;而平均速率v ′-=s t =155/60 km/h =180 km/h ,C 错误;车内速度计指示的速度为汽车通过某位臵的瞬时速率,D 正确.答案 AD3.(单选)如图1所示,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AB ,右侧面是曲面AC ,已知AB 和AC 的长度相同.两个小球p 、q 同时从A 点分别沿AB 和AC 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 A .p 小球先到B .q 小球先到C .两小球同时到D .无法确定 解析 可以利用v -t 图象(这里的v 是速率,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路程s )定性地进行比较.在同一个v-t 图象中做出p 、q 的速率图线,显然开始时q的加速度较大,斜率较大;由于机械能守恒,末速率相同,即曲线末端在同一水平图线上.为使路程相同(曲线和横轴所围的面积相同),显然q 用的时间较少.答案 B4.(单选)(2013·上海普陀期末)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为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2所示,在下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的位移x 、速度v 与时间t 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图1 图2解析 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且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故他们运动的x -t 关系图象均是经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斜率大小代表速度大小;而v -t 关系图线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由题图4可知,v 乙>v 甲,故选项B 正确.答案 B5.(多选)t =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 km 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3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B .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 kmC .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D .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解析 甲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先向负方向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小时末又向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第2小时末速度为0,最后保持这一加速度、回头向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小时末是乙车加速、减速的分界点,但没改变运动方向,故A 项错;0~2 h 末,从图象围成的面积可知甲车发生位移为30 km 、正向,乙车发生的位移为30 km 、负向.结合开始时两车时的距离知,两车相距70 km -30 km -30 km =10 km ,故B 项正确;由于乙的斜率总比甲的大,所以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总比甲车的大,故C 正确;第4小时末甲、乙速度相等,但未相遇,故D 错误.答案 BC6.(单选)(2013·宁夏银川模拟)如图4所示,A 、B 分别是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 .两球在t =2 s 时速率相等B .两球在t =8 s 时相距最远C .两球运动过程中不会相遇D .甲、乙两球做初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 相反图3 图4解析 t =2 s 时尽管速度的方向相反,但速率却是相等的,则A 正确;由v -t 图象的物理意义可知,两球在t =8 s 时均回到出发点,显然不是相距最远,选项B 、C 错误;两球都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 A =Δv A Δt A=-40-408 m/s 2=-10 m/s 2,a B =Δv B Δt B=20-(-20)6 m/s 2=6.67 m/s 2,选项D 错误.答案 A7.一辆汽车以72 km/h 的速度正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40 m 处有需要紧急停车的危险信号,司机立即采取刹车措施.已知该车在刹车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 2,求从刹车开始经过5 s 时汽车前进的距离是多少,此时是否已经进入危险区域?解析 设汽车由刹车开始至停止运动所用的时间为t 0,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由于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5 m/s 2则由v =v 0+at 得t 0=v -v 0a =4 s可见,该汽车刹车后经过4 s 就已停下,其后的时间内汽车是静止的.由运动学公式知x =v 0t +12at 2,刹车后经过5 s 时汽车通过的距离为x =v 0t 0+12at 20=40 m即汽车此时恰好未进入危险区域.答案 40 m 恰好未进入8.(2013·孝感统测)如图5所示,水平传送带AB 长12 m ,以v 0=5 m/s 的速度匀速运动,运动方向向右,另有一物体以v =10 m/s 的速度滑上传送带的右端,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g =10 m/s 2)图5(1)通过计算说明物体能否到达左端A 点?(2)求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解析 (1)物体滑上传送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μg =5 m/s 2故物体从滑上传送带到速度为0滑动的距离为x =v 22a =1022×5m =10 m<12 m 所以物体不能到达传送带左端A 点(2)物体从滑上传送带到速度为0运动时间为t 1=v a =105 s =2 s随后物体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所用时间为t 2=v 0a =55 s =1 s此过程中物体向右的位移为x 1=v 202a =522×5m =2.5 m 然后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做匀速运动到右端所用时间为t 3=x -x 1v 0=10-2.55 s =1.5 s 故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时间为t =t 1+t 2+t 3=(2+1+1.5) s =4.5 s答案 (1)不能 (2)4.5 s二、方法技巧专练9.(单选)(假设法)一个以初速度v 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t 秒末的速度为v ,其v -t 图象如图6所示,则关于t 秒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v -=v 0+v 2B.v -<v 0+v 2C.v ->v 0+v 2 D .无法确定 解析 本题我们可以假设物体做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则其v -t 图象如图中的倾斜虚线所示.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知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的算术平均图6值,即平均速度等于v 0+v 2,而物体在t 秒内的实际位移比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 秒内的位移大,所以v ->v 0+v 2,故选C 正确.答案 C10.(单选)(逆向思维法)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某时刻起做匀减速运动直到静止,设连续通过三段位移的时间分别是3 s 、2 s 、1 s ,这三段位移的大小之比和这三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别是( ). A .1∶2∶3 1∶1∶1B .33∶23∶1 32∶22∶1C .1∶23∶33 1∶22∶32D .5∶3∶1 3∶2∶1解析 逆向思维:把物体的运动看成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根据位移公式x =12at 2,从开始运动起,连续通过的三段位移分别为x 1=12at 21=12a ,x 2=12a (t 2+t 1)2-12at 21=4a ,x 3=12a (t 3+t 2+t 1)2-12a (t 1+t 2)2=272a ,所以这三段位移的长度之比为x 3∶x 2∶x 1=27∶8∶1=33∶23∶1;再根据平均速度公式v -=x t 可得v 1-∶v 2-∶v 3-=9∶4∶1=32∶22∶1,可知选项B 正确.答案 B11.(思维转化法:将“多个物体的运动”转化为“一个物体的运动”)某同学站在一平房边观察从屋檐边滴下的水滴,发现屋檐的滴水是等时的,且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到达地面;第2滴和第3滴水刚好位于窗户的下沿和上沿,他测得窗户上、下沿的高度差为1 m ,由此求屋檐离地面的高度. 解析 作出如图所示的示意图.5滴水滴的位臵等效为一滴水做自由落体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臵.图中自上而下相邻点距离比为1∶3∶5∶7,因点“3”、“2”间距为1 m ,可知屋檐离地面高度为15×(1+3+5+7) m =3.2 m.答案 3.2 m12.(单选)(思维转化法:将“不同地点出发”转化为“同一地点出发”)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A、B,沿平直的公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0.若前车A 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住后,后车B以前车A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A刹车过程中所行驶的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过程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应为().A.s B.2s C.3s D.4s解析题设内容如图(a)所示,末位臵临界情况为B、A恰接触.现针对所研究内容,等效为B、A从同一地点,A车以v0匀减速,B车先匀速后匀减速,如图(b)所示.图(b)中末位臵A、B均停下来时的间距即为图(a)中初位臵B、A 间距离.继而可作出图(c)所示v-t图象,从图象中直接看出B比A多运动2s,因此本题答案为B.答案 B。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章末综合检测(一)运动的描述(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综合检测(一) 运动的描述A级—学考达标1.2018年12月28日11时07分,第三架国产大飞机C919从浦东国际机场起飞,历经1小时38分钟的飞行,于12时45分平稳返回浦东国际机场,圆满完成试飞任务。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11时07分指的是时刻B.1小时38分钟指的是时间间隔C.飞机飞行的路径总长度等于飞机位移的大小D.飞机在空中某位置的运动快慢用瞬时速度表示解析:选C 11时07分指的是起飞时所对应的时刻,故A正确;1小时38分钟指的是飞行所经历的时间间隔,故B正确;飞机飞行的路径总长度等于路程,大于飞机的位移的大小,故C错误;飞机在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对应的是瞬时速度,故D正确。
2.一只猴子静止在悬挂于天花板的细棒上,现使连接细棒的绳子断开,猴子和细棒一起向下运动,甲说此细棒是静止的,乙说猴子是向下运动的,甲、乙两人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甲选的参考系是地球,乙选的参考系也是地球B.甲选的参考系是地球,乙选的参考系是猴子C.甲选的参考系是猴子,乙选的参考系是地球D.甲选的参考系是猴子,乙选的参考系也是猴子解析:选C 根据题意知细棒与猴子一起向下运动,即猴子相对细棒处于静止状态,甲说此细棒是静止的,他是以猴子为参考系,乙说猴子是向下运动的,他是以地球为参考系,选项C正确。
3.如图是甲、乙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
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甲和乙的运动方向相反B.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一样C.甲的速度比乙的小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解析:选D 在vt图像上,v的正负反映物体的运动方向,甲和乙的v值均为正,故甲和乙的运动方向一样,A错;vt图像的倾斜方向反映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甲和乙的倾斜方向相反,甲在减速,乙在加速,故甲和乙的加速度方向相反,B错;由vt图像知,甲的速度先比乙的大,后比乙的小,故C错;vt图像的倾斜程度反映加速度的大小,由计算可得,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D正确。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章末练习

高一物理练习(5)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B.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D.各部分运动状态完全一致的物体可视为质点2、某物体在水平面上向正南方向运动了20m,然后又向正北方向运动了30m,对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位移大小是50m,方向由南再向北B.物体的路程是10mC.物体的位移大小是10m,方向向北D.物体的位移大小10m,方向向南3、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A.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10V以下的直流电源B.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C.使用的电源频率越高,打点的时间间隔就越小D.纸带上打的点越密,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4、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那么()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B.每秒钟物体的速度增加2m/sC.第3秒初的速度比第2秒末的速度大2m/sD.第3秒末的速度比第2秒初的速度大2m/s5、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大小为1m/s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ls内的平均速度为()A.5.5 m/s B.5 m/s C.l m/s D.0.5 m/s6、一辆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路旁两棵相距50m的树共用时间5s,它经过第二棵树时的速度是15m/s,则它经过第一棵树时的速度是()A.2m/s B.10m/s C.5m/s D.2.5m/s7、一物体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经过斜面中点时速度为4 m/s,则通过斜面底端时速度为()A.8m/s、B.24m/s C.12 m/s D.6 m/s8、如图所示,A、B两物体相距S=7m,此时A正以v A=4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B此时在摩擦力作用下以速度v B=10 m/s向右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则经多长时间A追上B()A.8s B.7s C.9s D.10s9、汽车关闭发动机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
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章末质量评估卷(一)(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物理试题

章末质量评估卷(一)(时间:90分钟总分为: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一小题3分,共45分.1~8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9~15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错选或不选得0分) 1.如下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 )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D.路程、时间、位移解析:选C 位移、速度是矢量,但时间是标量,故A错误;速度、加速度是矢量,但速率是标量,故B错误;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都是矢量,故C正确;路程、时间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故D错误.2.观察题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小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A.小车的运动情况无法确定B.小车一定向左运动C.小车一定向右运动D.小车一定静止解析:选A 观察题图中的烟可知风是向左的.观察小旗可知小车可能静止;可能向左运动,只要小车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即可;也可能向右运动,应当选项A正确.3.2018年11月2日,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某某出发,正式开启为期162天的科考征程,预计2019年4月中旬返回某某港.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 A.在研究科学考察船从某某出发到南极大陆的行进路线问题上,科学考察船可以看成质点B.以祖国大陆为参考系,我国在南极建立的昆仑站是在不断的运动C.要对南极大陆的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进展科学研究,可以建立平面坐标系D.题述中的“2018年11月2日〞和“162天〞都表示时间解析:选A 科学考察船相比从某某出发到南极大陆的行进路线要小的多,可以看成质点,A正确;祖国大陆和昆仑站相对于地球都是静止的,所以以祖国大陆为参考系,昆仑站是静止的,B错误;由于要研究空间结构,需要建立三维坐标系,C错误;“2018年11月2日〞表示时刻,“162天〞表示时间,D错误.4.为了使公路交通安全、有序,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下列图,甲图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80 km/h;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到杭州还有100 km.上述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是( )A.8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位移B.80 km/h是平均速度,100 km是路程C.8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位移D.80 km/h是瞬时速度,100 km是路程解析:选D 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是瞬时速度,所以80 km/h是指瞬时速度;到杭州还有100 km,100 km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路程.故D正确,A、B、C错误.5.如下图是用曝光时间一样的照相机拍摄编号为①、②、③、④的四颗石子下落时的径迹,在曝光时间内石子平均速度最小的径迹图是( )解析:选D 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相机曝光时间一样,故石子通过的径迹越短,说明其平均速度越小,比拟发现D正确.6.一名短跑运动员在100 m竞赛中,测得他5 s末的速度为10.4 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 m/s,如此运动员在100 m竞赛中的平均速度为( )A.10.4 m/s B.10.3 m/sC.10.2 m/s D.10 m/s解析:选D v=xt=10010m/s=10 m/s.7.雨滴从高空由静止下落,由于空气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直到变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小B.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C.位移越来越小D.速度变化率越来越大解析:选B 雨滴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减小,雨滴下落的速度增加的越来越慢,加速度为零时,雨滴的速度最大,A 错,B 对;雨滴一直下落,位移逐渐增大,C 错;加速度即为速度变化率,加速度减小,故速度变化率减小,D 错.8.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沿正方向运动,a 甲=4 m/s 2,a 乙=-4 m/s 2,那么对甲、乙两物体判断正确的答案是( )A .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B .甲做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减速直线运动C .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变化快D .甲、乙在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解析:选B 加速度的正、负表示方向,绝对值表示大小,甲、乙加速度大小相等,选项A 错误;甲加速度与速度同向,所以做加速运动,乙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所以做减速运动,选项B 正确;加速度大小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甲、乙速度变化一样快,选项C 错误;由Δv =a ·Δt 可知相等时间内,甲、乙速度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选项D 错误.9.速度达到350 km/h 的郑州到西安的高速客运专线开始运营,方便了人们出行.郑州到西安线路全长505 km ,列车总长200 m ,动车组运行时间约2 h .根据上述信息可知( )A .由于动车组列车总长200 m ,动车组列车在郑州到西安正常运行时不能视为质点B .动车组列车在郑州到西安正常运行时的平均速率约为250 km/hC .动车组列车在郑州到西安正常运行时的平均速度约为350 km/hD .由题目信息不能求出动车组列车在郑州到西安正常运行时的平均速度解析:选BD 郑州到西安线路全长505 km ,而动车组列车总长200 m ,列车的长度相对两地之间的距离可以忽略,故能看成质点,A 错误;动车组列车在郑州到西安正常运行时的平均速率约为v =505 km 2 h≈250 km/h,B 正确;因为不知道郑州到西安的位移,所以不能确定平均速度,C 错误,D 正确.10.如下列图是汽车中的速度计,某同学在汽车中观察速度计指针位置的变化,开始时指针指示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经过7 s 后指针指示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假设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有关上述过程,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A .由图直接读出的是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B .乙图速度计直接读出的是汽车7 s 时的瞬时速度C .汽车运动的平均加速度约为1.6 m/s 2D .汽车运动的平均加速度约为5.7 m/s 2解析:选BC 速度计上的速度表示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率,是瞬时速度,A 错误,B 正确;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a =Δv Δt ≈117m/s 2≈1.6 m/s 2,C 正确,D 错误. 11.如图甲所示,火箭发射时,速度能在10 s 内由0增加到100 m/s ;如图乙所示,汽车以108 km/h 的速度行驶,急刹车时能在2.5 s 内停下来.如下说法中正确的答案是( )A .10 s 内火箭的速度改变量为10 m/sB .2.5 s 内汽车的速度改变量为-30 m/sC .火箭的速度变化比汽车快D .火箭的加速度比汽车的加速度小解析:选BD 由题设条件可求出10 s 内火箭速度改变量为100 m/s ,汽车在2.5 s 内的速度改变量为0-108 km/h =-30 m/s ,A 错误,B 正确;由a =Δv Δt可得,a 火箭=10 m/s 2,a 汽车=-12 m/s 2,故a 汽车>a 火箭,C 错误,D 正确.12.一辆农用“小四轮〞漏油,假设每隔1 s 漏下一滴,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一位同学根据漏在路面上的油滴分析“小四轮〞的运动情况(车的运动方向不变).如下说法中正确的答案是( )A .当沿运动方向油滴间距变小时,车一定在做减速直线运动B .当沿运动方向油滴间距变大时,车一定在做加速直线运动C .当沿运动方向油滴间距变大时,加速度一定在增大D .当沿运动方向油滴间距变大时,车的加速度可能在减小解析:选ABD 当沿运动方向油滴间距变小时,由于相邻两个油滴的时间间隔相等,说明速度变小,车一定在做减速直线运动,故A 正确;同理,当沿运动方向油滴间距变大时,说明速度变大,加速度可能增大,可能减小,可能不变,但是车一定在做加速直线运动,故B 、D 正确,C 错误.13.甲、乙两位同学屡次进展百米赛跑(如下列图),每次甲都比乙提前10 m 到达终点,现让甲远离(后退)起跑点10 m ,乙仍在起跑点起跑,如此关于甲、乙两同学的平均速度之比和谁先到达终点,如下说法中正确的答案是( )A .v 甲∶v 乙=11∶10B .v 甲∶v 乙=10∶9C .甲先到达终点D .两人同时到达终点解析:选BC 屡次百米赛跑中甲都比乙提前10 m 到达终点,即甲跑完100 m 与乙跑完90 m 所用时间一样,如此有100 m v 甲=90 m v 乙,得v 甲=109v 乙.让甲远离起跑点10 m ,而乙仍在起跑点,如此甲跑110 m 到达终点的时间t 甲′=110 m v 甲=99 m v 乙,而乙跑到终点的时间t 乙′=100 m v 乙>t 甲′,所以甲先跑到终点.应当选BC . 14.一身高为H 的田径运动员正在参加百米国际比赛,在终点处,有一站在跑道终点旁的摄影记者用照相机给他拍摄冲线过程,摄影记者使用的照相机的光圈(控制进光量的多少)是16,快门(曝光时间)160s ,得到照片后测得照片中运动员的高度为h ,胸前号码布上模糊局部宽度是Δl .由以上数据可以知道运动员的( )A .百米成绩B .冲线速度C .百米内的平均速度D .冲线时160s 内的位移 解析:选BD 由于无法知道运动员跑100 m 经历的时间,故无法确定其百米内平均速度和百米成绩,选项A 、C 错误;由题意可求出冲线时160 s 内运动员跑过的距离Δx =H hΔl ,进一步求得160 s 内的平均速度v =Δx 160s ,由于时间极短,可把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近似看成是冲线时的瞬时速度,选项B 、D 正确.15.2018年8月4日下午,中国海军第29批护航编队徐州舰在亚丁湾东部某海域,依托第1 157批被护航的“康耀〞号商船开展特战队员索降、小艇摆渡攀爬、心理疏导等针对性训练,检验和提升了该舰反海盗能力.假设其中一艘海盗快艇在海面上运动的v -t图象如下列图.如此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A .海盗快艇在0~66 s 内从静止出发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直线运动B .海盗快艇在96 s 末开始调头逃离C .海盗快艇在66 s 末离商船最近D .海盗快艇在96~116 s 内的加速度为a =-0.75 m/s 2解析:选BD 在0~66 s 内,v -t 图象的斜率越来越小,加速度越来越小,故海盗快艇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A 错误;海盗快艇在96 s 末,速度由正变负,即改变运动的方向,开始掉头逃跑,此时海盗快艇离商船最近,B 正确,C 错误;根据a =Δv Δt 可得,a =Δv Δt=-15-0116-96m/s 2=-0.75 m/s 2,D 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55分)16.(6分)用接在50 Hz 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的运动情况.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下列图,从比拟清晰的点起,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标明0、1、2、3…,量得0与1两点间距离x 1=30 mm,2与3两点间的距离x 2=48 mm ,如此小车在0、1两点间的平均速度为v 1=______m/s ,在2、3两点间的平均速度v 2=________m/s.据此可判定小车做__________.解析:由公式v =Δx Δt ,得v 1=x 1Δt =0.030.10 m/s =0.3 m/s ,v 2=x 2Δt =0.0480.10m/s =0.48 m/s ,从计算结果看,小车运动的速度在增加,所以可以判断小车做加速运动.答案:0.3 0.48 加速运动17.(9分)光电计时器是一种常用的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甲所示,a 、b 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 、b 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出物体的挡光时间.现在某滑块在斜面上滑行,先后通过光电门1和2,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 1=5×10-2 s ,t 2=3×10-2s ,从光电门1到光电门2所经历的总时间Δt =0.15 s ,用分度值为1 mm 的刻度尺测量小滑块的长度为d ,示数如图乙所示.实验中测得滑块的长度d 为________cm ,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v 1为______m/s ,滑块通过光电门2的速度v 2为______m/s ,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m/s 2.(结果保存两位小数)解析:由题图可知d =8.40 cm -4.00 cm =4.40 cm ,通过光电门的速度分别为v 1=dt 1=0.88 m/s ,v 2=d t 2≈1.47 m/s,滑块的加速度a =Δv Δt≈3.93 m/s 2. 答案:4.40 0.88 1.47 3.9318.(12分)如下列图,M99是一款性能先进的大口径半自动狙击步枪.步枪枪管中的子弹从初速度为0开始,经过0.002 s 的时间离开枪管被射出.子弹在枪管内的平均速度是600 m/s ,射出枪口瞬间的速度是1 200 m/s ,射出过程中枪没有移动.求:(1)枪管的长度;(2)子弹在射出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解析:(1)枪管的长度l =v t =600×0.002 m=1.2 m.(2)a =Δv Δt =1 200-00.002m/s 2=6×105 m/s 2, 方向与子弹的速度方向一样.答案:(1)1.2 m (2)6×105 m/s 2,方向与子弹的速度方向一样19.(14分)某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做变速直线运动,10 s 内速度从5 m/s 增加到25 m/s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刹车,2 s 内速度减为零,求这两个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解析: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有v 0=5 m/s ,v =25 m/s ,t =10 s ,如此a =v -v 0t =25-510m/s 2=2 m/s 2,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一样. 对于刹车阶段v =25 m/s ,v ′=0,t ′=2 s.如此a ′=v ′-v t ′=0-252m/s 2=-12.5 m/s 2,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2 m/s 2,与初速度方向一样 12.5 m/s 2,与初速度方向相反20.(14分)如下列图,直线分别表示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试回答:(1)甲、乙两物体的初速度各为多大?(2)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各为多大?反映两物体的运动性质有何不同?(3)经过多长时间它们的速度一样?解析:根据v -t 图象可以得出:(1)甲的初速度为v 甲=0,乙的初速度为v 乙=8 m/s.(2)甲的加速度为a 甲=6-02m/s 2=3 m/s 2, 乙的加速度为a 乙=0-88m/s 2=-1 m/s 2, 显然,甲做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减速直线运动.(3)由图可以看出,t =2 s 时,甲、乙两物体速度相等,v 甲=v 乙=6 m/s. 答案:见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在研究下述运动时,能把物体看作质点的是( )
A.研究地球的自转B.研究乒乓球的旋转
C.研究火车从北京运行到上海D.研究悬挂的轻绳下系着的小钢球的摆动
2.关于参考系的选择,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参考系必须选择静止不动的物体B.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考系
C.参考系就是不动的物体D.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3.下列说法中哪些表示的是时刻( )
A.2008年8月8日晚20∶00,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
B.校运动会100 m赛跑的最好成绩是12.8 s
C.学校早8∶00开始上课D.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小周期是86 min
4.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位移为零时,路程一定为零B.路程为零时,位移不一定为零
C.物体沿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可以等于路程D.物体沿曲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可以等于路程5.一个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坐标如下表,则此质点开始运动后在
t(s)末0 1 2 3 4 5
x(m)0 5 -4 -1 -7 1
前几秒内位移的大小最大的是( )
A.1 s B.2 s C.3 s D.4 s
6.图示为高速摄影机拍摄到的子弹穿过苹果瞬间的照片。
该照片经过放大后
分析出,在曝光时间内,子弹影像前后错开的距离约为子弹长度的1%~2%。
已知
子弹飞行速度约为500 m/s,因此可估算出这幅照片的曝光时间最接近( )
A.10-3 s B.10-6 s C.10-9 s D.10-12 s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B.平均速度即为一段时间内初末速度的平均值
C.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位置时的速度D.瞬时速度可看作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8.下列位移图象中,表示物体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t
x t
x t
x t x
O
O
O
O
A B C D 9.下列关于速度、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B .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
C .物体的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D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
10.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时,接通电源和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操作的时间关系应当是( )
A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B .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C .释放纸带的同时接通电源
D .先释放纸带或先接通电源都可以
11.如图为某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以某初速开始运动,0~2s 内加速运动,2~4s 内匀速运动,4~6s 内减速运动
B .物体在0~2 s 内的加速度是2.5 m/s 2,2~4 s 内加速度为零,4~6 s 内加速度是-10 m/s 2
C .物体在4.5 s 时的速度为5 m/s
D .物体在0~5 s 内始终向同一方向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填空题
12.一个皮球从5 m 高的地方落下,碰撞地面后又反弹起1 m ,通过的路程是_____m ,该球经过一系列碰撞后,最终停在地面上,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皮球的位移是_____m 。
1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 2,则它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14.汽车以10 m/s 的速度前进,从开始制动到停下来共用了5 s 。
在这段时间内,汽车每1 s 前进的距离分别是9 m ,7 m ,5 m ,3 m ,l m 。
则:
(1)汽车运动的初速度为 m/s ,末速度为 m/s ;
(2)汽车前1 s 、前3 s 和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是 m/s , m/s 和 m/s 。
15.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 电源,通常的工作电压在 V 以下,电源频率为50 Hz 时,每隔 s 打一次点,如果每打5次取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为 s 。
1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让重锤自由下落,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图中直尺的单位为cm ,点O 为纸带上记录到的第一点,点A 、B 、C 、D ……依次表示点O 以后连续的各点。
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 T = 0.02 s 打一个点。
(1)FG段的平均速度可用表达式v FG=____________进行计算,GH段的平均速度可用表达式v GH=____________进行计算;
(2)根据实验,计算FH段的平均速度为v FH=____________m/s。
三、计算题
17.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
1.00 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 s再次听到回声。
已知声速为340 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多少?
18.我国列车第四次提速后,出现了“星级列车”。
T14次列车从上海始发,途经蚌埠、济南等城市,最后到达北京。
由T14次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在蚌埠至济南区间段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多少?
T14次列车时刻表
停靠站到达时刻开车时刻里程(km)
上海……18∶00 0
蚌埠22∶26 22∶34 484
济南03∶13 03∶21 966
北京08∶00 (1463)
19.一个同学在百米赛跑中,测得10 s末他在50 m处的瞬时速度是6 m/s,16 s末到终点时的瞬时速度为7.5 m/s,求他从50 m处到终点的平均加速度大小,及他在全程内平均速度的大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D 2.B 3.AC 4.C 5.D 6.B 7.ACD 8.D 9.AD 10.A 11.BCD 二、填空题 12.6;5 13.2
+2
1v v 14.(1)10;0 (2)9;7;5 15.交流;6;0.02;0.1 16.(1)
T FG ,(FG 表示F 、G 两点间的距离);T
GH
(2)1.30 三、计算题
17.解析:
如图,近峭壁与测量者的距离 d 1 = 21t 声v =
2
s
00.1m/s 340⨯= 170 m
远峭壁与测量者的距离 d 2 =
2
2t 声v =
2
s
50.1m/s 340⨯= 255 m
两峭壁间的距离d = d 1+d 2 = 170 m +255 m = 425 m
18.解析:由时刻表可知,蚌埠至济南区间段路程x = 966 km -484 km = 482 km 运行时间t = 4.65 h 这段过程的平均速率v =
t
x
≈104 km /h 19.解析:他在后50 m 内的平均加速度a =t
1
2-v v = 0.25 m/s 2 他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 =t x =s
16m 100= 6.25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