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课外古诗四首(一)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八首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八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七年级下册的古诗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和文化品味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古诗,学生可以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些古诗中,有的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慨和赞美,有的表达了对爱情的憧憬和思索,有的则是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
在七年级下册的课外古诗中,有一些经典之作,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八首古诗。
1.《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表现了他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中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通过对高处的鸟飞云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豁达和超脱。
这首诗以清新简练的语言,抒发了对理想和远方的向往,给人以宽广和激励。
2.《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表现了诗人在夜晚独自思考、回忆和感受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月光下的寂静夜晚和孤独思念的心境,表达了对远方亲人和故乡的深情眷恋。
这首诗简练而意境深远,给人以舒缓和忧郁的感觉。
3.《望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诗人在山川间思考和感慨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的场景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仰,展现了对理想和渴望的向往。
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给人以壮美和力量的感受。
4.《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描绘了钱塘湖春色的如画风景和人间烟火的繁华景象。
诗中描绘了花开鸟鸣的生机勃勃和人们欢乐的情绪,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刻,给人以喜悦和动力的感受。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送别公务员前往他人工作地点的情景和情感。
诗中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和情绪,展现了对友人远行的思念和祝福。
这首诗语言简练明朗,情感真挚深沉,给人以温暖和感动的感受。
8.《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诗人早晨离开白帝城的旅行情景和心情。
诗中描绘了早晨离别时的景象以及对未来旅行的期待和憧憬,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冒险的向往。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八首原文

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望洛》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喝尽残杯废歌舞,暂凭东风吹我衣。
四、《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八首的原文。
这八首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还可以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学习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远的向往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雨后的渭城景色和送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告别和对远行的祝福之情。
《望洛》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洛阳的怀念和思乡之情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旧日岁月的怀念之情。
《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雪后孤舟独钓的场景描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宁静境地的向往之情。
《杂诗》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来自故乡的客人的热情欢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热爱之情。
《凉州词》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葡萄美酒和战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酒和凄凉战乱的感慨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季节更替和离别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祝福和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江南景色和逢人的情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江南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重逢之情。
七年级下古诗词大全必背

七年级下古诗词大全必背七年级下册的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古诗词,供同学们学习和参考:1.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8. 《赤壁》苏轼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0.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些古诗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
同学们在学习时,不仅要背诵,更要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四首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01 竹里馆(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是:,。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阅读理解1.解释词语。
①幽篁:②啸:2.这首诗以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5.“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6.诗中写了那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所展现的画面。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学生们会接触到一些必背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1. 《观刈麦》-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2.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 《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游园不值》-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 《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 《出塞》-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0.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些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律,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才情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
通过背诵这些古诗词,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古诗词的学习,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十首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十首七年级语文课外的古典诗词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最耀眼的瑰宝,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的十首古诗,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十首1.山中杂诗(南朝)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9.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0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七年级语文课外不是花中偏爱菊全诗《菊花》作者:元稹原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诗意: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初一下册必背古诗词

初一下册必背古诗词一、《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夜半虫鸣声催寝,故人想兮泪双悬。
滴滴一涕沾衣裳,梦里空山一色深。
三、《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四、《望秋月》
九月秋风伤客意,几点清残望秋月。
宿友罢酒书休散,返来减添催晓浦。
五、《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六、《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七、《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八、《渔家傲·塞下曲其三》
桃花流水人家少,吴门月夜私语客。
簷前流火花满天,山水青青枕边眠。
九、《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相顾无相识,惟有晓风残月。
十、《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十首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十首七年级语文课外的古典诗词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最耀眼的瑰宝,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的十首古诗,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十首1.山中杂诗(南朝)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9.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0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七年级语文课外不是花中偏爱菊全诗《菊花》作者:元稹原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
斜,倾斜。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诗意: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背诵默写
(1)讲解分析古诗意境和内涵
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了解古诗意境和内涵
(3)熟记古诗并进行默写
(4)批改并进行修正
(5)错误的古诗再一次进行默写直到每首诗每句话默写正确
创作背景
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49岁)。他此时在官场上是处于不得志的时期,作者也是想借此诗来表达心中慨叹之情。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榆荚:亦称榆源自。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jie):知道。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逢入京使
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春夜洛城闻笛
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个性化教案: 初一下课外古诗四首(一)
学生姓名
性别
年级
初一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老师
上课时间
年月日
学管师___老师___
课时___---___课时
教学课题
第二单元知识及古诗
教学目标
1、掌握课外古诗并理解其意境和主旨;
2、掌握初一课外古诗并可以准确默写。
3、能轻松默对理解性课外古诗提问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生词、成语的掌握与运用,古诗的理解与默写,课内文言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注释
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晚春
唐代: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草树 一作:草木)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