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疾病症状学
心脏病的病理学特征与诊断

心脏病的病理学特征与诊断心脏病是一组以心脏为主要受累器官的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疾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着成年人,也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心脏病的病理学特征和诊断方法。
一、心脏病的病理学特征1. 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和坏死。
其特征是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和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
2. 心肌病心肌病是指心肌结构、功能和电生理异常导致的心脏病。
心肌病的病理学特征是心肌细胞肥大、变形、纤维化和坏死,导致心脏扩大、功能不全,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3. 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瓣膜疾病是指影响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疾病。
瓣膜病变包括狭窄、关闭不全和瓣膜钙化等。
病理学特征是瓣膜厚度增加、钙化和功能受损,导致血液流动受阻或逆流。
二、心脏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和体征心脏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很多种,如胸痛、胸闷、气促、心悸、头晕等,这些都可能是心脏病的表现。
此外,心脏病还会引起心律失常、心包积液、肝大等体征。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常用的诊断心脏病的方法之一。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等。
3. 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诊断心脏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观察心脏的解剖结构、功能状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帮助医生确定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
4. 冠脉造影检查冠脉造影是一种介入性诊断方法,可以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是否狭窄或闭塞,确定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病变的程度。
三、总结心脏病的病理学特征和诊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及早诊断心脏病并进行积极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新的诊断方法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为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心脏疾病症状学

性质: 钝痛,气短
一. 压榨感
二. 绞榨感 三. 紧缩感 四. 烧灼感 五. 窒息感
六. 涨破感
诱发和加重因素
一. 活动
二. 步行 三. 寒冷 四. 饱食 五. 过度激动或惊吓
六. 吸烟
疼痛缓解
一. 休息
二. 硝酸甘油
伴随症状
一. 出汗: 心绞痛 二. 多汗:AMI,肺栓塞,主动脉夹层
三. 恶心和呕吐:AMI
主动脉夹层
一. 突发 二. 持续 三. 剧烈 四. 放射到背部和腰部 五. 高血压病史 六. 肢端脉搏不对称
肋软骨炎
一. 肋软骨和肌肉局部的压痛
二. 病侧上肢活动和咳嗽加重
功能性的胸痛
一. 位于心尖或乳房下 二. 钝痛或锐痛
三. 持续数小时或几秒
四. 同活动几乎无关
五. 同情绪紧张和身体虚弱有关
一. 突然发作和终止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颤 阵发性房扑
鉴别诊断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缓慢发作和终止
窦性心动过速
焦虑状态
鉴别诊断
三. 节律整齐:
窦性心动过速(100~140bpm)
房扑(150bpm)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60bpm)
鉴别诊断
四. 节律不齐:
心脏疾病症状学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 贺 勇
一、心
悸
定义
自觉心跳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病因
一. 任何引起心律、心率或者心肌收缩力
改变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心悸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二. 非器质性因素:焦虑状态等
心肌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高危人群

心肌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高危人群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引起的炎症可以影响心肌的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功能衰竭或心律失常。
了解心肌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高危人群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一、心肌炎的流行病学特征1. 发病率:心肌炎是一种全球性疾病,而且其发病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增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心肌炎每年影响数百万人。
2. 年龄分布:心肌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在儿童和年轻人中更为常见。
这可能与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有关。
3. 季节性:心肌炎的发病存在季节性差异,通常在冬季和春季较为多见。
这可能与病毒感染在冷季节更容易传播有关。
4. 传染性:大多数心肌炎是由感染引起的,包括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
常见的病毒感染有腺病毒、风疹病毒和流感病毒等。
二、心肌炎的高危人群1. 免疫系统受损者:免疫系统受损可增加心肌炎的风险。
这包括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以及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个体等。
2. 病毒感染患者:心肌炎的主要诱因之一是病毒感染。
因此,易感染病毒的人群,如接触高风险病毒的医务人员、病毒暴露的患者等,更容易罹患心肌炎。
3. 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由于免疫系统的改变,更容易感染病毒。
孕期心肌炎可以对母婴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孕妇是高危人群之一。
4. 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心肌炎与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等密切相关。
患有这些心脏疾病的人更容易发展为心肌炎。
5. 子宫内感染:胎儿在子宫内感染可能会导致心肌炎。
这种感染通常是妊娠期间的全身感染,如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三、预防与早期诊断1. 预防措施:定期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某些病毒感染,并减少心肌炎的风险。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已知感染者以及勤洗手等都有助于预防感染。
2. 早期诊断:对于有心脏症状的患者,及早发现并诊断心肌炎至关重要。
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心悸以及乏力等。
通过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血液检查等,医生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并进一步进行心脏超声和病毒检测等辅助诊断手段。
西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西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西医内科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及其诊断、治疗和预防。
下面将简要总结一些西医内科学的知识点。
一、心血管疾病1. 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常见症状有胸痛、气短、心悸等。
2. 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升高,多因饮食、生活方式、遗传等因素引起,患者可有头痛、头晕等症状。
二、呼吸系统疾病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常见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主要症状是咳嗽、痰多和呼吸困难。
2. 肺炎: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常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三、消化系统疾病1. 胃炎:胃黏膜发炎,常见症状有上腹痛、打嗝、恶心、呕吐等。
2. 肝炎:肝脏发炎,常见症状是黄疸、乏力、食欲不振等。
四、泌尿系统疾病1. 肾炎:肾脏发炎,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常见症状有尿液异常(血尿、蛋白尿)、水肿等。
2. 泌尿道感染:包括膀胱炎和尿路感染,常见症状是尿频、尿急、尿痛等。
五、内分泌系统疾病1. 糖尿病:由胰岛功能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患者常有多饮、多尿、多食等症状。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过度活跃,可导致体重减轻、心悸、出汗增多等。
六、血液系统疾病1. 贫血:指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不足,常见症状有乏力、容易疲劳和气促等。
2. 血栓形成:血管内血栓形成,可能引起心梗、脑梗等,常见症状是胸痛、短暂性偏瘫等。
七、免疫系统疾病1.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 过敏反应:对特定物质过敏,可导致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常见症状有打喷嚏、流涕、发痒等。
八、神经系统疾病1. 脑卒中:脑血管疾病导致脑血供不足,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常见症状是偏瘫、言语困难等。
2. 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抽搐、意识丧失等。
综上所述,西医内科学涵盖了多个器官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医生及患者而言,了解这些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能更好地理解、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保持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心脏病学是一门研究心脏相关疾病的医学专业,主要涉及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心脏病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常见心脏病的分类、病因、症状以及预防措施等内容。
一、心脏病的分类心脏病可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两大类。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胎儿发育期间出现的心脏结构异常,常见的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
后天性心脏病则是指在出生后或成年期出现的心脏病,最常见的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
二、心脏病的病因心脏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抽烟、肥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长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血管硬化、血栓形成,最终引发心脏病。
三、心脏病的症状心脏病的症状表现多样,包括胸痛、心悸、气短、乏力、心慌、头晕、晕厥等。
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常表现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放射至肩部、手臂甚至下颌部。
其他症状可能与心脏病的类型和程度相关。
四、心脏病的诊断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医生的临床判断和辅助检查。
临床上,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等,可以明确诊断心脏病的类型和程度。
五、心脏病的治疗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多样,根据具体病情选择。
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心脏病的症状和减轻心脏负荷;介入治疗包括支架植入、冠状动脉造影等,可通过血管内操作达到治疗效果;手术治疗常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和严重的心脏病。
六、心脏病的预防预防心脏病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包括有规律的运动、合理的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以及减少精神压力等。
另外,定期体检和及时治疗其他慢性疾病也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总结:心脏病学是一门研究心脏疾病的学科,从心脏病的分类、病因、症状、诊断到治疗和预防,涵盖了广泛的内容。
了解心脏病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心脏疾病,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健康。
症状学

2.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
骤升型(疟疾,败血症,流感,输液反应)
缓升型(伤寒,结核)高热期产热=散热体温下降期 产热<散热
骤降型 (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
渐降型(伤寒,风湿)
4. 热型及临床意义
•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 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 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 称为热型(fever type). 不同的病因所致 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
• 主要表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头面 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 失代偿期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腹水 • 临床上有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的表
现
(4)营养不良性水肿(nutritional edema)
• 慢性消耗性疾病致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 胃肠病、烧伤致低蛋白血症或vitB缺乏
• 特点是水肿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廷全身 • 常伴有消瘦、体重下降等, • 批下脂肪减少致组织压降低加重了水肿。
(PGI2、PGE2等)产生减少,排钠减少; • 水肿特点:晨间眼睑及面部水肿,继而全身。
心源性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鉴别点 开始部位 发展快慢 水肿性质 伴随征
肾源性
心源性
眼睑,颜面 足部
快
缓慢
软,移动性大 坚实
尿,肾功能 心衰征
(3)肝源性水肿(hepatic edema)
• 发生水肿的机制: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 症、肝淋巴液回流障碍、继发性醛固酮 增多等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咯血
病因
肺结核、支扩、肺炎
肺脓肿、肺癌、心脏病
出血症状 咽喉发痒、胸闷、咳嗽等 等
出血方式 咯出
血色
鲜红
血中混有物 痰、泡沫
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点

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点心脏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一种常见疾病,其中高血压和冠心病是两种常见的心脏疾病。
这两种疾病在心脏病理学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下面将对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高血压的心脏病理学特点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一种慢性疾病。
长期的高血压对心脏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理学特点:1.心脏肥大:长期高血压作用下,心脏承受过高的负荷,导致心室壁肌肉增厚,即心脏肥大。
这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心脏病理学特点之一。
2.心肌纤维化:高血压引起的心肌纤维化是指心室壁肌肉细胞内胶原纤维增多,导致心肌结构的改变。
心肌纤维化会导致心脏功能下降,甚至发展成心力衰竭。
3.动脉硬化:高血压会导致动脉内中膜增厚,血管壁变硬,形成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会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脏缺血。
4.心脏瓣膜病变:高血压也会直接影响心脏瓣膜的功能,导致瓣膜病变。
最常见的是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点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组心脏疾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最主要的病理学特点之一就是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狭窄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出现心绞痛等症状。
2.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冠状动脉斑块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多由胆固醇和其他物质在血管壁内沉积形成。
冠状动脉斑块会逐渐增大,并可引发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
3.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状态。
心肌缺血会引起心电图改变、心绞痛等症状。
4.心肌梗死:当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时,心肌血供将完全中断,导致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会发生坏死和纤维化,影响心脏功能。
5.心肌纤维化:冠心病长期存在时,心肌纤维化会发生。
心肌纤维化会导致心脏功能逐渐下降。
综上所述,高血压和冠心病在心脏病理学上均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高血压主要表现为心脏肥大、心肌纤维化、动脉硬化和心脏瓣膜病变等。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

病 因 病 机
胸 痹
胸胸
概 述
概 述
病 因 病 机
诊 查 要 点
辨 证 论 治
预 防 调 护
结 语
临 证 备 要
胸 痹
诊断依据
主要症状: 主要症状: 胸部疼痛
诱发因素: 操劳过度、抑郁恼怒、 诱发因素: 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
诊 查 要 点
饮暴食、 饮暴食、感受寒冷等 发病年龄: 发病年龄: 中年以上
胸胸
概 述 病 因 病 机 诊 查 要 点 辨 证 论 治 预 防 调 护 结 语 临 证 备 要
胸 痹
病
因
寒邪内侵 饮食失调
病 因 病 机
情志失节 劳倦内伤 年迈体虚
胸 痹
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 阴寒之邪侵袭
病 因 病 机
血行不畅、 血行不畅、心脉痹阻 寒凝气滞、 寒凝气滞、胸阳不展
胸 痹
标 痰浊 窒闷而痛,伴唾吐痰涎,苔腻, 窒闷而痛,伴唾吐痰涎,苔腻,脉弦滑 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加剧,伴畏寒肢冷, 寒凝心脉 胸痛如绞,遇寒则发或加剧,伴畏寒肢冷, 实 舌淡苔白, 舌淡苔白,脉细
分型
气滞
症状
闷重痛轻,兼胁胀,善太息, 闷重痛轻,兼胁胀,善太息,脉弦
辨 证 论 治
本
心脉瘀滞 心气不足
痹 悬 肺 饮
病症鉴别 胸 痹
悬 饮
脾胃系疾病——以 以 脾胃系疾病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 处疼痛为主。 处疼痛为主。
胃脘痛
诊 查 要 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真心痛
胸 痹
胸痹与胃脘痛
病变 疼痛部位 脏腑 胸 心 发作特点 诱因 兼证
诊 查 要 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
➢ 非心源性
胸内非心脏结构 颈部或胸部组织 膈下脏器 功能性疼痛或人为的疼痛
➢ 心源性
(一)病因: 非心源性
一. 胸内非心脏结构
主动脉 肺动脉 肺支气管树 胸膜 纵隔 食管 膈
病因: 非心源性
二. 颈部或胸部组织
皮肤 胸部肌肉 颈、胸椎 肋软骨交接处 乳房 感觉神经 脊髓
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
呼吸频率16—18次/min 节律基本均匀整齐 且可自主控制
病因分类
1. 肺源性呼吸困难 2. 心源性呼吸困难 3. 中毒性呼吸困难 4. 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5. 血源性呼吸困难
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高度 房室传导阻滞,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 长,心室充盈增加,心搏强而有力,引起 心悸。
ECG 1:心动过速
ECG 2:心动过缓
ECG 3:早搏
ECG 4:传导阻滞
病因及发病机制
▪ 高动力循环状态引起心脏收缩增强
生理性: 如剧烈运动、大量烟酒茶的刺激、 某些药物如阿托品、氨茶碱、肾 上腺素等。
突然发生:心律失常 逐步发生:心功能不全 偶尔发生:期前收缩 经常发生:心脏病 一过性:急性感染、运动过量 持续性:慢性疾病
问诊要点
4、与运动关系:
活动后加重:心功能不全 安静时加重:神经功能失调 运动或安静时都加重:有一持续性病因
存在,如心脏病、 高热等。
问诊要点
5、伴随症状:
伴呼吸困难:心功能不全 伴心前区痛:心绞痛、心肌梗死、 伴发热:急性感染 伴多食、消瘦:甲状腺功能亢进 伴严重失水、失血:周围循环衰竭
心脏疾病症状学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 高云
一、心 悸
定义
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是由于人们主观 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当 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 时则感搏动有力。
病因及发病机制
1、任何引起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 强度改变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心悸
心脏搏动增强 心律失常
病理性: 如高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 低血糖、缺氧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器质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 病
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心脏神经官能症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较易出现心悸。 如轻度体力活动、偶发早搏等情况下即 感到明显的心悸。
病因及发病机制
▪ 注意力的集中
心悸可见于心脏病者,但与心脏病不能 完全等同,心悸不一定有心脏病,反之 心脏病患者也可不发生心悸。
心 绞 痛
心绞痛累及部位
性质: 钝痛,气短
一.压榨感 二.绞榨感 三.紧缩感 四.烧灼感 五.窒息感 六.涨破感
诱发和加重因素
一.活动 二.步行 三.寒冷 四.饱食 五.过度激动或惊吓 六. 吸烟
疼痛缓解
一.休息 二.硝酸甘油
伴随症状
一.出汗: 心绞痛 二.多汗:AMI,肺栓塞,主动脉夹层 三.恶心和呕吐:AMI 四.呼吸短促:气胸,肺栓塞,肺气肿 五.咯血:肺栓塞,肺肿瘤 六.发热:肺炎,胸膜炎,心包炎 七.叹气样呼吸,焦虑或抑郁:功能性疼痛
2、非器质性因素:对心脏活动特别敏感 如:焦虑状态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心律失常
心悸出现与心律失常出现及存在时间 长短有关。
病因及发病机制
心律不齐:如房性、室上性早搏及室性早搏、房颤等。 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则或有一段间歇,使病 人感到心悸甚至有停跳的感觉。
心动过速:如各种原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 心动过速及快速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
病史:
诊断
体格检查:器质性心脏病 全身情况
实验室检查:
器械检查: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
问诊要点
1、易患因素:
儿童:心脏病 老年人:心脏病 中青年特别是女性:神经敏感性增强
2、原因或诱因:
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病史, 是否发生感染、因发热,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精神状态: 应用药物:
问诊要点
3、起病与病程:
鉴别诊断
肋软骨炎
一.肋软骨和肌肉局部的压痛 二.病侧上肢活动和咳嗽加重
鉴别诊断
功能性的胸痛
一.位于心尖或乳房下 二.钝痛或锐痛 三.持续数小时或几秒 四.同活动几乎无关 五.同情绪紧张和身体虚弱有关 六.伴有心悸,过度通气,肢体的麻木或颤抖,
叹息, 头晕,呼吸困难,虚弱
鉴别诊断
食道源性的胸痛
诊断
一. 病史: 二. 体格检查: 三. 实验室检查: 四. 器械检查:心电图检查
鉴别诊断
急性心包炎
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史 二.锐痛 三.更偏左 四.累及颈部 五.持续数小时 六.同活动无关 七.呼吸、体位变动、吞咽加重 八.端坐及前倾位缓解
鉴别诊断
主动脉夹层
一.突发 二.持续 三.剧烈 四.放射到背部和腰部 五.高血压病史 六.肢端脉搏不对称
病史:
诊断
体格检查:器质性心脏病 全身情况
实验室检查:
器械检查: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 心脏彩超
鉴别诊断
一.突然发作和终止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颤 阵发性房扑
鉴别诊断
二、缓慢发作和终止
窦性心动过速 焦虑状态
鉴别诊断
三.节律整齐:
窦性心动过速(100~140bpm) 房扑(150bpm)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60bpm)
病因: 非心源性
三. 膈下脏器:
胃 十二指肠 胰 胆囊
四. 功能性疼痛或人为的疼痛
(二)病因: 心源性
一.缺血性胸痛: 心绞痛、 AMI 二. 心包炎 三. 二尖瓣脱垂
诊断要点
病史
问诊纲要
一.胸痛或不适的部位 二.放射区域 三.性质 四.加重或缓解因素 五.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 六.发作方式 七.伴随症状
鉴别诊断
四.节律不齐:
期前收缩 房颤
鉴别诊断
五.正常心律
焦虑状态 中年妇女, 伴有潮红、多汗
鉴别诊断
六.静息状态下发作: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贫血 甲状腺毒症
Hale Waihona Puke 鉴别诊断七.用药史:
滥用可卡因 烟草, 咖啡, 茶, 酒精 阿托品, 甲状腺素片 血管扩张药
胸痛或不适
心脏科医师的职责
一.食道痉挛或食道炎 二.胃酸反流 三.胸骨后和胃部烧灼感 四.餐后,仰卧位出现 (食道反流) 五.抗酸剂缓解 六.同劳力无关,硝酸甘油效不佳
二、呼 吸 困 难
定义
患者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
➢ 呼吸频率、深度、节律改变 ➢ 鼻翼煽动 ➢ 张口呼吸 ➢ 端坐呼吸 ➢ 紫绀 ➢ 辅助呼吸肌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