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说明书
(完整版)阿帕替尼说明书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商品名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艾坦)英文名称:Apatinib Mesylate Tablets拼音全码:JiaHuangSuanAPaTiNiPian(AiTan)【主要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甲磺酸阿帕替尼。
【成份】化学名:N-[4-(1-氰基环戊基)苯基]-2-(4-吡啶甲基)氨基-3-吡啶甲酰胺甲磺酸盐【性状】本品为片剂。
【适应症/功能主治】本品单药适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
患者接受治疗时应一般状况良好。
【规格型号】0.25g*10s【用法用量】本品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使用。
推荐剂量:850mg,每日1次。
服用方法:口服,餐后半小时服用(每日服药的时间应尽可能相同),以温开水送服。
疗程中漏服阿帕替尼的剂量不能补充。
【不良反应】临床试验资料为确定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事件及其近似发生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由于临床试验的条件变化大,试验中观察到的一个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能直接与另一个药物的临床试验观察到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较,也可能不能反映临床中的实际发生率。
有关甲磺酸阿帕替尼应用于晚期胃癌的不良反应信息主要来自一项3期、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n=267)。
受试者均为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试验中排除了ECOG(东部肿瘤协作组织)体力状态评分为2分及以上患者、有胃肠道出血倾向的患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尿蛋白阳性患者、胆红素≥1.25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4周内进行过大手术伤口未愈合的患者。
176例患者服用本品850mg qd治疗。
72%的受试者接受了2个周期或以上的治疗(28天为一个周期)。
试验组和安慰剂组不良反应(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通用不良反应分级标准NCI-CTC AE3.0判断)发生率分别为92.05%和71.43%,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1.7%和24.18%。
阿帕替尼用概述及不良反应防治

阿帕替尼(阿帕替尼在结直肠癌中的Ⅱ期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但未见相关研究结果发表。
目前尚无阿帕替尼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其他抗肿瘤疗法联合应用方面大型的研究结果报道。
本研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关于阿帕替尼在治疗肿瘤甚至某些非肿瘤性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综上所述,阿帕替尼是一种有前途的口服小分子抗肿瘤新药,研究已证实该药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且该药的临床研究已显示出其在胃癌、乳腺癌等肿瘤中可观的疗效及生存获益)1.适应证阿帕替尼适用于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且患者接受阿帕替尼治疗时一般状况良好。推荐剂量用法阿帕替尼850 mg qd,口服,餐后半小时以温开水送服。2.注意事项:对于体力状态评分ECOG≥2、四线化疗以后、胃部原发癌灶没有切除、骨髓功能储备差、年老体弱或瘦小的女性患者,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提高依从性,可以适当降低起始剂量,先从500 mg qd开始服药,服用 1~2周后再酌情增加剂量3.作用机制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制剂,可高度选择性地结合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VEGFR-2),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竞争性结合该受体胞内酪氨酸ATP结合位点,高度选择性地抑制VEGFR-2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后的信号传导,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VEGFR-2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在调节细胞有丝分裂、血管生成及增强VEGF的弥散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VEGFR-2被认为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最为密切 .VEGFR-2当被VEGF激活后,其羧基末尾及激酶插入区域发生自动磷酸化,从而引发一系列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以及随后的细胞增殖、迁移、弥漫及内皮细胞存活效应。
阿帕替尼通过与VEGFR-2结合,来竞争性抑制VEGF与VEGFR-2结合及后来的VEGFR-2自动磷酸化,从而发挥强有力的抗肿瘤作用.推荐阿帕替尼Ⅲ期临床研究的剂量为850 mg qd4.常见的不良事件(AE)包括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和非血液系统(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乏力、食欲减退和腹泻)。
甲磺酸阿帕替尼对晚期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狀(%)]
组别
狀
研究组
21
完全缓解 5(23.81)
部分缓解 11(52.38)
稳定 4(19.0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进展 1(4.76)
总有效 16(76.19)
对照组
21
1(4.76)
8(38.10)
5(23.81)
7(33.33)
9(42.86)
犘
<0.05
116
2019年12月第23期
体内的药物毒性,增强血药浓度,进而提升药物的抗癌活性。
癌的疗效和安 全 性 比 较 [J].中 国 肿 瘤 临 床 与 康 复,2018,25
但是,替吉奥的半衰期相对较短,容易诱发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等不良反应,甚至还会对抗癌效果产生影响。甲磺酸阿帕
(10):12411243. [2]李春杏,高玲燕,郑 丽,等.阿 帕 替 尼 对 晚 期 实 体 恶 性 肿 瘤 疗
率为76.19%(16/21);对 照 组 出 现 1 例 完 全 缓 解,8 例 部 分 缓解,临床总有效率为42.86%(9/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0.61)年;研究组有患者21例,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为 17~76岁,平 均 (50.53±5.68)岁,病 程 0.4~9.0 年,平 均 (3.39±0.57)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不具
头颈部肿瘤主 要 包 括 3 大 部 分,如 耳 鼻 喉 科 肿 瘤、颈 部 肿瘤,以及口腔颌面部肿瘤等[1]。由于该部位的肿瘤具有高 发病率和多样性,随着疾病的恶化,容易出现局部复发、远处 转移等临床表现,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威胁[2]。为
H20140103),每次850mg,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
甲磺酸阿帕替尼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

甲磺酸阿帕替尼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摘要:通过临床观察及查阅文献,总结甲磺酸阿帕替尼临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出血、乏力、消化系统损害等。
通过对阿帕替尼临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总结,为临床医生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阿帕替尼;不良反应;对策甲磺酸阿帕替尼(apatinib,阿帕替尼)是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高度选择性抑制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通过与VEGFR-2结合,阿帕替尼能够抑制和阻断VEGF/VEGFR-2的结合与VEGFR-2的自身磷酸化。
本文主要就阿帕替尼临床中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并讨论其对策,现总结如下。
1 高血压阿帕替尼的副作用中,高血压是最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40%[10-11]。
阿帕替尼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减少、血小板分泌前列环素(PGI2)下降、引起毛细血管密度下降,导致外周阻力增加,引起血压升高[1],此外,晚期肿瘤患者精神压力大,引起交感神经活性亢进、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和小动脉收缩等,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因此在阿帕替尼治疗过程中,应全程监测血压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2 手足综合征阿帕替尼引起手足综合征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通过竟争细胞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传导,损害了真皮的血管及其修复过程,残留在皮肤组织中的药物过量导致黏膜受损有关[2]。
手足综合征多在服药后3周左右发生,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出现手足综合征症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4% [16]。
主要表现为手足的麻木感、烧灼感、红斑肿胀、皮肤变硬、起疱以及脱屑,具有手指或足趾弯曲部位皮肤角化的特征,通常为双侧性,主要发生在手掌和足底,受力区往往症状更为显著。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45例

安徽医药A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21Mar,25(3)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45例刘飞1,赵文英2,陈小雪1作者单位:1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安徽池州247000;2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肿瘤内科,安徽芜湖241000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708085MH202)摘要:目的探讨在晚期恶性肿瘤病人中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7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单药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或联合化疗方案的51例晚期恶性肿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近期疗效及生存状况进行评估,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45例病人可评估疗效,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12例,稳定(SD)15例和进展(PD)18例,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26.67%和60.00%,中位无进展生存(PFS)4个月,中位总生存(OS)7个月;不良反应有高血压(44.44%)、蛋白尿(31.11%)、手足综合征(26.67%)、胆红素升高(22.22%)、转氨酶升高(20.00%)及胃肠道反应(11.11%)等,大多为1~2级,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结论针对晚期恶性肿瘤应用阿帕替尼靶向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病人能够耐受,安全性高。
关键词:甲磺酸阿帕替尼;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疗效;安全性Treatment of45patients with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s with apatinib mesylateLIU Fei1,ZHAO Wenying2,CHEN Xiaoxue1Author Affiliations:1Department of Oncology,Chizhou Second People's Hospital,Chizhou,Anhui,247000,China;2Department of Oncology,Yiji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Anhui,241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patinib mesylat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s.Meth⁃ods51patients with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s were selected fo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August1,2017to July31,2019in Chi⁃zhou Second People′s Hospital.They were treated with single drug apatinib mesylate,or combined chemotherapy.The short-term effica⁃cy and survival status were evaluated,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observed.Results45patient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curative effect.There were no CR cases,12PR cases,15SD cases and18PD cases.ORR and DCR were26.67%and60.0%re⁃spectively.The median PFS was4months and the median OS was7months.Adverse reactions included hypertension(44.44%),protein⁃uria(31.11%),hand-foot syndrome(26.67%),bilirubin elevation(22.22%),transaminase elevation(20.00%),and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11.11%),etc.Most of them were1-2levels,and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was low.Conclusion Apatinib mesyl⁃ate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malignant tumors.The patient can tolerate.Key words:Apatinib mesylate;Neoplasms;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Efficacy;Safety甲磺酸阿帕替尼于2014年10月被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以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1]。
阿帕替尼

III期(胃癌) 研究完成
Pre-clinical
Phase I
Phase II
Phase III
2
目 录
临床前研究
Ⅰ-Ⅲ期临床研究
安全用药
3
目 录
临床前研究
Ⅰ-Ⅲ期临床研究
安全用药
4
药物简介
通用名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
O N H
N
CN
商品名称:艾坦®
分子式:C25H27N5O4S
小鼠
ig.
单次给药, 2.5 g/kg
大鼠
ig.
急性毒性试验
比格犬
ig.
单次给药, 雄犬1575、2363、 3545 mg/ kg; 雌犬1050、1575、 2363 mg/ kg
17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
长期毒性:
1. 大鼠长毒实验(5、15、50 mg/kg/天),连续给药26周。 本品无毒性反应剂量为5 mg/kg(雌)、15 mg/kg(雄);
18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
遗传毒性: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染色体 畸变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显示本品无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 SD大鼠于妊娠第6~15天灌胃给予本品16 mg/kg/天,有一定程 度
8
阿帕替尼单药在临床前移植瘤模型的药效
阿帕替尼对人胃癌SCG-7901裸小鼠移植瘤的疗效
*小鼠胃癌移植瘤模型:阿帕替尼单药的药效明显,并呈现剂量依赖性
9
阿帕替尼单药在临床前移植瘤模型的药效
药效模型 人胃癌SCG-7901 人结肠癌Ls174t 人结肠癌HCT-116 人结肠癌HT-29 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 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 小鼠肝癌H22 小鼠S180肉瘤 剂量 50-200 mg/kg 50-200 mg/kg 50-200 mg/kg 50-200 mg/kg 50-200 mg/kg 100、200 mg/kg 50-200 mg/kg 50-200 mg/kg 抑瘤率 39.3-80.7 % 20.3-83.7 % 41-81.2 % 37.2-74.5 % 29.2-72.8 % 43.1-78.8 % 43.3-84.7 % 60.3-69.9 %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苏州市立医院北区肿瘤内科江苏苏州 215008)【摘要】目前有许多针对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的研究,但仅仅只有少数的药物可以改善恶性肿瘤的预后,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
研究表明甲磺酸阿帕替尼使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获益,且安全性较好。
当甲磺酸阿帕替尼在2014年首次亮相时,就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是具有良好前景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本文就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恶性肿瘤【中图分类号】R7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53-0121世纪以来,分子靶向治疗已然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热门话题,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推动了肿瘤靶向治疗的进展。
而早在1971年,Folkman就提出实体瘤在没有血管生成的条件生长会受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并指明抑制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血管靶向药物,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一种,可以高度选择性地结合VEGFR-2,达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内皮细胞生成和迁移的效果[2]。
它主要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以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
本文就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抗肿瘤作用及抗血管生成机制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不可分。
VEGF和VEGFR-2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调控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环节。
VEGF及VEGFR-2相结合后使得细胞内域酪氨酸激酶发生自磷酸化,引起下游信号通路被激活,随着信号通路的激活,内皮细胞增殖,肿瘤微血管数量增多[3]。
甲磺酸阿帕替尼作用部位为蛋白酪氨酸受体胞内ATP结合位点,在体内能特异结合VEGFR-2,有效控制新生血管,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4]。
阿帕替尼介绍 PPT课件

2007年4月经CFDA批准,获得临床研究批 件(批件号2007L00842)
.
3
阿帕替尼研发历程
药理毒理 获得I期临床批件 获得II/III期临床批件 II期(胃癌)研究完成 研究开始
获批上市
2004 2006.2 2007.4 2007.5 2008.8 2009.5 2009.6 2010.3 2010.10 2011.1 2011.5 201
与传统治疗相比,通过多项作用从而提高化疗疗效
退化
现有肿瘤血管系统1–3
抑制
新生血管生长1–3,8
抗通透性
现存血管系统11–13
持续提高缓解率4–7 持续控制肿瘤生长8–10 减少胸水和渗出液2,3,11,14–20
1. Hurwitz H, et al. N Engl J Med 2004; 350:2335-2342. 2. Jain RK. Nat Med 2001; 7(9):987-990. 3. Margolin K. Curr Oncol Rep 2002; 4:20-28. 4. Hu L, et al. Am J Pathol 2002; 161(5):1917-1924. 5. Kaya A, et al. Respir Med 2004; 98:632-636. 6. Des Guetz G, et al. Br J Cancer 2006; 94:1823-1832. 7. O'Byrne KJ, et al. Br J Cancer 2000; 82(8):1427-1432. 8. Yuan A, et al. Int J Cancer (Pred Oncol) 2000; 89:475-483. 9. Escudier B, et al. Lancet 2007; 370:2103-21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18%,中重度出血发生率分别为 3.41%、7.69%。发生大便潜血的患者一般在服药后第 1 周 期内发生。
心脏毒性:在Ⅲ期临床研究中,试验组和安慰剂组分别发生 5 例(2.84%)和 1 例(1.10%) 心电图异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部分 ST-T 改变、心率减慢、QT 间期延长、急性心肌梗塞 等。
实验室检查 转氨酶升高 总胆红素升高
碱性磷酸酶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
乳酸脱氢酶升高
90(40.36)
16(7.17) 8(3.59) 8(3.59)
83(37.22) 73(32.74) 52(23.32) 35(15.70) 12(5.38)
40(17.94) 36(16.14) 25(11.21) 21(9.42) 12(5.38)
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n=267)。受试者均为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试验中排除了 ECOG (东部肿瘤协作组织)体力状态评分为 2 分及以上患者、有胃肠道出血倾向的患者、药物不可 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尿蛋白阳性患者、胆红素≥1.25 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 4 周内进行过大手术伤口未愈合的患者。176 例患者服用本品 850 mg qd 治疗。72%的受试者接 受了 2 个周期或以上的治疗(28 天为一个周期)。试验组和安慰剂组不良反应(根据美国国 家癌症研究所通用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NCI-CTC AE 3.0 判断)发生率分别为 92.05%和 71.43%, 3/4 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 51.70%和 24.18%。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5%)中,试验组
13(9.35) 11(7.91) 10(7.19) 9(6.47) 3(2.16)
0
0 3(2.16) 1(0.72)
1(0.72) 2(1.44) 2(1.44) 5(3.60)
0
2(1.44) 5(3.60) 1(0.72) 3(2.16)
0
特别关注的不良反应 血压升高:在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Ⅲ期临床研究中,试验组共 62 例(35.23%)患者出现
6(2.69)
2(0.90) 2(0.90) 5(2.24)
3(1.35) 11(4.93) 7(3.14) 9(4.04) 1(0.45)
12(5.38) 7(3.14) 5(2.24) 8(3.59)
0
19(13.67)
5(3.60) 5(3.60) 1(0.72)
10(7.19) 10(7.19) 9(6.47) 23(16.55) 2(1.44)
特别注意事项 出血: VEGFR 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有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在阿帕替尼的Ⅱ、Ⅲ期临床研究中, 排除了有胃肠道出血倾向的患者,未发现本品相对安慰剂组明显增加出血的风险。但仍应提醒 临床医生用药时密切关注。对合并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应常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并注意临床出血迹象,一旦发生出血迹象,应及时停药。 对于重度(3/4 级)出血的患者,建议暂停用药;如恢复用药后再次出现重度(3/4 级)出 血,可下调一个剂量后继续用药(参见【用法用量】),如不良反应仍持续,建议停药。 凝血功能异常(APTT>1.5×ULN 或 INR>1.5)的患者未被纳入阿帕替尼临床研究中,因此 尚不明确本部分人群使用阿帕替尼的风险。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应慎用本品,服用本品期间应严 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率,一旦出现严重(3/4 级)异常,建议暂停用药;如恢 复用药后再次出现严重(3/4 级)异常,可下调一个剂量后继续用药(参见【用法用量】), 如不良反应仍持续,建议停药。 心脏毒性:临床研究中观察到服用阿帕替尼可能会引起心电图异常,包括 QT 间期延长或 窦性心动过缓。应慎用于已知有 QT 间期延长病史的患者、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或者有 相关基础心脏疾病、心动过缓和电解质紊乱的患者。 用药期间应注意严密监测心电图和心脏功能。如发生 3/4 级不良反应,建议暂停用药;如 恢复用药后再次出现 3/4 级不良反应,可下调一个剂量后继续用药(参考表 1 的剂量调整原则), 如不良反应仍持续,建议停药。对于出现Ⅲ-Ⅳ级心功能不全或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左室射血分 数<50%的患者建议停药。 肝脏毒性:临床研究中观察到服用阿帕替尼可引起一过性转氨酶升高或总胆红素升高。原
表 2 列出了两项研究合并的安全性数据库中发生率≥5%的不良反应以及发生率≥2%的 3/4 级不良反应。
表 2. Ⅱ期、Ⅲ期临床研究中发生率≥5%的不良反应及
发生率≥2%的 3/4 级不良反应
850 mg qd 组(N=223)
安慰剂组(N=139)
症状
全部
3/4 级
全部
3/4 级
n(%)
n(%)
n(%)
【成 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甲磺酸阿帕替尼。 化学名称:N-[4-(1-氰基环戊基) 苯基]-2-(4-吡啶甲基)氨基-3-吡啶甲酰胺甲磺酸盐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24H23N5O·CH4SO3
O
N H N NH
CN
.CH SO H
33
N
分子量:493.58 【性 状】
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适 应 症】
期临床研究(n=141)提供了支持数据。该研究中接受 850 mg qd 治疗的受试者共 47 例。研究人 群基线特征与Ⅲ期相似。850 mg qd 组有 35 例患者接受了 2 个周期或以上的治疗(28 天为一 个周期)。850 mg qd 组和安慰剂组不良反应(根据 NCI-CTC AE 3.0 判断)发生率分别为 78.72% 和 56.25%,3/4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34.04%和 16.67%。
肝脏毒性:在Ⅲ期临床研究中,肝脏毒性包括服药后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
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升高等,试验组与安慰剂组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别。肝酶异常多数在服药后 2 周期开始时发生。 【禁 忌】
对本品任何成份过敏者应禁用;对于有活动性出血、溃疡、肠穿孔、肠梗阻、大手术后
30 天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Ⅲ-Ⅳ级心功能不全(NYHA 标准)、重度肝肾功能不全(4 级)患者应禁用。 【注意事项】
呼吸道、胸腔和纵隔
声音嘶哑
15(6.73)
0
2(1.44)
0
心血管系统
血压升高
81(36.32) 12(5.38)
7(5.04)
0
皮肤和皮下组织系统
手足综合征
61(27.35) 17(7.62)
3(2.16)
1(0.72)
肾脏和泌尿系统
蛋白尿 新陈代谢与营养状况
低蛋白血症 低钾血症 低磷血症
血液系统 白细胞减少 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血红蛋白降低 红细胞减少
手足综合征:在Ⅲ期临床研究中,试验组共 49 例患者(27.84%)发生手足综合征,其中 15 例为 3 级,未发生 4 级手足综合征。安慰剂组有 1 例患者(1.10%)发生 2 级手足综合征。 手足综合征多在服药后 3 周左右发生,对症治疗可减轻。
出血:在Ⅲ期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出血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呕血、咯血、大便潜血、 尿潜血、皮肤出血点、肝转移灶破裂大出血等。试验组与对照组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 19.89%、
便潜血
20(8.97)
0
11(7.91)
1(0.72)
呕吐
14(6.28)
1(0.45)
8(5.76)
1(0.72)
腹痛
11(4.93)
3(1.35)
9(6.47)
1(0.72)
恶心
11(4.93)
1(0.45)
8(5.76)
1(0.72)
消化道出血
5(2.24)
3(1.35)
5(3.60)
4(2.88)
核准日期: 2014 年 10 月 17 日 修改日期: 2014 年 12 月 01 日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 商品名称:艾坦 英文名称:Apatinib Mesylate Tablets 汉语拼音:Jiahuangsuan Apatini Pian
目前尚无本品对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影响的相关数据,建议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临床情 况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在医师指导下慎用本品,重度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
剂量调整: 在本品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使患者能够耐受治疗。阿帕替尼 所致的不良反应可通过对症治疗、停药和调整剂量等方式处理。临床研究中剂量调整多发生在第 2、3 个 周期(28 天为一周期)。 当患者出现 3/4 级血液学或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时,建议暂停用药(不超过 2 周)直至症状 缓解或消失,随后继续按原剂量服用;若 2 周后不良反应仍未缓解,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调整剂 量:①第一次调整剂量:750 mg,每日一次;②第二次调整剂量:500 mg,每日一次(关于剂 量调整方法请参考下面表 1 及后续的【注意事项】)。如需要第三次调整剂量,则永久停药。
临床试验资料为确定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事件及其近似发生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由于临
床试验的条件变化大,试验中观察到的一个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能直接与另一个药物的临
床试验观察到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较,也可能不能反映临床中的实际发生率。
有关甲磺酸阿帕替尼应用于晚期胃癌的不良反应信息主要来自一项Ⅲ期、多中心、随机、
与对照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的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小板
减少)和非血液学毒性(蛋白尿、高血压、手足综合征、乏力、声音嘶哑)。试验组与对照组
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6.25%和 6.59%,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均为上消化道出血。 另外一项在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中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Ⅱ
血压升高,其中 8 例为 3 级血压升高,未发生 4 级血压升高;安慰剂组有 5 例出现血压升高 (5.49%),均为 1/2 级,无 3/4 级血压升高发生,两组均未出现高血压危象。发生血压升高 的患者大多在服药后 2 周左右发生,多数患者一般可通过合并使用降压药使血压升高得到良好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