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十一章 中西文化之比较
中西文化对比PPT课件

臣忠。 eg、中国古代的冠礼 学而优则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
西方个人主义本位的自由与权利 ☆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
体存在的价值。看做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 是一切存在的食物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的事物所 以非存在的尺度。” *亚里士多德:一个人的最高的善在于自我实现, 也就是运用人的本性中最能真是显示出人之所以为 人的那一部分,因之自我实现便于与理性生活相一 致。 *伊壁鸠鲁学派:“获得相对于别人而使自己得到 安全的任何手段都是自然的善。”
两种“人文精神”的区分:
*中国的人文精神 *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 ☆中国文化较早的摆脱了神的权威控制 ☆以礼乐教化为中心的道德理性,仁爱观念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原因,较好的自然条件。)
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化 (自然条件之恶劣)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古希腊
☆理性精神是西方文化精神的核心,又称“阿波罗精神” ☆对待事物的客观态度,实验、实证精神。 ☆科学精神还包含着探索科学真理的执着态度。
10
第三节: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中国以义务为本位的群体原则 ☆以家庭为基础但愿的社会结构形式
血缘关系、家庭、宗族、乡党 《说文》“亲也,从人从二。” 《孟子》“亲亲大也” “仁之实,事亲是也” 其他社会关系的血缘类比…… ☆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
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
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
中西文化比较

肆
伍 陆 柒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 我们的比较观 本书的思路与结构
导论
什么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
确定中华文明的坐标,选择我们未 来的方向与目的
开放吸收方能发展,保守封 闭必致衰亡
目的
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短长与文化交流 的前景
正确理解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壹
规则性 文化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以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 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体系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的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 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循,从而将社会成员的情感、思想与行为都纳入群体 的价值目标和轨道,并借以抵御异质文化的渗透,控制社会成员对主流文化价值的反叛性 行为。 历史继承性
文化功能
创造性、凝聚性、升华性、继承 性
伍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
文化研究的方法,黄文山的总结: 历史叙述 心理统形(结构) 因果功能 理则(逻辑)评价 科学比较(p20) 跨文化比较方法。 汤因比的文明比较 马克斯·韦伯的文化比较 文化进化论(古典人类学者泰勒、弗雷泽、摩尔根、斯宾塞等)。 文化传播论。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等因素形成系列的文化丛、文化 圈。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东方文化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 指武篇》(西汉刘向)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补亡诗· 由仪》(西晋 束皙)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 远。——《三月三日曲水诗 序》南齐王融
文化程度
Cultura(culture/ kultur)
西方文化
小组成员 任清源 柳仲毅 余之恒 徐吕杰 刘振东 刘永 钟惠明
分工 主讲 导论 第一节PPT 第二节PPT 第三节PPT 第四节PPT 第五、六、七节 PPT 第五、六、七节 PPT
《中西文化比较》word版

中西文化比较那么今天我们就讲中西文化比较了,这就是一个更大的题目了,就仅仅是西方文化,我们用了两个晚上,也只能算是浮光掠影.好在我们通过两个晚上,对西方文化已有一个粗略的印象,那么今天我将重点讲中国文化,之后反观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 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不过,我们自己还是坚持我们的文明是从夏代开始,也就是和西方的文明历史大抵一致.下面,我打算比较系统地从四个方面来对中西文明进行比较.一、中西文化的源流传统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具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文化,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中国源流呢,我们知道中国这个概念就是"中间"的意思,正宗的中国实际上是指华夏.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夏"的概念,而与之对应的一个概念叫"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明显的夏夷之分,夏就是中央、华夏.那么"夷"呢,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就是指市民.我们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秦,在先秦时候,大凡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就以华夏自居.在华夏文明圈的四周就是广义的夷,它分为南蛮、北狄、东夷和西戎.大家看,这些字不是犬字旁就是虫字底,因此,在以华夏自居的中原人看来,四方的夷人和野兽生番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四周人都还是游牧民族,或者是过着原始的、落后的生活,还没有进入文明.大家知道,一直到了近代的鸦片战争以后,那一批比较保守的士大夫仍然还把西方人称为"洋夷",只有中国是泱泱大国,之外的人都是野蛮人.也就是说,在我们能够追溯到的历史上限——商代的文献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关"四夷"怎样不断地威胁到华夏的政权,以及和华夏文化互相交融的一些记载.可以说,一直到明朝,威胁到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都是来自于西北.东南不能构成对中原的威胁,而西北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直可以连接到罗马帝国,在这广袤的森林草场之上,野蛮的游牧民族,骑着快马,一日千里地奔驰在大草原上.他们都过惯了马背上的生活,来如迅雷、去如狂飙啊,基本靠抢掠为生.抢劫完之后,迅速离开.所以啊,中原的定居的华夏农耕文明基本处于弱势.商周两代的史书,称呼这些时常来侵犯和骚扰他们的民族都含有明显的贬义.比如:鬼方、鬼戎、昆夷、犬戎、猃狁等.诗经小雅里描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也就是说,至少从商代开始,西北民族就开始侵犯中原,一直到西周,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博得褒姒的千金一笑的故事.那么,由此可见当时已经有了烽火台,而烽火台就是为了防御戎狄民族的侵扰而修建的.而周幽王失信于民,后来果然在西北戎狄的侵犯之下,被杀死在密山脚下,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了东周列国时代.而当时入侵周王室,杀死周幽王的人是谁呢?就是这支犬戎.而到了秦朝呢,我们发现对戎狄的称呼发生了变化,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叫匈奴人.当然在这一千多年里,戎狄本身的成分也在不断变化,游牧民族嘛,他就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分分合合.唐朝时代的许多著名的边塞诗人,陆游啊、王维啊写了大量的边塞诗,描写的就是西北征战的艰辛.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做了一件彪炳史册的事情,那就是修筑万里长城.而事实上,这个长城只是秦始皇将六朝时代各个北边国家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已.那么,这些北方的国家纷纷修筑长城,为的就是防止匈奴人的来犯.那么秦始皇统一六朝以后,他就把这些北长城连接起来了.到了汉朝,应该说还是长治久安的,我们历史上有一个说法"雄汉盛唐",也就是说汉朝很强大.汉朝历来重武轻文,喜欢打仗,而不喜欢读书. 汉朝建都的时候,汉高祖X邦在山西平城的白登山被匈奴的单于围困,本无生还的希望,后来因吕后用重金收买了单于的妃子,才买得汉高祖一条性命.从此开始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之路.经过"文景之治"的修养身息,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力强大之后,中原开始主动攻击匈奴了.一直到东汉的汉献帝,这期间出了很多讨伐匈奴的著名将军,李广、霍去病等等,所向披靡,打得匈奴往西跑.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汉朝与匈奴的战争进行了4百年左右.我们说汉代本来就穷兵黩武,中国人喜欢打仗,中国人变得文弱是在汉代以后.也就是汉武帝接受董仲书的劝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代的那种旷世雄风就逐渐被柔化了,中国人开始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了,并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仁义的礼仪之邦.正是由于汉朝的逼迫,大量的匈奴人因为打不过汉朝啊,又过不了长城,所以就只好向西边跑.在这个过程之中,匈奴人就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就抵达了莱因河、多瑙河一带,这就压倒了那一带的日耳曼蛮族身上.而日耳曼人又打不过更为野蛮的匈奴人,所以日耳曼人也只好往西边跑,于是灾难最后就落到了日薄西山的罗马帝国头上,罗马帝国由此毁灭.因此,我认为,在当时的亚欧大陆两边有两个强大的帝国,东边是秦汉帝国,西边是罗马帝国,两个帝国都喜欢打仗,喜欢征服,但是由于地理原因,他们没有正面交锋,但是他们就仿佛高手过招一样,用气来压到对方.〔笑〕所谓的"气"就是两国之间的广袤的森林草场以及那里的游牧民族.所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是秦汉帝国占了上风.当然这是从长久的历史阶段来看,实际上,在罗马帝国毁灭之前那,秦汉却自己先灭亡了.汉朝灭亡固然是因为内忧,当然也有外患.内忧是指黄巾起义、宦官当政、董卓弄权,最后就出现了三国.三国归晋,最后魏导致南北朝.那么导致南北朝的原因就是外患,一些残余的匈奴人依然逗留在西北边境,一旦你自己国力开始渐衰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卷土重来.因此他们又落到了中国已经衰落的政权之上,这样的话,汉王朝就不堪一击,分裂为南北朝,划江而治:黄河以北的地方全部都是游牧民族,在当时被称为"五胡乱华",就是匈奴、鲜卑、羌人、羯人、氐人这五个游牧民族把中国汉人建立的政权赶到了黄河以南,他们自己那么在黄河以北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建立了胡人政权.再往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内乱,到了公元6世纪,隋朝开始崛起,也是二世而亡的短暂辉煌.紧接着就进入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繁盛时代.即便是在这种繁盛的时候,西北边陲并不是就没有边患了,只不过唐朝和他们保持了一种良好的通商关系,双方相安无事.但是到了宋代,就又恢复了以前的交恶关系,西夏、辽、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一直一直地威胁你的政权.以至于后来已经把宋朝打倒长江以南了,然后蒙古人索性把偏安一隅的南宋也全部给灭掉了,建立了蒙古人的政权——元朝.元朝也很短暂,因为它拒不接受中国文化,仍然想要"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尽管元太祖忽必烈本身是一个很有雄才大略的人,但他手下的王公贵族仍然歧视汉人、蔑视汉文化.他们把人分为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即广义的西域人,三等是金人统治下的汉人,末等是南人即南宋人的后裔.而事实上南宋人的文化水平是极高的,他们是延续并完整地保持了正宗儒家文化,中国自从宋朝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被南移了,南方逐渐繁盛起来了. 二、轴心时代的变革轴心时代是二十年代带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里提出的概念.他说,从公元前6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之交的600年时间以内,在旧大陆的三个文明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伟大的人物.三大文明就是指西方、印度和中国.而这些伟大的人物对自己的文明所产生的影响,是其后没有任何人可以望其项背的,他们基本奠定了这三种文化的精神脊梁.比如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后来的耶酥都出现在这段时间,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摹尼,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全部都是出现在这个时代.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我认为,就这个概念的提出来说,是雅斯贝尔斯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有两个问题他没有阐述清楚.第一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近乎奇迹的情况?第二是在这个时代中西方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在一本书里谈到:首先看中国,它的变革是经历了一个三步曲的过程.轴心时代来临之前的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占卜的##文字,为祭祀所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文明最早产生于寺庙之中, 庙就是最早的城市中心."尊神祀鬼"是殷商人的特点.帝是他们崇拜的最高神,帝在甲骨文里是代表一种花蕊,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本根,也就是对生殖的崇拜.周朝取代商代,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更为主要是##的变化.周人不再相信自然神,天成为至高神,天和周人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他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神.那么他根据什么来保佑人们呢?是根据德,"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以,周代呢就把德看作是取得天命的一个核心.而周代的"德"还不是指内心的道德,而是指外在的礼仪."遵礼守法"是为德,"非礼枉法那么无德",所以周朝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朝代."遵礼敬德"是周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内核的变化.接下去是先秦的孔子孟子们所进行的儒家思想的变革.变革的最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礼仪规X转化成为一种内心的道德自觉——仁.这个变化是中国轴心时代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所以孔子一生当中都在谈一个字"仁",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仁"是"礼"的基础,人首先要有内在之仁,才会有外在之礼.所以"礼蹦乐坏"的实质是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所以,表面上看孔子好像是一个守旧派,面对"礼蹦乐坏"感到很悲哀,而事实上他是一个革新派,他不是要恢复周礼,而是要把周礼的外在之礼建立在内心之仁的基础上.尽管对"仁"有很多种理解,我们认为最为经典的就是"仁者爱人",就是爱人之心.后来,我们又把它进一步理解为"忠恕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欲欲人,己欲达达人"啊!说到底也就是仁爱之心.到了孟子,对此又有了系统化的解释,他认为"仁"就是"亲亲"嘛.就是每个人都爱自己的亲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推出一个社会的泛爱关系,然后,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一个人只要去向自己本性发掘,就一定能把自己本性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一个大同的理想世界.这就是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完成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同样,西方文化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它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敛的过程.到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笑〕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盛外王,成己成物",由内向外.所以,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发生的根本变化.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完成了由外向内的收敛的过程以后,所有的知识分子就开始在内心的道德上下工夫了.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特别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外在的##逐渐淡漠起来,他们更多是注重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而不是外在的上帝决定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神本主义.但是,中国人对六合之外的东西是不太谈的,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儒家知识分子对鬼神一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推崇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孝,君主在世的时候尽忠,讲究的是现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标准,而不讲究彼岸的那些东西.其实这个思想在周公旦的时候就说的非常清楚了:"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归",也就是说,说的是鬼神,其实是用鬼神来推行道德教化,是劝告你此生此世好好的做善事.孔子也始终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的很多话语都表明了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一次他的一个弟子问他"人死后,有知也?无知也?",孔子的回答可谓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慧:"吾欲言有知,又恐孝子贤孙妨生送死;吾欲言无知,又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至于死后有知无知,死后自知之".〔大笑〕也就是说,论鬼神的目的是为了起到教化人从善的,无论多么高深玄奥的东西,都必须以现实的行为准那么为落脚点,从善、积德,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在西方,学术界称它是一种伦理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它是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它不断地超越现实,对六合之外的事情更为关注.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在此只是做一个总结.下面讲第四个问题.。
中西文化比较(徐行言)

----------------------- Page 1-----------------------第一章、导论比较文化或比较文明是20 世纪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它的兴起不仅得益于人类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也与后现代语境下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密不可分。
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长期处在边缘的文明纷纷崛起,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发起挑战,形成了要求平等和对话的时代潮流。
在中国,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衰那么是与20 世纪前后两期对外开放的潮流对古老传统的冲击,以及重新审视和开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要求息息相关的。
当我们从文化的视角放眼全球之际,对外乡文化的认同与对未来开展方向的选择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课题。
什么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只有将它们放到人类文明开展演化的大背景下,放到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大视野中,才能得出清醒的判断。
回首人类文明的发生与交往史,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是不容回避的话题。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究竟谁是先进或落后,但对其各自的渊源与特征却不甚了了,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根本性质也缺乏认识。
因此,我们更需要进行一番扎扎实实的追本溯源的根底工作,才能取得自已的发言权。
倘假设我们将文化的多样性视为全球化时代的本色,将交往和对话作为不同文明间碰撞的主旋律,一幅色彩斑斓的全球文明的新幅员将在我们眼前展开。
这里有欧洲、美国、东亚、西亚不同色彩的文明,也有不同区域或族群深浅各异的亚文化;有东方、西方或中国、日本、印度、法国文化的大传统,也有齐鲁、巴蜀、苏格兰、爱尔兰,乃至各民族、各宗教派系、各阶级、各行业的小传统。
惟有以宽容的气度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去理解不同文化的优势与特色,方能提炼出其中的精华,镕铸出建造现代文明大厦的构件,再融入到外乡文化的深厚根底中,一组营造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家园的脚手架就搭建起来了。
这正是本书作者试图与读者一起寻找的道路。
中西文化差异与比较

西方文化对严格规定 性的强调已成为了一 种文化基因,在其社会 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25
但西方文化有时过分强调严格的规定性, 也有可能造成僵化、刻板、机械的思维 方式,在实践活动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 响.
26
4.不同的民族性格
27
中国人:仁爱慈悲,和平宽厚,中庸谦恭 安贫乐道,聪慧灵巧,勤俭耐劳
34
心术的直观体验的性质 有碍认识的深化和理论 体系的形成;
心术过于注重个人体验 和以人为中心,忽略了物 的因素和对自然力的开 发和应用.
中国的心术与西方技术 的差别是不同文化体系 的根本差别.
35
西方文化的技术基本 上是动脑的产物.
西方很多的学者本身 也是出色的工匠,工匠 传统与学者传统的结 合使得近代技术更多 地依赖通过理性思维 获得了科学原理.
46
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我们 应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 心,珍重自己的优秀文化传 统和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中 国文化的思想精华.同时,我 们也不能忽视传统文化中 存在的弱点,讳疾忌医,而要 努力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 中的先进东西和合理因素, 使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焕
西方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 中华文化是一种静态文化
9
农耕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可以长期地居 住在同一个地方“安居乐业”,居安而不 思动,就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起来.
10
西方古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于流动的生活方 式,地中海地区航运业发达,周围的文化也发达起 来.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西方文化整体趋向于动
西方技术与科学理论 能够互相促进.
36
技术发明在西方社 会得到较多的支持, 有较多的保障,能 得到顺利的推广.
西方的技术具备严 格的标准,因而其 产品精密完美并具 有互换性和流水做 业性.
中西文化比较知识点

中西文化比较知识点1、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注重考据的经学派别,重实证;又称朴学(学风严谨朴实);亦称汉学(推崇汉代古文经学的朴实学风),“实事求是,无征不信”;A、兴起原因:经济物质条件的成熟;文化教育的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笼络政策,辅佐以繁琐考据为治学方法的汉学;西学的传入B、学术特点:专心致志于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考订、整理、归纳;方法为比较,对校;最大弊病——过分追求追根求源,为考证而考证,流于烦琐,并且长于考证,疏于思辩(中国学问的现状——学问家多,思想家少);治学内容以经学为中心;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段玉裁《六书音韵表》《诗经小学》毛泽东:康熙是第一个学习西方语言和科技的开明君主。
C、评价:戴震、章太炎的思想解放意义不亚于孟德斯鸠、卢梭;胡适:17世纪中西知识领袖在科学精神和方法方面非常相像,差别在于西方用自然材料而中国学者用书本知识;郭沫若:朴学是考证之学的成果;章太炎:学问以语言为本质,即音韵训诂;2、西方语言学理论1)Linguistic turn 许多学科转到以研究语言为基础和方法,如哲学、文学、社会学,2)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异,以探索语言发展的规律。
通过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比较,找出相互间的语言对应关系,确定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这种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然后拟测或重建他们的共同源头——原始形式。
3)格里姆定律:日尔曼语辅音转移的规律;4)汪荣宝与华梵对勘,《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都读a音不读o音。
即汉语用戈翻译梵语的a5)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一种语言的特点不存在于其他语言;使用两种语言的文化不可能对世界有同样的看法(GU:有些过头)。
人文相似处多而自然相似处少,因而人文科学侧重差异研究,自然科学侧重共性研究。
6)事物被语言人文分割:语言本身带有局限性,只能表现出事物最突出的特点,而不能够反映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1.首先,文化可以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其次,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第三,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第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第五,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的内核是: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狭义理解)文化包括人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所谓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和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以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制度,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多种层次。
(广义理解)3.文化的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的核心则由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马赛克”、“地球文化马赛克”。
4.中西哲学不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重直觉与崇尚逻辑。
第二,重模糊与尚精确。
第三,重整体与尚个体。
5.中西方哲学侧重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重现实与尚抽象。
第二,重宁静与尚动态。
第三,重逍遥与尚拯救。
6.中西宗教的主要差异可以从如下几方面阐述:第一,中西宗教的主导思想不同。
中国宗教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宗教,以人或自然为中心;西方宗教是信仰超越的宗教,以神为中心。
第二,中西宗教的出发点及目标不同。
中国宗教以现世现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西方宗教以彼岸世界为现世人生价值的目标。
第三,中西宗教的内外差别不同。
中国宗教是“内在超越”的宗教,西方宗教则是“外在超越”的宗教。
7.中西宗教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范畴说明。
1)罪与乐。
2)仁与爱。
3)对于“创造”的理解。
西方宗教把上帝当作世界的创造者,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上帝首先被设想为在混乱中找出秩序的人,或在分崩离析的威胁下创造秩序的人。
对创造性的理解中国传统中世界的起点被理解为一个阴阳交替的变化过程,中国宗教不像西方宗教那样强调创造者的超越性,而是强调创造过程的生生不息,永恒变化。
第十一章 主观的诗与客观的诗——中西文学比较

较之中国神话,希腊神话的主要表现有: 1)折射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作品居多。 希腊神话中常有血亲争斗、骨肉仇杀情节,如美 狄亚为报复负心的丈夫伊阿宋,先设计杀死其新妇 ,又杀死自己和他生养的两个孩子。这类血腥故事 少数是原始社会野蛮习俗的回声,大多都反射出私 有制和私有观念形成后的社会现实。
2)神灵大多是自然神兼社会神或比较纯粹的社会 神。前者如兼司农业、战争、旅行、医药的太阳神 阿波罗,后者往往是某种人类观念的化身,如青春 女神赫柏、报复女神涅墨西斯。 3)神话的内容相对集中,风格较为统一,有完整 的谱系。希腊神话是环绕着一个中心——奥林匹斯 诸神层层展开。
4)希腊的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一般都有一个比 较完整、有起有落的故事框架。形象丰满,故事完 整,细节丰富,描写生动,诸神或英雄是神话文学 的中心,突出了他们的个性和经历,而故事作为背 景是围绕着诸神和英雄人物设计并展开的。 这种故事结构与神话完整的神系相适应,显示了 希腊神话鲜明地审美特征以及神话走向小说的较高 起点。
第 十 一 章
中 西 文 学 比 较
主 观 的 诗 与 客 观 的 诗
Contents
1
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 诗性的抒情与史诗传统 类型化群像与独异的个体 中西悲剧比较
2 3 4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不仅显示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截然异趣的风格特色,而且在其成长历程中还呈现 出双向悖逆的不同发展趋势。 传统中国文学以抒情表现为中心,重视诗人的主观 情意的表达。西方古典的文学传统则更加关注反映 客观现实,借以引导读者认识自己的生存状态与生 活中的真善美。
动作的规定往往超过了个性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中国作家塑造的文学形象中更富于个性魅力的也许是贾 宝玉、阿Q一类,他们似乎更类似于现代艺术中的反英 雄——具有反正统色彩的非英雄化的主人公。 贾宝玉作为一个独具个性的形象以其乖戾的行为和率真 的性情向正统的追求仕途经济的人生价值提出了挑战。 阿Q则是以符号化的夸张手法对中国文化所积淀的国民 性痼疾进行了寓言式的表现,成为透视国民文化心理的 典型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西社会规范系统之比较
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尚礼,而礼的基础是严格的等级秩序与道德 约束,因此德治就成了政治的最高理想。西方倡法,法的核心是制度约束与权利平等。
介于德治与法治之间的“礼治”将社会约定和民间习惯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为官方意 识形态,它在价值层面上通过构建以德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系统来协调和解决德与法的关系,使 德法并构成为治国的手段,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社会规范模式。礼制规范了伦理,建立了以 亲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社会关系准则的等级秩序,奠定了“人治”体制的理论和思 想基础,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统治者个人或者权力阶层,形成了严格的宗法制度。
• 4、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表达具有含蓄的效 果。
• 西语
• 1、西方文字则是由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 如果字母分拆则会失去词汇的本来意义,语 音直接具有区分意义的作用。
• 2、西方语言则显得更为周严、精确、直露, 呈现出语言的澄明美,具有确定性。
• 3、而省略的成分在语法型的印欧语系语言 中这些则不可或缺。
四、中西文学之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以抒情表现为传统,注重作者的主观表达,偏 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属于表现型;而西方传统文学侧重 作品与宇宙的关系,注重反映客观现实,偏重模仿、再现、 写实,属于再现型。但在20世纪以后,中国作家开始积极借 鉴西方文学的创作形式和风格,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叙 事艺术;而西方作家则不断反叛传统,转向主观自我表现, 积极探究人的主观精神世界,似乎都走向了对方。
在与人治思想的争论中,法治思想逐步发展成熟并深入人心,至中世纪人们已普遍相信法律反 映的是上帝的意志,是天赋的。到近代,许多资产阶级法学家明确界定德与法在功能及适用范 围上的区别:道德只对个人行为和思想负责,重情任性,侧重于人们行为的动机,属于“主观 科学”,由“心中法庭”管辖;而法律对个人及他人共同负责(共同自保),铁面无私,侧重 于行为的后果,属于“客观科学”,由“心外法庭”管辖。
第十一章 中西文化之比较
【本章要点】
1 2 3
。 。
。
本章目录
第一节 中西文化之特质 第二节 中西文化现象之比较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概说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大系统中最具有代表性和主导性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从15世纪地理大发起,中西文化多次交汇,甚或发生文化冲突,在16世纪之后引起了国内 外学者对中西文化比较自觉的关注以至文化论争。可以说,19—20世纪的中国文化研究是 围绕 “全盘西化”、“西体中用”、“西体中源”和“儒学复兴”等命题展开的,知识分子 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探索,体现出中国文化人渴望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和对民族文 化反思的自觉意识。
第一节 中西文化之特质
从历史地理环境看 经济 农业发展需要居住相对稳定 高山、大漠与海洋的天然阻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并成熟于相对隔绝的东亚大陆
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
逐步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长期聚族而居的关 系,最终形成了牢固的宗法制度
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保持着极为有限的规 模和范围,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也造 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立和封闭
中西文学的主要不同 (一)中西神话比较 (二)中西诗歌比较 (三)中西小说比较
五、中西艺术之比较
中西艺术家和理论家在艺术的本体——志、情、意、 神上有大体的共识,在具体表现上由于文化的差异 出现了不同的风格。总体而言,中国艺术具有强烈 的写意性、程式化、整体感和运动感的特点,追求 美和善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西方艺术 则具有强烈的写实性、个性化、科学性和真实感的 特点,追求美和真的统一、内容与形式和谐的同时, 更偏重形式。
长期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农耕自然经济的性质和 特点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产生于欧洲地中海意大利半岛的古希腊—罗马 文明。
1、其三面环海且多良港而土地狭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地理环境决定 了他们采取商品经济作为主要经济形式; 2、特殊的地理位置(亚欧非三大陆的交通要冲)决定了多种文明在 这里的冲突与融合,最终对西方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3、经济开放性和外向性的特点,进而影响到西方文化开放性和外向 性基本特征的形成,走上了向外部世界寻求拓展的道路; 4、充满挑战和冒险的寻求外部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发现和 观察自然环境变化规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此养成了欧洲人心性 豁达的心理和崇尚理性、科学的文化精神,从而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 发展的基础。
文化比较本身并非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或以己之短 比人之长,以得出孰优孰劣的简单结论,而是要立足 于世界和历史环境的大视野,发现和认知不同文化内 在结构的相同性与独特性,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和关注 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与相互借鉴,通过对话、交流 与发展来促进民族文化的时代更新,营造富有时代精 神的人类先进文化的大家园。
• 4、西方语言属于形合语言,表达效果具有 直露的特点。
二、中西宗教文化之比较
中国
西方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传统文化
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具有以人 为本的价值尺度;
西方文化则表现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 世界的向往,价值上体现为以神为本。
中国文化在从原始宗教向理性化、伦 理化的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更多 地意识到了神性意识的局限性,较早 地实现了文化的人文转向。
第二节 中西文化现象之比较
一、中西语言文化之比较
• 汉语
• 1、词汇在汉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文 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表意文字,具有 书面语和口语同源的特点。
• 2、汉语在修辞和表达上显得简约、模糊、 含蓄,呈现出语言的朦胧美,富有能动性。
• 3、汉语表达时,句子中常常出现省略或者 隐含,要理解和体验必须置于整个语境中。
西方人逐渐意识到人自身的有限,从 而转向对超越的无限性的追寻。在寻 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时,人们将信 仰和希望寄托在理想的彼岸世界上。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现世人伦,不同的 西方基督教教义的基本问题是神人关
宗教和信仰都十分注重人自身的感性 系,体现的是原罪意识。为了赎罪,
心理和自然生命,自觉追求知性知天、 人们要通过不断的努力,争取重新回 “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实现人生的最大 到上帝的怀抱。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