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生对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的现象

合集下载

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摘要:新一轮的公务员考试已拉开序幕,本次国家公务员考试已被媒体称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

如今作为许多人的一种就业选择,公务员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最大的就业热门。

“公务员考试热”的现象反映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员队伍“入口”的竞争性、公平性不断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对过热的报考现象作理性思考,透析其深层的原因,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扬长避短,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制度公务员招考近几年逐渐升温,被社会认为是超过高考和考研的“中国第一考”。

据人事部统计,从1994年起,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垂直管理系统连续13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共录用公务员45273人,有116 907万人报名。

据统计,2007年共有89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而向社会公开招考12000余名公务员,通过审核的有60万人,较2006年报名人数加了64%。

公务员考试“热”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对其利弊评价不一。

公务员考试“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怎样看待报考热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冷静思考。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剖析(一)公务员职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各个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来看,公务员职业本身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首先,公务员直接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有较大的权利和责任,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

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改革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为人才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提供宽阔的舞台。

公务员作为政府工作的参与者,直接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崇高神圣,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而成为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理想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追求。

其次.公务员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都有着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

止因为如此,与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职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浅谈国考“热”

浅谈国考“热”

浅谈国考“热”2000字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热度不断升温,成为许多年轻人跨越阶层、步入优越生活的一条途径。

据统计,每年国考的报名人数都超过百万,竞争激烈。

然而,国考为何会如此热门,其中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是国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比于民营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国考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优良的薪资待遇,同时还能够享受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福利。

对于许多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

其次是国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相比于传统的关系网络、人际关系等不公平的求职渠道,国考也是一种最公平、公正的招聘模式。

通过公开、透明的招聘程序,所有人都有机会让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同时也能够在更加自由和公正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第三是国考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

拥有“公务员”的头衔可以让人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中,国家公务员这一职业立足于为国家发展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和人民福祉,这也使得国考成为了一种非常受人尊敬和认可的职业。

最后,国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从媒体报道、社会口碑等方面来看,国考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最为关注的一种招聘方式。

许多人对国考的分数线、考试难度和面试流程等信息已经了解得非常透彻,也因此增加了许多人报考的激情和信心。

总的来说,国考之所以会越来越“热”,是因为它同时满足了人们的金钱、权力、尊严等多方面的需求。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考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更好的学历和才华,还需要更加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毕竟,作为国家公务员,更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使命。

浅析我国当前的公务员“考试热”现象

浅析我国当前的公务员“考试热”现象

浅析我国当前的公务员“考试热”现象文章论述了我国的公务员“考试热”现象,指出了公务员录用人数的连年增加、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公平机制发挥显著作用、公务员职业本身具有一些诱人的特质以及歪曲的社会心理等因素是公务员“考试热”现象出现的原因。

在分析了这一现象造成的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施行聘任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对公务员的制度约束。

标签:公务员;考试热;原因分析依据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的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由此可以看出,公务员是由国家负担工资并为人民服务的人员。

国家公务员分为政务和业务两类。

政务类公务员,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实行任期制,并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

业务类公务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实行常任制。

国家公务员履行《宪法》、《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及《国家公务员条例》规定的职责。

公务员考试是国家为了吸引人才为国家服务而采取的招录考试,它有一套严格的招考程序,经过考试录取的公务员都必须履行公职,被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负担工资及相应的福利。

一、我国的公务员考试热现象据国家公务员主管部门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的数据统计,全国公务员的数量分别是659.7万人、678.9万人、689.4万人、702.1万人、708.9万人,近两年年均增长约15万人,四年间全国公务员数量增长近50万人。

此外,我国还有88.4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我国公务员系统庞大,每年公务员的新增人数也较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公务员考试的炽热程度。

公务员考试自2009年突破100万大关以来,报名人数一直呈现递增的趋势。

公务员考试被社会认为是超过高考和考研的第一大考,其报考热度可想而知。

关于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摘要:近几年,大学生热衷参加公务员考试,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非常火热。

这种“热现象”持续升温,必有其存在的原因。

本文主要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来解读这种“热现象”,从而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近几年,我国的报考公务员现象是一个热门话题,公务员的录取比例虽逐年递减,但报考人数却未见减少,并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参与其中。

据已发布招录公告的23 个省区市的数据显示,2014 年公务员报考情况,虽然有16 省份报名人数略有下降,但浙江省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注册考生仍有30.05 万人,初审通过的人数达26.08 万人,报考竞争最激烈岗位比为982:1。

对如此热门的考试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好与坏,而是需要深入调查了解,理性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校大学生选择公务员考试的原因分析1、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思想的遗留中国有着5000 年的封建礼教文化传统,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也有着很大的改变,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大家思想认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社会上仍有一大部分民众有着强烈的“官本位”思想。

现实中,一个拥有身价千万的中小企业老板,面对一个政府官员(某局主管科长)仍然需要十分恭敬,甚至点头哈腰。

另外,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近十年来,公务员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权力大、地位高、影响深,还偶有出现非公务员不娶或不嫁的现象,这些都是“官本位”的思想造成。

2、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好中国当前最稳定的职业,当属公务员。

虽然各级机关部委也有明显的考核制度,如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予以辞退。

但是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考核不称职的机关公务员真正又有几个?即使第一年真出现了不称职的情况,为了保住饭碗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称职,除非自己想离开或者违法,不然不会有公务员被辞退的现象出现。

同时,各级机关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确实比较高,是一般行业从业者比较羡慕的职业。

关于大学生考公务员现象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大学生考公务员现象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大学生考公务员现象的调查报告————————————————————————————————作者:————————————————————————————————日期:2关于大学生考公务员现象的调查报告一、引言最近几年,“公务员报考热”逐年增温,而其中大学生报考尤为踊跃,公务员考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高等学历人才竞争最激烈的“中国第一考”。

统计发现,“国考”报名最后通过审核人数已连续三年超过100万人。

几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员数量众多,对于报考公务员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成为一种追求安逸的出路。

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这一问题的方法对策。

二、调查的背景及目的(一)调查背景2003年,“国考”报名并通过审核的人数是12.5万人,2004年18.2万人,2005年31万人,2006年54万人,2007年74万人,2008年80万人,2009年105.2万人,2010年144万人,2011年141万人,2012年133万。

报名人数9年狂翻10倍多。

而在报考人数中,大学应届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名副其实的成为“中国第一考”的主力军。

虽然竞争激烈,但公务员考试依然“高烧不退”,而且大学生对他的追逐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值得人们进行一番思考。

(二)调查目的此份调查问卷旨在了解昆明理工大学新迎校区在校大学生对考公务员这一现象的看法。

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考公务员这个问题作出整合分析,并得出结论,提出相应的方法对策。

三、样本框的选择与抽样方法此次调查范围仅限于新迎校区的本科大学生,其中调查对象涉及部分专业学生,采用配额抽样方式分发问卷。

四、调研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匿名的调查方式,由访问人员实地发放纸质调查问卷。

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其中有4份是残卷。

五、总体说明(一)调查数据1、调查发现,新迎校区的学生有33%不确定是否考公务员,47%的没有打算考公务员,20%有打算考公务员;2、跟考研相比,35%倾向于考公务员,33%倾向于考研;3、78%的人认为公务员考试难度大;4、考上公务员,54%的人认为需要关系网,31%认为需要社会阅历,15%认为需要专业知识;5、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主要原因:其中盲目随从占有4%,父母期望占有13%,为人民服务占有4%,工作稳定福利好占有78%;6、65%的人可以考虑公务员作为结婚对象,26%的人认为公务员不是理想结婚对象,9%的人认为公务员是理想结婚对象;7、59%的人对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不了解;8、其中,没有一个人认为公务员考试公平,52%的人认为不公平,48%认为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9、“公务员热”持续时间:20%认为1-5年,46%认为5-10年,35%认为10年以上;10、假如有更好的就业条件,74%的人不会选择报考公务员。

对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现实思考

对大学生“考公务员热”的现实思考

对 大 学 生 “ 公 务 员 热 " 现 实 思 考 考 的
耿 丽 萍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公共 事务学院 , 广西 桂林 5 10 ) 40 4

要: 近几年 , 学生报考公务员热不断升 温, 大 呈现 出非常的态势。大 学生“ 考公 务 员热” 象令人担忧、 现 引
人深思 。 我们应冷静地 分析 、 索这一现象隐含 的社会症结以及产生的现 实原 因, 探 并积极采取应 对措施 , 以期使之降
化 素质要求较高 , 对许多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大
学生未必适合 。众多大学生把从政 当做人生 的出路 , 如此看
( ) 一 社会创造创新机制缺乏 作为社会建设中最具活力的知识群体 , 大学毕业生理应 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未来 发展与知识经济 的挑战 , 主体应在 其
市场经济大潮 中搏击闯荡 , 以追求取得科技 文化创新 和创造
以冷静 的头脑分析 、 讨大学 生 “ 探 考公 务 员热 ” 现象 隐含 的
社会症结以及产生 的现实原 因 , 并积极 采取应 对措施 , 以期 降 温。

( ) 二 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动力不足
公务员工作 具有 自身 的职业特点 , 对人 的办事能力 、 文

大学生“ 考公 务员热 ” 凸显的 问题
21 0 1年 7月 第3 O卷 第 7期
黑龙 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i n i n o e eo d c t n o r l f l g a gC l g f u a o n He o i l E i
J 12 1 u.0l
V0. 0 NO 7 13 .
di1.9 9ji n 10 — 86 2 1.7 0 5 o:0 36 /. s.0 1 7 3 . 0 10 . 8 s

对公考热的看法

对公考热的看法

对公考热的看法:一、造成公考热的原因:(一)就业形势严峻使公务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把考公务员作为除了考研究生、出国留学、挤招聘会外的另一条择业出路。

(二)公务员这个职业本身具有吸引力。

福利好、工作稳定、保障高的公务员职业因此而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三)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有很多应试者并不认为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必须勤政廉政,他们把公务员看成权利和地位的象征,看成积累社会资本的砝码。

二、看法:(一)优点:使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政府部门,这将为政府部门注入新鲜血液。

随着政府只能的转变,需要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执政水平高的公务员队伍。

公务员考试优中选优,才能担当起管理好国家的重任。

(二)缺点:1、大批的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产生就业的反示范效应。

我国正处在就业竞争激烈阶段,公务员职位的数量远比求职的毕业生数量少,过热的公共职位竞争加重了就业者的心理压力和就业的成本投资。

浪费社会资源,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新生劳动力的失业问题,进而导致社会稳定问题。

2、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优秀人才,如果优秀人才过于集中在政府部门,说明国家机关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过大,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人才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第一线单位,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3、大量报考会导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成本和公共开支剧增。

对于公共部门来说,工作岗位的增加会导致行政成本开支的无限制扩大,导致社会财富的消耗。

而且,职位增多导致各部门互相掣肘乃至行政效率低下,影响政府实际工作的正常运转。

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一、认识自我,了解社会。

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干什么”等问题。

二、确立目标,规划未来。

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前提下,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

如何看待“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的社会现象?

如何看待“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的社会现象?

“考研热”和“考公务员热”是当前社会的两个普遍现象。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保障的担忧,以及对于高学历、高薪酬、稳定就业等方面的追求。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追求也反映了当前教育体制和就业市场的问题。

在教育方面,过分强调知识面积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素质。

在就业市场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和机会有限,许多毕业生只能选择通过升学或者考公务员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然而,“考研热”和“考公务员热”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种追求可能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在过度强调学历和资格证书的情况下,可能会忽略个人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以及自身价值观等因素。

因此,在看待这些社会现象时,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并倡导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和评价标准。

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适合他们发展的机会。

同时,在就业市场中也需要营造良好环境,在保障安全稳定就业的同时,注重激发个人潜力与创新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现象
【刊名】《光明日报》2008-11-03
【馆藏位置】报纸阅览室
【内容简介】
2009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俗称“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工作日前结束,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创纪录地超过105万人,而国家公务员拟招录人数为13500
余人,这意味着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已达78比1,而这一比例在去年为60比1。

更令人咂舌的是,在今年的报考中甚至出现4723人竞争中残联1个职位的火爆场面。

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与历年相比有什么共性和特性?持续升温现象背后透露出哪些信息?
趋热原因:就业压力、公务员比较优势和队伍建设成效驱动报考热潮
一般而言,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在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之后,伴随现代公务员制度引进而得以确立和全面推行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白智立多年从事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确立是很多国家现代化成功、国家稳定发展的要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高的考试成本和相对公正的录用程序使很多人将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职业规划的备选,而长期以来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成效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也成为人们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主要考虑因素。

“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实施以来,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得到了较好贯彻,较为全面地向社会开放公共职位,吸纳了大量的社会人才进入公共部门工作,公务员队伍的能力和效率得到了较为全面提升,也正是这一改革成果使得公务员职位成为众多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才最为关心的职业选择。

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公务员报考热进一步升温。

特别是中央国家机关以及省市机关公务员职位更深得求职者青睐,这主要与这些地区或部门在户籍制度、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薪酬水平、自我实现等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有关。

”白智立说。

那么,应如何看待国家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的现状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公务员法起草小组成员宋世明认为大可不必对此担忧。

他对记者表示:“‘凡进必考’的考试录用制度,是从源头上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的基础性制度设计。

同时,公务员职位具有公共性,公务员报考具有开放性。

报考公务员,也只是多了一种职业选择尝试而已。

一次考不中就寻死觅活者少有耳闻;准备像‘范进’那样用几年的努力来实现做公务员梦想的报考者,也比较罕见。


对于未来国家公务员报考趋势,白智立明确表示:“报考国家公务员应该说是众多高校毕业生经过理性思考后的一种较为现实和稳妥的择业行为。

只要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国家公务员报考热的现象就还会持续。


报考规定:基层工作经历可提高公务员队伍成熟度,却非“一劳永逸”
此次国家公务员招录的最大特点是更加注重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者。

按照计划,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用于招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计划数不
低于计划总数的50%。

同时,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机构的部分职位还首次拿出专门计划,招录曾参加过“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项目的高校毕业生。

“有经验的人加入公务员队伍,不但可以提高公务员的成熟度,而且还可以节省政府培训的费用。

”白智立认为。

而作为我国公务员队伍重要来源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由于绝大多数经历单一、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只能对很多心仪的职位“望洋兴叹”。

日前,来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902名被调查者中,有66.0%的人表示愿意去基层工作,18.2%的人对此持拒绝态度,还有15.8%的人表示“不好说”。

白智立分析认为,近年来力度逐渐加大的就业引导政策,使部分应届高校毕业生放弃过去一步到位的择业策略,通过“以退为进”的方式,将去基层工作纳入日后从事公务员职业的整体规划;另外,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压力,迫使愿意去基层工作的人比过去增多,这对很多人来说,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种不情愿的选择。

其实,即使经过基层工作的历练也并非意味着可以在国家公务员职位上一劳永逸。

白智立认为,“公务员的录用,要符合不同职位要求的基本任职资格和能力条件。

从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以及公务员管理制度安排来看,还无法做到职位与任职资格条件的完全匹配。

而且即便将基层工作经验作为公务员录用的硬性任职条件,由于中央国家机关与基层之间在工作性质和内容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公务员录用后还需不断加大对他们的人力资源开发。


实施效果:提升公共管理效率及公共意识,但存在甄别缺陷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飞跃发展,这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施以来公务员队伍的结构性转变有着紧密联系。

谈及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施以来的成效,白智立表示,“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公共部门的组织人事管理模式,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进而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效率,同时还拓宽了公共职位面向社会的开放度,使公务员管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对公众公共意识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而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作为公共部门人员的录用,更应着眼于吸纳那些有志于服务人民和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优秀公共管理人才,反观当前的公务员考试,还难以甄别这类人才,而是多倾向于筛选具有处理一般性事务能力的人才。

近年来,国家公务员报考数量持续走高,谋职于国家机关也成为很多高学历人群的第一择业目标,再加上“优中选优”的严格筛选程序,就使得国家公务员考试产生很强的精英吸纳作用。

已在国家某部委工作三年的小郭说,国家公务员身份给自己带来了社会认可感,贷款、办信用卡是优质客户,相亲是“优质对象”,“有时还真有点精英的意思”。

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白智立认为,“公共部门垄断社会精英资源,不仅使其他社会部门无法吸纳有用的人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权力监督遭遇深刻危机,因此这对社会长期发展自然不是件好事。

”但他同时表示,“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高学历精英的数量及其多样性,以及规模较小的公务员录用规模来看,这种危机在我国还不会成为现实。


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迄今,十五年间我国公务员录用和管理制度日益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等法规陆续出台。


世明同时也表示,目前公务员考录制度还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的空间,如还需在法规中进一步明确笔试和面试成绩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等。

吴宁供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