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爱国主义授课提纲

爱国主义授课提纲

授课提纲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我们平时开展“四个教育”是指哪些方面的内容?指爱国奉献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尊干爱兵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

今天我们进行的是爱国奉献教育。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内涵1、什么是爱国主义提起爱国主义,我们每一个同志可能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究竟什么是爱国主义呢?引用列宁的话: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

要理解爱国主义,首先我们应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

2、爱国主义的内涵我们先对“祖国”做个了解:古今中外,人们都把自己的祖国比作母亲,对她怀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英文中的“祖国”的单词是“motherland”,字面含义就是“母亲之国”;对“母亲之国”的热爱,是人类的一种共同的情感。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我们可以通过一首歌来体会什么是爱国主义,感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请看视频《我的中国心》。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无论走到海角天涯,处于何种境地,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都有一颗不变的赤子之心,这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反映出一种深挚的爱国情操。

从深情的歌声中我们体会到演唱者对自己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这就是爱国。

要深入理解爱要主义内涵,我们还应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3、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国土):祖国的河山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至高无尚的地位。

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雪》里写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美的祖国,怎能不深深激荡起我们炽热的情感?试想,当我们泛舟西湖,欣赏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时,当我们置身戈壁,感受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袤辽阔时,当我们登临泰山,领略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时,我们的心中怎能不油然升起一种"江山如此多娇"的情怀呢?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人民):我们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仅因为她拥有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河壮丽的国土,更重要的是因为她拥有世世代代生存在这片国土上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亿万人民。

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标题: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文:一、引言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制定一份爱国主义教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念;2. 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4. 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5. 培养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继承。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文化展示通过组织文化展览、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和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诗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

通过直观的展示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2. 传统节日体验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

可以开展制作传统食品、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性学习。

3. 传统文化知识学习通过教学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包括古代经典著作、传统工艺、礼仪文化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名人事迹分享邀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人物进行讲座或分享,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5. 制定文化创意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意活动,如绘画比赛、诗词朗诵、传统乐器演奏等。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和反馈1. 口头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和态度等,给予及时的口头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

爱国主义教案热爱家国情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

爱国主义教案热爱家国情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

爱国主义教案热爱家国情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第一部分: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爱国主义教育对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培养民族自豪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对家国的热爱以及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

本教案将介绍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家国的热爱和对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爱国主义教育导入(5分钟)在教学开始之前,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们讨论图片或视频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

2. 理解爱国主义(15分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或者通过阅读资料来引导学生们对爱国主义的含义进行思考和讨论。

帮助他们明白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的国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3. 民族优秀传统的探索(20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优秀传统,例如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艺术形式等,并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来调查和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鼓励学生深入挖掘这一传统的背后的内涵,以及它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贡献。

4. 团队合作项目(3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民族优秀传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展示活动,例如展板、演讲或是小剧场等形式。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确定各自分工,并利用课后时间共同准备展示活动。

5. 展示和评价(20分钟)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同时其他组进行观摩和点评。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意见,并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通过教学活动的展示和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态度、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估。

注重以下几点: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2. 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和认同。

3. 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的挖掘和分析能力。

4. 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爱国主义活动主题教学提纲

爱国主义活动主题教学提纲

活动主题:“爱我中华从我做起”指导思想:以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依据,结合我校及本地区教育环境、学生实际,将我校爱国主义教育逐步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氛围、教育网络、教育经验。

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

加强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振奋民族精神,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推进社会主义祖国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常抓不懈。

一、活动目的:1、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激发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懂得爱国与责任的关系。

3、明白爱国就是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学生自主寻找爱国主义的含义,结合新时期小学生的时代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让学生懂得爱国与责任的关系,明白爱国就是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坚定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认真学习,努力奋斗的信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二、活动准备:1、收集爱国人士资料。

2、讲故事。

全校举行讲故事比赛,可以讲自己喜爱的抗战小英雄的故事,可以讲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可以讲红军长征故事等,要求声情并茂,旨在让队员体会和学习英雄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3、写作文,手抄报。

4、烈士墓前扫墓、了解英雄事迹。

5、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班会、校会、展会、思品课、国旗下讲话等多种渠道,对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法纪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校报、橱窗、宣传栏、横幅等多种载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营造一个对队员进行爱国主义的浓厚氛围和良好校园环境,使队员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感染熏陶。

5、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班会、校会、展会、思品课、国旗下讲话等多种渠道,对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法纪等方面的教育。

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爱国情怀的力量初中生爱国主题教育教案

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爱国情怀的力量初中生爱国主题教育教案

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爱国情怀的力量初中生爱国主题教育教案从传统文化中感悟爱国情怀的力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传统文化对于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意义;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题的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爱国情怀的感悟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3.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了解传统文化对于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题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爱国情怀的感悟能力。

2.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在黑板上列举一些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如中国结、长城、敦煌莫高窟等,通过观看图片或者展示实物,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2.新课呈现(30分钟)1)了解传统文化对于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通过简单的PPT或者教学板书,介绍传统文化对于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符号,具有凝聚力和引导力,对于培养爱国情怀起到重要作用。

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题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中庸之道、仁爱之道、孝道等,并分析其中蕴含的爱国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诗词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

3.讨论与实践(4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随机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或者艺术作品,讨论其中体现的爱国主题,并逐一汇报。

2)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选择一种载体,如绘画、剪纸、书法等,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中爱国情怀的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4.总结与展示(15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实践活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对传统文化中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作品,通过欣赏和交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兴趣。

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案: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第一部分:引言中华民族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而爱国主义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教案将着重介绍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并帮助他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2. 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自豪感;3. 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4.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介绍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享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如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等;- 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中国画和书法等。

(2)爱国意识的培养- 分析爱国主义的内涵和重要性;- 通过故事、文章和电影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爱国精神;- 安排参观爱国主题的地方,如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

(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传承- 讲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孝道、尊师重道和和谐共处等;- 组织学习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和《四书五经》等;-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欣赏能力,如学习古代诗词和音乐。

2.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2)互动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他们表达对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的理解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实地参观和体验组织学生参观与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地方,如烈士陵园、博物馆和传统工艺展示中心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1. 录制学生演讲视频要求学生以爱国主题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话题,录制个人演讲视频,展示对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的理解和热爱。

爱国主义教案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爱国主义教案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爱国主义教案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爱国主义教案: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引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并引导他们积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一、目标:1.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2. 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3. 掌握并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过程:步骤一: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介绍(3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祖国的概念,强调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祖国的美丽风景、丰富历史、多元文化等。

3.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祖国的认识和看法。

步骤二:著名爱国人士的故事(4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别选取一位著名爱国人士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和整理选取的人士的生平、事迹以及其对祖国的贡献。

3. 分组展示和讨论,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步骤三:参观学习祖国的重要历史遗迹(6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参观学习,选择与本次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遗迹或纪念馆。

2. 在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对遗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了解。

3. 参观结束后,学生撰写参观总结和感想,与同伴分享交流。

步骤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30分钟)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等民族优秀文化的方面。

2. 引导学生了解并体验相关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民族舞蹈等。

3. 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展示,展示自己学习到的传统文化技艺。

三、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展示效果和讨论质量等来评价学生对祖国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对参加校外参观学习的学生进行观察和听取他们的参观总结和感想,评价其对历史遗迹的认识和理解。

四、延伸拓展:1. 学校可组织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如班级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案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

爱国主义教案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

爱国主义教案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爱国主义教案: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情感;2. 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并且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二者相结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此教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明白自己以后为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

教案细节:一、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情感导入环节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问题和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情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播放国家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

接着,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1. 你认为什么是祖国?2. 你认为祖国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3. 你的祖国是什么样的?你对祖国有什么样的情感?二、知识讲解: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代的伟大发明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为什么要传承中华文化?2. 中华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3. 你认为传承中华文化对于你个人有什么好处?三、活动设计: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古迹或博物馆,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2. 组织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传统习俗和风味。

3. 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纸、中国结等,让学生亲手制作传统工艺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演,如舞狮、京剧表演等,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四、总结反思: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情感得到了进一步认识和培养,学生也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了对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爱国主义思想。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呈现强大生命力的思想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支柱。

一、民族自豪感与忧国报国意识的统一
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凝聚而成的。

壮丽锦锈的大好河山, 孕育了华夏文明多民族国家, 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万里长城举世瞩目, 四大发明有口皆啤, 这都使中华
民族子孙后代为之自豪。

历史证明, 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是历史锻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也经常经受入侵的危难和种
种动乱的磨难。

无论在太平盛世, 还是危。

亡关头, 中华民族形成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从《周易·系辞下》的“作《易》者, 其忧患乎” , 提出“忧患”一词, 屈原“哀生民之多艰” , 曹操的“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 曹植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归” , “闲居非吾志, 甘心赴国忧” ,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厉史责任感, 成为爱国主义的
基本精神, 成为保卫、振兴祖国的强大力量。

特别到了近代, 我国由于封建制度腐朽, 经济技术落后, 世界列强入侵, 割地赔
款, 丧权辱国, 国家、民族处于危亡关头, 爱国志士心忧如焚。

与忧患意识相一致, 中华民族也十分重视和强调报国意识。

并把它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和人格是否高尚的重要试金石。

“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 也是对个人道德品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这种“报国意识”已经凝聚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 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生长点。

在中国历史上, 这种报国意识, 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而且成为保卫民族独立、捍卫民族尊严、促进国家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它鼓舞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前赴后继。

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中, 民族自豪感和忧国报国意识有机统一, 成为推动民族奋进、祖国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爱国与爱民的统一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时期, 孟子就提出“民为贵, 君为轻, 社税次之”。

他说“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尚书·五子之歌》。

讲“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封建社会的开明统治者把社樱与民众比作舟与水的关系, 认为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

得民心者, 得天下失民心者, 失天下。

得民者昌, 失民者亡。

1·三、修身做人与治国安邦的统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
就十分注重个人修身与做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大都注重修身养性。

孔子认为“自天子至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他把修身做人提到能否持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来认识。

他的学生曾子就因为能够“日三省吾身”而备受他的推崇。

孟子主张推己及人,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他认为“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居天下之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夭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他认为, “大丈夫”应该有所为, 有所不为,“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

在儒家看来, 身为家之本, 家为国之本, 故身修而后家齐, 家持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将个人的一己之身, 同整个家庭、整个国家乃至整个天下有机地统一起来。

正象唐太宗说的, “若安天下, 必须先正其身”。

也象王安石讲的, “学所以修身也, 身修则无不治矣。


在人的修身中, 儒家特别提倡人伦价值, 强调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尚书》最早提出“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教, 孟子注重人的自身修养, 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应当“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之后, 可以看出, 儒家思想有其进步性与合理性。

儒家重伦理的价值取向,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典型人格特征克己、持重、大度、富有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随着时代的前进,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都会有所变化,这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但无论如何,它总是与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在和平时期,以关切国计民生、民族和睦、国家统一、发展文化教育等事业为主。

在受到外敌入侵时,以保家卫国、反对民族压迫、维护国家民族的独立为主。

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时候,爱国主义者必然投身于反压迫、反残暴、反迫害的行列中去。

总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传统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