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
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PPT课件

9
8.计数
吞噬指数:观察200个中性粒细胞, 计算其中被吞噬的细菌总数,平均 每个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细菌数即为 吞噬指数。
200个中性粒细胞中吞噬的细菌总数
吞噬指数=
200
参考值:1.01-1.11
10
2019/11/17
.
11
6
5.推片 6.瑞氏染色 7.镜检 油镜检查:寻找中性粒细胞,如果染
色结果正确,可见细胞核 及被吞噬的细菌染成紫色, 而粒细胞的细胞浆则为淡红色。
7
8
8.计数
吞噬百分率:观察200个中性粒细 胞,计算其中吞噬有细菌的中性粒 细胞数,计算出吞噬细胞百分率。
200个中性粒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细胞数数
X100%
实验六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临床微免教研室
1
2
实验目的
1.熟悉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原理 和方法。 2.通过本实验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 免疫机制。
3
实验原理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即小吞噬细胞, 通过趋化、调理、吞入和杀菌等几个 步骤,能吞噬和消化衰老、死亡细胞 及病原微生物等异物,是机体非特异 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实验材料
1.白色葡萄球菌8h培养物 2.抗凝人血(肝素抗凝管)、瑞氏 染液、蒸馏水 3.试管、玻片、采血针、酒精棉球、 吸管、滴管、显微镜、香柏油
5
试验步骤 1.白色葡萄球菌培养物的准备 2.采血(2滴) 3.加菌液(用微量加样器取准备好的
菌液40ul加入肝素抗凝血试管内, 轻轻混匀) 4.37℃温育30min
中性粒细胞——精选推荐

中性粒细胞概述中性粒细胞占⾎液⽩细胞总数的60-70%,是⽩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种。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髓,产⽣速率⾼,每分钟约为1×107 个,但存活期短,约为2-3 天。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含有初级和次级两种颗粒,初级颗粒较⼤,即溶酶体颗粒,内含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次级(特殊)颗粒较⼩,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防御素和杀菌渗透增强蛋⽩等。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和吞噬功能,当病原体在局部引发感染时,它们可迅速穿越⾎管内⽪细胞进⼊感染部位,对侵⼊的病原体发挥吞噬杀伤和清除作⽤。
中性粒细胞表⾯具有IgG Fc 受体和补体C3b 受体,也可通过调理作⽤促进和增强其吞噬杀菌作⽤。
[2]简介中性粒细胞绝⼤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
每微升⾎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
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称为多形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时,它们很快穿过⾎管壁进⼊组织发挥作⽤,⽽且进⼊组织后不再返回⾎液中来。
在⾎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半随⾎流循环,通常作⽩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半则附着在⼩⾎管壁上。
同时,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即动员⼤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循环⾎流。
结构特点中性粒细胞为数量最多的⽩细胞。
占⽩细胞50-70%,细胞直径10-12µm。
核呈深染的弯曲杆状(马蹄铁形)或分叶状,分叶核⼀般为2~5叶,叶间有纤细的缩窄部相连,正常⼈以2~3叶者居多。
核的叶数与细胞在⾎流中停留的时间成正变。
当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量新⽣细胞从⾻髓进⼈⾎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若4~5叶枝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表明⾻髓的造⾎功能发⽣障碍。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呈浅粉红⾊,含有许多细⼩颗粒,其中浅紫⾊的为嗜天青颗粒(azurophilic granule),浅红⾊的为特殊颗粒(specific granule)。
吞噬细胞的功能

吞噬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phagocytes)是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免疫细胞,它们具备吞噬病原体、细胞碎片和其他异物的能力。
吞噬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清除病原体和垃圾物质的关键作用。
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macrophages)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它们具备一些共同的功能。
首先,吞噬细胞可以识别并吞噬病原体。
当免疫系统检测到病原体入侵时,吞噬细胞会通过表面上特殊的受体与病原体结合,并将其包围在一个囊泡内部,形成吞噬体(phagosome)。
然后,吞噬体与溶酶体(lysosome)融合,形成溶酶体-吞噬体联合体(phagolysosome),其中包含能够消化和杀死病原体的酶、蛋白质和其他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分解病原体的细胞壁、膜和核酸,从而迅速消灭病原体。
其次,吞噬细胞可以清除伤害组织和细胞产生的碎片。
当组织受到损伤或细胞死亡时,吞噬细胞会释放化学信号,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到达受伤部位。
吞噬细胞会利用其吞噬能力将死亡细胞和碎片吞噬,并将其分解并清除。
这有助于维持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并促进伤口的修复过程。
此外,吞噬细胞还可以调节和促进免疫应答。
吞噬细胞可以将病原体及其产物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免疫细胞,激活和协调免疫应答。
它们还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诱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以及抑制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等。
通过这些方式,吞噬细胞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并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控制。
综上所述,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和垃圾物质、清除组织损伤和细胞碎片以及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功能。
这些功能使吞噬细胞成为免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小吞噬实验报告

小吞噬实验报告篇一: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小吞噬试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小吞噬试验)实验目的1.熟悉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即小吞噬细胞,通过趋化、调理、吞入和杀菌等几个步骤,能吞噬和消化衰老、死亡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等异物,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片。
瑞氏染色法:取瑞氏染液数滴滴于上述血片上先染1分钟。
然后加等量蒸馏水,轻轻晃动混匀,继续染5分钟,水洗,用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结果观察油镜检查:寻找中性粒细胞,如果染色结果正确,可见细胞核及被吞噬的细菌染成紫色,而粒细胞的细胞浆则为淡红色。
中性粒细胞吞噬试验计数:1.吞噬百分率:观察100个中性粒细胞,计算其中吞噬有细菌的中性粒细胞数,计算出吞噬细胞百分率。
2.吞噬指数:观察100个中性粒细胞,计算其中被吞噬的细菌总篇二: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实验-----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实验实验概要本文介绍了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Assay of the Phagocytic Function of Phagocyte)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实验原理吞噬细胞具有对异物(细菌、绵羊红细胞、鸡红细胞等)吞噬和消化的功能,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鼠腹腔内注射硫代乙醇酸钠,可刺激巨噬细胞的聚集。
四日后小鼠腹腔内注入羊红细胞悬液,一小时后解剖收集腹腔吞嗜细胞,染色、镜检可观察对羊红细胞的吞嗜现象。
通过计算吞嗜百分比或吞噬指数可测定吞噬细胞的吞嗜功能。
主要试剂1. PBS 缓冲液2. 3%硫代乙醇酸钠3. 1%羊红细胞悬液4. 瑞氏染液5. 甲醇主要设备1. 解剖器材2. 注射器3. 尖吸管4. 橡皮吸头5. 小试管6. 载玻片实验材料ICR 小鼠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用无菌注射器吸取3%硫代乙醇酸钠3ml,注射于小鼠腹腔内。
2. 四日后,注射1%羊红细胞悬液1ml 于小鼠腹腔内。
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报告

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报告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报告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在体内发挥着各种重要的功能。
其中,中性粒细胞是一类重要的白细胞,它们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过程,探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其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1. 中性粒细胞培养液2. 细菌培养液3. 显微镜4. 培养皿5. 移液器6. 培养箱实验步骤:1. 准备中性粒细胞培养液和细菌培养液。
2. 取一块无菌培养皿,使用移液器将中性粒细胞培养液滴在培养皿中。
3. 添加适量的细菌培养液到培养皿中,使细菌均匀分布。
4. 将培养皿放入预热的培养箱中,以37摄氏度恒温培养。
5. 在各个时间点,取出培养皿,用显微镜观察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情况。
6. 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发现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非常强大。
在实验开始的几分钟内,中性粒细胞迅速聚集到细菌附近,并开始将细菌吞入细胞内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细菌被吞噬,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在实验结束时,几乎所有的细菌都被中性粒细胞吞噬。
实验分析: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是机体免疫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吞噬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中性粒细胞能够清除体内的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健康。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迅速吞噬过程,这证实了中性粒细胞在免疫防御中的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涉及到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的调控。
这些因子和分子能够引导中性粒细胞朝向病原体,并促使细胞对其进行吞噬。
在实验中,我们没有对这些调控因子进行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在中性粒细胞吞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激活可以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
而某些疾病和病理状态则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下降。
中性粒细胞功能

中性粒细胞功能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常见的白细胞,也是最重要的炎症细胞之一。
它们主要存在于骨髓和外周血液中,是机体对于感染和炎症反应的首要防御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吞噬病原微生物、释放抗菌物质、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等。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吞噬病原微生物。
当机体遭遇感染时,炎症信号将引发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和迁移。
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通过趋化因子的作用,朝着感染部位迁移。
一旦到达感染部位,中性粒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与病原微生物结合,并且利用细胞内部的溶酶体酶将其吞噬。
这个过程被称为吞噬作用,是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之一。
中性粒细胞还可以释放抗菌物质来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吞噬的病原微生物被包裹在细胞内的溶酶体中,中性粒细胞会释放溶酶体内的溶酶体酶和抗菌肽,这些物质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
溶酶体酶可以分解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和核酸,抗菌肽则可以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细胞膜和蛋白质。
通过释放这些抗菌物质,中性粒细胞可以有效地杀死和清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此外,中性粒细胞还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感染、炎症或其他病理状态会引发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和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
这些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alpha、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等,它们可以促进炎症反应的进行。
中性粒细胞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免疫反应。
例如,中性粒细胞可以与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并释放调节因子来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
这种免疫调节的作用可以对机体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产生影响。
除了上述功能外,中性粒细胞还参与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血管生成和肿瘤免疫等过程。
中性粒细胞在这些过程中通过释放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来调控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
这些功能的发挥对于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组织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中性粒细胞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包括吞噬病原微生物、释放抗菌物质、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等。
它们在维护机体健康、抵御感染和促进组织修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

2.吞噬和杀菌功能测定1)原理中性粒细胞可吞噬颗粒性物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吞噬率(phagocytic rate) 和吞噬指数(phagocytic index)可判断该细胞的吞噬功能,根据被吞噬的细菌是否着色测定杀菌率。
2)技术要点(1)显微镜检查法将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或白色念珠菌悬液混合、温育后,涂片用碱性美兰液染色。
在油镜下计数吞噬细菌和未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数。
对有吞噬作用的白细胞,应同时记录所吞噬的细菌数。
按下式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还可根据被吞噬的细菌是否着色测定杀菌率(%)。
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杀菌率(%)=(2)溶菌法将白细胞悬液与经新鲜人血清调理过的细菌(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置37℃。
每隔一定时间取定量培养物,稀释后接种固体平板培养基。
37℃培养18h后,计数生长菌落数,以了解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
杀菌率(%)=3.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能力测定1)原理中性粒细胞在杀菌过程中,能量消耗剧增,耗氧量也随之增相应增加,磷酸己糖旁路的代谢活性增强,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葡萄糖的中间代谢产物6-磷酸葡萄糖氧化脱氢转变为戊糖。
如加入硝基蓝四氮唑(nitroblue tetrazolium,NBT),可被吞噬或渗透到中性粒细胞胞浆中,接受所脱的氢,使原来呈淡黄色的NBT还原成点状或块状的蓝黑色甲月替颗粒,沉积于中性粒细胞胞浆中,称NBT阳性细胞。
NBT阳性细胞百分率可反映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2)技术要点将肝素抗凝血加入等量的NBT应用液,孵育。
取1滴推片,染色,计数NBT阳性细胞,计算NBT阳性细胞百分率。
3)方法评价此法主要用于检测02的产生能力。
正常值为40%~50%,一般以阳性细胞数超过10% 判定为NBT试验阳性。
4.化学发光测定法中性粒细胞在吞噬经调理的葡萄球菌过程中,出现呼吸爆发,产生的活性氧化代谢产物(如O2-、OH-、H2O2等)可激活化学发光剂鲁米诺(luminol)类物质,并使之产生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发光量与中性粒细胞的杀菌能力相关。
简述三种粒细胞的功能

简述三种粒细胞的功能
粒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各自发挥着关键作用: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
- 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是人体中最常见的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它们在免疫防御中起着前线战士的作用,对细菌和真菌等外来病原体具有强大的吞噬和杀伤能力。
中性粒细胞通过化学趋化性快速迁移到炎症或感染部位,释放酶类和抗菌蛋白,直接吞噬和摧毁入侵的微生物。
2.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 主要功能: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较少,但在对抗寄生虫感染(特别是蠕虫)时发挥关键作用。
它们能够释放强酸性颗粒物质,对某些寄生虫具有杀伤作用。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在过敏反应和哮喘等炎症性疾病中起到调控作用,参与过敏性炎症反应的调控和消除。
3.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
- 主要功能:嗜碱性粒细胞是最少的粒细胞类型,它们在体内含量最少,但作用不可忽视。
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当机体遭受寄生虫感染或对某些物质过敏时,它们能够迅速释放组胺和其他生物活性介质,引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反应,从而加速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同时嗜碱性粒细胞也可协助调节免疫反应的进程。
综上所述,粒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通过不同的方式共同维护人体健康,抵抗感染和调节免疫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
实验目的
1.熟悉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原理和方法。
2.通过本实验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实验原理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即小吞噬细胞,通过趋化、调理、吞入和杀菌等几个步骤,能吞噬和消化衰老、死亡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等异物,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材料
1.葡萄球菌18h孵育的斜面或肉汤培养物。
2.抗凝人血(
3.8%柠檬酸钠一滴加于无菌小试管中)、瑞氏染液、双蒸水
3.试管、玻片、采血针、酒精棉球、吸管、滴管、显微镜、香柏油
实验方法
1.取小试管一支,用滴管加入一滴3.8%柠檬酸钠溶液。
2..用酒精棉球消毒手指和采血针,从消毒部位采取2~3滴血加入试管中。
3..取一滴菌液加入小试管中,用吸管混匀。
4.置37℃水浴箱水浴15分钟,中途混匀一次。
5. 取出小试管,用吸管将试管中血液打匀后取血半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推成薄血片。
6.待血片自干后,用瑞氏染液染色。
瑞氏染色法:取瑞氏染液数滴滴于上述血片上先染1分钟。
然后加等量蒸馏水,
轻轻晃动混匀,继续染5分钟,水洗,用吸水纸吸干后镜检。
结果观察
油镜检查:寻找中性粒细胞,如果染色结果正确,可见细胞核及被吞噬的细菌染成紫色,而
粒细胞的细胞浆则为淡红色。
计数:1.吞噬百分率:观察100个中性粒细胞,计算其中吞噬有细菌的中性粒细胞数,计算出吞噬细胞百分率。
2.吞噬指数:观察100个中性粒细胞,计算其中被吞噬的细菌总数,平均每个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细菌数即为吞噬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