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11).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和重要的语文知识点。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本册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主题和重点。
其中包括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教材还安排了一些实用性强的语文知识点,如对联、古诗词的鉴赏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写作能力欠佳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和创作对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对联的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够理解和创作对联。
2.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能够准确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3.写作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写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文学作品的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2.阅读法: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法: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1《军神》优质精品公开课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1《军神》优质精品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历史人物刘伯温为主角,讲述了他智斗元兵、保护百姓的故事,展现了刘伯温的英勇智慧和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英勇智慧的将领,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和词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刘伯温的英勇智慧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中有一些生僻字和词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2.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刘伯温智斗元兵、保护百姓的故事,体会刘伯温的英勇智慧和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刘伯温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3.讲解课文: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4.情境教学: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刘伯温的英勇智慧。
5.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体会刘伯温的爱国情怀。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伯温的英勇智慧和爱国情怀。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军神》第一课时说课稿(共31页)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军神》第一课时说课稿(共31页)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的第11课,本文讲述了刘伯承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带领部队英勇抗击日军,展现出了他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和崇高的精神风貌。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将军的英雄气概,以及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内容,他们通常比较感兴趣。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历史背景和军事术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英雄人物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刘伯承将军的英雄气概,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刘伯承将军的英勇事迹,培养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刘伯承将军的英雄气概,并能够从中得到启示,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地获取信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适时地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刘伯承将军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人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讲解:针对学生标记的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刘伯承将军的英雄气概,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 军神 》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军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记叙了刘伯承将军在德国医生沃克为其治疗受伤眼睛的过程中,拒绝使用麻醉药,展现出了将军钢铁般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充满了感染力,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但在文本的分析、主旨的提炼以及情感的体验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同时,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和将军的形象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刘伯承将军的形象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适当的推理和想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伯承将军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刘伯承将军的形象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刘伯承将军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品质;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将军的形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刘伯承将军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将军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刘伯承将军的形象特点。
4.说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理解刘伯承将军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品质。
5.朗读练习: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将军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军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刘伯承将军的事迹为例,展示了他的勇敢、智慧、坚韧和爱国情怀。
课文通过讲述刘伯承将军在战争中受伤,坚持不用麻醉药进行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他的顽强意志和精神。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帮助他们理解将军的英勇和坚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对于将军的事迹和精神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深入体会将军的英勇和坚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刘伯承将军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将军的英勇和坚韧,以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1.朗读法: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同时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大意。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刘伯承将军的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军的英勇和坚韧,以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4.媒体辅助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

1.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教学重点: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统编版五下第11课教案

统编版五下第11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b. 掌握课文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
c. 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
a.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b.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b.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a.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b. 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
a.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a.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教具,向学生介绍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
2. 学习课文。
a.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
b.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学生跟读,理解课文内容。
c. 学生分组合作,互相讨论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3. 拓展延伸。
a.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更多关于课文内容的信息。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课文,拓展延伸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文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知识,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军神》》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军神》》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军神》是一篇描写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英勇的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负伤,仍然坚持战斗,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课文通过讲述这位军神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的坚强意志和精神,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军神的英勇事迹和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军神的英勇事迹,理解他的坚强意志和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军神的英勇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军神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军神的英勇事迹。
2.教学难点:感受军神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课文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军神的英勇事迹。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军神事迹的理解和感受。
4.讲解课文: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等方式,体验军神的坚强意志和精神。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军神的英勇事迹和精神。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阅读任务,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战斗中负伤•勇敢面对困难•为人民服务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写作等方面;二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团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景阳冈【说课稿】一、说教材:《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
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
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文章写人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等动作,把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显现无遗。
而武松只是“闪、躲”“闪”和“躲”的意思相近,但内涵有些不同。
“闪”是闪避,即迅速侧转身子躲避,它表现了武松动作敏捷、武艺高强。
武松在遭到老虎的突然袭击,“闪”是本能反应,说明武松动作之敏捷;“躲”是躲避,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
“躲”是有意为之。
闪和躲,同时说明了武松既有优秀的本能又有沉着冷静和勇敢无畏的性格。
文中写武松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哨棒。
作者写到哨棒的地方就有十多处,而每一处所用的动词均不一样。
这些动词,用得无一不是恰到好处。
请看:“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这些动词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当武松躲闪过了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之后,便立即转守为攻。
在文中,这部分内容又准确地运用了几个动词“揪、按、踢、提、打”,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经过一场恶斗,打死了老虎之后,武松的精力已经耗尽,他先坐在青石上歇了一会儿,随后,便“一步步挨下冈来”。
一个“挨”字,可以说比用任何一个表示“走”的意思的动词更合适不过了。
它精确地写出了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疏软、筋疲力尽的状态。
武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过一场激烈的人虎相搏后,他疲劳了,困倦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并能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同时,在阅读中积累阅读名著的方法。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认识“倚、著”等19个生字,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晌午、筛酒”等词语。
(2)指导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能简要的说一说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5)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3.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和阅读经验猜出词语的大致意思,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弄清楚;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了解人物的特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三、说学情: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这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是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之一。
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或生活当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影视节目在多次滚动播放。
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章节的阅读、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它的表达方法。
并通过片段教学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自读、自悟、自得”和“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阅读方法。
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2.说学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自主阅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发现”,引导学生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会读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激发探索,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的。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流程:1.交流小说,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交流激趣。
由欣赏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入手,引出对《水浒传》的探讨和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的创作背景、语言技巧和描写人物的笔法,初步了解《水浒传》的语言平实朴素、准确、洗练而生动,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个性;在描写人物上,粗笔浓墨,色彩绚烂,酣畅淋漓,神情面貌如见其人。
无形中拉近了欣赏与《水浒传》的距离。
(2)导入课题。
在拉近了学生与《水浒传》距离的基础上,导入课题,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景阳冈的有关信息,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阅读文本的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本课生字新词数量多,很多词语都遵照原文,未加改动,与现在的用法差距很大,因此学生理解词语难度大,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猜一猜词语的意思,在交流环节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古典名著中词语的方法。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
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也就是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感知。
这样,有助于学生能迅速进入状况,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线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总揽全文,并整理线索,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情节发展过程就有了总体上的把握,这就为下一步作进一步的细致的局部分析作了充分准备。
4.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喝酒”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语言方面的特点。
我先让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内容,并标注出人物对话,特别是着重标注武松的语言。
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中感受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
(2)武松“上冈”这一部分,作者着重从心理描写入手。
教学中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有关内容,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深入体会,并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通过体会武松心理心理活动的变化,感受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向学生渗透侧面烘托这一表现人物形象方法。
5.“打虎”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动作方面的特点。
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探讨和交流。
引导学生从“抡、劈、揪、按、踢、提、打”等词语感受武松虎虎生风,感受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感受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从武松三次“闪”感受武松的“机智”或“机敏”。
6.“下冈”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动作和心理活动方面的特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感受他的机敏;引导学生探究“挨”字,感受作者用词的巧7.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受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并在理清课文顺序的基础上继续生如感受人物形象。
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水浒传》中许许多多人物都有表现自己特点的绰号,并通过交流了解学生比较熟悉人物的绰号,感受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感受施耐庵是如何既传神又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出有争议的问题:对于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师在讲评环节对各种看法都予以肯定,目的是向学生渗透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要辩证的、发展的看待问题,评价事物。
七、说作业设计: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在阅读中检验自己掌握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巩固自己学会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人物特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景阳冈喝酒——豪放、倔强上冈——倔强、固执和无畏打虎——机智灵敏、有勇有谋下冈——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