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经营理论

合集下载

多元化经营的理论溯源和演变

多元化经营的理论溯源和演变
维普资讯
多元化经 营的理论溯源和演变
谌 利 , 海静 张
( 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 5 1 ) 12 1
【 摘 要 】 文章总结 了过去 4 年理论界和企业界对多元化经营 的 论探索和经营实践 , 0 理 提出多元化和专业化无优
劣之分 , 采取这 两种 战略都可能为企业创造超额 回报 ; 同时 , 既有创造价值 的不相关 多元化企业 , 也有破坏价值 的单一业 务企 业和相关 多元化企业。中国企 业的多元化 战略取决于具体 的经济环境 和企 业的独特 资源和能力。
1 0
5 O
不相关多元化公司 f
8 . 8
7 6
6 8
68
0 f 1 0 1 0 0 i 资料来源 :a i, / 9 2 , 7— 1 I m . 8 年 第 8 10页 t ea1 t
I1
f f f I 2 6 3 1. 3 2 2 1 0 37 0
l 9 6 3
2 46 13 5 19 6 36 5
l 9 6 8
l 95 l 86 l 87 3 6 4
l 9 7 3
19 6 l6 8 l8 7 3 98
表 3 16 9 0年 一 9 0间英国最大的 3 5家制造型企业的多元化演变 18 0 对于非 单一 业务公司 , 司层 面战略有两 大任 务 : 公 第一 , 业 、、、 16 90 l7 90 l7 95 18 90 务组合的选择 , 即多元化战略 的选择 ; 第二 , 何建立恰 当的组 如 单 一业务 公司 3 42 1 45 1 25 95 织架构 、 管理制度和资源配置体 系来价值提 升。在 中国企业 改 纵 向一体 化公 司 20 33 3 4 . 30 革、 重组 、 大 、 做 做强 的过程 中, 企业集 团应选择 什么样公 司层 主导 业务 公司 2. 35 2 60 2 16 2 47 相关 多元 化公 司 3 20 4 44 4 90 4 97 面战略 , 是借鉴通用 电器的不相关 多元化发 展模 式 、 还是 以宜 不相 关 多元 化 公司 74 【8 1 l 35 1 32 家家居 的单一业 务发 展为典 范 , 抑或是 以索尼 和迪 士尼 的相关 1o 0 . 10 0 】 0 0 10 0 多元化 为发展导 向。本文 归纳 总结 了过去 4 0年企业战 略关 于 资料来源 : m m n 8 J i i 1 4年 , 2 5 a e9 第 1 页 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 成果 , 出以 提 在美 国 , 不相关 多元 化的企业 , 由于盈利能 力低 下 , 不断 的 下观点 : 两种模式 没有优劣之 分 , 国企业 应根据具体 的经 济 中 遭到杠杆 收购的袭击 。这导致 了业务逐渐集中化的趋势 。一项 环境 、 企业 的发展 的不 同阶段及 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决定采用什 研究显 示了美 国不相关 业务 的剥离趋 势(rn,9 8 ; gat19 ) 而另一 么样的多元 化战略。 项对世界 50强企业 的研 究显示在 1 纪 8 0 9世 0年 代虽然 很多 二、 多元化 的经 验验 证 的企业进 行归核化经营 , 大量 的企业 仍然继续 采用多元化经 但 ( )去5 一 过 O年 多元 化 的 发 展 历 程 营 。 那些 归 核 化 的 企 业 是 过 去 多 元 化 过 度 的企 业 , 多 元 化 程 而 表 1 14 9 9年 ~ 9 4年世 界 5 0强公 司 的多 元 化 演 变 17 0 度 不 够 的 企 业 则 扩 大 多元 化 ( ri s 19 ) 果 是 世 界 5 0 Ma d ,9 4 结 ke 0 、 、、 I4 99 I 5 94 I5 99 IY 9 4 强企业 的总体多元化程度变 化很 小( ri s 19 ) 如果说该 Ma d ,94 。 ke 单一业 务 公司 3 41 2 28 2 15 I 48 1 44 项研究仅反 映美 国的情 况。另一项对法 国、 国和英 国国内前 德 瓠 向一 体化 公 司 1 22 1 25 1 40 1 23 1 4 2 主导业 务 公司 1 54 I 4 7 1 28 1 02 10强 的工业 企业的长期研究表 明 : 15 0 从 9 0年 ~ 9 3年 , 明 19 有 相* 多元 化公 司 2 57 3 1 6 3 86 3 3 4 44 4, 23 显 的不 相 关 多 元 化 的趋 势 ( tnt ,9 9 ( 图 1 。 Wil o 19 )见 tg n ) 不相* 多元 化公 司 47 73 87 1 87 2 07

物业管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探讨研究

物业管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探讨研究

物业管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探讨研究一、引言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增长点和业务模式。

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而言,传统的基础服务已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因此,多元化经营战略成为了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物业管理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施路径,并提出三个核心观点,同时结合两个数据统计分析来支撑论述。

二、核心观点一:多元化经营是提升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力的关键1. 理论依据:根据安索夫矩阵理论,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市场渗透和多元化经营四种方式来实现增长。

其中,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进入新业务领域、拓展市场边界的重要途径。

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而言,通过多元化经营可以打破传统服务的局限,涉足如社区商业运营、养老服务、智能安防等多个领域,从而增加收入来源,分散风险,并提升整体竞争力。

2. 实践意义:以万科物业为例,作为国内领先的物业管理企业,万科物业近年来积极布局多元化业务,不仅提供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还涉足了社区电商、房屋美颜、社区金融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使得万科物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业绩的持续增长。

据最新数据显示,万科物业的非住宅物业服务收入占比已逐年提升,成为其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3. 数据支撑:根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物业管理企业在营业收入、净利润率等关键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单一业务模式的企业。

这进一步证明了多元化经营对于提升物业管理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三、核心观点二:多元化经营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与整合能力1. 理论依据: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

通过多元化经营,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更有效地配置和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例如,企业可以将原本用于单一业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投入到更具潜力的新业务领域,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经营策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采用多元化经营来增加公司的收益和规模,以及降低风险。

本篇文章将探讨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一、多元化经营的概念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通过收购或自主开发新的产品、服务或业务范围的扩张,以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公司的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营策略。

通过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将业务风险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中,从而降低公司的整体风险。

例如,一家制药公司,可以尝试进入医疗器械或保健品业务领域,以减少因单一业务领域的风险。

二、多元化经营的理论基础多元化经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现代企业理论中的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表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通过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从不同的产业领域中获取新的资源和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

例如,电子公司可以通过收购半导体公司来拓展电子器件和芯片技术的垂直整合。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满足。

通过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通过满足不同领域的客户需求来提高整体核心竞争力。

例如,零售企业可以通过收购母婴用品企业和玩具企业来扩大市场份额。

三、多元化经营的实践多元化经营的实践必须建立在企业的战略分析、风险评估和投资价值评估的基础上。

以下是多元化经营的实践过程:1.战略分析公司必须在寻求多元化经营之前进行深入的市场和竞争对手分析。

该分析将透彻了解各个产业的销售趋势和竞争动态,并评估持续性和增长潜力。

2.风险评估企业必须识别潜在的风险和风险抵消优势。

这将有助于企业确定收购活动和公司发展战略的投资利润和可持续性。

3.投资价值评估企业必须评估各种潜在并购机会的投资价值。

该评估将考虑并购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并项目其潜在的收益和风险因素。

四、多元化经营的挑战和风险尽管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风险,但企业必须意识到多元化经营带来的潜在挑战和风险,例如:1.资源分散企业可能会面临来自不同领域的管理难题。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解析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解析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解析企业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在原有的主营业务基础上,涉足其他相关或无关领域的经营活动。

多元化经营可以帮助企业分散风险,拓展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

多元化经营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需要认真分析和评估市场情况、自身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

多元化经营是否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实践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影响多元化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

一、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因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动因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分散、资源优化配置、竞争压力缓解和发展机会拓展等方面。

多元化经营可以帮助企业分散市场风险。

当企业只依赖于单一产品或行业时,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或出现风险,企业可能会面临重大损失。

而通过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领域,降低整体风险水平。

多元化经营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不同行业或领域存在着不同的资源需求和供给,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多元化经营还可以通过不同领域的收益互补,实现整体效益的提升。

多元化经营可以缓解竞争压力。

在一个行业内,竞争可能会非常激烈,企业可能难以在市场份额上有所突破。

而通过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进军其他领域,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从而减轻原有业务的竞争压力。

多元化经营可以帮助企业拓展发展机会。

在一个行业内,市场增长可能会受到限制,企业难以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通过多元化经营,企业可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企业整体的快速增长。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有学者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因为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企业的整体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发展机会,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多元化经营可能会降低企业的绩效,因为多元化经营会导致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资源分散,难以集中精力来做好每一个领域的经营,从而影响整体绩效。

5.1.3多元化战略

5.1.3多元化战略

5.1.3多元化战略斯蒂格勒( Stigler)有一个著名的投资理论:“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篮子里。

”即通过投资多元化分散风险,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目的。

1.多元化战略的含义多元化经营也称为多样化、多角化经营,最初由产品一市场专家安索夫在20世纪50 年代提出。

多元化,包括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投资区域多元化和资本多元化。

一般而言,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中经营,向不同的行业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Gort(1962)指出,多元化指企业产品的市场异质性,即企业提供针对不同市场的多种产品就是多元化经营。

Berrv(1975)认为,多元化是企业经营涉及不同行业种类。

不难看出,早期多元化和多元化经营的定义都很设行业和市场的边界是既定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容易区分不同的行业和市场。

Pitt和Hopkins(1982)则用“业务”替代了行业,他们认为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同时参与各种不同业务。

之后,多元化战略概念多从战略角度出发,强调各个经营业务之间的关联性和协同作用。

而不是单纯从产业经济角度只考虑涉及行业或业务种类的多少。

Ramanjam和Varadarajan(1989)认为,多元化是企业通过内部专业发展或外部收购进入新的经营领域,其中经营方式会引起组织结构体系及其他管理流程变化。

此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组织结构变迁及企业集团化、跨国化发展,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内涵早已超过早期多种经营含义。

多元化被赋予新的理念:首先,多元化是一种企业成长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经营方式;其次,多元化是具有长远性、全局性、根本性的企业成长战略行为。

多元化通常与产品策略有密切关系,但不是产品的系列化。

多元化经营强调的是企业生产经营异质产品进入异质市场,或在新产业拓展新业务。

2.多元化的类型及程度多元化公司的各项业务关联程度不同,造成各个多元化公司的具体类型也不同。

图5-1所示为随多元化层次不同产生的五种类型业务关系。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方案分析与总结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方案分析与总结

(1)多元化经营(1) diversification多元化经营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安索夫于195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指出“多元化是用新的产品去开发新的市场,多元化经营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产品数量而言”。

这种定义现在看来是不准确的,因为产品高度相关的企业和产品高度不相关的企业,即使两者的产品种类数量相同但两者的多元化程度肯定是不同的。

1959年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多元化是企业在原有产品生产的前提下扩展其生产活动,开发新产品的生产。

企业最终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的增加都属于企业的多元化”。

他的理论弥补了安索夫的不足,但是却将企业一体化和多元化混为一谈。

随着多元化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多元化经营出现了以下的定义:多元化经营是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或为了进行长期的经营,通过发开具有潜力的产品,合并其他的企业,从而丰富其产业结构的经营模式,是企业为了谋求发展的一种长期战略规划。

Diversification is the earliest scholar ansoff in 1957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e pointed out that \"diversification is to develop new markets with new products, diversification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products, mainly for enterprises\". This definition is now appears to be inaccurate, because the product is highly relevant enterprises and products highly relevant, even if the two products is the same number but the degree of diversification is certainly different. Penrose in 1959 in the enterprise growth theory, put forward \"under the premise of diversification is the enterprise in the production of original products to expand its production activities, production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Enterprise final product increases, the increase of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belong to enterprise diversification. His theory mad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ansoff, but the enterprise integr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With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diversific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Diversification appeared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diversification is one of the largest business companies in order to obtain benefits or for long term business, through hair open potential products, combined with other enterprises, so as to enrich its business model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enterprise in order to seek the development of a long-term strategic planning.多元化经营可以分为:相关多元化经营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

什么叫多元化经营?

什么叫多元化经营?

什么叫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也称为多样化经营或多角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

近年来,企业多元化经营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的课题。

从目前看,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规避风险,实现资源共享,产生1+12的效果,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种认为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会造成人、财、物等资源分散,管理难度增加,效率下降。

其实,多元化作为经营战略和方式而言,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

企业运用这种战略,成败的关键在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及所具备的内部条件是否符合多元化经营的要求。

两者相符,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多元化经营战略

多元化经营战略

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又称为多角化经营战略(Strategy of Diversification),亦称多角化增长战略(diversification growth strategies)、、多样化战略或多产品战略。

多角化经营战略属于开拓发展型战略,是企业发展多品种或多种经营的长期谋划。

最早研究多角化主题的是美国学者安索夫(H. I. Ansoff) 。

他于195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多角化战略》一文中强调多角化是“用新的产品去开发新的市场”。

由他首次提出的多角化经营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的产品种类数量而言。

但是这种以产品种类多少来定义企业的多角化是不准确的,因为高度相关的多种产品经营与高度不相关的、跨产业的多种产品经营,即使企业最终产品种类的数量相同,但表现出的多角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显然后者的多角化程度更高,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更大。

彭罗斯(E. T. Penrose, 1959) 在其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定义多角化是企业在基本保留原有产品生产线的情况下,扩展其生产活动,开展若干新产品 (包括中间产品) 的生产。

并且这些新产品与原有产品在生产和营销中有很大的不同。

他认为多角化包括最终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的增加以及企业运作的基本领域数量的增加。

他的定义弥补了安索夫多角化定义中的不足,更接近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实质。

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他将企业经营的一体化与多角化混为一谈,认为一体化是企业多角化的一种形式。

鲁梅尔特(R. P.Rumelt, 1974)指出,多角化战略是通过结合有限的多角化的实力、技能或目标,与原来活动相关联的新的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战略。

多角化的实质是拓展进入新的领域,强调培植新的竞争优势和现有领域的壮大。

多角化经营,就是企业尽量增大产品大类和品种,跨行业生产经营多种多样的产品或业务,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市场范围,充分发挥企业特长,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提高经营效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udy of Diversification Management Theory多元化经营理论研究一、理论的发展脉络多元化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57年,安索夫在《多元化战略》中明确提出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内容。

安索夫以产品种类多少来定义多元化,无法区分高度相关的多种产品经营与高度不相关的跨产业的多种产品经营之间的差异。

1959年,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定义"多元化"为"多元化包括了各种最终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程度的增加,以及企业运营的生产领域数目的增加。

这最后一项对多元化的度量是最重要的。

"彭罗斯认为,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程度与其拥有的资源量相关,而成功率则与原有专长领域相关。

1962年,钱德勒发表专著《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提出了"结构跟随战略"的著名论断。

指出企业组织结构的相应调整是企业多元化成功的关键。

同时他运用历史分析法,开创了多元化战略与绩效关系研究之先河,指出除非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企业的多元化会导致绩效下降。

同年,高特《美国工业中的多元化与一体化》一书诞生,这是第一本以数量分析为基础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著作。

高特以《美国标准行业分类和代码》(SIC)中的四位数行业分类为依据,来计量企业多元化程度。

"多元化可定义为单个企业所活动的异质市场数目的增加。

生产活动的异质性如果仅仅涉及有些差异的同类产品或垂直结合方式,并不是多元化。

"高特在四年后进一步明确道:"多元化的含义是一个企业所活动的行业数目的增加"。

二、多元化研究的两个学派尽管有大量的方法、模型来测度公司的多元化,但都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的学派:基于SIC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和基于类型学的战略研究学派。

产业经济学派关注企业多元化的深度与广度,而战略学派更加关心多元化的本质。

1.产业经济学派(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派是以异质市场数量来进行多元化判别。

以需求交叉弹性作为判别独立市场的基础,如果交叉弹性高,产品易于相互替换,则属于相同市场;如果低,则产品属于分离的市场。

高特在1945年SIC分类框架的基础上测算业务数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难以说明公司各业务类别在公司总销售额中的比例,从而夸大了公司实际的多元化程度。

之后有诸多学者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基于SIC建立了多元化水平测度模型,例如,Miller的"产业中多业务公司的数量"、Carter的"公司非主导产品的资本使用"等等。

但最为著名的是贝利1979建立的"熵"值测量方法,帕勒普1985年以该方法进行了企业多元化测算。

高特开创的基于SIC研究多元化的方法的优点是易于使用,所需时间较少,而且由于SIC数据的可获得性增加了计算的可复制性,从而使该方法获得广泛认同。

但是,这种方法的一个缺陷是,诸多学者得出一些不确定甚至相互抵触的结果。

另外,SIC主要基于产品的异同点,从产品的用途进行划分,有时也基于生产工艺和原材料来进行产业分类,SIC的编制原则影响对多元化的判别。

2.战略学派在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体系中,多元化是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战略学派对多元化的研究更加注重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的角度去探讨企业应该进入的业务领域,以及通过资源和能力的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服务于战略目标的效果。

企业多元化研究的开山鼻祖安索夫就是属于战略学派的杰出代表。

上个世纪70年代,鲁迈特基于多元化分类学的研究将多元化战略学派的研究推至了顶峰,在此后至今的30多年里,多元化战略学派的研究基本都是采用鲁迈特的分类方法,在这基础上探讨多元化的范围与类型。

鲁迈特的方法运用起来较为耗时,而且,由于该方法对定性判断的依赖程度未得以证明,理论界普遍担心方法的可靠性。

然而,诸多学者运用鲁迈特的方法在绩效判断方面能得出较为一致的看法。

三、多元化的测度1.多元化水平对于企业多元化水平的度量,传统方法是通过度量企业经营的产品数量来实现。

1974年,鲁迈特提出专业化比率来衡量企业的多元化水平,但这一指标只考虑了企业最大业务销售在总销售中的比重,没有考虑其他多元化业务对企业多元化水平的影响。

1975年,贝利修订"赫芬达尔多元化指数"。

1979年贝利提出"Jacquemin-Berry 熵值测算法"。

1985年,帕勒普使用此法进行了多元化水平的测算。

帕勒普研究证明,采用熵的方法计算的多元化指数的下限为零(即单一业务的企业),没有上限。

当指数大于3时,企业已经处于相当高的多元化水平。

帕勒普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资料充分时十分有效,但任何资料的缺陷都将使这种方法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2.多元化的分类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者并不区分不同类型的多元化,但从战略管理角度研究多元化经营的学者则对多元化作了进一步分类。

1970年,赖利在《分部制与多元化》一书中,提出以一个企业的某一类产品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大小,即专业化率来测量该企业的多元化程度。

1974年,鲁迈特提出了相关率,即企业最大一组相关业务的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

同时,将赖利的"产品"改为"业务"的概念。

1988年,卡彭等人根据市场专业化程度对多元化企业进行重新分类。

分类指标采用了专业化比率(SR)、市场分类比率(CR,指企业中最大市场类别占企业销售收入中总额的比重,其中市场划分成消费品市场和产业市场)、产品比率(PR,指企业最大产品组的收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总额中的比重)。

根据这种分类,卡彭等人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的绩效,弥补了鲁迈特分类忽视市场因素的缺陷。

但是,对于市场的区分过于粗略,只将市场分为消费品市场和工业品市场,而且有些业务很难界定是属于哪类市场。

四、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1.多元化与绩效的研究历程关于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西方学者也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论两个方面展开的。

高特分析了1947~1954年美国111家大公司,结果显示:(1)大企业更加倾向于多元化;(2)多元化与公司成长属于互惠关系,但不总是正相关;(3)对于111家公司,1947~1954年的利润率同多元化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

以后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产业组织理论方面的研究证明多元化与企业的获利性存在相关性,但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种结论。

帕勒普认为,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区分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

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弥补了这种不足。

鲁迈特从战略管理方面对多元化经营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它抛弃了产业组织研究中单一维度地从产品数量衡量企业多元化水平的方法,采用分类度量多元化。

鲁迈特对246家大企业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指出经济绩效与企业多元化战略有关,实施相关多元化的企业从概率上来看,绩效超过其他企业。

其后,诸多学者基于分类度量都证实了这一结果。

在七八十年代,欧洲、日本的学者也根据类似的分类分别研究了本国多元化企业的绩效,得出了相类似的结果。

这其中有英国的钱农在1973年出版的《英国企业的战略与结构》;欧洲戴斯和赛海泽在1976年出版的《欧洲企业的兴起:法国和德国工业的战略与结构》;日本吉原英树等人1981年的《日本企业的多元化战略》;1984年小野广丰发表的《日本企业的战略与结构》等著作,都探讨了多元化与企业的绩效关系问题。

1985年,帕勒普吸取了多元化战略学派的研究成果,利用熵值度量企业多元化水平,并对多元化与绩效在时间上的变化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企业利润率与多元化水平高低之间并没有太大的相互之间的不同,在企业利润率与相关和不相关多元化之间也没有太大的差异;(2)从时间上看,相关多元化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大大高于不相关多元化企业;(3)对于那些继续实施相关多元化的企业,很高的利润增长率似乎都转化成很高的利润水平。

1988年,卡彭等人对112家样本大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因素对于企业经营的绩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市场相关度大的多元化企业(即主导单类市场型企业)比相关度小的多元化企业(即主导两类市场型企业)有更好的绩效。

2.企业绩效引发的思索在学者们关注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同时,对多元化的反思也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

以1982年汤姆·彼得斯、沃特曼的《追求卓越》为代表,指出:凡是向多种领域扩展同时又紧靠老本行的企业,绩效总是最好;其次是向相关领域扩展的企业;经营五花八门行业的公司是最不成功的。

在20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先后在《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等书中探讨了多元化。

波特提出搞好多元化的几个要旨:选择本国最有吸引力的行业;尽量从本领域延伸;坚持内部发展或小型兼并。

1990年,霍斯基森和希特研究表明,相关或主导型多元化绩效较好,而不相关多元化效益较差。

公司进入新的相关业务领域之所以运行较好,是因为新业务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资源联系紧密。

马凯兹在1990年《多元化、归核化与经济绩效》中首先提出并使用了"归核化"的概念。

马凯兹对219家美国大企业的多元化与绩效之间关系进行研究,通过边际分析指出,企业的最优多元化经营水平是企业多元化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之处,企业只有达到其最优的多元化经营水平,才能取得最好的经营绩效。

五、相关度的研究学者们通过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相关多元化或基于核心能力进入新业务领域的绩效普遍好于不相关的多元化经营。

如何评价业务之间的相关性或如何才算基于核心能力,为此,学者们开始关心多元化公司内各业务之间相关度的问题。

从鲁迈特的相关率概念开始,业务之间的相关度成为迄今为止学者们仍然争论不休的话题。

鲁迈特提出了从生产、技术、市场三个方面衡量业务之间的相关度,但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探讨。

鲁迈特的分类方法也由于在相关度因素判别方面存在较大的主观性而产生不少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研究多元化与绩效关系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对相关度更为科学计算方法的需求,使得许多学者在现有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各自的研究。

研究方法都试图在衡量企业潜在的资产或者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计算方法。

相关度范围已经超越了产品的领域,涵盖了营销、销售、分销及研发活动。

六、结论(1)理论界对多元化的普遍关注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基本是从公司战略的角度以企业成长和市场开拓为出发点研究多元化。

(2)多元化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学派:企业战略学派和产业组织学派。

前者重点研究多元化的本质,即为什么要多元化、如何多元化等;后者关注多元化的程度,即企业不同的业务种类及其对总销售额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