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 上学期试 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汇总5篇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汇总5篇

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汇总5篇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汇总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湘教版高二地理教案人类认识的宇宙[导入新课]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宇宙是个什么“模样”呢有人做了这样的比喻:太空像汪洋大海,天体像相距很远的小岛,天体系统如同群岛。

我们的地球所处的环境怎么样呢[讲授新课]二、宇宙中的地球(板书)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书)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图,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教师可根据以下资料把九大行星给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

(1)宠爱的小个子——水星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个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

我国古人称它辰星,国际名“墨丘民”,是罗马神话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个固体行星,自转一周(一天)58.6天,公转一周(一年)约88天,体积、质量均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用望远镜看水星,像一个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实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没有。

(2)美丽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国际名为“维纳斯”。

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

金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

西方国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阳神阿波罗的先驱和使者,又说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俄共向金星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

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美国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

根据观测资料,科学家们认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380℃),那里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磁场,至今没有发现有生命的痕迹。

陕西省高二地理上学期《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3

陕西省高二地理上学期《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3
(1)简述历史上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当堂检测
备注
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
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B.印度河流域
①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②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③领海范围为a——12海里④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作业布置
备注
资料第二节
教(学)后反思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④‗‗‗‗‗‗‗‗‗‗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⑤‗‗‗‗‗‗‗‗‗‗、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盆地。
C.尼罗河下游D.刚果河流域
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A.采集和狩猎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
4.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高中地理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教案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构造地貌的形成

【高中地理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教案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构造地貌的形成

【教学课题】 2.2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时间: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认识常见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例,认识板块运动对全球尺度地表形态的影响。

3、以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为例,认识构造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常见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山地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特征及判别方法,地形倒置的成因及断层的形成【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

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

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000米。

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讲授新课】一、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倾斜弯曲,有的断裂错开。

这些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一)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成因:内力挤压正常褶皱(形成初期的褶皱)①从形态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

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②从新老关系看: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③从地貌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3、地形倒置(外力充分侵蚀后)成因:外力作用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②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4.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背斜①石油天然气: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②隧道: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③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

向斜①地下水:底部低凹,易汇集地下水,承受静水压力。

②探矿: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煤、铁等保留较好。

地理高二教案优秀15篇

地理高二教案优秀15篇

地理高二教案优秀15篇高二上学期地理教学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高二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内容与选修教学内的学习,学习任务重。

而必修三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

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任务分析新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地理3,必修1和必修2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学习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

因此,从必修1、必修2到必修3,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在面上拓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更有利。

必修3的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其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对这一核心内容的表述是“以??为例,分析??,了解??”,各个版本的教材也都是采用具体的案例来呈现这部分内容的,可以看出必修3的教学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抓住必修教学的核心在于借助精选的案例,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剖案例,最终要能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3教学的核心,在实施教学实践时,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的细节,而应关注案例的分析过程和规律、方法的提取,要确定学生是否掌握了方法,可以通过同类的案例进行验证,以进一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教学任务执行方法1、规范集体备课程序重视团队协作,依靠团体力量,发挥集体优势,集中集体智慧,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成功经验,这要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和行动。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5篇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5篇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5篇高二地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帮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优秀教案(5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篇1一、地形、地势区分与联系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1、简洁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3、描述其次步地形的分布状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二、地形概况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思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进展有什么影响?有利影响(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潮湿气流深化内地(2)打算了我国很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殊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阔。

思索: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进展有什么影响?(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进展多种经营(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峻(3)、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减弱作用,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以南:最冷月高于0°C__热带降水大于800mm(4)、很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要求同学把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归线、300N、400N、500N经过的地形单元三、主要地貌类型(一)纵横交叉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1.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列:昆仑山脉----秦岭南列:南岭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台湾山脉3.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等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祁连山等5.孤形走向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等(二)四大高原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思索: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思索: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三大平原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思索: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难(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力量提升训练高二地理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高二地理教案11篇

高二地理教案11篇

高二地理教案11篇高二地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把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进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学问与原理进展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进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

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学问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高二地理教案篇2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课时摆设:4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区域差异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2.阐发区域差异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力法、案例阐发法、图示法等教学历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外表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根底上,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清晰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差异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的总称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全都,如潮湿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差异。

(2)具有肯定的面积、外形和界限。

①有的区域的界限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界限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局部,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晰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局部,又可区分清晰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区分清晰:由于目的差异,所用的指标和方法差异,人们区分清晰出的区域类型也差异。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二地理教案万能模板范文

高二地理教案万能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掌握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征。

(3)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地理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

2. 中国主要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1. 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2. 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基本地理位置。

2. 提问:我国位于哪个半球?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来看,我国的位置特点是什么?二、新课讲授1. 讲解我国地理位置:(1)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3)从经度位置看,我国东西跨经度约60°,东西时差较大。

2. 讲解我国地形地貌:(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

(2)山地和高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平原、盆地和丘陵约占40%。

3. 讲解我国气候特点:(1)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南北差异大,东西差异小。

(2)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1)我国地理区域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地理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2页。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每小题1.5分,共48分)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1~6题。

1.图示区域
A.丘陵地形为主B.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C.平原地形为主D.地势成三级阶梯
2. 图中河流流向是
A. 东北流向西南
B. 自东向西
C. 西北流向东南
D. 自南向北
3.图中铜矿产地到丁村的直线距离约为
A.0.7千米B.1.8千米C.2.6千米D.3.8千米
4.图中①地可见的居民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图中陡崖相对高度是
A .
46米 B .53米 C .158米 D .350米 6.图示区域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A .549米
B .395米
C .488米
D .632米
在中国的民间习俗中,人们习惯从冬至(12月22日前后)起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个“九”。

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第二个九天叫做“二九”,以此类推。

我国某区域的“九九歌”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据此完成7~9题。

7.判断“数九”中天气最冷的是
A .一九二九
B .三九四九
C .五九六九
D .七九八九 8. “七九河开”所指的该区域自然地理现象是
A. 河冰解冻
B. 河流溃堤
C. 河水暴涨
D. 河流结冰 9.下列四个地区的特征与“九九歌”描述相符合的是
A .珠江下游
B .长江中下游
C .黄河下游
D .松花江下游 右图为我国甲、乙、丙、丁四个省区有关特征图,图中①、②、③、④箭头分别代表四省区间物能流方向。

读图完成10~11题。

10.甲、乙、丙、丁四省区分别是
A .沪、粤、桂、新
B .新、桂、粤、沪
C .粤、沪、新、桂
D .桂、新、粤、沪
11.图中①、②、③、④箭头中,代表西电东送的应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为多年平均情况下三月上旬我国某种农作物物候现象的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14题。

12. 导致该农作物物
候现象在乌鲁木
甲 乙 丙 丁 人均GDP (元/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① ② ③

齐附近比在a地迟主要原因是
A.地形崎岖B.年降水量少C.土壤贫瘠D.热量不足13.影响该农作物物候现象在b地比在a地迟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光照D.海拔
14.该农作物为
A.小麦B.甘蔗C.水稻D.棉花
我国某贫困乡镇的产业结构畸形,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种植业。

下图是该乡镇2003~2012年的年降水量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15~17题。

15.该贫困乡镇最可能位于
A.南岭地区B.武夷山区C.祁连山脉D.长白山脉
16.该贫困乡镇发展种植业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水土流失C.水体污染D.大气污染
17.要脱贫致富,该乡镇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道路是
A.垦荒扩地B.退耕还牧C.退耕还林D.稻鱼立体养殖
下表为甘肃、内蒙古、吉林三省2015年底发电装机(单位:万千瓦)的主要组成状况。

据此完成18~21题。

省区装机总量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
甘肃4188 1661 696 1247 581
内蒙古10391 7260 237 2425 469
吉林2611.47 1783.44 377.23 444.38 6.7 注: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

18. 与内蒙古和吉林两省相比,甘肃水电装机大是因为其
A. 年降水量多
B. 河流落差大
C. 流经河流多
D. 河流流量大
19. 与甘肃和内蒙古两省相比,影响吉林省光伏发电装机量的主要因素是
A. 科技水平
B. 国家政策
C. 天气与气候
D. 地形地势
20.与甘肃和内蒙古两省相比,吉林省总装机量少是因为其
A.经济水平低B.市场需求少C.能源资源缺乏D.地处边疆21.光伏发电
①改善大气质量②减少电能消耗③增加用电费用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某中学生考察团从成都坐火车到考察“一带一路”的雪山、沙漠和民族风情。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局部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22~24题。

22.考察团坐火车到该地需经过的铁路干线是
A.成昆线B.包兰线
C.京广线D.陇海线
23.图中河流
A.雨水补给为主
B.结冰期短
C.径流量年际变化大
D.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4.当地沙漠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常年副高控制B.距海远
C.山脉的背风坡D.盆地地形
下表是我国东部地区四地的气候资料,据表回答25~27题。

地区甲乙丙丁年平均气温℃8.1 23.5 2.6 18.3
≥10℃积温℃3900 8200 2800 6500
年降水量621 1980 538 1350
25. 四地中农作物一年一熟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6. 表中甲地的植被类型和农作物是
A. 热带雨林,甘蔗
B. 落叶阔叶林,棉花
C. 针叶林,甜菜
D.常绿阔叶林,水稻
27. 与丙地河流水文特征比较,乙地河流
A. 水位变化小
B. 冰期长
C. 径流总量小
D. 汛期长
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

扩张性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在其原地区仍然属于成长性产业,主要为了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而进行的空间的主动移动。

据此完成28~29题。

28.属于珠三角洲地区扩张性转移的产业是
A.电子装配业B.服装鞋帽业C.节能环保业D.生物制药业29.最可能大规模承接珠三角洲衰退性产业转移的省(市、区)是
A.京B.沪C.藏D.川
栅格模式是储存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主要方式之一。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不同地理图层的栅格图”。

据此回完成30~32题。

30. 栅格模式图主要存在于下列哪种技术手段
A.RS B. GPS C. GIS D. 数字地球
31. 图中EⅤ区域最可能是
A.丘陵B.耕地C.海域D.沙漠
32. 图中城市拟规划修建大型山水生态公园,最适宜的区域是
A.BⅠB.CⅡC.DⅣD.E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33.(20分)下图为吉林省农业区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吉林省水稻分布特征,并分析其气候成因。

(8分)
(2)相比台湾省,说明气候条件对吉林省水稻种植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8分)(3)该省西北部地处农牧交错地带,说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4分)
34.(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三角经济圈”(如图)是以重庆、成都和西安三大都市为核心,将渝、川、陕三个省市联合起来的西部地区大经济实体。

西三角和长三角同属长江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互补性强,双方加强经济合作效益凸显。

(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6分)
(2)简述该区域能源开发的优势自然条件。

(6分)
(3)分析西三角和长三角间相互合作给西三角带来的积极影响。

(8分)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在全国生态格局中有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改善湖区的环境,江西省政府提出,在鄱阳湖与长江之间修建大坝(如图)。

下表为“鄱阳湖流域环境资料”。

(1)依据资料,为鄱阳湖流域生态修复提出合理化建议。

(6分)
(2)从地理角度请你说说江西省政府提出在鄱阳湖与长江之间修建大坝的理由。

(6分)
鄱阳湖流域统计数据统计时间(年)
水域面积变化(常水位)5160-3500 (km2)1954-2011
累计围垦面积1467 km21954-1958
滨湖水土流失面积35万公顷2010
湖床增高速度 2.3mm/年1950-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