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著名音乐家汇编

合集下载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学科考点-隋唐与五代时期的音乐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学科考点-隋唐与五代时期的音乐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音乐学科考点-隋唐与五代时期的音乐最新上海教师资格证、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面试报名时间:12月13至16日。

面试时间为2017年1月7-8日。

上海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上海教师资格培训供考生选择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上海教师考试咨询一对一解答。

根据教师资格考试音乐学科科目三的学科考试特点,往往考查的是中国音乐史部分的内容,因此,考生应按照中国音乐史的主线进行复习,以下是第一部分摘抄的部分要点,希望同学们能根据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让自己科目三的理论部分能复习的扎扎实实。

中唐时期,出现了以传统音乐为主体,融合各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而成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大型歌舞音乐——大曲。

隋唐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是宫廷歌舞音乐和民间曲子以及文人诗歌得到了高度发展,社会音乐活动频繁,举国上下崇尚音乐蔚然成风。

曲子是隋唐以来流传甚广的一种民间音乐,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流传较广的曲子有《五更传》、《长相思》、《杨柳枝》、《竹枝歌》、《渔歌调》等。

诗歌兴于周。

《阳关三叠》是唐代的的一首诗歌,诗人王维写词。

宫廷燕乐,周代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为燕乐。

七部乐:隋朝初期,燕乐以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天竺伎、文康伎、高丽伎为主名为七部乐。

九部乐:隋炀帝将国伎和文康伎改为西凉伎和礼毕伎,把疏勒伎和康国伎与七部乐并列,称为九部乐,它们是:清商伎、西凉伎、礼毕伎、疏勒伎、康国伎、龟兹伎、安国伎、天竺伎、高立伎。

十部乐:唐贞观十年,取消了礼毕,增设了高昌乐和燕乐,称为十部乐。

流传至今的清商乐《昭君》、《白紵》、《乌夜啼》、《泛龙舟》。

燕乐是以传统音乐为主,吸收了西凉、龟兹、等少数民族音乐因素而创作的一种新的大型歌舞音乐。

如张文收创作的《景云河清歌》,燕乐所用的音阶是宫、商、角、变、徴、羽、闰。

贞观时宫里的演奏形式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新创作的一种大型歌舞曲,叫大曲或者法曲。

唐代的音乐机构大致可分为大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

中国古代著名音乐家

中国古代著名音乐家

中国古代著名音乐家先秦著名音乐家师延:相传为商纣王时期的乐师。

曾为纣王作靡靡之乐。

周武王伐纣时,师延东逃,投濮水而死。

师涓:春秋卫灵公时期的宫廷乐师。

《韩非子。

十过》记述师涓随卫灵公赴晋事,途中住宿在濮水之上,灵公夜半闻鼓新声者,以为鬼神,就命师涓记录下来。

至晋国以后,师涓为晋平公援琴演奏此曲,曲未终了,被晋国乐师师旷打断,说是商纣王的靡靡之音,并说“闻此声者必削”,因此不可弹奏。

师襄:春秋时期的乐官。

清代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四》认为同名者有两人。

其一,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

《韩诗外传》[五]、《史记。

孔子世家》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其二。

鲁国乐官,称击磬襄。

见于《论语。

微子》。

但王肃《孔子家语》则以为师襄就是击磬襄。

州鸠: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时的乐官。

称泠州鸠霍伶州鸠。

伶[泠]为职官称呼。

周景王因将铸无射钟,曾向州鸠请教乐、律。

《国语》中详细记载了州鸠的回答,使历史文献中论述乐、律问题的名篇。

其中所载十二律名称以及七律的解释,是这方面最早的史料。

苌弘:生卒?-----公元前492年。

又称苌叔。

周景王姬贵、周敬王姬匄时[公元前544---前476]的大夫。

传说孔子曾经向他问乐,作有《苌弘》十五篇,今佚。

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生卒:公元前551---前479年。

儒家创始人。

祖先是没落贵族,他幼年孤贫,成为平民出身的士。

后做过管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54岁时做过三个月鲁国管刑法的大司寇。

其后周游列国十余年,未得禄位,回鲁国专心从事文化教育,开我国私人讲学之先河。

言行主要见于《论语》;事迹主要见于《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也是一位音乐家,热爱并精通传统音乐,用音乐作为教育课程六艺之一。

他曾从师襄学琴,又相传他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还能鼓瑟、吹笙、击磬,喜唱歌,“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他推崇夏、商、周的古乐,35岁时在齐闻《韶》,“学之,三月(日)不知肉味”。

4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隋、唐、五代时期

4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隋、唐、五代时期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第一节;概述:隋王朝自建立到灭亡只有37年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然而,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自此以后,国家的统一成为我国中、后期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潮流,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步入极其辉煌的阶段。

隋朝统治者创立“教坊”机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造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民间散乐百戏的发展也受到高度重视。

这些开放性的文化政策,不论统治者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我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显然是不容低估的。

唐袭隋制。

大唐帝国统治的近300年中,尤其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627-649)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713-741)的100多年问,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宣宗《吊自居易》),“《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白居易《杨柳枝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等等,乃是唐代音乐高度发展与普及的盛况在诗歌中的生动反映。

唐朝国都长安是世界文化名城,西凉、龟兹、天竺、高丽、扶南、中亚及国内各民族的歌舞荟集于此(图4-1)。

唐代宫廷音乐的规模与水平也是其他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

唐代交通四通八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联结亚、欧两洲。

因此,在国内外各民族音乐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风格的唐朝音乐,即使与欧洲拜占廷帝国、阿拉伯诸国相比也当之无愧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对亚洲东部国家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音乐家音乐艺术的杰出代表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音乐家音乐艺术的杰出代表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音乐家音乐艺术的杰出代表中国历史悠久,音乐艺术也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

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音乐家,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奉献,成就了中国音乐的辉煌。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音乐家,他们是中国音乐艺术的杰出代表。

1. 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公元625年-公元680年)是唐朝皇室成员,也是唐代著名音乐家。

她是唐玄宗的女儿,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

文成公主擅长演奏琵琶和箜篌,她在宫廷中多次表演,被誉为琵琶箜篌的“仙女”。

2. 董建华董建华(1895年-1951年)是中国近代音乐家,也是中国西洋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他精通欧洲古典音乐,并将其融入中国音乐创作中。

董建华提倡音乐现代化的思想,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冼星海冼星海(1900年-1941年)是中国早期的男高音歌唱家和指挥家。

他的歌声激情四溢,富有感染力,被誉为“东方卡拉雅”和“中国四大男高音”之一。

冼星海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支合唱团,为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4. 陆春龄陆春龄(1919年-1991年)是中国著名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是中国交响乐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对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陆春龄的指挥风格独特而充满激情,为中国音乐界树立了崭新的标杆。

5. 冯增湘冯增湘(1923年-1989年)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擅长创作现代中国音乐,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音乐语言相结合,开创了中国作曲家的新风格。

冯增湘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李谷一李谷一(1929年-2013年)是中国杰出的打击乐演奏家和教育家。

他在打击乐演奏技巧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打击乐教育。

李谷一为中国打击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国乐坛的传奇人物。

7. 阿炳阿炳(1893年-1961年)是中国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也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的重要人物。

他以高超的琴技和独特的创作风格闻名,被誉为现代古琴艺术的奠基人。

隋唐五代音乐 课件

隋唐五代音乐 课件

乐工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艺天才,李彭年善舞, 李龟年、李鹤年则善歌,李龟年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 曲等。
唐代音乐发展的原因
一. 唐代的政治经济达到顶峰时期,带动了舞蹈音乐艺术的发展。
二. 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给了舞蹈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三. 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来文化。唐代乐舞继承隋制,又受到少 数民族以及国外民间乐舞的影响,规模宏大,种类繁多。出现了民族融合后带 来的文化交流的大环境。 四. 统治者的支持。在宫廷设置各种乐舞机构, 诸如教坊、梨园、太常寺等。统治者除调集大 批民间艺人充实宫廷乐舞机构外,每年还要调 集各地的歌舞百戏进京演出。其中唐玄宗酷爱 音乐,对音乐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隋 唐 音 乐 史
一、隋唐音乐机构

政府管辖

宫廷管辖
太常寺——唐代掌管礼 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由太常卿主管
教坊——宫廷中训练、培 养乐工,传习、管理宫 廷音乐的机构 梨园——唐玄宗在内廷设 立的音乐、歌舞机构, 以教习法曲为主。因设 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 名。
敦煌唐壁画露台图
二、宫廷
音乐
1.宫廷燕乐——隋、唐至宋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 2多部乐——隋炀帝按照宫廷乐队所演奏音乐的不同来源分成 若干部。虽形成于隋唐,但其中大多产生于南北朝,是当时 大规模文化交流的产物。
立牛葫芦笙
牛角筚篥
羯鼓
我 国 最 早 的 拉 弦 乐 器
轧筝似筝但较小,约有七
弦。定弦为bB调。一般是一 弓一音。奏时值长的音符时, 双手震颤,发出颤音效果。 轧琴音色柔细动听,可使整 个伴奏乐队的音响谐和丰满。
轧 筝

奚琴是现今胡琴前身。两
者都用竹片擦弦发音。

隋唐五代时期著名音乐家汇编

隋唐五代时期著名音乐家汇编
想家
许和子
许和子,又名许合子,原是吉州永新县(今江西吉安永 新县)的民间歌手,其家世代都是乐工。开元末年被选 入宫廷,入教坊宜春院为内人,后改名“永新”。 她不 仅年轻貌美,而且声音甜润,善于表达歌曲的思想和意 境,还能变古调为新声,可以和历史上的著名歌手韩娥、 李延年齐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歌唱家。 天宝十四年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许和子逃出长安,颠沛流离。后 流落风尘,郁郁老死。史书上说她“美而慧,善辞歌, 变新声”,当时人认为“韩娥、李延年殁后千余载旷无 其人,至永新始继”,她的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喉啭一声,响传九陌”。唐玄宗曾叫李谟吹笛,为永 新伴奏,结果是歌唱完笛亦裂;这还不算,就连乐队也 压不过她的声音。 许和子的音色极富感染力,一次玄宗在勤政楼宴待百官, 观者数千,喧哗聚音,无法听百戏之音,玄宗恼怒欲罢 宴,还是高力士献策让永新高歌一曲,全场立即寂然。
师,始知实为庄严寺僧段善本之化妆。又继述段本收康昆仑为徒的
条件。 (5张隐耸:阮咸,大中(公元847-860年)初,有待诏张隐耸者, 其妙绝伦,蜀郡亦多能者。---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
地字号阮,亡宋之故物,天地玄黄,此四阮为绝宝也。泰和间秘于
禁中,待诏孙安仁之姊以琴阮得入侍,上以此阮赐之。安仁屡求之, 其姊以阮见寄。旧制,宫掖中侍人不许与亲戚通耗。安仁冒法得之, 其好事有如此者。---元 耶律楚材 《湛然居士文集卷十*谢西方器之
赠阮杖并序》
8
乐器演奏家
筝方面的主要演奏家有:
· 元和至太和中的李青青,龙佐 · 大中以来的常述本,史从,李从周
筚篥方面的主要演奏家有: 李龟年,张野狐,尉迟青,王麻奴,黄日 迁,刘楚才,尚陆之,史敬约等。 羯鼓方面的主要演奏家有:汝南王李琎, 宋王府瑾,李花奴,李龟年,王文举。 方响方面的主要演奏家有:郭道源,吴缤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2)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2)

教坊和梨园则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
‚武德后,臵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二年,改曰‘云韶府’ , 以中官为使。开元二年,又臵内教坊于蓬莱宫侧 … … ” 唐代 教坊已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宫廷中教习、管 理音乐的场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职务。唐代教坊集 中了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唐玄宗时,教坊已有五处。唐代 扩大教坊的结果,使宫廷音乐的发展具备了极为优越的条件;从 而满足了统治阶级的声色之娱,客观上促进了唐代宫廷燕乐的高 度发展。
唐代太常寺,规模更为庞大。‚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
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唐朝全国人口最盛时约 5000 万人,太常寺乐工占到全国人口千分之几,尚未包括社会上各种音乐伎人 在内,这样的惊人比例在封建社会是空前的.唐朝太常寺下面,隶属了‚大乐署‛ 和‚鼓吹署‛两个机构。大乐署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管理制度相当 严格。‚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十年大校, 未成,则十五年而校,以番上下。‛ 学习音乐标准极高,‚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 奉者为业成。‛ 大乐署的乐工即有 11447 人,它是太常寺所属的主体机构。鼓 吹署则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乃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所谓卤簿,即古 代皇帝、皇后、太子,亲王等外出时在其前后的仪仗队,其规模也在数百人至千 余人不等,它们都属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系统。
梨园因设于禁苑附近之梨园而得名。‚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
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 梨园 弟子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的,有三百人之多,由唐玄宗亲自组织排 练,‚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 由 是观之,梨园可能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它与教坊的区别 在于,教坊专习歌舞,搊弹家处于从属的地位,均由女性入选;梨 园则以‚丝竹之戏‛的器乐演奏为主,多由男性担任。唐代教坊的 扩展和梨园的建立均在开元二年( 714 年),正值唐玄宗即位之初 的‚开元盛世 ‛ ,也是唐代宫廷燕乐的黄金时代。天宝末年的安史 之乱使唐代燕乐由盛而衰,梨园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779 年) 宣告解散。从此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再也没有出现过唐代那样高质 量的音乐机构了。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1)
公元10世纪初我国北方先后建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先后出现吴越吴前蜀楚南汉闽后蜀辽南唐北汉等十个国家史称?五代十国?但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面貌一旦形成不会由于政治经济的衰落而立即消失殆尽仍然会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延续而且以新的形式发展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1—960)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第二节 宫廷燕乐——多部伎


伎,即西凉(伎)乐,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音乐。
南北朝时,此地先后建立后凉、西凉、北凉政权,位于中西交通枢纽,音乐 特点是‚变龟兹声为之‛,是汉族乐舞与龟兹乐舞相结合的产物。

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相和歌”,晋魏 “清商三调”,南北朝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
唐朝统治者提倡音乐,形成了喜爱音乐的社会风气;
音乐机构对培养高水平的宫廷燕乐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贵族文人偏爱歌舞,歌舞音乐的社会需求量使得歌舞伎人大量涌现; ‚曲子‛促进了歌唱艺术的发展和 ‚变文‛开始盛行促进了说唱形式的兴起。
宫廷燕乐和民间俗乐是唐代音乐的两大潮流,在社会上层与下层遥
相辉映,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
第一节 概述[1]

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 的分裂割据局面。自此,国家的统一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潮流, 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辉煌阶段。开放性的文化政策,在客观上使中国封 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其历史意义
不容低估.
隋朝统治者创立‚教坊‛机构; 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音乐文化成果,建立了‚七部乐‛、‚九 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 础上; 民间散乐百戏的发展也受到高度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乐器演奏家
琵琶 (2)裴神符:琵琶最早被称之为“批把”,源于西域。它从西域传 人中原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它丰富的 表现力,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演奏技巧上的卓绝完美却有 西域疏勒(今新疆喀什)音乐家裴神符(又名裴洛儿)的功劳。唐贞观年 间,有—次太宗令众琵琶乐师在宫中献技。乐师们都是横抱琵琶, 用木制或铁制的拨子弹奏,与演奏古瑟的方法相似。而且奏的大多 是恬淡婉转、柔弱无力的宫廷雅乐。轮到年轻乐师裴神符演奏时, 他用与众不同的技法表演了自己创作的乐曲《火风》 一曲奏罢,众乐师大惊,并为之倾倒,唐太宗也连声叫绝,封裴神 符为“太常乐工”。《火风》也被誉为一绝,在唐代曾长期流行。 直到两百年后,诗人元稹还高度赞扬裴神符:“《火风》声沉多咽 绝”。裴神符在音乐上的贡献,特别是在琵琶演奏上的革新和突破, 载入了中国音乐史册,成为传统的演奏方式。
师,始知实为庄严寺僧段善本之化妆。又继述段本收康昆仑为徒的
条件。 (5张隐耸:阮咸,大中(公元847-860年)初,有待诏张隐耸者, 其妙绝伦,蜀郡亦多能者。---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
地字号阮,亡宋之故物,天地玄黄,此四阮为绝宝也。泰和间秘于
禁中,待诏孙安仁之姊以琴阮得入侍,上以此阮赐之。安仁屡求之, 其姊以阮见寄。旧制,宫掖中侍人不许与亲戚通耗。安仁冒法得之, 其好事有如此者。---元 耶律楚材 《湛然居士文集卷十*谢西方器之
11
音乐理论家

万宝常是隋朝的著名乐工,其父万大通原在南朝梁国谋职,梁亡时
随名将王琳北上投奔齐国,后被诛杀。万宝常由是“被配为乐户”。 万宝常自幼“妙达音律,遍工八音”,他作曲时“应手成曲,无所 碍滞,见者莫不惊叹。”在乐器改革方面,“损益乐器,不可胜 记。” 是一位音乐全才。他在音乐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八十 四调”的乐律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适应了汉族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 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古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 万宝常一生道路极为坎坷,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在“开皇乐议”中 始终受到排挤与打击,家境又很贫困。“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 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 万宝常 大约死于开皇十一或十二年(约591年),时年40岁左右。
7
乐器演奏家
琵琶 (3)康昆仑:唐代琵琶家,宫廷乐师,西域康国(今新疆一带)人。 生卒年不详,仅知其人活动在唐德宗至宪宗(780~820)时期,善 弹琵琶。成名后,又曾向段善本学艺。 (4)段善本:中国唐代琵琶家。本为僧人。生卒年不详,只知活动 在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唐段安节《乐府录》有段善本与康 昆仑比赛演奏琵琶及康昆仑向段善学琵琶之轶事:长安大旱,两市 祈雨赛乐,街东有康昆奏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街西出一女郎, 以此曲在枫香调中弹,“及下拨,声如雷)白明达:白明达,中国隋唐间宫廷音乐家,龟兹人。隋炀帝 (605~618)时为乐正,颇得宠幸。隋亡入唐,高宗(650~683)时犹 在宫廷供奉。白明达善作曲,《隋书·音乐志》载:“炀帝不解音律,略不 关怀。后大制艳篇,辞极淫绮。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创《万岁乐》、 《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 《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续命》、《斗鸡子》斗百草、 《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及《十二时》等曲,掩抑摧 藏,哀音断绝。”炀帝赏识他的这些乐曲,曾表示要按曹妙达在北 齐封王开府之例,予以厚禄。明达所创乐曲,至唐代尚有流传,如 《泛龙舟》、《七夕相逢乐》;五代时的敦煌曲子词还有词调《斗 百草》。白明达作品中影响最大者是《春莺啭》,唐崔令钦《教坊 记》云:“唐高宗晓音律,因风叶鸟声,晨坐闻之,命乐工白明达 写之,遂有此曲。凡箜篌,大弦未尝鼓,唯作此曲,入鸟声即弹之。 筝则移两柱向上,鸟声毕,入急,复移如旧也。”此曲曾传入日本, 今日本雅乐有《春莺啭》。
9
拍板: 演奏家:黄幡绰 古琴: 演奏家:贞元中的雷生,孙 息 太和中的贺若夷,甘党等
三、歌舞艺人
代表人物:安吒奴,公孙大娘,王 屋山,沈河翘,庞三娘,严大娘, 魏二等。 代表作:公孙大娘的《剑器》,沈 河翘的《河满子》,王屋山的《绿 腰》,
隋唐五代时期的歌舞多以集体歌舞为主, 在《乐府杂论》中没有记载,在绘画中或 《教坊记· 补录》偶有提及。

张红红
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发 现了一则有趣的古人记谱的方法: 摆豆记谱法。唐大历初年有一个 颖悟绝伦歌伎,叫张红红。她经 常巡回各地演唱,展示他的歌喉。 张红红随她的父亲到长安韦青所 居住的附近演唱。其实,张红红 也是唐代身怀绝技的音乐家,也 是一个个作曲家,她创造的“摆 豆记谱法”是对中国古代音乐发 展的一大贡献。
隋唐时期的音乐家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技艺高超,富有文化修养,构成了我国历史上出 类拔萃的音乐家群体,名垂青史的著名音乐家不下百人之数。
2
• 歌唱家
• 乐器演奏家
歌舞艺人 • 音乐理论家
• •
音乐思想家
许和子
许和子,又名许合子,原是吉州永新县(今江西吉安永 新县)的民间歌手,其家世代都是乐工。开元末年被选 入宫廷,入教坊宜春院为内人,后改名“永新”。 她不 仅年轻貌美,而且声音甜润,善于表达歌曲的思想和意 境,还能变古调为新声,可以和历史上的著名歌手韩娥、 李延年齐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歌唱家。 天宝十四年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许和子逃出长安,颠沛流离。后 流落风尘,郁郁老死。史书上说她“美而慧,善辞歌, 变新声”,当时人认为“韩娥、李延年殁后千余载旷无 其人,至永新始继”,她的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喉啭一声,响传九陌”。唐玄宗曾叫李谟吹笛,为永 新伴奏,结果是歌唱完笛亦裂;这还不算,就连乐队也 压不过她的声音。 许和子的音色极富感染力,一次玄宗在勤政楼宴待百官, 观者数千,喧哗聚音,无法听百戏之音,玄宗恼怒欲罢 宴,还是高力士献策让永新高歌一曲,全场立即寂然。
赠阮杖并序》
8
乐器演奏家
筝方面的主要演奏家有:
· 元和至太和中的李青青,龙佐 · 大中以来的常述本,史从,李从周
筚篥方面的主要演奏家有: 李龟年,张野狐,尉迟青,王麻奴,黄日 迁,刘楚才,尚陆之,史敬约等。 羯鼓方面的主要演奏家有:汝南王李琎, 宋王府瑾,李花奴,李龟年,王文举。 方响方面的主要演奏家有:郭道源,吴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