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指导书(全面)
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指导书

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地下管线是埋设在地面以下(部分由于地形起伏或工程需要出露地表面)一定深度的用于各种物料输送、各种通讯信息传输的管道和线缆。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包含应用地球物理(物探)专业和工程测量专业,先运用相关物探手段定出地下管线特征点在地面的投影位置(管线点)和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埋深),再运用工程测量技术实测地下管线点的三维座标,结合调绘成果,最后运用计算机绘图技术编绘综合管网图或专业管线图,同时输出管线点成果表,形成地下管线测量成果报告。
为确保地下管线测量产品的完整性、现势性、准确性,并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及城市规划、管理、设计、施工需要,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地下管线探测及地下管线竣工。
3.引用标准3.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 61-20033.2《城市测量规范》 CJJ 8-993.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013.4《测绘产品检查和验收规定》 CH 1002-953.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 1003-953.6重庆市地下管网普查要求4.基本规定4.1地下管线探测对象及取舍标准4.1.1 探测对象地下管线探测对象包括地下管道和地下电缆两大类。
地下管道包括:给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消防用水)、排水(污水、雨水和雨污合流)、燃气(煤气、天然气、液化气)、热力(蒸汽、热水)和工业管道(氢、氧、乙炔、石油等)。
地下电缆包括:电力(供电、路灯)、电信(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有线电视、广播、保密电缆等)。
4.1.2取舍标准以下为地下管线普查探测取舍标准,地下管线竣工或专用管线探测参照执行。
4.2地下管线探测的精度执行CJJ61-2003《城市地下管线探测规程》规定的标准。
1.隐蔽管线点的探查精度:平面位置限差:δts=0.10h;埋深限差:δth=0.15h ;(式中h 为地下管线中心埋深,单位为cm,当h<100cm时,则以100cm代入计算)。
(完整版)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指导书

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指导书1.地下管线普查基本技术要求1.1地下管线点探查精度。
地下管线调查应在地下管线现况调绘图所标示各类地下管线位置的基础上,通过对所出露的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按下表的调查项目要求详细核查地下管线及其附属物的各属性,做好记录和量测。
L尺在地L尺长轴,不能1)管线规格用钢卷尺下井量测。
电缆管块或管组的计量单位用mm表示。
2)圆形断面量测其内径;排水管沟量测矩形断面内壁的宽和高;电缆沟道量测沟道断面内壁的宽和高;电缆管块或电缆管组量测其外包尺寸的宽和高;地下综合管廊(沟)量测矩形断面内壁的宽和高;直埋电缆的管线规格用条数表示;3)量测结果应与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进行对照,当两者不一致时,应以实地量测内容为准;4)同一规格的地下管线其管线规格记录应统一。
5)地下管道和以管块、管组形式埋设的电力、电信电缆应查明管道或管块、套管的材质。
材质的记录应采用中文全称。
6)埋设于地下管沟或管组、管块中的电力或电信电缆,宜查明电缆的根数或管组、管块孔数。
2.3应当查明的建(构)筑物和管线点明显管线点和新建管线点应按下表所示内容查明管线上的建(构)筑物和管线点。
地下管线探查查明与测注的项目2.4实地调查中对特殊情况的处理1)压力井、沉井、电力、电信、电话、倒虹吸等大井(1m×1m以上)应实测井的范围,其管线点应设在管线进、出井的实际位置;2)在管线的变坡或变径处,如果坡度和直径是渐变的,则应在变化的起点和终点分别设置管线点。
管线点间距小于75米,当管线长度超过75米无特征点时,在其直线段上增设直线点,以控制管线走向。
3.不同专业地下管线探查ABCD3.112345673.21)探查的主要方法地下管线探查物探方法主要包括被动源法和主动源法,被动源法包括工频法、甚低频法等;主动源法包括直接法、感应法、夹钳法等。
我们一般采用的是主动源法。
①工频法利用载流输电电缆中所载有的50~60Hz交变电流所产生的工频信号或金属管线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电磁场进行管线探测。
地下管线探测作业规程指导指导方案

地下管线探测作业规程指导指导方案1.概述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是指通过使用专业设备和技术手段,对地下埋设的各类管线进行定位、识别和标记,以保证施工、维修和改造工作安全、高效进行的一项工作。
本指导方案旨在规范地下管线探测作业,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作业人员资质2.1.所有参加地下管线探测作业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证书和资质,且持证上岗。
2.2.作业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安全培训,熟悉地下管线探测设备的操作及应急处理方法。
3.作业前的准备3.1.作业前应向相关单位或业主了解地下管线的基本情况,并获取相关的地下管线图纸。
3.2.作业人员应对探测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并具备足够的电量。
4.作业流程4.1.作业人员应按照地下管线图纸上标注的管线位置进行探测。
4.2.作业人员应在进行探测前,将探测仪器合理设置并进行校准,确保准确性。
4.3.作业人员应采用适当的速度进行探测,确保探测结果的可靠性。
4.4.在探测过程中,作业人员应密切观察仪器的指示及报警情况,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探测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4.5.作业人员应将探测到的地下管线进行明确的标记,以便后续的施工作业。
5.安全防护5.1.作业人员应配备并正确穿戴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手套等。
5.2.作业人员应在现场显眼位置设置标识牌,提醒周围人员有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正在进行。
5.3.作业现场应设置警示线,限制非作业人员进入。
5.4.作业人员在探测过程中应避免接触高压、高温或其他危险物质。
6.事故应急处理6.1.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常见的事故和紧急情况。
6.2.发生意外事故时,作业人员应立即停止作业,并第一时间报告相关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应急救援。
6.3.在应急处理过程中,应保持现场秩序和人员安全,确保事故不扩大化。
7.结束与总结7.1.完成地下管线探测作业后,作业人员应将探测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设备的良好状态。
地下管线探测仪作业指导书

地下管线探测仪作业指导书1. 作业项目名称: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指导书2. 作业内容范围2.1本指导书适用于RD4000地下管线探测作业;2.2准确查询埋深5m以内地下电力电缆走向及埋设深度。
3. 编制(修订)文件依据3.1《铁路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和《铁路电力管理规则》(铁运[1999]103号)3.2RD4000地下管线探测仪使用说明书。
4. 人员工机具材料与要求4.1人员准备:注:其它作业人员(如接地封线)在此不一一列出。
4.2工具准备5. 作业程序、检查方法及标准5.1测试前5.1.1测试人员应穿绝缘鞋、工作服,一人测试,一人做好安全防护,特别在铁路、公路边测试注意车辆防护。
5.1.2安装好接收机、发射机电池。
并检查电池电量水平,确保电量充足。
连接发射机夹钳,夹钳卡住被测电缆,施加频率信号于目标电缆上,确认夹钳的双爪完全封闭。
如图所示:5.2测试中5.2.1发射机设置5.2.1.1按一下电源开/关键,打开发射机电源。
5.2.1.2按“f”频率键选择测试频率,被选定的频率将显示在屏幕上。
使用耦合钳连接时,频率一般选择8.19kHz或32.8kHz。
5.2.1.3按或箭头调节发射机输出功率大小,具体根据电缆长度设置,一般设置在50%左右。
5.2.2接收机设置5.2.2.1按一下电源开/关键,打开接收机电源。
5.2.2.2按“f”键,选择和发射机一样的频率,按切换到峰值模式。
5.2.2.3调节合适的灵敏度:左右拨动接收机手柄下的调节旋钮可增加或者减少接收机的灵敏度,灵敏度大小表示在左上角的位置,开始时可调节至050-060。
如信号百分比指示条打满格,减小接收机灵敏度,保持指示条在50%-80%左右摆动。
5.2.3在发射端附近定位电缆的走向:手持接收机,以距离发射机以3米为半径,接收机手持方向始终保持指向发射端绕行一圈;观测接收机上信号指示最强处为目标电缆。
5.2.4追踪电缆路径:切换接收机模式至谷值模式(追踪模式),将接收机调到谷值模式可以提高追踪的速度;谷值模式在电缆正上方时百分比显示最小,左右箭头指示目标电缆处于接收机的哪一侧。
地下管线探测仪使用说明操作作业指导书

地下管线探测仪使用说明操作作业指导书一、前言地下管线探测仪是一种用于检测地下管线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道路施工、电力维护等领域。
本指导书将详细介绍地下管线探测仪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帮助用户正确使用和操作该设备。
二、设备介绍1. 外观特征:地下管线探测仪外观小巧便携,手持式设计,方便携带和操作。
设备主体采用工程塑料材质,具有防护性能和耐用性。
2. 功能特点:地下管线探测仪可通过地下电磁辐射信号检测地下金属管线的位置和深度,并通过声音或指示灯的形式进行提示。
该设备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简单、性能稳定的特点。
三、使用方法1. 准备工作a.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模式:水平扫描、垂直扫描或斜向扫描。
b. 将电池或充电电源正确安装至设备,并确保电量充足。
c. 检查设备各部件的连接是否牢固,是否有损坏。
2. 探测操作a. 打开地下管线探测仪的电源,确认设备启动正常。
b. 将设备置于地面,并按压探测按钮开始进行探测。
c. 设备探测到地下金属管线时,会通过声音或指示灯的形式进行提示,用户应及时停止探测,并记录当前位置和深度。
3. 实时定位a. 在探测过程中,可通过实时定位功能调整探测的位置和深度。
b. 通过控制仪器的旋钮,可以实时改变探测范围。
c. 根据实时定位结果,可确定金属管线的准确位置。
4. 安全注意事项a. 严禁在未经探测的情况下进行地面工作,以免损坏地下管线。
b. 在使用设备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并避免碰撞、摔落等意外情况。
c. 不要将设备暴露在高温、潮湿或腐蚀性环境中,以免损坏设备的功能和性能。
四、维护保养1. 设备保养a. 定期清洁设备外壳,确保没有灰尘、泥沙等杂物进入设备内部。
b. 不可随意拆卸设备,以免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
2. 电池维护a. 如使用电池作为电源,请及时更换电池,避免电量不足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b. 不要将电池暴露在高温或火源附近,以免发生火灾或爆炸。
3. 设备存放a. 长期不用时,应将设备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损坏。
地下管线探测仪使用说明操作作业指导书

地下管线探测仪使用说明操作作业指导书SENNR系列地下管线探测仪发射机的信号施加方法共有3种工作方式:直连法,耦合法,感应法。
SENNR型管线探测仪接收机也有3种工作模式:波峰法、波谷法、A字架。
下面所述接收机均在波峰模式下进行。
我下面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 直连法:直连法是直接将发射机发出的信号施加到被测管线上。
在使用这种方法查找目标管线时,可以运用发射机上的2种频率:音频和射频。
它们的区别是音频信号的频率低,衰减慢,传输距离远,它的辐射能力小,穿透能力弱,从而不容易串线;而射频信号频率高,穿透能力强、辐射能力好,但是含有高频成分较多,衰减较快,传输距离较近。
在查找时,就要灵活应用这两种频率的特点。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远端接地,回路电阻小,就用音频来查找目标管线;回路电阻较大时,想办法改善接地状况来减小回路电阻;如管线探测仪果远端受某种原因的限制不能接地,或者接地经处理后回路电阻仍然较大,还有就是管线中有接头、绝缘物等等时,那就需要用射频信号来查找。
(发射机上有回路电阻显示大于2000了就说明回路电阻有些大)2 耦合法:有的时候受环境或情况限制,(如电缆带电运行等)不能直接将信号施加到目标管线上时,我们就要用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发射机通过偶合夹钳将信号施加到被测管线上。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使用者一定要注意,钳口要完全闭和,使用音频频率。
由于是这种频率,它的穿透能力弱一些,所以要求回路电阻要低,这样就要使目标管线两端接地。
使用者在查找之前,先要弄明白目标管线是否两端都接地,或者是中间有无接头、绝缘物等等。
注意在选择夹钳放置点的时候,切勿将夹钳放置在管线端头处,尽量离管线端头远些。
3 感应法:这种方法只能用射频信号,因为它的辐射广,穿透能力强。
使用时,先要调整好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因为在这种方法中,发射机发射的是一个面状的射频信号,这样空气中也会有发射机发出的信号,为了避免接收机直接接收到空气中的射频信号,所以就要先调整好两者之间的距离。
地下管线探测仪操作指导书

地下管线探测仪操作指导书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地下管线探测仪操作指导书1 简介目前地下管线探测主要方法有电磁感应探测和雷达探测,在实际应用中多数是电磁感应探测(如:RD4000)。
电磁感应地下管线探测仪是由一台发射机和一台接收机组成。
它用于地下金属管线路由精确定位、深度测量和长距离管线的追踪。
采用双水平线圈和垂直线圈电磁技术,具有测量目标管线电流强度和电流方向的功能,提高了管线仪定位的精度和对目标管线的识别能力,在管线密集复杂的区域也能准确地对目标管线进行追踪和定位。
以RD4000为例介绍探测仪的原理方法及使用。
深度测量所得深度值是接收机底端到管线中心的距离。
2地下管线探测仪的原理及其探测方法探测原理地下管线探测仪使用的是电磁感应法。
用管线仪的发射机在地下管线上施加一个交变电流信号I。
这个电流信号在管线向前传输的过程中,会在管线周围产生一个交变的磁场。
其大小为I=K*I/R,方向为等势圆周上的切线方向。
将这个磁场分解为一个水平方向的磁场分量和一个垂直方向的磁场分量。
通过矢量分解可知,在目标管线的正上方时水平分量为最大,垂直分量为最小,而且它们的大小都与管线的位置和深度呈一定的比例关系。
因此,用管线探测仪接收机里的双水平天线和垂直天线分别测量其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的大小,就能准确地对地下管线进行定位和测深。
探测方法地下管线探测仪有无源和有源两种工作方式。
无源工作方式用来搜索一个区域内未知的电力电缆及其它一些能主动向外辐射信号的管线。
不需要发射机对目标管线施加信号。
有电力(Power)和无线电(Radio)两种模式。
将接收机调到这两种工作模式,调节灵敏度,得到合适的读数,提着接收机在区域内进行网格搜索,并使机身面与移动方向成直线且尽可能与通过的管线呈90°,接收机有响应显示时,则表示有管线存在。
有源工作方式用来追踪和定位由发射机施加到目标管线上的信号,从而对管线进行定位和测深。
地下管线探测作业规程指导指导方案

精心整理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地下管线是埋设在地面以下(部分由于地形起伏或工程需要出露地表面)一定深度的用于各种物料输送、各种通讯信息传输的管道和线缆。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包含应用地球物理(物探)专业和工程测量专业,先运用相关物探手段定出地下管线特征点在地面的投影位置(管线点)和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埋深),再运用工程测量技术实测地下管线点的三维座标,结合调绘成果,最后运用计算机绘图技术编绘综合管网图或专业管线图,同时输出管线点成果表,形成地下管线测量成果报告。
为确保地下管线测量产品的完整性、现势性、准确性,并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及城市规划、管理、设计、施工需要,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3.4.4.14.2地下管线探测的精度执行CJJ61-2003《城市地下管线探测规程》规定的标准。
1.隐蔽管线点的探查精度:平面位置限差:δts=0.10h;埋深限差:δth=0.15h ;(式中h 为地下管线中心埋深,单位为cm,当h<100cm时,则以100cm代入计算)。
2.地下管线点的测量精度:平面位置中误差ms不得大于±5cm高程测量中误差mh不得大于±3cm3.4.地下管线图测绘精度:。
4.3地下管线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要求及高程系统。
5.工作程序和要求5.1资料收集1.2.3.4.5.6.5.2 踏勘1.2.3.5.3记录和量测。
打开所有检修井,查明每条管、埋深(地下沟道或自流的地下管道应量测其内底埋深;有压力的地下管道应量测其外顶埋深;直埋电缆或管块应量测其外顶埋深,沟道应量测其内底埋深;地下隧道或顶管工程施工现场的地下管线应量测其外底埋深;量测所有检修井的井底埋深。
即给水、燃气、电信及管埋电力管线:检修井、阀门等附属物井深量测到井底,线深量测至管顶;隐蔽点埋深、线深量测至管顶)。
当地下管线中心线的地面投影偏离窨井井盖中心的距离大于0.2米时,应以管线在地面的投影位置设置管线点,窨井作为专业管线附属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管线探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1.1适用于新建小区地下管网竣工测量、服务于项目设计施工的地下管线探测.1.2原则上,新建小区地下管网竣工测量单体数量超过20件、施工管线探测面积超过100000米2,应先进行技术设计后生产.项目完成后应提交包括技术设计、成果图表、技术总结报告、质量检查报告在内的全部技术文件.1.3项目规模不超过1.2规定的 ,以本作业指导书替代技术设计,并按《质检工作条例》的要求提交过程检查记录表.2.技术引用文件CJJ 61-2003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H/T6002-2015管线测绘技术规程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CH/T 1033-2014管线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大连市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及信息化应用技术规程(试行)3.术语和定义3.1地下管线探测确定地下管线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的全过程.3.2管线点为准确描述地下管线走向特征和附属设施信息而设置的测点.3.3明显管线点地面上目视就能够直接调查、观测的管线点,如检修井、阀门、出地点等.3.4隐蔽管线点埋在地下不可见,需通过仪器探测才能确定的管线点,如转折点、拐点、一般管线点等.3.5盲扫通过管线探测仪发射机和接收机组合运动,确定测区内未探明管线的探测方式.3.6竣工管线测量为新建小区配套地下管线向城建档案馆报竣工验收,原则上须在管线覆土之前对红线内地下管线进行的实地测量.竣工管线测量须明确小区内各类管线与市政管线的连接关系.3.7施工管线测量为具体项目设计、规划、施工需要,确定地下管线平面位置、埋深及属性信息的 过程. 4.资料收集4.1作业前应收集的 资料包括测绘资料和管线调绘资料. 4.2测绘资料包括基础地形图(新建小 区竣工图)和控制点资料.4.3管线调绘资料包括管线设计资料、管线竣工图和已有管线探测成果资料. 4.4新建小 区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应收集的 管线设计资料包括雨水、污水、热力(含蒸汽和热水)、煤气、给水、消防、供电、通讯、有线电视和智能化系统等十类.新建小 区内有电力管廊或排水暗渠的 ,相应资料应一并收集.4.5上述资料仅作为探测作业参考资料使用.5.地下管线探测 5.1探查原则地下管线探测应遵循的 原则是:从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从金属到非金属、从强连续到弱不连续;优先选用快捷、有效、成本低的 探测方法;复杂条件下采用综合方法(包括选用有效的 信号施加方式、探测频率,采用不同压线探测方式等)探测. 5.2探测精度探测平面位置限差h ts 1.0≤δ,探测埋深限差h th 15.0≤δ.式中:h 为地下管线的 中心埋深,单位为厘米;当h <100时,按100计算. 5.3明显点调查5.3.1不同类别管线明显点调查项目,新建小 区竣工测量按《大 连市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及信息化应用技术规程(试行)》表3.2.2 “地下管线实地调查项目”执行;施工管线探测明显点调查项目以满足施工数据要求为基础条件.5.3.2明显管线点埋深量测中误差绝对值不得大 于2.5厘米. 5.3.3管径或管块断面尺寸应实际量取,单位为米米.5.3.4除重力排水埋深为管底外,其余管线明显点埋深量至管顶.5.3.5以沟道形式埋设的 地下管线,当管沟(廊)宽度 大 于和等于1.5米时,除正常探测沟(廊)内的 管线外,还要实测沟(廊)的 平面位置、顶板埋深、构筑材料和断面尺寸. 5.4隐蔽点探测5.4.1探测方法选用应满足以下条件:被探查的 地下管线与其周围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物性差异;被探查的地下管线所产生的异常场有足够的强度 ,能在地面上用仪器观测到;能从干扰背景中清楚地分辨出被查管线所产生的异常;探查精度能达到规范要求.5.4.2探测方法按信号施加方式分为主动源法和被动源法.5.4.2.1主动源法是通过发射机向目标管线主动施加信号,并通过接收机对目标管线反馈信号的接收处理,确定目标管线位置和埋深的探测方法.主动源法根据施加信号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直连法、夹钳法和感应法.1)直连法适用于连续金属管线,比如热力、消防、给水(钢质主输水管线)等.需要指出的是,出于安全因素考虑,煤气、石油等输运易燃易爆类物质的管线禁止采用直连法.2)夹钳法适应于金属线缆类管线,比如电力、交通信号、通讯类管线等.3)感应法适应于煤气气、石油等不适用直连法的连续金属管线、铸铁材质的给水(分段传导,信号不连续)管线或测区内没有明显点的金属线缆类管线.5.4.2.2被动源法是根据管线自身发出的特征信号,采用对应的接收频率,确定目标管线位置和埋深的方法,被动源法用于在役电力管线的探测在工程应用上较为普遍.5.4.3管线定位5.4.3.1通过实地调查,在确定管线概略走向基础上,利用发射机在目标管线明显点上施加信号,通过接收机接收处理,连续追踪并确定管线特征点的位置.5.4.3.2管线定位方法分极大值法和极小值法,相应操作要点可参阅仪器操作规程.5.4.4管线定深5.4.4.1管线定深方法主要有特征点法和直读法.5.4.4.2特征点法是利用垂直管线走向剖面,测得的管线磁场异常曲线峰值两侧某一百分比值处两点之间的距离与管线埋深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地下管线埋深的方法.测定时,先用极大值法定位,保持接收机的垂直状态,沿垂直管线方向向两侧移动,直到幅值降为定位点处,量测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70%法是典型的特征点管线定深方法.5.4.4.3直读法是利用接收机中上、下两个垂直线圈(线圈面垂直)测定管线产生的磁场水平分量梯度 ,而磁场水平分量梯度与管线埋深直接相关,通过在接收机中设置的按钮,将埋深数据显示在接收机表盘上,作业人员可从表盘上直接读出管线的埋深.5.4.5管线定位、定深过程中的注意事项5.4.5.1在管线复杂地段应采用多种激发方式施加信号对比验证.定位时,可采用极大值法定位,用零值法加以验证.5.4.5.2定位时应观察测点两侧信号是否对称,只有信号对称时,才能确认定位准确,必要时应做剖面测量.5.4.5.3定位时应注意仪器的转向差,当转向差较大时,应调整信号的施加点,消除转向差影响,减少定位误差.5.4.5.4定深应于精确定位之后进行,管线各变化方向均应测定埋深,测深点的位置应选择在距特征点至少1米外的直线段上,不可在特征点处定深(直线点除外).5.4.5.5应尽可能在没有干扰或干扰较小的地段进行测深.如无法避开干扰,须采用消除干扰的有效方法.5.4.5.6在复杂地段或存在明显干扰时,应采用特征点法测深,而不宜采用直读法测深;管线埋深较大、传导信号不好时,应采用特征点法测深.5.4.5.7采用特征点法测深,应观察测点两侧信号是否对称,正常情况下测点两侧信号应基本对称;当存在旁侧干扰时,往往出现不对称现象.此时应分析原因,用影响小的半边异常定深,并采用其它方法验证.5.5复杂管线探测复杂管线的探测,应优先采用直连法、夹钳法等主动源法,以削弱相邻管线的干扰.当测区管线缺少明显点或接地条件受限导致上述方法不可行时,根据测区管线分布情况不同,可综合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感应探测.5.5.1垂直压线法利用水平偶极子施加信号时,线圈正下方管线耦合最强.根据这一特性,可将发射机直立放在目标管线正上方,突出目标管线信号,压制邻近干扰管线,以达到区分平行管线的目的 .该方法适宜于埋深浅、间距大的平行管线,当两管线间距较近时效果不好.5.5.2水平压线法利用垂直偶极子施加信号时,将不激发位于其正下方的管线,而激发邻近管线.根据这一特性,可将发射机平卧放在邻近干扰管线正上方,压制地下干扰管线,突出邻近目标管线信号,是区分平行管线的有效手段.5.5.3倾斜压线法当平行管线间距较小时,垂直压线法和水平压线法均未能取得较好效果,可采用倾斜压线法.倾斜压线法是根据目标管线与干扰管线的空间分布位置选择发射机的位置和倾斜角度 ,在保持发射线圈轴向对准干扰管线的前提下,尽量将发射机置于目标管线上方附近,可确保有效激发目标管线,压制干扰管线.5.5.4旁侧感应法对于平行埋设的多条管线,还可采用旁侧感应法区分两外侧管线.即将发射机置于目标管线远离干扰管线的一侧施加信号,由于发射机距离目标管线近,对目标管线激发较强的信号,而对远离发射机的干扰管线激发较弱,从而压制了干扰管线信号,突出目标管线异常.该法常用于密集埋设的多条平行管线最外侧管线的探查.5.5.5差异激发法(或称选择激发法)在管线分布复杂的区段,管线常常出现纵横交叉,个别管线还存在分支或转折.此时,可根据管线的分布状况,选择差异激发法施加信号.信号施加点通常可选择在管线分布差异(容易区分开)的区段,即管线稀疏、邻近干扰少,如管线间距较宽、转折、分支管线等,以避开邻近管线干扰,突出目标管线信号.5.6测区盲扫5.6.1施工管线探测,在实地调查和已知管线探测完成的基础上,须对测区进行盲扫.5.6.2管线盲扫主要目的为发现遗漏管线.作业时应对测区进行横向(垂直于管线敷设总体方向)盲扫和纵向(平行于管线敷设总体方向)盲扫.5.6.3 横向盲扫面的确定,以能充分反映测区管线可能敷设情况为原则.对测区重点、有疑问区域或委托时对管线探测错漏有明确要求的项目,应采用两种以上频率进行盲扫.5.6.4对扫测出的不明管线,应尽可能追踪到测区外某一明显点,以确定管线权属、管径和材质等属性信息.5.6.5对确实无法查明属性信息的不明管线,应在成果图及探测技术总结中说明情况.5.7管线点标记5.7.1地下管线探测应在实地设置管线物探点标记,以便后期收测其平面位置和地面高程.实地设置点标识时,应尽量避免影响市容市貌整洁.5.7.2管线点标记应设置在管线特征点(如弯头、三通、四通、起止点、走向点等)、附属物(如检修井、阀门井、排气井等)中心点上.5.7.3探查过程中应绘制外业手图.配合物探点标识,注明管线权属、规格、材质、根/孔数、埋深、连接关系等属性信息.6.地下管线测量6.1精度要求m(指相对于临近控制点)绝对值不得大于5厘米,管线点测量,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sm(指相对于临近控制点)绝对值不得大于3厘米.高程测量中误差h6.2图根控制点布设6.2.1对于新建小区进行竣工管线测量,若原有控制点保存良好的 ,在检核合格的基础上可沿用原有的图根控制点.6.2.2测区须重新布设图根点的 ,可采用CORS-RTK模式施测,作业方法按《CORS流动站测量作业指导书》相关规定执行.6.2.3小区竣工管线测量,建筑物楼角点、地坪高经检核合格情况下,可做管线点测量图根控制使用.6.2.4对施工管线,原则上不允许套合原图地物点、高程点测量管线点;亦不允许采取“顶尺”方式绘制管线位置.6.3管线点测量6.3.1一般情况下,管线点的测量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6.3.2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管线点,配盘后后视坐标、高程校核结果应满足平面位置不大于3厘米、高程不大于2厘米.6.3.3图根点引测采用支导线形式,支导线边数不超过3条,测距长度不超过120米.6.3.4管线点测量最大测距长度不超过150米.6.3.5对施工管线探测项目,测区观测条件满足要求时,也可采用CORS-RTK方式施测.观测条件、作业方法应满足《CORS流动站测量作业指导书》的要求.7.数据处理7.1管线测量展点图层应保留以备检查,出图时将图层冻结锁定.7.2管线探测成果图应以外业调查手图和收测的管线点为基础绘制.7.3管线属性信息应严格依照外业调查手图填制.7.3小区竣工管线测量,成果资料应包括探测技术报告、综合管线图、管线探测成果表和数据库,相应的图、表、库数据格式严格按照《大连规程》相关规定执行.7.4施工管线探测,成果资料包括探测技术总结和综合管线图,暂不出具管线探测成果表和数据库;业主委托有明确要求的 ,从其规定.7.5对施工管线探测项目,探测技术总结中应将测区盲扫情况、测区的不利探测条件、管线探测遗留的问题及处理、成果资料的使用注意事项等一一详细说明.7.6管线成果图图面整饰、线标、图例等按《大连规程》的相关要求执行.8.质量检查8.1 管线测量质量检查内容包括数学精度 、属性精度 、整饰质量、资料齐全性、合规性.8.2过程检查应按《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第8.5.5节要求,对管线测量上述全部检查项进行详查.8.3项目规模小 区竣工测量单体总数超过15件,数学精度 应按《大 连规程》要求的 比例进行外业检查,同时按本指导书附件1-3格式填制《管线点测量检查记录表》、《明显管线点检查记录表》、《隐蔽管线点检查记录表》.对不出具管线探测成果表及数据库的 施工管线探测项目,此项暂不作要求. 8.3.1管线点测量精度管线点测量外业检查采用重复设站的 方法进行,精度 应满足以下要求: 1)检查点高程测量中误差:cmM h 3≤.按下式计算:nhM ni ih 2/12∑=∆±=其中:h ∆为高程较差,n 为检查点数.2)检查点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 :cm M 5≤∑∑==∆+∆±=ni i n i iny x M 12122/)(其中:x ∆,y ∆为纵横坐标较差,n 为检查点数. 8.3.2明显管线点埋深量测精度明显管线点埋深量测精度 cm M td 5.2±≤.按下式计算:n dM ni itd 2/12∑=∆±=其中:d ∆为明显管线点埋深重复量测差值,n 为重复量测点数. 8.3.3隐蔽管线点探测精度隐蔽管线点仪器同精度 重复检查,按下式计算:n sM ni its 2/12∑=∆±=,nhM ni ith 2/12∑=∆±=其中:s ∆为平面位置偏差值,h ∆为埋深差值,n 为检查点数. 上述隐蔽管线点探测位置和埋深中误差不得超过相应限差的 0.5倍. 限差计算公式如下: 平面位置中误差限差: ∑==11110.0n i n ts hi δ (厘米)埋深中误差限差 :∑==11115.0n i n th hiδ (厘米)其中:1n 为隐蔽管线点检查点数,ih 为各检查点管线中心埋深(厘米).8.4地下管线测量成果其它内业检查项,按《质检工作条例》要求填制《测绘成果(过程)检查记录表》. 9.成果提交9.1竣工管线测量提交的 成果资料包括: 1)技术设计书(如有);2)探测技术总结(含管线探测成果表); 3)综合管线图; 4)米DB 数据库; 5)上述资料的 电子光盘.9.2施工管线测量提交的 成果资料包括: 1)探测技术总结; 2)综合管线图;3)上述资料的 电子光盘.9.3项目委托时有特定要求的 ,从其规定. 9.4检查资料按要求整理提交质监中心.管线点测量检查记录表明显管线点检查记录表附件3:隐蔽管线点检查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