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入中国
唐代时西域宗教的传入

唐代时西域宗教的传入唐代时由西域传入国内的宗教主要有景教祆教和摩尼教,其中祆教传入最早,摩尼教为祆教的一个分支,景教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尝试,“三夷教”都曾在中国广泛传播,但在会昌灭佛运动中都遭受致命打击而很快销声匿迹。
祆教与其他两教有很大不同,祆教不传教不译典,教民只有胡人,而其他两教教民则既有胡人又有汉人。
但是三者在中国传播期间为了适应当地文化,都或多或少的融入了华夏文明的符号,同时也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或多或少的记号,甚至在特定时期左右着中国的政局,比如说安史之乱。
祆教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又称火祆教,拜火教,主要经典为《阿维斯陀》,起源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刚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对火神的崇拜,一般人为祆教为神学上的一元论(真神只有一个)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神分为善神和恶神)。
琐罗亚斯德教在萨珊王朝时盛行于中亚各地,并由粟特人经丝绸之路初步传入中国,称为祆教。
当时在京都(邺,今河南临漳县)出现了很多祆教的神庙(祆教宗教场所称为庙或祠),甚至的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史书上有灵太后,齐后主等祭“胡天”的纪录。
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相继在鸿胪寺中设置火祆教的祀官。
(新罗僧人慧超适路过中亚,在《往五天竺国传》中记载:“从大食国已东,并是胡国,即安国、曹国、史国、石骡国、米国、康国……总事火祆。
”)(新疆地区曾发现一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高方座承兽铜盘表明祆教此时已经传入新疆地区,而传入)(火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称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国的天神)世纪中叶由于伊斯兰教的崛起,大批教徒被迫向东迁徙,部分进入印度,部分经西域进入中国,并在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得到极大礼遇,当然这与唐朝统治者“怀柔西域”政策密不可分。
唐朝在东西两京和丝绸之路上的碛西诸州随地都有祆祠。
唐朝祠部还沿袭隋朝的旧制设立管理火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
棉花传入我国的途径有哪些

棉花传⼊我国的途径有哪些
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
在棉花传⼊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
那么你知道棉花传⼊我国的途径有哪些吗?
棉花传⼊我国有哪些途径
棉花传⼊我国⼀般认为是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南路最早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海南岛和两⼴地区,据史料记载⾄少在秦汉时期,之后传⼊福建、⼴东、四川等地区。
第⼆条途径是由印度经缅甸传⼊云南,时间⼤约在秦汉时期。
第三条途径是⾮洲棉经西亚传⼊新疆、河西⾛廊⼀带,时间⼤约在南北朝时期。
北路即古籍“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流域。
棉花什么时候进⼊中国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明中,⼤约9世纪的时候摩尔⼈将棉花种植⽅法传到了西班⽛,15世纪传⼊英国,然后传⼊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我国⾄少在2000年以前,在⼴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棉纤维作纺织原料。
但是在中原地区,起初⼈们只将棉花作为观赏植物,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
由于⾮洲棉和亚洲棉质量不好、产量也低,所以到了清末我国⼜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现在我国种植的全是各国陆地棉及其变种。
咖啡何时传到中国

咖啡何时传到中国何时传到中国?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并不长,1884年英国人首先将咖啡传到中国台湾,台湾开始种植咖啡。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咖啡何时传到中国的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传入中国的时间;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并不长,1884年英国人首先将咖啡传到中国台湾,台湾开始种植咖啡。
日据时代,台湾咖啡开始盛行。
1892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从越南带到云南的宾川县,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关于咖啡种植的记载。
2;主要种植地;1892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从越南带到云南的宾川县,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关于咖啡种植的记载。
目前在我国云南、海南、广西、广东等省份都有了面积可观的咖啡种植基地。
(四川有小规模种植)从自然条件上来说,我国的许多地区和拉美、南美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很接近,有着咖啡种植的先天条件。
(云南最明显,地势与气候最符)目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咖啡公司如星巴克、雀巢、哥伦比亚等纷纷在中国(云南)设立分公司。
它们不仅把咖啡产品销售到中国,还从中国的咖啡种植基地采购咖啡豆,既促进了我国的咖啡销售,又带动咖啡种植业的发展。
3;中国咖啡为什么一直起不来?中国人喝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作为世界茶的原产地,人们在消费习惯和观念上对咖啡这种外来的饮料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种抵触。
(这是主要原因)因此,在咖啡传入中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咖啡种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扩展极其缓慢。
(需要时间和弘扬)4;咖啡开始流行的地点;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开在外滩(黄浦滩),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或许也有解解乡愁的意味。
那时的咖啡,被上海人称为“咳嗽药水”。
咖啡对于那时候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和一种陌生的东西。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涉外酒店开始有自己的咖啡厅,但那是需要外汇券付账的,而且摆明了是为外国客人准备的——咖啡出现的地方和价格,都远离老百姓。
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从广告中熟悉咖啡。
速溶咖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经历了大约十年左右的,以为“速溶咖啡就是咖啡”的时代。
五线谱是何时传入我国的

五线谱是何时传入我国的五线谱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清朝末期。
在此之前,中国音乐一直使用文字谱或工尺谱来记录和传承。
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五线谱逐渐被引入中国,成为现代音乐教育、演奏和创作的主要工具之一。
五线谱是一种国际通用的音乐记谱方法,由五条平行的横线、四个间的部分和谱号等组成。
它起源于16世纪,最初用于记录键盘乐器演奏的指法,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种乐器和音乐类型的记谱方式。
在中国,五线谱的传入主要与西方音乐的传入有关。
随着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五线谱作为其主要音乐记谱方式之一,也逐渐被引入中国。
一些外籍教师和音乐家在中国教授西方音乐时,开始使用五线谱作为音乐教材。
此外,一些外籍传教士也在中国传播五线谱,并将其作为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工具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线谱在中国逐渐得到普及和推广。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一些使用五线谱的音乐教育机构和音乐学院,如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等。
这些机构和学院的出现,进一步推广了五线谱在中国的使用。
现在,五线谱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教育、演奏和创作的主要工具之一。
无论是器乐、声乐还是理论作曲等各个领域,五线谱都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音乐记谱方式。
中国也积极推广五线谱的国际标准版本——国际通用五线谱,为国际音乐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便利。
五线谱和简谱是音乐领域中两种重要的记谱方式,它们分别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探讨五线谱和简谱的产生、发展及向中国的传入。
一、五线谱和简谱的定义与历史背景五线谱是一种以五条平行线为基础的记谱方式,用来记录音乐中的音高、时值和强弱等元素。
它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是随着键盘乐器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五线谱可以记录各种音乐信息,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是现今国际上通用的记谱法。
简谱则是一种用数字符号来表示音符的记谱方式,通常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音的高低。
它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是为了方便群众性的音乐普及和音乐教育而发明的。
中国出版史历程2=..

线 装 书
3、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内容
1895前:科学技术 西书汉译作品,甲午战争之 前多为洋务派组织翻译的科 技书籍,多达354种。 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官办 的翻译出版机构外,一些华 人民办翻译出版机构也不断 建立,促进了西书汉译。 1895后:社会科学 大量翻译出版西方哲 学、法律、历史、地理、 政治学等书籍,法政类 书籍成为主流。 康有为、梁启超发挥 了重要作用,创建译书 局,积极从事西书汉译 及出版活动。
梁启超
“今日之中国欲为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 为第一义”。
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类型
(1)新式教科书
1895年教育体制全面革新, 大量新式学校建立,教学 用书需求数量巨大。
(2)工具书
洋务运动促使新学科 和新式教育发展, 外语学习风气形成, 工具书的需要量大增。
(3)新式报刊勃兴
发展:19世纪60年代出现传教士和商业性报刊; 甲午战后,新式报刊大量出现; 特点:出版周期较短、表达形式灵活、传播快捷; 影响:维新和革命派进行思想启蒙的最重要工 具;大众在娱乐、生活、学习方面的常 规媒介。
2、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书籍形式
机器铅印渐取代手工雕版印刷 机械“洋纸”取代软纸 双面印刷:
出现了精装、平装样式。
横排本出现:
国内现存最早横排本是1884年点石斋的《无师自通英语录》。
开本变化:
--20世纪初,图书已基本统一采用32开或大32开规格 --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
--引进机制纸 --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美华书馆姜别利的两大发明:
►发明用电镀法制造汉字铜模 --使字模形象完美清晰 --“美华字”。 ►发明元宝排字架 --将汉字分为常用、备用、罕用三类,合理排列, 提高了汉字排版的速度。
中国原产以及传入的蔬菜瓜果

一、水果葡萄:古代称蒲陶、蒲桃,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
波斯(即今伊朗)是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至于欧洲葡萄,大约3000年前传入新疆,张骞通西域引入中国内地。
17世纪传入北美洲后与当地野生种杂交,诞生新品种,19世纪从海路又传入中国。
无花果:原产地在亚洲西部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及土耳其。
中国新疆在汉代已栽培,唐时传入中国内地。
哈密瓜:古称“甘瓜”、“甜瓜”,原产地在西域即今新疆鄯善和哈密一带。
芒果:原产地印度。
632至642年,由唐代著名法师玄奘,从印度带回中国,而今芒果是荷兰人在台时引入的。
菠萝:原产巴西,明朝时传入。
草莓:明朝开始栽培野生草莓。
但直到清朝中期,才从英、法等国引进良种。
木瓜:原产墨西哥,明末清初传入我国。
橄榄:橄榄一词包含多种植物,油橄榄是地中海产的。
而果橄榄则是中国原生的。
石榴:古称“安石榴”,原产地即古之西域“安国”、“石国”,汉代传入我国。
苹果:1.古称“柰”,类似现在的沙果,是一种绵苹果,它原产中国新疆一带。
2.为西洋苹果。
原产地是欧洲及中亚,1870年前后转入中国。
核桃:古称胡桃,原产地在中国西部地区。
库尔勒香梨:为中国梨与西洋梨杂交而成的品种。
梨:的原产地为中国中原地区。
猕猴桃:原产地为中国南方。
柠檬:原产地为印度。
传入中国时间不长。
西瓜:原产地在非洲南部、撒哈拉。
唐初传入中国新疆地区,五代、宋辽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
原产地。
草莓:又叫洋莓,红莓,原产欧洲,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沙枣:别名桂香柳、金铃花、红豆、吉格旦。
原产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甜樱桃:又称大樱桃、西洋樱桃,原产亚洲西部和欧洲东南部。
19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
蓝莓:原产于欧洲,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也有分布。
龙眼,原产我国南方,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
香蕉:原产东南亚,我国元代开始种植。
柚子:原产我国,远在公元前的周秦时代就有种植。
甜橙:原产中国南方及亚洲的中南半岛,西汉时已有记载,世纪初期从中国传入欧洲,15世纪末传入美洲。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 1644年4月24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 汤若望守住历书、天文仪器,将新历献给清廷,改名 《西洋新历法书》 – 汤若望与顺治关系密切,1656-1657年间,顺治造访 汤住所24次之多,被赐为“通玄教师” – 1658年,被封为光禄大夫,一品官员 – 汤乘机原有的钦天监人排斥出去 – 1664年,杨光先反诉,汤若望受审
• 利玛窦的科学工作 – 坤舆万国全图:欧罗巴、利未亚、亚细亚、墨利加、 墨瓦蜡泥加。地中海、尼罗河、罗马、大西洋、加拿 大;南极、北极、地球、经纬线、赤道、北极圈 – 天球仪和地球仪,准确预报日月蚀。《乾坤体义》( 1605年,利玛窦口授、李之藻记录) – 《几何原本》(克拉维斯拉丁本15卷的前6卷),与徐 光启(1562-1633)合译。“此书未译,则他书俱不 可得” – 1610年去世,万历赐葬于平则门外的栅栏寺
• 利玛窦(Matthoeus Ricci, 1552-1610),意 大利人,1583年来华 • 汤若望(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德国人,1622年来华
利玛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汤若望
• 南怀仁(Ferdinandus Verbiest, 1623-1688 ),比利时人,1659年来华 • 艾儒略(Julius Aleni, 1582-1649),意大 利人,1913年来华
汉武帝:“异物四面至。”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十分艰险的外交旅行, 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
陆、海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纽带
唐代之后,特别是到宋代之后,海外贸易空前发 展。北宋初年,海外贸易通行货物有30余种,到南 宋绍兴初年就达200多种。南宋时,与中国通商的国 家有50多个,其中海船通商的国家就有20多个。
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强国力,开展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随着近代工厂矿山的陆续建立,西方科学技术也源源传入中国。
虽然有顽固派极力反对,甚至“一闻造铁路、办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但在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大环境下,“西学东渐”已经是难以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1862年,清政府决定设立“同文馆”,开始只设有外语课程。
1866年又“因制造机器必须讲求天文算学,议于同文馆内添设一馆”,即“天文算学馆”,聘请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为总教习。
同时还派人去西方聘请了外籍的化学、天文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的教师。
1863年,上海也仿照京师同文馆设立了“广方言馆”。
1864年广州也开设了“广方言馆”。
1868年江南制造局设立译书馆。
这些机构都陆续翻译出版了一些科技书籍。
但由于当时国内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沉溺于八股科举,视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因而上述机构大都由洋人主持。
例如京师同文馆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持,而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译书馆则是由英国人傅兰雅主持。
在官办的同文馆等机构开设之前,英国人伟烈亚力于1847年来到上海,参加了同国人麦都斯所经营的“墨海书馆”,和同国人艾约瑟等人计划翻译科技书籍。
但他们的中文表达能力都很差,于是他们同中国数学家李善兰共同合作,开展编译工作。
他们译出的书籍,大都有较高的水平,不少是当时西方的名著。
例如:《几何原本》后九卷,是古希腊的数学名著(前六卷早在明末已由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译出);《谈天》十八卷,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所著;《代数学》十三卷;《代微积拾级》十八卷,内容为解析几何和微积分;《重学》二十卷,就是今天所说的“力学”,包括刚体力学和流体力学;《植物学》八卷……以上书籍的内容,例如天文学和代数学的一部分内容,以及解析几何、微积分、力学、植物学等等都是西方科学知识的第一次传入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传入中国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时间,众说纷纷、争论不已。
《史籍》中记载:汉明帝永平七年西元64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
西元67年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
同时在首都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
这个寺据说也是以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
宗炳《明佛论》中有“东方朔对汉武劫烧之说”一语,是讲东方朔向汉武帝说明劫烧的理论。
但《高僧传》中的记载,却是说东方朔不知劫烧,“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知,可问西域人”(《竺法兰传》,《高僧传》卷一)。
后来竺法兰来华,才指出此是劫火烧过后留下的黑灰。
汉武帝时已通西域,但汉使是否就确切地知道西域流传的佛教呢?《魏书·释老志》中说到“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图之教”。
张骞自己回来后只说天竺国“地多暑湿,乘象而战”(《西域传》,《后汉书》卷一一八)。
并没有提到佛教之事,按理说他是可以对佛教有所了解的,只是没有对其加以特别的注意。
汉武帝时还有“金人”的传说,《魏书·释老志》又说,汉武帝遣霍去病西征,讨伐匈奴,获匈奴的金人。
《魏书》因而认为这是佛教流通中国之始。
梁启超在《佛学研究十入篇中说:“汉明帝时始有佛法”。
汤用彤认为是真,现在学术界接受这种意见。
汤先生经过细致的考证得到了这样几点结论:1 《四十二章经》出世甚早,东汉桓帝以前已经译出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2~33页。
2 前后共有两个译本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6~38页。
汤先生非常慎重,他写道:“以上推论,似涉武断。
但合汉晋所引本经考之,则有二古本,实无可疑。
”。
《四十二章经》与汉明帝永平求法传说有关。
东汉末牟子作《理惑论》,首先叙述了这件事,以后记录者还很多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6页。
据汤先生意见,佛法入华当在永平之前。
但是他说:“求法故事,虽有疑问,但历史上事实常附有可疑传说,传说固妄,然事实不必即须根本推翻”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4页。
他的意思是说,永平求法还是有可信的成分的,是能够成立的。
《四十二章经》又与大月支有联系。
牟子《理惑论》和以后的许多典籍都明确记载着,这一部经是在大月支取得的。
《理惑论》说:“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
”至于此经究竟是在何地译出,许多典籍记载中有明显矛盾意见:一主张在大月支译出,一主张在国内翻译。
看来在大月支译出说,根据似确凿可靠。
汤用彤先生主此说。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31页:“牟子所传,虽有疑义,但决非全诬。
若据其所言,斯经译于月氏,送至中夏也。
”大月支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它是游牧民族,行踪飘忽不定。
《前汉书》九十六上,《西域传》说:(大月氏)本居敦煌、祁连间。
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
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
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约在西汉文帝至武帝时。
这样一来,《四十二章经》又与大夏发生了关系。
因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时,大月支已经到了大夏。
大夏君主原属希腊遗民,佛法大概在汉初已在这里流行。
汉武帝时,张骞曾奉使到这里来过。
《三国志》裴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说:罽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
临儿国《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
浮屠,太子也。
父曰屑头邪,母曰莫邪……此国在天竺城中。
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B C 2),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关于这一段话人名和地名等问题的考证,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50~51页。
为什麽公认是开始於汉明帝的求法呢?根据《史记》,佛教的传入中国虽不始於汉明帝,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它的基础和规模,可以说是始於汉明帝年代。
佛教传入后受部分皇室及贵族子弟所信仰。
东汉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及神仙方术,而佛教教理也被视为「清静无为」,故与黄老之学相题并论,佛像往往与老子像、神仙像一同供奉,以祈求多福长寿。
此时期已经开始普及民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始得到极大的发展。
两晋时西域高僧佛图澄、鸠摩罗什等来中原讲学、译经,弦扬佛法,深得中华人民的崇信。
而中国本土也出了不少卓越的高僧,如道安、慧远、法显等。
道安组织翻译、建立僧团;慧远则制定僧律、制定仪轨,二人均培养不少著名子弟,弘法南北,广为传教。
至于法显因有感中国的佛经残缺、戒律不全,于是历尽艰辛,西行到天竺求法,带回大量佛学经卷,充实了中土佛学的内容。
南北朝时,佛教进一步隆盛。
其时君主大多信奉佛教,如南朝梁武帝三度舍身同泰寺。
北朝大多数崇信佛教,开凿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为敦煌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洛阳龙门石窟等,大量镌刻佛像。
此一时期的南方佛教偏向於义理,以玄思拔俗为高;北方则祟尚实行,重视礼佛叩拜。
佛教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无论在思想上和经济上都为隋唐时期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创造了条件。
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即下诏在五岳胜地修建寺院各一座,并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佛像。
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
唐朝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
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僧兵之助;在即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并在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延请国内外名僧进行译经、宣化事业,培养出了大批高僧、学者。
高宗继位后,在帝都和各州设官寺,祈愿国家安泰;武则天更令各州设大云寺。
终唐之世,佛教僧人备受礼遇,赏赐有加。
不空和尚曾仕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出入宫门,封肃国公;入寂后,代宗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等文艺形式。
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方面,建树很大,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在唐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义净)不辞艰辛支印度游学。
中国佛教宗派开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诃陵(今印度尼西亚),加强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和商业的关系。
这就是说:到隋唐时期成为国民信仰,大师倍出,理论成熟,求道和正的实践观念;最终确立了佛学进入中国的完成。
另外由印度和中原传入雪域藏地并发扬光大的是包括显宗和密宗的大乘佛教(即藏传佛教),其中以密宗瑜伽的发达为其特色。
深入研究雪域藏地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雪域藏地文化优秀、健康的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文化创造,进而推进雪域藏地的现代化大业有积极的意义。
藏传佛教是在印度和中原佛教教义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原始黑本教、雍忠白本教的内容,最后形成了显密共修,先显后密的独具特色的宗教。
著名国学大师汤用彤教授的代表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本书以极为详尽的史料,周密的考证,全面梳理了佛教从汉代传入至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到融合,并逐步本土化的历史。
全书二十章,以其“规模之恢宏、结构之谨严、材料之丰富、考证之精确、问题提出之深刻、剖析解释之周密”,使其成为中国佛教史研究中饮誉中外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最早的记载是西汉末:「哀帝元寿元年( 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
另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学说是东汉明帝时永平十年,蔡愔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大月氏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华,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
后汉明帝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早期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像及佛法之用。
佛教之初应在两汉之间,约公元一世纪左右。
西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中国首都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
这是中国史书上关於佛学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
由于汉武帝开辟了西域交通,当时由印度传到中亚细亚的佛学通过旅行往来而向东方渐进。
也有说在与印度阿育王约西元前272--226在位同时的秦始皇西元前246-210在位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来到我国咸阳。
阿育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约在西元前250年,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前来中国很有可能。
为什麽公认是开始於汉明帝的求法呢? 史籍记载汉明帝永平十年派使者前往西域求法。
他们同了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佛经,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是《阿含经》的节要译本。
同时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就是今天还存在的白马寺。
这个寺据说是以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
所以说即使佛教传入中国虽不始於汉明帝,而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了政府的承认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可以说是在东汉明帝时代。
佛教传入后受部分皇室及贵族子弟所信仰。
东汉皇帝信奉黄老之学及神仙方术,而佛教教理也被视为「清静无为」,故与黄老之学相题并论,佛像往往与老子像、神仙像一同供奉,以祈求多福长寿。
此时期已经开始普及民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始得到极大的发展。
两晋时西域高僧佛图澄、鸠摩罗什等来中原讲学、译经,弦扬佛法,深得中华人民的崇信。
而中国本土也出了不少卓越的高僧,如道安、慧远、法显等。
道安组织翻译、建立僧团;慧远则制定僧律、制定仪轨,二人均培养不少著名子弟,弘法南北,广为传教。
至于法显因有感中国的佛经残缺、戒律不全,于是历尽艰辛,西行到天竺求法,带回大量佛学经卷,充实了中土佛学的内容。
南北朝时,佛教进一步隆盛。
其时君主大多信奉佛教,如南朝梁武帝三度舍身同泰寺。
北朝大多数崇信佛教,开凿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为敦煌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洛阳龙门石窟等,大量镌刻佛像。
此一时期的南方佛教偏向於义理,以玄思拔俗为高;北方则祟尚实行,重视礼佛叩拜。
到隋唐时期成为国民信仰,大师倍出,理论成熟,求道和正的实践观念;最终确立了佛学进入中国的完成。
另外由印度和中原传入雪域藏地并发扬光大的是包括显宗和密宗的大乘佛教(即藏传佛教),其中以密宗瑜伽的发达为其特色。
深入研究雪域藏地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掘雪域藏地文化优秀、健康的精神遗产,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文化创造,进而推进雪域藏地的现代化大业有积极的意义。
藏传佛教是在印度和中原佛教教义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原始黑本教、雍忠白本教的内容,最后形成了显密共修,先显后密的独具特色的宗教。
人的宇宙观确定人的人生观,人必先有正确的宇宙观,才能有合理的人生观,才能乐观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