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可以很崇高的_看歌剧_赵氏孤儿_有感
赵氏孤儿观看心得体会优秀6篇

赵氏孤儿观看心得体会优秀6篇《一堂好课》是由中央广播电视综艺频道播出的一档节目,从国学、艺术、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为年轻学子和广大观众传道授业解惑,点亮思想之光家长向学之心。
第一课是思政课,由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在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展开分享。
金教授一步步带领大家进一步去强化和之我们心中的国家意识。
全场围绕了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怎样才能真正的爱国?金教授通过串讲丰富的史料和热血的故事,讲述了中国百年救亡的苦难斗争史和百年复兴的辉煌奋斗史。
其中,金教授多次提到毛主席所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更能体现出我们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金一南教授还为我们分享了在他身边所发生的那些爱国事迹,在场的军人都感同身受,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的信仰都是不同的,但出发点却是相似的那就是为了我们的祖国着想,拼搏!通过观看这一堂思政课让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多少英雄拼命死守下来的疆土,我们要热爱她、尊重她、保卫她,在此,我要感谢为了祖国拼搏英雄们。
如今的和平都是你们用鲜血换来的,向你们致敬!让我们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拼搏!我爱你,中国!真正的友谊从来不会平静无波。
”赛维涅夫人说过……“友情是值得捍卫的。
”当我听到图始曼校长说出这句话时,心中是怎样的一种震惊!的确,友情是值得捍卫的。
我相信,当你的真心朋友听到你被侮辱时,心里一定不会好受。
杰克·威尔亦是如此,当他听到奥吉被人说成是怪物时,丝毫没有犹豫,一个箭步冲上去,将那个人教训了一番,这,就是那友谊之火在燃烧啊……爸爸妈妈常对我说:“真挚的友情是靠时间打磨出来的,知心的朋友是靠不断磨合而产生的,世上没有哪一段友情是一帆风顺的。
”从前,我很不以为然,直到看完《奇迹男孩》,我才逐渐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杰克与奥吉的友谊不正是如此吗?一开始,杰克和奥吉做朋友只是出于同情他,这种感情并不平等。
但随着他们一天一天的相处,杰克也渐渐感受到了奥吉的人格魅力,他的乐观、聪慧与幽默,吸引了杰克……最后,他们在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误解后,又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赵氏孤儿观后感初中优秀作文

赵氏孤儿观后感初中优秀作文很多小细节说明,《赵氏孤儿案》演绎一个“义”字,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是人类永远的美德,更是大丈夫行为之要素。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赵氏孤儿观后感优秀作文,一起来看看吧!赵氏孤儿观后感优秀作文篇1这是个摧毁英雄的时代。
《赵氏孤儿》被改编至此,正是连导演都已不再相信所谓忠义的结果。
在这个新的故事里,赵家骄横自己作死,屠岸被逼急了大开杀戒,韩厥要跟破自己相的人死磕,程婴家破人亡想要报仇……缺少信仰的时代,谁也不是古戏里的英雄义士,都只是被时代的洪流卷着走的小人物,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只是在一条笼罩着迷雾的小路上徘徊,有时风吹散了雾,过一会又重新陷入迷茫。
有着纠结的情感,过着纠结的生活。
时而无奈,时而屈辱,正待爆发却又忍下,因为别人的一个笑脸而心生温暖,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淡去,只在不经意间被人揭了伤疤的时候短暂暴起。
人生的轨迹只不过如同在分子作用力下的布朗运动,所做的一切的意义自然也就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不相信导演是想把自己架到上帝的位置,为了让我们看完一部主题不明、剧情拖沓、还夹杂着恶趣味的片子之后对我们当头棒喝:“这就是你们的生活!”虽然,得承认这些古人确实符合我们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俨然就是我和我家隔壁的犬儒老张那主题不明、剧情拖沓、还夹杂着恶趣味的生活——除了大半夜跑来幽会的桥段。
但我相信这一切只是导演搞砸了偶然所致。
毕竟,没有信仰的人生都像这部没有信仰的电影,就算是在曲终的时候再大肆煽情,也让人觉得从头到尾都是说不出来的别扭。
赵氏孤儿观后感优秀作文篇2《赵氏孤儿》这一出悲歌,从先秦到今天,始终有着极其澎湃的生命力。
陈凯歌导演的新版《赵氏孤儿》,重新梳理了大戏中每个人角色的心灵定位,尤其是葛优饰演的程婴视频:《赵氏孤儿》特辑黄晓明毁容挑战演技从历史中的赵家门客到草根医生,他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崇高还是犹疑、怯懦,还是超然,有了这个更渺小的身份,更具说服力。
《赵氏孤儿》观后感(精选5篇)

《赵氏孤儿》观后感(精选5篇)《赵氏孤儿》观后感当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赵氏孤儿》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氏孤儿》观后感1中国人是不喜欢悲剧的。
即使如梁山伯祝英台奔赴赴黄泉,也要在死后化为蝴蝶双宿双飞;即使如薛湘灵遭遇洪灾,沦为无产者,也会刚刚好投身于她曾救助过的赵守贞家中。
人说悲剧比喜剧更崇高,国人却终是闲散的,可以随着故事哭哭笑笑,却不愿面对悲剧带来的深深的思考。
最夸张的是窦娥的故事变迁: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京剧“窦娥冤”,窦娥甚至都不用死了。
曾有人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只有一部是真正的悲剧,那便是《赵氏孤儿》。
然而就是这真正的悲剧,在今天我们看到的京剧中,也被削弱了悲剧力量:程婴并没有在结尾处自杀,整出剧的结局是圆满的。
我决没有自虐倾向,圆满的结局是人人都期盼的。
但是我相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本身应具有生命力,人物及情节不应该一味由作者掌控,而应该按照应有的方向发展。
好的作者,要做的便是顺势而为之,把应有的结局还给作品和观众。
何况《赵氏孤儿》的取材,是历史上真实的事件。
当然,这一点瑕疵并没有削弱京剧“赵氏孤儿”的艺术魅力。
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戏,一股英雄气笼罩着全剧。
为了救赵氏孤儿——赵武,人们纷纷牺牲了自己。
因为赵武在此处已不单单是一个孩子,他是个象征。
赵武还在,被陷害被灭门的赵家就没有绝后,就还有个希望——有一天为赵家报仇平反,战胜邪恶力量。
是的,战胜邪恶力量是剧中人物敢于牺牲自己所为的真实目的。
所以,同样是为救人牺牲所有人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相比之下,“赵氏孤儿”更有一种神圣,更高于现实,更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程婴是这出戏最重要的人物。
对于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其成功之处并不仅仅是他的胆识、智慧和牺牲精神,更有其多年来被人误会的忍辱负重。
扶孤与舍命,何难何易?公孙忤臼等人为了赵武牺牲了宝贵的生命,程婴却欲死不能,要承受着误会,要亲近佞臣,以图将赵武抚养成人。
赵氏孤儿观后感5篇

《赵一曼的英雄事迹》赵一曼的英雄事迹(一):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赵一曼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妇女周报》等革命书刊,理解革命新思想。
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任村团支部书记,在家乡用心组织妇女解放同盟会。
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帮忙下,进入宜宾女子中学。
她用心参加党领导的抵制仇货的爱国运动,成为当地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同年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
大革命失败后,赵一曼按照党组织安排转移到上海。
9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进行党的秘密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地区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1932年秋到哈尔滨,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代理书记,曾参加领导1933年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
1934年,任中共珠河(今尚志)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组织领导当地工人农民成立反日游击队,与日伪军进行斗争。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
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审讯。
在狱中,日本人动用酷刑,她没有吐露任何信息。
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
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
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保卫民族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贞不屈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状况。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
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受到教育的两人决定帮忙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品读莫凡的歌剧剧本《赵氏孤儿》

多少年 , 我知道 . 曲家莫凡 为歌 剧 人看 中。若有他人捷 足先登 , 但 作 占据舞 台 , 是 《 歌剧》杂志的现任执行主编游 畔之 。
《 氏孤 儿》 的创作 。 赵 已经持 续投 入 了 也 未 必 是 坏 事 。 话 说 回来 , 果 莫 凡 的 如
四 五年 。
这 关 系有 点 交错 纵 横 , 无论 纵横 如 何 , 但
程 婴 父子 (“ 掉包 ” 之 后 的 子 ) 屠 被
岸贾收作 门客和义 子。二幕 : 十年 后 二
的 屠 府 , 氏孤 儿 生 日 。屠 岸 贾 和 程 婴 只有一句 或两句 唱词 , 赵 咏叹调长 的也不 对戏 中的现 实过于无奈 呢 ?其实 , 岂止 先 后 把 相 关 的 真 情 讲 给 赵 武 。赵 武 手 刃 过十几 旬。简洁的文 字 , 肯定给 音乐让 是 天 眼 , 说 一个 就 屠 岸 贾 , 又被 程 婴误 杀 。 他 韩 厥 将 军 这 个 人 物 , 纪 本 中是 很 在 人 物 , 的 言 行 , 是 通 过 别 人 的 叙 述 他 都 出足以施展的篇幅 。 关 于 剧 本 中 四次 出现 的 “ 眼 ” , 用 天
分为现实 、现实 中的不 同空间与心理时 空 , 有以 “ 还 天眼 ” 为代表的灵界 审
凡也送来 了剧 本和录像资料 , 剧院亦做 男 中音 。群 众角色计 有 : 士甲 乙 , 武 众
段时 间 , 我邀 请莫 凡 , 半路 加盟 , 为嘉 孤 儿家复仇冤魂 ) 等。 乐剧 《 五姑 娘》 。时 已卸 任院长职 务的
指挥 “ 爱乐女 ” 室内乐团演出。从 中 位。如果 我们 知道 《 雷雨》是莫凡的歌
剧 处 子 作 的话 , 当会 认 可 这 一 点 。作 曲
赵氏孤儿观后感

赵氏孤儿观后感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赵氏孤儿观后感(共含2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赵氏孤儿观后感“赵氏孤儿”的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朝中赵盾与屠岸贾为争夺大权明争暗斗,赵盾之子赵朔之妻庄姬夫人为晋国国君的姐姐,权力争斗中,大将屠岸贾设计陷害赵盾,并下狠心除掉异己,解除后患,于是将眼中钉赵家老小全部斩尽。
不料庄姬夫人当时有孕在身,其诞下婴儿得以由赵家门客程婴保全。
程婴舍弃自己儿子性命替换赵氏孤儿帮其逃过灭门之灾,并由程婴抚养长大成人,最后赵氏孤儿杀死仇人屠岸贾得以报仇雪恨。
电影《赵氏孤儿》以“赵氏孤儿”故事为蓝本,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惊心动魄、悲痛伤悯、含辛茹苦、报仇雪恨的`故事。
情节设计上把程婴由赵家门客改为民间医生,其子替死的过程也由意胆忠心改为命运的安排使之不得已而为之,最后又让赵氏孤儿认仇人屠岸贾做了义父,以期达到屠岸贾与赵氏孤儿先建立起父子亲情后,再揭露真相,让屠岸贾在悔恨、激怒、爱恨交织的复杂的情仇中痛不欲生,直至被赵氏孤儿亲手杀死。
可以说电影的前半部分张力十足,扣人心魄,这里既把故事的因果交代清楚,情节处理上也极尽合理,让人自然而然接受了程婴以子换子的壮举。
在预谋陷害段落,设计得精巧又紧凑,值得观赏。
直到电影演到程婴阴差阳错不得已用自己孩子的性命保全住赵氏孤儿后,风格突然一转,开始上演赵氏孤儿漫漫的复仇之路。
其实这一切乃程婴的复仇之路。
如果按照电影情节的安排,当真相揭晓,这必将是一出及其悲悯的故事,仇人与仇人的后代建立了亲情,但这种亲情不得已需要被彻骨的仇恨所覆盖,这真是悲剧中的悲剧。
但是电影最不给力的地方在于悲情在最后终没有给人以完全释放的出口,反而两个人物这时的性格塑造模糊,既不大恶,也不大义,这是电影最失败的地方。
如果电影不能在悲剧中让故事得以升华,或许他能尝试着释怀仇恨,电影如果能在庄姬夫人临死前嘱托的话,“不要告诉孩子的身世,不要告诉仇人是谁,就让他过老百姓的生活”和屠岸贾有一次和义子说的话,“你不把敌人当做敌人了,就没有敌人了”多做做文章,或许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赵氏孤儿观后感集锦

赵氏孤儿观后感集锦赵氏孤儿观后感集锦。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1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建一所孤儿院。
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有很多灾区的小朋友失去了爸爸妈妈,出于同情,我很想帮助他们。
于是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开场为建一所孤儿院而努力。
今年,我开场实行方案了。
我的第一步方案,就是让自己有更多的爱心,于是决定寒假去看望那些山区的小朋友,给他们买一些笔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具,爸爸妈妈也愿意帮我的忙,我相信,有了爸爸妈妈的帮助,一定可以实现这个梦想。
当然,我还会做更多的准备。
如今我所能做的事情只有三件:一、好好学习,让自己变得有文化,长大后就可以努力赚钱,开一所孤儿院了。
二、就是常去看望山区,灾区的小朋友,让自己变得更有爱心,有时间去孤儿院看一下,让自己的经历更多。
将来假如真的开了一家孤儿院,自己就会更有把握。
三、跟有爱心的人,互相交流,长大后,或许还能一起开一家孤儿院,一起照顾那些孤儿,这样他们的童年就会更快乐了。
我相信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赵氏孤儿观后感篇2没多久前,我于江海大影院观察了《赵氏孤儿》这部影片,很有感染。
于今,我的脑海中还时不时地出现出影片中的一些精粹画面。
这部影片记述的是晋国时间赵氏遭人谋害,三百人被诛,只余下一个孤儿,被医生程婴收养,将他扶养成人并报其杀父之仇的事。
这部影片,描写了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住了深化的追念。
一个是程婴,另外一个是屠岸贾。
程婴,晋国医生。
他是一个能以阵势为重,以别人好处为重的人。
昔日,赵氏遭诛,庄姬夫人穷途末路时,将其子委派于程婴,并以身殉夫。
程婴将其子带回家,却在去公孙大人家时,赵氏孤儿被奉屠岸贾之命的官兵带走。
但是他却铭刻取庄姬夫人临死前说的话,因此他便历尽坚苦卓绝最后救回了赵氏孤儿,却埋葬了本人的孩子和妻子。
酸心之余,他便专心想着要将孩子扶养大,为他报复。
因此,他将赵氏孤儿取名为程勃,并将他带到了屠岸贾的门下,做他的一名食客。
试问,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500字赵氏孤儿观后感

500字赵氏孤儿观后感《赵氏孤儿》是中国著名作家葛剑雄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戏剧作品通过讲述赵氏孤儿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统治下的孤儿身世之苦、社会风气之黑暗以及人性的善恶对比等多重主题。
观看完《赵氏孤儿》后,我深感震撼与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情节和人物来进行详细剖析与感悟。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清代,讲述了一个孤儿赵天博,他经历了从寻觅真父到遭受陷害、复仇的艰难历程。
整个剧情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通过对赵天博一生的揭示,戏剧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对人性的残酷摧残,赋予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剧中的赵天博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坚毅勇敢的人物形象。
他在流浪期间,不屈不挠地寻找自己的真父,并展现出了扎实的文化底蕴和机智过人的智慧。
他坚信自己有着正当的身份和权利,这种对自我的执着和追求让人印象深刻。
而在遭受家族族人的迫害和陷害后,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复仇的道路,以雷霆之怒和冷酷无情的手段,向伤害他的人展开了报复。
赵天博的形象展示了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给人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剧中的赵天才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形象,他是赵天博真父的弟弟,也是真父死后家族的继承人。
赵天才从小就受到宠爱,长大后不仅性格骄纵,而且冷酷无情,利用赵天博的身世之谜,将赵天博陷害,试图夺取家族的继承权。
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甚至设计心机,将自己弟弟流放,表面上张牙舞爪,实则暗藏心机。
他的形象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丑恶嘴脸和人性的扭曲,令人深感震撼和反思。
在《赵氏孤儿》中,还有其他一些不同性格的人物,他们充实了故事的情节,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比如郭芙蓉,她是赵天才的妻子,原本爱慕赵天博,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无情地背叛了爱情和家庭。
她的形象使人深感封建道德和伦理的扭曲和错乱。
此外,剧中的舞台布景、服装设计也非常精致,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舞台上精心搭建的宅院和官衙,再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演员们的服装精致华丽,彰显了各自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化 长 廊
32
歌剧《赵氏孤儿》提供了一种可能,使我们重新认识人所能触摸的道德境界其高度究竟在哪里?换句话说,崇高是不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品质?看得出来,在这里,邹静之是想做一点尝试,他想让程婴、公孙杵臼还有韩厥摸一摸这个道德的,或者说人性的制高点。
他当然是相信有这个制高点的。
虽然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动物所具有的我们都具有,所谓本能,所谓潜意识或无意识,所谓欲望,都指向一点,即人类也是自然演进中的一种物质现象,也有求生、怕死、贪色、爱财的本性;但是,动物性绝对不是人的惟一属性,人一定还有只属于自己而动物尚不具备的东西。
一言以蔽之,这种东西就是神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在我们所知道的所有活物中,惟有人具有神性,或者说,人所具有的神性无论如何都比其他活物具有的神性要更加充分。
”他所说的神性,应该不是神秘性,而是精神性,也就是人为了寻求自身存在的意义而表现出来的意志力。
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而自己设定的所以活着的理由。
人可以被物质的世界所束缚、所奴役,比如万有引力,比如食色二字,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
但就如俗语所言,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能就为了吃饭一样,人活在世上,还须有一个安心立命的所在。
这个所在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心里,即人类所独有的精神、信仰、意志和道德感。
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上帝的话,那么,这就是我们的上帝。
所以,培根说:“否定上帝就等于破坏人的崇高性质。
就肉体而言,人肯定是禽兽的亲属。
若就精神而言,人不能成为上帝的亲属,那么,人也就成了卑鄙无耻的可怜虫。
”
其实,人与非人,常常就悬于一线,或存于一闪念中。
邹静之的这部作品就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写出了人在千钧一发之际的挣扎与抉择。
他把笔墨主要给了程婴,但也兼及韩厥和公孙杵臼。
我们看到,在公主府目睹了血腥屠杀的程婴,面对公主的最后祈求,内心是很不平
静的。
这个草泽医生,邹静之赋予他一种对安详的日常生活的期待,所以,最初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卷入这场政治厮杀。
“我只想平静地活下去啊”,为此,他一再哀求公主能收回成命。
也许,我们不能责备程婴贪生怕死,从当今非常时髦的所谓人性的观念出发,我们甚至得说,贪生怕死的程婴倒可能是真实的。
但是,在舞台上,事情正在起变化。
突然,孩子发出了惊恐的哭声,程婴也看到了公主上吊自缢的身影。
很显然,正是公主的自绝和孩子的啼哭,让慌乱中的程婴“静”了下来,这时,他有一段深情的咏叹,唱出了自己的忏悔和内省:
我都做了些什么
细小的火焰经过我的手将要熄灭 高贵的头颅低下时,我转过了身。
三百人的血滴,敲不响你怀中的剑啊!面对婴儿的啼哭,你关闭了心。
啊,公主啊,
你高悬的绝望像刀一样把我割伤,我一个软弱的人,面对忠义却选择了逃亡!说到底,还是人所具有的良知唤醒了他,使他战胜了胆怯和自私,并在公主面前许下诺言,发誓要救赵孤于险境。
就是这一声承诺,改写了他的人生。
从此,为救赵孤,他不仅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而且忍辱负重18年,等待孤儿的长大。
直到孤儿复仇之后,他对公主有了交代,对公孙杵臼也有了交代,才安心地死去,“我终于可以坦荡如花朵一样向着你们飘飞”,他唱道,这个“你们”就是在天上等待他的公主和公孙杵臼,也许还有韩厥。
程婴带着赵孤逃离公主府,在府门口,他遇到了守在门口,要将赵孤搜出,以绝赵家之根的韩厥。
从韩厥身上,邹静之再次发现了人性的崇高和伟大。
他震惊于一个草泽医生偏偏要管这天大的事情,于是唱道:
啊,一个平民在我面前求死……他背负赵家最终的根苗赴汤蹈火,
人是可以很崇高的
—看歌剧《赵氏孤儿》有感
解玺璋
他背着必死的孤儿从刀枪的荆棘中走过……
一个平民啊,草泽医生,你绝望中的诺言让我羞愧;
让追杀孤儿的武士羞愧……
剑啊,追随我驰骋疆场的剑啊,此时你已沉重得举不起来……
啊,你虫蛭一样细小的平民,让一个武士无地自容,
请起来吧,我该赞美你,为你而歌,
请将孩子带走吧,将赵家的薪火带走!
这是一颗良心的觉悟,它使得这个人在瞬间完成了精神与灵魂的提升,当他把剑锋对准自己的时候,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可以触摸的新的高度。
接下来,公孙杵臼出场了。
他也被程婴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他要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救赵孤和全城的婴儿。
他问程婴:“献出生命和抚养孤儿,哪个更难?”程婴回答:“后者更难。
”他说:“那好,把难的留给你,去告发我吧,就说晋国的老臣公孙杵臼藏匿了赵氏孤儿。
”这又是一个舍生取义的人物。
天宝十一年,李白游历河北,曾在邯郸城楼写下激昂的诗句:提携中儿,
杵臼及程婴。
空孤献白刃,
必死耀丹诚。
在他眼里,这两个人物都是侠义精神的化身,都是重然诺、讲诚信、有气节的忠臣义士,赞美他们是天经地义的。
司马迁乃至纪君祥(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都是由衷地为他们唱赞歌的。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也对纪君祥的创作大加赞赏,他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在向法国国王推荐这个中国悲剧时,也称赞它能“引起人们的道德感”。
他说:“《赵氏孤儿》是一篇宝贵的大作,它使人了解中国精神,有甚于人们对这个庞大帝国所曾作和所将作的一切陈述。
”他还说:“这个民族三千年来就研究这种用言行周旋来妙呈色相,用情节对话来劝世说法的艺术了。
”三千年固属于夸张,但以戏剧净化人心,启发民智,鼓舞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传统,这个传统至少可以上溯到孔子文以载道、文章教化的主张。
实际上,近年来的“赵氏孤儿”热正是对于当今社会道德焦虑的一种回应。
这个题材所包含的诚信、气节、奉献、牺牲等道德诉求,恰恰折射了当今社会在道德伦理、人生目的方面的失范。
邹静之多次谈到,他写这个戏,就是要弘扬几千年来使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义无反顾、高风亮节,所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的惟一目的。
但不是所有关于赵氏孤儿的改编或新编,都看重并认同这种道义和价值。
在观看歌剧《赵氏孤儿》之前,我曾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先后看过三个版本的话剧和一部电影,它们所演绎的是同一个故事,而故事原型都来自传统京剧《搜孤救孤》和《史记》中的某些记载,但这个故事给予大家的感受、体验、思考和联想,却有种种不同。
从这些叙事文本的倾向和态度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传统叙事的质疑比较多地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不相信故事的真实性,认为人在本质上都是自私的,都有求生和自我保护的本能,所谓崇高,一定是伪崇高,所谓道德,一定是伪道德,都是统治者为了教化臣民,奴化臣民的思想,刻意编造出来的,要写人,写活生生的人,就要去伪存真;其二,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是反人性,反人道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有人指出,即使你的目的是崇高的,你也无权决定一个孩子的生死;其三,赵孤的复仇体现了冤冤相报的落后观念,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好吗?而且,为什么要让后代为前辈的仇恨负责呢?长大成人的赵孤对抚养他长大的程婴说,赵家的仇恨与我无关,复仇还是不复仇,最后竟成了问题。
很显然,所有这些看法,都可以从当下流行的哲学、思想、理论的各种思潮中找到其根源,正是这些思潮决定和支配着我们的道德态度。
沃尔特·李普曼就曾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现代性的酸”,已经使过去各种宗教式的笃信溶解了。
他认为,科学方法的影响以及工业都市社会的发展是使各种绝对的东西失去信仰的主要因素,甚至在道德领域里,我们从《旧约全书》中希伯来人那儿继承下来的诫条也正开始在一个新时代的精神里溶解。
他说的这种情况,基本上适用于当今的中国。
试想,所谓相对主义、人道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主义、个人主义、精神分析等等所有这些思想理论,我们很难说它们对与错、好与坏,但它们的确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
如果我们不能明白生活的意义,不能明白来到这个世上走一遭究竟是为了什么,那么,我们对当今社会的种种道德乱象,也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这是比道德沦丧本身更恐怖,更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想,我们在呼吁道德重建的同时,是不是有必要对道德背后的种种思想理论、社会思潮做一番深刻的反思呢?这始终是个问题,而且是被我们长期忽略的问题。
文 化 长 廊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