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与荒诞派戏剧共24页
荒诞派戏剧解析

荒诞派戏剧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 它体现的主题是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这 也是存在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荒诞派戏剧着 力表现外部世界对人的压迫感、威胁感,人与 人之间的隔膜感、孤独感,人自身的尴尬感、 幻灭感等。这也是对西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危 机的真实写照。与存在主义不同的是,荒诞派 戏剧不表现人的“自由选择”,人面对荒诞的 存在和痛苦的人生,并不采取任何反抗行为。 以这一点上说,荒诞派戏剧是悲观主义的。
里都有梅毒一样,我们都有一种民主的传染病
和梅毒的传染病。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主人公自愿感染梅毒。
《羊脂球》——梅毒隐喻
福楼拜:将其升华为时代流行病,以缓解梅毒给
自己的道德压力。——普遍化
波德莱尔:暗示梅毒也是一种反叛的政治激
情。——政治化。
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将其看作是艺术创造
力和精神原创性的源泉。——浪漫化
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
法籍移民作家贝克特(1906—1989)原籍爱 尔兰,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籍移民作家尤奈斯库(1912—1994)原籍 罗马尼亚。 英国戏剧家品特(1930—),2005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代表作《升降机》。 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等。
尤奈斯库及其《秃头歌女》
到细致端详、施以暴力,
再到懊悔不已、反思自身
文学与动物
面对水槽边饮水的蛇,诗人的第一反应是“驻足等待 ”。在这一霎那,“我”放弃了打水的计划,选择默 默等候。“我”的规划被耽搁了,目标被延缓了,“ 我”的家变成了客栈,“我”的财富变成了礼物。这 次相遇中断了“我”的利己主义倾向。德里达强调, “我”看到这条蛇之后的“第一情绪”是欣喜不已, “第一欲望”是渴望与之交谈。这种情绪是原初的, 这种欲望是发自本能的,它早于一切知识和教育。这 种原初的情绪体验印证了蛇可以引发人类的伦理反应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并不产生于现代主义文学时期,而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应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
主要是指50至60年代出现在法国及欧美其他国家的一批剧作家所形成的戏剧流派。
代表人物: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等待戈多》、尤奈斯库(1912——1994,生于罗马尼亚,国籍法国)《秃头歌女》、阿尔比(1928——,美国)《沙箱》等。
荒诞(absurb),人们认为荒诞派艺术涉及的问题是交流的不可能和人与环境的全面失调,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1942年在他的随笔《西绪弗斯的神话》(不断推石头)中第一次用它来说明整个人类的情况,认为人类的存在和境况本质是“荒诞的”!所谓荒诞派作家就是指那些意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剧作家。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中,为这一流派作出了理论概括并为其正式命名。
一、产生背景:首先,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时人们又一次陷入社会和思想的危机,悲观、厌世、惶恐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其次,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人们感到在这种异化的社会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感到环境、命运、人生都是荒诞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这也成了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同时与这种荒诞的内容相应,它所采取的形式也是荒诞的如《等待戈多》。
二、主要特征:1、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性情节,使情节也表现出荒诞性。
情节在传统戏剧中,一直都非常重要,这主要受亚里士多德的戏剧观的影响,情节被看成是戏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荒诞派戏剧则取消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十分荒诞的,进而展示人生的偶然和无奈。
《等待戈多》两幕剧,黄昏,在乡间小路上,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埃斯特拉岗、弗兰基米尔在近乎绝望的等待戈多,当戈多一直没来;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幸运儿)。
所表现的主题是想揭示人类除了无望的等待或坐以待毙别无他法。
希望等于无望/绝望。
2、荒诞派戏剧中的形象背离了传统的形象,他们往往是象征的符号。
荒诞派戏剧

尤涅斯库《秃头歌女》
• 尤涅斯库的开山之作《秃头歌女》此剧描 写了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 的朋友——另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 妇之间的无聊的对话。 • 1950年5月,尤涅斯库的第一部荒诞剧 《秃头歌女》在巴黎的一个小剧场上演, 观众们感到被这部莫名其妙、语无伦次, 既没有歌女、更没有秃头歌女的戏剧愚弄, 纷纷退场。
《等待戈多》
• (1)情节梗概 《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戏, 有五个人物:两个老流浪汉爱 斯特拉冈(又叫戈戈)和弗拉 季米尔(又叫迪迪)、奴隶主 波卓、奴隶幸运儿、一个孩子。 其舞台布景极其简约,第一幕, 舞台提示为:乡间的一条路。 一棵树。黄昏。第二幕的舞台 提示是“次日。同一时间。同 一地点。”但枯树上一夜之间 长出了四五片树叶。
三.荒诞派艺术特点
• 荒诞派戏剧在文学剧本内部“对此前荒诞主题作品的 超越”表现为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三个方面。
• 1.反情节: • 在认为世界不可理喻、人生本无目的的荒诞派戏剧家 那里,题旨明确的结构安排无疑是人为的任意剪裁, 充满了虚假的成分,赋予无意义的事物以意义的努力 无疑是徒劳的,只会离真实越来越远。因此荒诞剧打 破了情节中心论,抛弃所谓的客观生活逻辑,采用了 无矛盾冲突、无跌宕起伏、甚至无头无尾的反理性的 戏剧结构。
让· 热奈的《女仆》
4.哈罗德· 品特
• 哈罗德· 品特(1930—)是英国荒诞 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家。生于伦敦一个 贫苦的葡萄牙犹太移民家庭,自幼常 见各种暴力行为,因此,安全感的缺 乏成为他剧中人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其主要的戏剧作品有《房间》 (1957)、《生日晚会》(1958)、 《升降机》(1960)、《看管人》 (1960)、《侏儒》(1961)、 《茶会》(1964)、《归家》 (1965)、《地下室》(1966)、 《虚无乡》(1975)等。2005年 10月,品特因其剧作“揭示了掩盖于 日常空谈下的危机,以及努力进入浓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等待戈多》。
他和尤奈斯库一样,都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他号称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在戏剧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话剧的新纪元。
该剧现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两个流浪汉,一个叫戈戈,一个叫狄狄,两个人不知道什么身份背景,也不知道他们过往的经历,只知道他们现在是两个什么都没有的流浪汉,处于社会底层。
这两个流浪汉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一条荒凉得只剩一个矮土堆和一棵柳树的乡村小道上,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据说戈多能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决定是否还需要活下来。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无聊的,于是戈戈和狄狄闲聊起来,反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至于说的内容则毫无逻辑,完全语无伦次。
就在二人闲聊高兴的时候,一个叫波卓的人来了,还带着他的仆人——幸运儿。
幸运儿被波卓用绳子拴着,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这对主仆的到来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意义,反正就是来了又走了,顺便进行了一连串无厘头的谈话。
主仆二人退场,此时报信的孩子告诉戈戈和狄狄:“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是明天肯定能来。
”戈戈和狄狄又开始陷入到纠结之中,到底还要不要等待呢?带着纠结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依旧跟昨天一样。
同一个时段,同一地点,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波卓和幸运儿依旧路过,只是此时的主仆二人分别失明了和失聪了。
主仆二人走后,依旧是昨日报信的孩子带来一样的消息。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故事结束,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总之,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只有毫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但这就是荒诞派,塞缪尔·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和内容来完成对现实的批判——这是一个荒诞、异化的世界,畸形、病态的社会。
荒诞派戏剧及贝克多

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
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
,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
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 、《哑剧I》(1957)、《最后一局》( 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 尸骸》(1959)、《哑剧II》(1959)、 《 呵,美好的日子》(1961)、《歌词和乐谱 》(1962)、《卡斯康多》(1963)、《 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 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 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
支离破碎。 (3)语言非理性,非逻辑,混乱、矛盾,不
合语法,枯燥重复。
主要作家作品
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 派的经典作家。主要剧本《秃头歌女》、 《椅子》、《犀牛》;
让•热奈的《女仆》; 哈罗尔德•品特的《生日晚会》; 艾德华•阿尔比的《美国之梦》; 阿瑟•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
开始时,由于荒诞派戏剧的反传统 与反理性,常常被人称为“先锋派戏剧 ”。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 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第一 次对他们进行理论概括,将这一流派 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特征:
荒诞派戏剧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戏剧形式 荒诞化。
(1)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故事,不讲结构。 (2)剧中没有具有个性的人物 ,舞台形象
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 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 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 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 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 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剧作家却部分抛弃了50年代那种单线式、漫画式、木偶式的缺少 心理描写的人物形象。一个新的人物“贝朗瑞”作为作者的代言 人出现了。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尤奈斯库创作的主要特点:
少年时期在作家心底留下的另一个阴影则是孤 独和恐惧。成长过程中难以挥去的伤痛使尤奈 斯库在学会了反抗的同时,内心也滋生了一种 被过度夸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在作品中往往表 现为对强权的妥协。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 黄金年代,也是尤奈斯库文学生命的辉煌期。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50年代是荒诞派戏剧诞生、辉 煌和逐渐消亡的时期。作为荒 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50年代 的尤奈斯库是一位走在风口浪 尖的人物。一方面,作为一位
化动作、情节、心理描写、人物 性格,甚至人物的姓名、社会行 为和历史背景,以及引起并阐释 或缓解冲突的所有因素。
尤奈斯库和他的同伴们建立 的新型戏剧弱化了传统戏剧语言
对法西斯纳粹主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反人道主义,以及历史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 非人性本质的思考与嘲讽
二、荒诞的变异——— 《犀牛》
剧作家选择犀牛这种猛兽作为象征体除了使作品产生夸张的漫画 式效果外,更在于它能体现出人类那种暗藏的、最原始的兽性意 识。
❖ 人具有理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更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即人性。但兽性却是人类骨子里难以去除 的顽疾。
一、虚空心灵里的自由回声
“等待死亡”是理解贝克特几乎 所有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与 “死亡想象”相联系的神秘、恐 怖、荒诞、不安以及悖论性地指 向某种浪漫主义式的更高真实的 幻觉一直是文学不竭的灵感源泉。
荒诞派戏剧解析

《羊脂球》——梅毒隐喻
梅毒,疾病一种: 性污染所致 被假想为外来的疾病:英国人称其为“法国花柳病”,巴
黎人称其为“日耳曼病”,日本人称其为“支那病”。
先入为主的感染人群:穷人,妓女等 恐惧被传染
延伸:恐惧——憎恶这种病——排斥那些假想的感染人 群
《羊脂球》——梅毒隐喻
关于梅毒的正面联想: 福楼拜:“梅毒,谁都或多或少携带着它。” 波德莱尔:要从两方面来感受革命。我们所有人
文学与动物
探讨文学中的动物问题,意在打破人类中心主 义,重塑人与动物之关系。 动物理论:尼采 :新的划分方式
德勒兹:生成—动物 德里达:动物是“他者”,他者中 心主义 哈拉维:伴侣动物
文学与动物
在一个炎炎夏日 我着一身睡衣 一条蛇来到我的水槽饮水 茂密的角豆树散发着异香 在树之浓荫的遮蔽下 我提着水罐走下台阶 我必须等待,必须等待 因为他先我而来(he was at the trough
《等待戈多》
狄狄和戈戈是现代受难者的典型。他们的流浪汉身 份象征着人在精神上没有归宿,他们的处境痛苦、 难堪,除了等待,生活毫无意义,而且这种无望的 等待还会继续、循环下去。
剧本的中心是“等待”,但等待什么、为什么等待、 等待的结果是什么,人们一无所知,而放弃等待又 不可能,所以“等待”本身就成为极大的荒诞。
文学与动物
然而我必须承认,我十分喜欢他 他安静地来到我的家门,到我的水槽边饮水 像一个宾客一样 对此我欣喜不已 然后再悄然离去,没有答谢(thankless) 返回到燃烧的大地深处 是因为怯懦吗? 我不敢将他置于死地 是精神错乱了吗? 我渴望与他交谈 是一种谦卑(humility)吗? 我感到如此荣幸(honoured) 我竟感到如此荣幸
荒诞派戏剧塞缪尔贝克特所著《等待戈多》经典赏析读书心得交流分享PPT模板

剧本赏析
《等待戈多》突破文学描述的固有模式,戏剧情节几乎没有发展变化,舞台场景同位 叠合,戏剧动作机械呆板,以此象征生活内容循环往复,却无异于什么也没有发生; 人物对话则悖逆追求妙言隽语的技巧规范,多用无聊的下意识独白和不知所云的废话 对白,以此喻示荒诞社会造成的人类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极度混乱。
剧作《等待戈多》通过荒诞的人物、荒诞的情节、荒诞的语言、荒诞的舞台设计和荒 诞的戏剧效果,表现了荒诞派戏剧的一个基本主题:世界不可知,命运本无常,人是 低贱的,行为无意义。 在形式技巧上,《等待戈多》则充分体现了荒诞派戏剧场面单 调,既无冲突、更无高潮的“反戏剧’’特征,其艺术感染力主要来自于闹剧式的外包装 和对观众期待视野的突破。
。量
R T
剧
, 有 一 个 人 ,
2简
介
戏剧简介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作《等待果陀》,是爱尔 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 去’’的悲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 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 戏剧
。量
R T
者
, 有 一 个 人 ,
1介
绍
作者介绍
塞缪尔·贝克特,爱尔兰作家,出生 于爱尔兰都柏林,毕业于都柏林圣 三一大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创 作的领域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 尤 以 戏 剧 成 就 最 高 , 1953 年 凭 借 《等待戈多》声震文坛,成为法国 文坛上的风云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