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2、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1。
我国的民族和民族政策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的东北抗 抗日战争期间, 抗日战争期间 日联军在朝鲜、 鄂伦春、达斡尔、 日联军在朝鲜、满、鄂伦春、达斡尔、赫 鄂温克、锡伯等少数民族的支持下, 哲、鄂温克、锡伯等少数民族的支持下, 开辟了抗日游击区;在内蒙古, 开辟了抗日游击区;在内蒙古,创建了大 青山抗日根据地; 青山抗日根据地;在陕甘宁边区的回族和 蒙古族群众建立了自己的抗日武装力量。 蒙古族群众建立了自己的抗日武装力量。 此外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多块抗日 民主根据地, 民主根据地,为抗日的胜利共同作出了努 力。
西藏经济“开放格局”日益凸显 西藏经济“开放格局”
-=> 上市公司 西藏矿业(000762) 走势 刷新 西藏矿业 分时图 | 日 K 图 | 周 K 图 | 月 K 图
2007年,西藏对 年 外贸易出口总额 3.26亿美元,比 亿美元, 亿美元 上年增长46.8%。 上年增长 %。
西藏矿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西 西藏矿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西 藏自治区最大的综合性矿产资源开发 上市公司。 的上市公司。
五 个 省 级 自 治 区 的 建 立
1958年建立宁夏 1958年建立宁夏 自治区
1965年建立 1965年建立 自治区
1958年建立 1958年建立 自治区
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 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 藏自治机关将“藏历新年” 雪顿节” 藏自治机关将“藏历新年”、“雪顿节” 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 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 又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 又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 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 小时, 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 小时, 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 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 小时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
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
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解决民族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阐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件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按照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确立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原则。
我国的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国土上居住着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而且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我国是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团结和睦的、统一的大家庭。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当代中国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并且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成分,经济利益.文化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社会矛盾和问题呈现出前所来有的复杂局面,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比较落后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对于保障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民族政策是指政治主体为了规范或引导特定集团和个人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调控族际关系态度与行为的准则及执行这些准则的策略,体现了政治主体在处理民族问题、调整族际关系方面的意志和利益,具有政治性、民族性、社会性、实用性诸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就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内容的民族政策。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民族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民族政策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
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体系。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

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八个方面:1、民族平等政策;2、民族团结政策;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社会改革政策;5、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8、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一)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法律条款(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七条: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七条:民族乡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各族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三条:城市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二)党和国家对待和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各民族不分大小,不论聚居或散居、杂居,都一律平等,要充分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中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一)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1)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其中社会经济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民族的政治、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参与国家和制度建设的程度是其发展的一种标志。
民族的发展还表现在族体规模上。
(2)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关系是民族和民族之间交往联系的状态。
民族之间关系的状况既有团结合作,也有冲突对抗。
就世界民族发展过程的规律而言,民族之间团结合作是主流,但由于民族差异,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重要现象。
(3)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
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存在和发展,都和阶级问题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
民族由不同的阶级组成,民族内部的阶级不平等、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到民族之间,便造成了民族之间的不平等,表现为民族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失,民族问题的本质已不是阶级问题。
(4)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在民族形成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在多民族国家中,由各民族共同利益而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任何单个民族的利益,都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同一民族居住在不同国家跨境民族,如果不处理好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而把民族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不仅会导致国家的混乱、民族间的冲突,甚至会引发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涉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2.民族问题的特点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点。
(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民族问题涉及面广,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横的联系,又有纵的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民族问题存在的范围广,广泛地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我国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通过提倡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
2. 保障民族平等权利:确保各个民族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权利和机会,消除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3.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重视保护和传承各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独特文化传统,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
4. 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 加强民族自治和自治区建设: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开展自治工作,增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
6.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对各族干部和群众的民族团结教育,弘扬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宪法法治精神,培养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友爱和合作意识。
这些内容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旨在实现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和长期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
我国民族基本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发展少数民族经济
4)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规定
坚持各民族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在民族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
为了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宪法特作了明确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5)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