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传统史学与兰克史学

合集下载

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传统史学与兰克史学

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传统史学与兰克史学

其实 与历史无 关。 【也 ”l 坚信 , f 只要剔除 了附 整理史料 , 不是作 艺术 的建设 , 不是做疏通 胸 怀 与 自觉 的历 史 使 命 感 和 社 会 责 任 感 的
在 历 史 记 载 上 的 道 德 意 义 之 后 , 由这 一 件 的事业 , 不是 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 , 或那 传统 ; 七是关 注史 学批评 和探讨 的传统 ; 八 件 、赤 裸 裸 的 史料 就 可显 示 其 历 史 的 客 观 个主义 ” 类似论述 , 。 不一而足 。为此 , 他也 是重视史家的修养的传统 ;九是史学 中蕴
固 蠹
在 中 国史 学 的现 代 化 过 程 中 ,傅 斯 年 史料观。傅斯年史学最基本的出发点 的 史学 思 想 影 响 与 贡 献 尤 大 。 一 方 面 是 对 是他在 1 8年发表的《 9 2 历史语 言研究
西 方相 应 的史 学 思 潮 的 回应 — — 主 要 是 兰 所 工 作 之 旨趣 》 中 一 开 头 所 宣 称 的 :
切 工 具 , 理 一切 可 逢着 的史 料 。 ” 整
傅斯年幼承庭训 , 受过 良好的教育 , 尤 是史料学 ,利用 自然科 学供给我们的 其是中国传 统文化 的严格训练 ,并 由此 打

下 了深厚 的 国学 功 底 。 12 傅 斯 年 到英 史学不是著史 , 90年 史料即史学。 氏在这 傅 国 留学 , 年 后 又 转 往 德 国柏 林 大 学 攻 读 , 里开宗 明义阐述 的史学之 旨趣 ,不仅 三
所集刊首册发表了 《 史语 言研究所 工作 重 申, 历 或说史学便是史料学 , 或说 史学本是 是 求 真 的原 则 与追 求 信 之 旨趣 》 宣称要把历 史学 、 言学建设得 史料学 。 , 语 他说坚 实的事实 , 只能得之于最下 史的传统 ; 三是丰 富多样 和生物学 、 地质学等 同样 , 以构建科学 的东 层 的史 料 之 中 , 说 史 料 的 发 现 , 以促 成 的史 书体 裁 以及 史 书 内容 与 形 式 相 协 调 的 又 足

年鉴学派与兰克史学【关于年鉴学派的史学】

年鉴学派与兰克史学【关于年鉴学派的史学】

年鉴学派与兰克史学【关于年鉴学派的史学】一、年鉴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的产生,金融寡头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干预,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人们对经济问题的关注。

一些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开始注重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探讨经济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方法论上,机械保守、片面强调考据。

实证史学片面强调史料的重要性,要求历史学家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通过客观地描述历史,让史料本身说话。

在这种“史料高于一切”的思想指导下,历史学家们皓首穷经,到处搜订原始资料,以全身心的精力去考订史料。

历史学变成了考据学,历史著作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史料汇编。

历史学家们一头扎进档案柜的陈编故纸中,忘记了现实世界里活生生的人事和现实。

二、年鉴学派的兴起和发展1、思想理论渊源早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就曾力主建立一种全面的、普通人的、分析式的新型历史学。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史,还应包括经济、人口、技术与习俗等内容。

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不仅是君主和伟人,还有普通人。

历史作品不应全是纯粹叙述性的事件史,而应是有分析、有说明的结构的历史。

应该说,伏尔泰是近代以后向以修昔底德为代表的传统政治史模式提出全面挑战的第一人。

他的新史学观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总体史观的“启蒙”作用。

19世纪后半期以后,基佐、米希勒等都向法国传统史学发起了冲击。

1912年,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鲁滨逊发表了《新史学》,历数了旧史学的种种通病,倡导建立新史学。

“鲁滨逊倡导新史学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它是当时整个西方史学界共同努力的一个部分。

2、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1)1929年,费弗尔和布洛赫于斯特拉斯堡大学创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年鉴学派因而得名。

1929年1月,法国年鉴学派发行了《社会经济史年报》。

在创刊号的卷首,载有编者费弗尔和布洛克联名写的一篇简短的《告读者》:我们都是历史学家,‘都有共同的体验,并得出了共同的结论,我们都为长期的、从传统分裂状态中产生的弊病而苦恼。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

浅论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思想傅斯年先生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和史学家。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负责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工作。

他发表了著名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提出了“史学就是史料学”的思想。

他认为:“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他的这一观点使中国的史学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他也因此赢得了史料学派“旗手”和“舵手”的大名。

本文试就傅斯年“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史学观点做出以下梳理,以便了解傅斯年的观点。

傅斯年的“史学就是史料学”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说:“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 。

他说:“历史这个东西,不是抽象,不是空谈……历史的对象是史料。

离开史料,也许可以成为很好的哲学与文学,究其实与历史无关”。

由此看出,他把史学的对象看做是史料,与他把史学放在什么位置是有关系的,他想建立一个科学的史学,想把历史学变成科学的历史学,这样凡是带有主观的史学便不是他口中的史学。

但是我们说傅斯年认为著史是在文学之外,并不表示他反对著史,他只是认为著史应该广泛地收集史料,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他对司马光、司马迁大加赞赏,就是因为他们在著史中收集了广泛的材料,尽量体现客观的历史,而后世史家的所作,则多为他所不满。

所以“史学就是史料学”这句话本意是说,历史研究便是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便是史料学。

把著史已经划在史学之外了,自然就推出“史学就是史料学”这个结论了。

第二,他在《史学方法导论》中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到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

因为傅斯年认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因此做出“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结论。

浅析傅斯年的史料研究方法

浅析傅斯年的史料研究方法

2019年19期┆15百家争鸣浅析傅斯年的史料研究方法高 波摘 要:傅斯年是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文对傅斯年史料研究使用方法和他的史学思想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兰克学派;史料 一、傅斯年的史学成就傅斯年是20世纪前期中国史学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对中国史学有着积极作用。

他在中国扛起“史料学派”的大旗,高唱“史学即史料学”,对当时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傅斯年与兰克学派傅斯年在国内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留学英国期间,学习了西方学术思想,回国后在长期的史学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主张,在中国史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傅斯年受中国传统乾嘉史学影响,选择“历史怎样发生就怎样叙述”信条的兰克学派,顺理成章。

兰克学派是建立在对18世纪”理性”时代史学批判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展脉络。

它将历史哲学当成荒诞无稽的说教,是毫不根据的主观臆测。

强调如实直书,要求对文献材料进行严密的考辩,重视原始材料,但不迷信原始材料,以实现历史学的“精确”,并提出历史学家就应该将主观的因素从文献中分离出来,历史研究就是为了还原过去。

傅斯年学术思想深受兰克学派的影响。

回到中国后,就自觉成为了兰克学派在中国的代言人,本人被称为“中国的兰克”。

三、傅斯年史学思想傅斯年全盘接受了兰克学派的客观主义历史思想,回国后他主张“史学即史料学”,“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史料,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最终要把史学变成像生物学地质学等一般的事业”。

在史学研究中傅斯年主张“有一分史料出一分货,有十分史料出十分货,没有史料不出货”,乍一看,似乎与胡适说提倡的”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五分证据,只可说五分话,有十分证据,才可说十分话”意思一样,但是由于史学思想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史料的使用上的差异.胡适受到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在中国提倡”实证主义史学,其学术方法是所谓”十字箴言”,即”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他主张研究历史先假设,后求证其假设的”例律”,显然史料在胡适的史学方法论中.成为了验证所假设”例律”是否真实的证据了.这与傅斯年所提倡的“史学即史料学,通过客观史料还原真实历史,将历史“变成像物理学地理学一般的事业”明显不同。

兰克及其史学流派

兰克及其史学流派

兰克及其史学流派利奥波尔德.冯.兰克是19c的德国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界被认为是实证主义的史学大师,是传统史学的集大成者。

热爱古典语言学和神学的他于1818年应邀去法兰克福高级中学担任古典文学教师。

在这里,他才开始从语言学转向历史学。

德国历史学家尼泊尔波尔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和他教学上的需要促使兰克最终转向历史。

兰克晚年回忆这一转变时曾说“我经过比较,发现真实的历史比虚构的小说要有趣味的多,要美得多。

于是,我摒弃了小说,决心在我的著作里避免一切虚构和幻想而坚持写实”。

19c初,浪漫主义思潮风行,它唤醒了历史的独立意识,竭力要求摆脱历史与哲学、历史与道德的依附关系。

而且,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相继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取得了惊人发展,这给迷茫中的历史指明了一条鲜明的道路。

在这种时代精神氛围的孕育下,产生了以兰克为代表的19c西方史学。

兰克一声著述颇丰,1824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

他的史料批判态度集中表述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一书后面的目录——“近代史家批判”中。

这个附录比正式著作更著名,以致西方史学界很多人认为近代史学批判的开端在1824年。

在这里,兰克第一次吧尼泊尔倡导的治史原则应用到近代史方面。

尔后,兰克依据在柏林大学档案馆里的16c 和17c的外交文件写成了《西班牙君主国》一书。

尔后,相继写成了《塞尔维亚革命史》、《历史政治评论》、《教皇史》等,晚年仍坚持创作。

然而,兰克的成功和巨大应先并不全在于他身后那些卷帙浩繁的著作,还在于他通过柏林大学的专题研究班所配演出的一大批弟子,从而形成一个代表时代历史学主流的学派——“兰克学派”。

在研究班中,兰克不仅对弟子教授了大量知识,更重要的是将他一整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系统的传授下来。

他通过研究班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卓越学者,他们任职于德国各主要大学,事实上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大多数出自于兰克的研究班。

兰克在他的成名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中曾说过“历史指定给书本的任务是:批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傅斯年史学思想与兰克史学之比较研究

傅斯年史学思想与兰克史学之比较研究

交流傅斯年史学思想与兰克史学之比较研究李晓旭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摘要: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大师,主张“史料即史料学”,其创立的史料学派对后世史学产生了甚远影响。

其对史料的重视、客观主义、科学主义都与德国的兰克史学有许多共同点。

以下主要探究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兰克史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傅斯年;兰克史学;客观主义;史料学派一、傅斯年及其史学思想傅斯年(1896-1950)史料学派创始人,为中国史学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突出的贡献。

傅斯年自小受到祖父严格的教养,1916年夏傅斯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国文门。

傅斯年自己也曾说过“最初也是崇信章氏的一人”。

而章太炎学派继承的是乾嘉考据学派的衣钵的。

1919年从北大毕业后先后留学于英国、德国研习史学、哲学、数学等,期间兰克学派的史料观和实证主义都对傅斯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8年傅斯年归国后建立了——史料学派。

傅斯年提出“史料就是史料学”的思想,其在《史学方法导论》中将史料分为可互证的八类“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近人的记载对远人的记载、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本事对旁涉、直说与隐喻、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

傅斯年在《史料与史学》的发刊词中说:“本所同人……乃纯就史料以探史实也……此在中国,固为司马光以至钱大昕之治史方法,在西洋,亦为软克、莫母森之著史立点”可见傅斯年对兰克推崇备至,他甚至自称是中国的兰克,创办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也要建设成“中国的郎克学派”可以看出傅斯年在留学期间深受到兰克学派的的影响。

二、傅斯年与兰克史学思想之比较兰克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史学家,兰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客观主义精神和科学的治史方法。

首先是兰克主张史家要如事直书。

他认为史家的任务就是把历史上发生过的人和事以文字形式叙述下来,要尽量消灭“自我”。

其次兰克提出了系统的搜集、校勘史料的方法。

在甄选史料的问题上,兰克重视档案、书信、回忆录等第一手史料的价值。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历史档案的贡献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历史档案的贡献

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及其对历史档案的贡献作者:陈竹君,吴甜甜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1期摘要:傅斯年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一位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对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都颇有建树,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历史著作。

他提出了一系列史料整理的原则和方法,也为中国历史档案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傅斯年;史学思想;历史档案中图分类号:KG27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24-02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3月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被誉为“开代文章第一家”的书香世家。

他聪明好学,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先后在英国、德国留学七年,是一位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现代著名学者。

他曾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院总干事、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

傅斯年先生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与教育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史学上独树一帜。

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可谓恢弘巨富、磅礴崭新,为档案学研究,特别是档案史料编纂学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除此之外,傅斯年还与中国四大档案的其中两大档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为发现、保护和弘扬我国的历史档案瑰宝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高举“史料便是史料学”大旗,重视档案史料开发傅斯年先生早年留学德国,受西方19世纪历史考据学派的思想影响很深,他对西方史学兰克等人的史学思想加以运用和吸收,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史料便是史料学”的观点。

他认为一切历史著作都是不可靠的,要明白历史真相,只有穷本溯源,研究原始资料。

他的这一思想,一反历史考据学观点,特别重视对新史料的挖掘与研究。

他把治史方法与档案史料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在强调历史研究一定要充分占有史料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档案史料,档案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他认为,档案史料是最可直接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可信史料,并明确指出,“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

也谈傅斯年先生的“史料即史学”近日,笔者在研读“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相关资料时,常为一个问题所困惑。

相当多的论著在谈到“史料学即史学”这个论断时,往往认为,“在历史上确曾有人以崇尚史实即是历史学的说教,来反对理论对史学的指导地位。

我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盛行的‘乾嘉学派’对历史就专一主张训诂考据史料,不事义理分析;后来又有人提倡‘史料即史学’的历史研究宗旨。

但是,他们都忽视了前边我们所说的一个事实,即史料尤其历史文献,既然是由主题的人所记述,就难免掺杂着许多记述者的主观色彩和成分,这里除了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外,归根到底是这些记述者的阶级局限与时代局限所致”。

这里所说的“史料学即史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呢?“史料学即史学”是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提出来的。

1928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集中发表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原文是: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才发达的。

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

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1/ 6范域,自地质学以至目下新闻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在这里,傅斯年明明白白说的是“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是将“近代史学”与“古世中世”的“著史”作比较,说明“近代史学”是“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并没有泛泛而谈“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而更系统阐述傅斯年“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观点的是《史学方法导论》,该书的“史料略论”篇、“中国及欧洲历代史学观念演变之纲领”篇详细地阐明了傅斯年对中西史学历史变迁的认识,由此可窥见傅斯年的史观。

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傅斯年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传信存疑以别史料,能作八书,排比列国纪年,“若干观念比19世纪的大名家还近代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派”为切入点研究陈独秀的著述已有一些, 独秀退而成为中国托派领袖,不仅被开除 命的大敌,即使偶有失误,但仍能与近代中
但多偏重于其关乎陈独秀仕途成败的政治 出党,后又被托派“中央委员会”开除,期间 国的历史使命不谋而合。沦为中共反对派,
意义,也有的特别突出其文化意义,而对其 尽管主张反蒋抗日,但因其政治地位跌落, 固然标志着陈独秀政治思想的跌落,也是
出货”的方法论,即“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 说:“历史的对象是史料,离开史料也许成 考证方法整理前代留下的各方面史料。其
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从 为很好的哲学和文学,究其实与历史无 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考据学宗旨,基本符
方法论的角度,把史学研究与材料的整理 关。”[2]即为把史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他把 合客观实证的近代学术精神。
学派主将之一的傅斯年,也十分赞同兰克的 国史学思想的因素,也有西方客观主义史 作,但都不能否认兰克史学是形成傅斯年
21 兰 台 世 界
2009.10 上半月
名人档案
此。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接受了
“终身的反对派”与党性修养 托洛茨基主义,党性减弱,沦为中 共反对派后,陈独秀的党性一度丧
□ 暨南大学文学院 周玉红
后两个人生。
际的指导下,抵制共产国际有损中共独立 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
前半生,陈独秀作为“康党”分子而反 性的行为,并在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过程 养。从某种意义上说,“终身的反对派”所展
对满清顽固派,作为“乱党”分子而反对改 中,与国民党企图取消中共组织的行为进 现的是陈独秀追求真理的风骨精神,而这
其实与历史无关。”[2]他坚信,只要剔除了附 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 胸怀与自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
在历史记载上的道德意义之后,由这一件 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 传统;七是关注史学批评和探讨的传统;八
件、赤裸裸的史料就可显示其历史的客观 个主义”。类似论述,不一而足。为此,他也 是重视史家的修养的传统;九是史学中蕴
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以构建科学的东 层的史料之中,又说史料的发现,足以促成 的史书体裁以及史书内容与形式相协调的
方学之正统。傅氏说:“历史的对象是史料, 史学之进步,而史学之进步,最赖史料之增 传统;四是讲就史文的传统;五是明理、明
离开史料也许成为很好的哲学和文学,究 加。在同一本书中,他又说:“史学的工作是 道与经世致用的传统;六是史学家的广阔
的看法,就可确定两者治史的路数多属同一 史,远离历史哲学。由此可见,此种治史方 忠实地继承了清代考据学及其客观求实精
途径。兰克治史,极注重史料,在兰克史学的 法与兰克是同道的。
神。在他倡导和影响下所形成的科学派史
治史方法中,寻求史料与考订史料是其全部
学者们通常把精力用于搜集傅斯年与 学“考史而不著史”的治学风气,更是同清
据学实事求是传统的继承。两方面的融合 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
形成了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手段,作文章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
傅斯年幼承庭训,受过良好的教育,尤 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
上 海

大 学
传年

学 院
统史
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严格训练,并由此打 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 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1920 年傅斯年到英 史学不是著史,史料即史学。傅氏在这
史学思想的重要的西学来源这一点。因为 从历史上来看,傅斯年所留学的德国正是 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根深蒂固的国 家。笔者认为傅斯年的史学思想曾受过兰 克史学影响是确信无疑的,但是傅氏自身 的留学经历也是影响其史学思想 (尤其是 史学便是史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傅斯年 的客观主义史学思想与其偏理科的学术兴 趣有关。在他写给胡适述及自己留学情形 时悔恨自己在北大的学习经历时说:“近中
温习化学、物理学、数学,兴味很浓,但想在 大学的六年,一误于预科一部,再误于文科 国文门,言之可叹。”他还说:“下半年所习 科目半在理科,半在医学……哲学诸科概 不曾选习。我想若不于自然或社会科学有 一、二种知道个大略,有些小根基,先去学 哲学定无着落。”
李济曾这样评价傅斯年:以历史研究 所为大本营在中国建筑科学的东方学正 统,这一号召,是具有高度的鼓舞性的。举
起这一面大旗领首向前进的第一人是傅斯
年。时至今日,尽管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
学”的理想遭到了批判与否认,但是对于我
们今天治史仍有帮助。
参考文献: [1]于尔根·科卡.20 世纪下半叶国际史学的新潮 流[J ].景德祥,译.史学理论研究,2002(1). [2 ]郭圣铭. 西方史 学 史 概 要 [M]. 上 海 :上 海 人 民 出版社,1983. [3 ]瞿林东. 史学理 论 与 史 学 史 学 刊 [M]. 北 京 :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葛志毅.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现代启示[J].北方 论丛,1999(3).
采用的训诂考据方法,亦十分注重证据,考 是令人信服的,而他长达七年的留学背景
关于兰克与傅斯年是否有直接的传承
证周详,追源释疑,然后立论,这与兰克倡导 也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另一大要 关系,尽管有材料证明傅斯年一生只提到
的方法,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新考据 素。笔者认为,傅氏史学思想中既有传统中 兰克二三次,他藏书中没有任何兰克的著
失,被撤销党籍之后,似乎很难将 陈独秀与党性修养相提并论了。
陈独秀 无政府主义者,一直是时代精神的指导者。 但陈独秀作为中共反对派,呈现出了急于
的政治思想
后半生,以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为界, 反对资本主义、“二次革命论”、从轻视民主
振 聋 发 聩 ,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反对派,即使在宣布“不 到重新推崇民主并抨击斯大林时代苏俄式
史学的基石。他所倡导的史料批判学,以及 兰克有关的资料证据,而忽略了傅氏史学 代乾嘉考据学派的精神一脉相承[4]。傅斯年
从最原始档案资料中去研究历史的大方向, 思想中中国传统史学的成分及影响。其实, 的史学思想正是中国传统的考据学理论与
至今仍无法改变。考察我国清代乾嘉学派所 傅氏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他的国学功底 西方现代客观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而又大起大 隶属任何党派”以来,在晚年又同时作为中 的无产阶级专政等特点,这实际上涉及了
落,经历了 国“托派”的反对派,他的反对派思想集中 近代社会的核心问题[2]。反帝反封建是近代
一个长期而 表现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 中国历史的主题,也是党领导新民主主义
复杂的发展过程。陈独秀晚年借胡适之口 学说的批判和修正,似乎极不光彩[1]391。
王 琳
史学
国留学,三年后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 里开宗明义阐述的史学之旨趣,不仅 在欧洲的留学生涯长达七年之久。据王汎 规定了史语所今后之方向,而且对后 森的研究,傅斯年去英德两国并非专修历 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史料对他们具
窦 强
学 (主要是兰克 史 学 思
学思 与想
兰 中 史,傅斯年在英德的求学生涯,主要的经历 有特殊的意义“:历史由史料构成,史料乃往 想)的因素。瞿林东认为:
革命的主要任务。陈独秀以反清起家,又以
给自己定位为“终身的反对派”[1]390,引起了
如果说,作为陈独秀前半生的“反对 反蒋告终,始终满怀爱国热忱和忧患意识,
褒贬不一的评说和争议,也成为后人关注 派”,不仅对其形象无损毫末,相反却使其 一生五次被捕,接二连三地充当“反对派”,
陈独秀的永恒话题。专门以“终身的反对 身价倍增,而到了后半生,则时过境迁,陈 其思想斗争的矛头始终对准着中国民主革
理的殉道者病逝于江津,陈独秀的政治足 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错误,固然暴露 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
迹跨越了中国旧、新民主革命两个阶段,而 出了党性不纯的弱点,但陈独秀“反对派” 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从党和
作为“终身的反对派”,陈独秀则经历了前、 的一贯作风,使他能够坚持在接受共产国 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突出强
其是他的史料即史学的观点。如在《史学方 法导论》、《史料与史学发刊词》等文中一再 重申,或说史学便是史料学,或说史学本是
指 1840 年以前的中国古 代史学。”[3]他还提出了传 统史学的九大特征:一是 书法无隐,秉笔直书;二 是求真的原则与追求信
克的 史 学
之旨趣》,宣称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 史料学。他说坚实的事实,只能得之于最下 史的传统;三是丰富多样
性。于是他认为:“断不可把我们的主观价 像兰克为搜集原始资料而四处奔波的科学 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优秀的民族精神的
值论放进去,既不可以从传统的权威,也不 旅行那样,不辞辛劳,多方寻觅,号召大家 传统。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过程中,傅斯年
可以随遗传的好尚。”即为把史学与其他学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傅斯年 的史学思想影响与贡献主要是两方面:一
科区分开,他把史料置于史学本体的地位。 引进西方近世的治史方法,并结合中国传 方面是对西方相应的史学思潮的回应,另
从此意义上讲,离开史料自然不成其为史 统史学的考证方法,写出了《明成祖先母记 一方面是对本土主要是清代考据学实事求
学了。在此观念主导下,他提出“照着材料 疑》等作品,在当时史学界影响甚大。他还 是传统的继承,乾嘉史学实证 史料置于史学本体的地位。从此意义上讲,
傅斯年的史学主张深受清代考据学的
性的落脚点。
离开史料自然不成其为史学了。可见,在傅 影响,他称赞顾炎武、阎若璩的考证方法是
如果进一步比较兰克与傅斯年对史料 斯年那里,视史料为治史之首途,不要著 “最近代的”,要保持他们的“遗训”,傅斯年
是了解西方学术整体发展的情形。
时人类思想与行为所遗留之陈迹……无史 “所谓中国传统史学当是
在史学思想方面,傅斯年显然深受兰 克学派的影响,被称为中国的兰克[1]。傅斯 年与兰克的客观主义宗旨不谋而合,他在 1925 年创办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集刊首册发表了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