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自由之虎——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

合集下载

傅斯年的人品怎样

傅斯年的人品怎样

傅斯年的人品怎样傅斯年是20世纪初期著名历史学家,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

他有什么值得我们所学习的人品呢?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傅斯年的人品,希望对你有帮助。

傅斯年的人品傅斯年生于清朝末期,早年间受到民主与科学的影响,创办了中国早期的一些杂志和月刊,开始不断的提倡新文化,摒弃封建主义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颇为广泛,从而也成为了著名的学生领袖之一,这对他后来成熟的人文品格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说道傅斯年的人文品格,胡适的一些话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什么,他说傅斯年理解力强,学业优异,有大刀阔斧的远见卓识,也有心细如丝的精细之处,在事情面前组织和协调能力高人一筹,有足够的感情张力,每件事情都会热情高涨,感情和理性并存,温柔可爱,又不失理智和调理,并且提出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矛盾体的合理共存,他就真实的出现在你眼前,出现在历史中。

傅斯年的矛盾体还体现在同一时期人对他不同评价,他的老师胡适认为他是最优秀最稀有的人才,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最难得一见的人才,认为他是最可爱可亲的人,但是与他老师争锋相对的是周作人,他认为傅斯年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外表的热情只是为了掩饰他内心软弱。

但是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处在新时代和旧社会跟新交替的矛盾体。

一万个人里有一万个傅斯年,可是他的影响现在至少还在持续并且一直持续。

傅斯年简介傅斯年出生在1896年,那是初春的三月万物复苏的季节。

从小受书香门第的熏陶,傅斯年少年时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在1916年刚满20岁的傅斯年升入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学府北大,在这里他怀着一腔热血。

傅斯年在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年代里参加了“五四”运动,之后不断的磨砺自己,曾先后入爱丁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

学习结束后回国任教,大量优秀学生出自他门下,同时在历史语言的研究上有很深的刻苦钻研,发表了诸多的文献著作,一时之间传为佳话。

在抗战胜利后,傅斯年继续教书育人,他与北大的缘分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傅斯年曾经担任北大的临时校长。

从胡适到雷震、殷海光及李敖

从胡适到雷震、殷海光及李敖

从胡适到李敖2008年03月24日 14:26网易商业【大中小】【打印】李敖的大陆之行,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台湾历史嬗变的契机。

台湾之所以有纷繁复杂之格局,李敖之所以有众说纷纭的表演,都可从历史中找出一些伏笔。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相应于它所面对的内外环境,会形成某种特定的政治论述,一则藉以澄清它所必须处理的政治问题,二则藉以凝聚关于政治价值的共识。

这种论述的发展与演变、积累,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政治集体意识的历史,对于其成员的自我认知与迈步方向有相当的影响。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钱永祥认为,五十年来对于台湾的政治意识起过较大定调作用的论述,大概主要是“自由主义”与“国族主义”。

从胡适到雷震、殷海光及李敖,这条思想脉络也许可以折射自由主义在台湾的起承转合。

《自由中国》时代“从1949年国民党来台湾,一直到国民党政权落到李登辉手上,这是一个由国民党统治的漫长时期。

如果说台湾有过一股自由主义力量的话,这个力量的身份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因为国民党而生存、也因为国民党的失势而消失。

”钱永祥说,“如果说台湾有所谓自由主义的论述、自由主义的思潮、自由主义的言论的话,那么,那是从《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的。

”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雷震与胡适、王世杰、杭立武等开始筹备《自由中国》杂志。

11月20日,《自由中国》半月刊在台北创刊,胡适挂名发行人,雷震为实际负责人。

从创刊始,《自由中国》半月刊一直受到胡适的很大影响。

胡适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

从哲学、史学、文学到政治、宗教、道德、教育,无论是誉是谤,没有人可以完全忽视他的存在。

关于自由主义,他的阐述非常精到:“总结起来,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第三个意义是容忍——容忍反对党,第四个意义是和平的渐进改革。

”这些理念无不体现在他的行为选择中。

总的来说,胡适与蒋介石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又不失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他几乎不接受政府的官职。

傅斯年

傅斯年
傅斯年
山东聊城人,1896.3.26-1950.12.20
国学根底,就读北大 学生领袖,运劢旗手
留学西欧,仸教大学
叱语所长,重构历叱 书生报国,参政议政
代理校长,平息学潮
反共立场,文化转秱 教育理念,台大校长
Page 2
家学渊源,书香门第 祖父,母亲的教诲 聪颖 勤奋 自学 正统思想 丌入仕途 孝子 爱护学生
1928年1月,傅斯年向蔡元培建议在中央研究院中设立历 叱语言研究所。
在1928年3月,中华民国大学院批准了傅斯年的提议,聘 请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为常务筹备委员。 1928年9月,傅斯年就仸中央研究院历叱语言研究所所长, 幵担仸这一职务直至1950年12月20日傅去世。在这22年 间,叱语所紧紧地不傅斯年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幵成为他 的化身,其一生志业的所在。
Page 22
抗战胜利后重整北大
办理北大迁校事宜 恢复北大爱国传统
Page 23
平息学潮
反战学潮不昆明一二一惨案
处理学潮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Page 24
反共立场
“四· 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 同清党。 1932年《中国现在要用政府》称中共为流寇 1945年出访延安,称共产党“愚民”“与制” 致书李宗仁,力陈和议之非
中央研究院历叱语言研究所
《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Page 11
叱语所分类和成就
叱料学、汉语、文籍考订、民间文艺、汉字、考古学、人 类学民物、敦煌材料研究 1929年6月 划分为三组,即历叱组、语言组、考古组, 后来人们通常称其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陈寅恪、 赵元仸、李济分仸各组组长。 历叱组:新叱料的搜集不整理 成就:整理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整理校勘《明实弽》;敦 煌卷子的搜求不整理;汉魏汉简特别是居延汉简的整理不 研究。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的生平事迹傅斯年,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

傅斯年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影响深远。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傅斯年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傅斯年个人简介傅斯年,初字梦簪,字孟真。

祖籍江西永丰。

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

1920xx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

1920xx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xx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

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20xx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

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

1920xx年夏,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

1920xx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傅斯年写信给李石曾,表示赞同清党。

从1920xx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1920xx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

1932年,他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的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

1937年春,傅斯年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

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1949年1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在政治上亲蒋反共,他出于维护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目的,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制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

论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论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文化视野论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失败的原因李雨佳 鲁东大学摘要:20世纪30-40年代,一些信仰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掀起颇具声势的自由主义运动,但到40年代末期,自由主义运动就失败了,探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它的精神和价值还是值得现代的人们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原因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375-02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最先兴起于17-18世纪的欧美地区。

因为它更关注的是理性为基础上的个人自由,人们应该将维护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作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生活的主题。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各种西方思潮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传播,最为突出的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因为自由主义的某些思想诸如人的个性的解放、民主政治、思想自由等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事实上,他们认为信仰自由主义,走自由主义的道路不仅能够挽救民族危亡,同时也能引领中国走向富强。

因此在20世纪30-40年代的知识界,自由主义思潮相当兴盛,自由主义运动也有声有色的进行着。

然而,到了40年代末期,因为国共两党斗争结果的明朗化,自由主义也以失败而收场 。

而追究其失败的原因则表现在众多方面。

一、传统中国君主专制统治思想根深蒂固,制约着自由主义的发展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存在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才正式宣布中国结束君主专制,开始进入现代社会。

但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因为专制、人治的政治文化传统已经在中国生根,它不仅影响着旧阵营中政治活动家和官员如慈禧,袁世凯,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新派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像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致使他们在革命活动中也经常表现出个人专断和违背集体领导的作风。

1914年7月建立中华革命党时,孙中山要求党员按手印并服从孙中山个人。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自由主义思想起源于欧洲, 在近代中国传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自由主义思想成为了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思潮,如今依然影响和引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自由主义思想从19世纪开始, 逐渐传入到中国。

在这一时期, 中国面临的是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之路,开始学习自由主义思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各国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

其中拥有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教士最为活跃,他们在中国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将西方民主和自由主义思想引入中国。

此外, 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媒体以及文化名人,如饶漱石, 胡适和陈独秀等,都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者和宣传者。

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自由主义思想充分展现了现代社会的理想和美好。

自由和平等这样的基本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为中国民主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自由主义思想也促进了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经济上,自由主义思想宣扬私人财产和个人自由,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这种思想无疑是新的、激进的。

资本主义模式的发展和实施,从某种程度上前提了中国现代经济体制的形成。

此外,自由主义思想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尝试吸纳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思想,将现代化作为一种价值,提出了一些在传统文化观念下不曾思考过的问题, 如女权、民主和人权等。

这些思想的提出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自由主义思想的意义和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不是完全成功的。

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在之后的历史中, 也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中带来了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和困境。

傅斯年

傅斯年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

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在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

他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胡适与傅斯年,胡祖望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还富有传奇色彩。

最有学问、最有志气、最有血性和最有修养的知识分子的典范有风骨、有气节,英年早逝,为史学界不可多得的巨人。

学术与政治品格双重高尚,恪守一个知识分子的底线。

这是民族的脊梁!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游行总指挥。

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是一位爱国学者。

1.人文品格:爱读书、买书,知识丰富广博;生活简朴;富有血性,爱憎分明;善于修身,为人正直。

2.原因:善于察纳雅言,兼收并蓄,改正缺陷,日月精进。

3.我意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

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

”这几句话,最能体现傅斯年的人文品格,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1918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学生领袖之一。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

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学史”。

其间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1937年赴重庆,连续四次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一代学人傅斯年

一代学人傅斯年
一 代 学 人 傅 斯 年
பைடு நூலகம் ◎
人物综述: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字 孟真,山东聊城人,号称黄河流域第一才子。在近 代学术史上,是一个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历史学 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的北大领袖、 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 大学校长,他一生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一代学人傅斯年
他说:“大批伪教职员进来,这是暑假后北 大开办的大障碍,但我决心扫荡之,决不 为北大留此劣根。”把困难解除,把“天下” 扫平,为胡适回校铺好道路,这是傅斯年 做代理校长以报胡适的决心。他又说:“实 在说在这样局面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 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 去。” 傅斯年是北京大学培养出来的,对北大特有 感情,在他一生的事业中,对北大也是特 有贡献的。
傅先生是20世纪前半世纪有代表性的一类知 识分子典型。他能古今相通,学贯中西,并 以独立特行的人格标准处世 ,是一位有着重 要影响的一代学人。
一代学人傅斯年
2
◎人物年表:
傅斯年1896年出身于一个没落封建贵族家庭,其先 祖父傅以渐是满清国第一位状元,曾官至相位,在 山东傅氏有“开代文章第一家”的称誉。 1913年17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 议》,提倡白话文。 1919-1926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入英国爱丁堡大学、 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及研究实验心理 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比较语言学,对多个 领域学术较为精通。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 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
一代学人傅斯年
22
“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 报。”傅斯年这句话是1947年说的。傅斯年 及其周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再办报刊 议论时政,留下不少抨击专制、腐败和推 进民主、法治的精彩文章,成了自由思想 传承的文本,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增添了 光彩。 在台湾,傅斯年是唯一敢在蒋介石面前翘二 郎腿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他还歪曲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民主、平等的 政治理念,并把反对苏俄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缠在一起, 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所走的独立发展的道路,所以他 无法认同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国要怎样改造这个历史 课题时,他只能是寄希望于改良腐朽的国民政府,这也 就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尽管傅斯年的政治自由主义思 想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很多不足,但对于当时的时代 却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而且也是今天我们研究自 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
其实傅斯年不仅历史眼光通达,他 观察时事同样敏锐。早在1918年6月, 他就不仅看出新俄之“兼并世界,将不 在土地国权,而在思想”;更预见到 “将来西伯利亚一带,必多生若干共和 国”。当时恐怕极少人能有这样的未卜 先知,其能如此,即如他自己所说, “吾辈批评时事,犹之批评史事,岂容 局于一时耶”。正因其观察眼光不局于 一时,复有其一贯的种族文化视角,故 能所见深远。
发表论文主要有:
《夷夏东西说》 《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 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 《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 主要著作有: 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 等 《东北史纲》(第一卷) 《傅孟真先生集》六册。 《性命古训辨证》 《古代中国与民族》 (稿本) 《古代文学史》(稿本)
傅斯年 眼中的中国通史
言有所本而眼光通达,是傅氏言论的一 大特色。但在具体研究中,他似乎更重视史 事的横向关联,多次强调史事与周围的联系 超过其与既往的联系。傅先生以为,“古代 方术家与他们同时的事物关系,未必不比他 们和宋儒的关系更密;转来说,宋儒和他们 同时事物之关系,未必不比他们和古代儒家 之关系更密”。法国史家布洛赫后来也曾引 阿拉伯谚语“人之像其时代,胜于像其父 亲”,以说明理解任何历史现象都不能脱离 其发生的特定时代。
这一表达,傅斯年先后还使用过 “便是”、“本是”、“即”等等,意 思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傅斯年所 认为“只是史料学”的史学,并非泛泛 而言,而是指近代的历史学。这种近代 的历史学不同于古典的史学,确切地说, 是分科治学以后的史学。 这样的史学虽然以近代以来 的欧洲为典范,在中国历史上却早 已出现过。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史学也发达较早。所以,所谓“近 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绝不是 故作大言,而是傅斯年对于中西史 学历史变迁的理解与把握的浓缩。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 1950年12月20日因脑溢血病逝。
学问牛
他是胡适的学生,胡适说他是 “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 ,他的记忆 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 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 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 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 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 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 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 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 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 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 品性与才能。”胡适当年刚进北大做 教授,就发现有些学生比他的学问好, 而他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之所以没有 被学生赶下台,就是由傅斯年等人在 私底下做了他的“保护人”。
他在史学研究上有引人注目的建 树。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领导历史语 言研究所的同仁建立了影响深远的优 良学风——把收集史料作为历史研究 的最重要的基础。用他的话来说是: “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 便进步,不能的便退步。”“一分材 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 有材料便不出货。”他甚至直截了当 地说:“史学便是史料学。”
二、近真与头绪
傅斯年强调整理史料的方法就是比较不同的史 料,更重要的还在于以下两点,即“历史的事件虽然 一件事只有一次,但一个事件既不尽止有一个记载, 所以这个事件在或种情形下,可以比较而得其近真; 好几件的事情又每每有相关联的地方,更可以比较而 得其头绪。”这段文字虽然间有引用者,却并未给与 足够的重视。而这两点既是“史学只是史料学”的 两个层次,又是比较不同史料所能达到的两个目的, 也可以概括为:一、近真;二、头绪。
傅斯年自己的治史取向常被误解,其“史学即 史料学”的说法更曾引起广泛争议。傅先生明言 “反对疏通”,主张以“存而不补”的态度对待材 料,以“证而不疏”的手段处置材料,只要“把材 料整理好,则事实自然显明”;但其自身作品,特 别是其著名的《夷夏东西说》和《性命古训辨证》, 又何尝少了“疏通”!他相当赞赏清儒“以语言学 的观点解决思想史问题”的方法,更主张“思想非 静止之物”,故在“语学的观点之外”,更须“有 历史的观点”,以疏通特定观念“历来之变”。不 过,若非胸有四千年,“疏通”甚易流于“妄诞”, 这可能就是傅氏立言“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吧。
故傅斯年主张:叙述史事应“一面不使 之与当时的别的史分,一面亦不越俎去使与 别一时期之同一史合”。这与侧重专题研究 的陈垣看法相近,而与提倡治“通史”的钱 穆颇有距离。陈垣曾告诉蔡尚思,“什么思 想史、文化史等,颇空泛而弘廓,不成一专 门学问”;只有“专精一二类或一二朝代, 方足动国际而垂久远”。钱穆则主张历史是 整体的,治史要“通”,而不甚赞成以“事 件”为中心的专题研究,以为“事件”一旦 抽出,则可能切断其纵横关系,反“无当于 历史全体之真过程”。在其记忆中,北伐后 暗中操控北大历史系的傅斯年主张“先治断 代史,不主张讲通史”,两人为此颇有些冲 突。
而傅斯年的“种族”概念,其实也更 多是“文化”的。在他看来:“中国历史 上所谓‘诸夏’、‘汉族’者,虽自黄、 唐以来,立名无异;而其间外族混入之迹, 无代不有。隋亡陈兴之间,尤为升降之枢 纽。自汉迄唐,非由一系。汉代之中国, 与唐代之中国,万不可谓同出一族,更不 可谓同一之中国。”故他断言:“自陈以 上,为‘第一中国’,纯粹汉族之中国也; 自隋至宋亡,为‘第二中国’,汉族为胡 人所挟,变其精神,别成统系,不蒙前代 者也。”在同一“土地”之上,先后两个 “中国”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后者皇室将相 多非汉种,更主要的是“风俗政教”的大 不同。
脾 气 牛
许多人多以他好发脾气,说话直率而呼 之曰“大炮”,这在知识分子中应是难得一 见的。抗战时期,傅斯年先后被聘请为参议 员和参政员。一再猛烈抨击腐败官员,赢得 “傅大炮”的美名。行政院长孔祥熙是个贪 官,再傅斯年的抨击下下台,接任孔祥熙的 宋子文同样是个大贪官,傅斯年发表文章 《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又赶走了宋 子文。一个国民参政员一下子赶走两任行政 院长,历史上也是并不多见的。
谢谢观赏
一、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傅斯年正式提出“史学只是史料学”的概念, 始于1928年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 趣》,原文为:“历史学和语言学在欧洲都是很近 才发达的。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 古世近世的意味,且每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 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 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所 以近代史学所达到的范域,自地质学以致目下新闻 纸,而史学外的达尔文论正是历史方法之大成。”
牛人的史学研究
◎傅斯年任历史语言所所长二十三年,培养了大批历史、 语言、考古、人类学等专门人才,组织出版学术著作70余 种,在经费、设备、制度等方面都为历史语言所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组织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殷墟甲骨发 掘,其后先后发掘十五次,大大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和商代历史的研究。 ◎傅斯年还将明清大库档案资料争取到历史语言研究所, 组织进行专门整理,使明清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傅斯年在历史学研究方面,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 手动脚找材料”,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摆 脱故纸堆的束缚,同时注意将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方 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在现代历史 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此言揭示历史记录与历史事实的关系, 以及如何寻求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两大命题, 可谓深得史学研究之真味。尽管单一的近真 取向不足以发挥其最大能量,但若达到这一 境界,疏通或许反而多余和无味。至于联系 一层,更使得无数事实的关系无限延伸。
政治权力的关系
傅斯年先生的政治自由主义思想始终都保持着体制外的 独立人格的特点,他不入政府、不组党派、谨慎办报;真正 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对当时的现行政治进行着批判。一方面 他激烈的批判着国民政府的专制、腐败无能、管理落后等, 但一方面又力图积极改进这个千疮百孔的旧政权,但却始终 没有勇气去开辟一个新的世界;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是当时中 国未来的希望,但傅斯年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制约很难接受马 克思主义思想,这便导致了他从理论、价值观、方法论都与 中国共产党格格不入,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我们与中共必 成势不两立之势,自玄学观至人生观,自理想至现实,无一 同者。”
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 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1918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编辑 《新潮》月刊。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学生领袖之一。 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先入英国爱丁堡大学, 后转入伦敦大学,研究实验心理学、物理、 化学和高等数学。 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 等。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之聘回国,1927年任该 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 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 所,任所长。
傅斯年:
自由之虎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
主讲人:杨湘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傅斯年简介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 1950年12月20日),字孟真,山 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 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五 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 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 大学校长。
民国第一牛人傅斯年
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言研究所。同年底历史语言所成立,任专职研究员 兼所长,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 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学史”。 其间先后兼任 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 物院筹备主任,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 院 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 大学 代理校长等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