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偏差及其原因分析_陈橹

合集下载

论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面临的阻碍性因素

论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面临的阻碍性因素
并 出版 了《 天演论 》 《 论世 变之亟 》 等探 讨 自由主 义思想
和思想文化都产生 了一定 影 响 , 加快 了 中国的 现代化
进 程 。很 多 自由主义者 都成 了当时中国学术界 的新兴 力量的代表 , 他们的努力丰富 了学术探讨 的 内容 , 促进
的著作 , 但 自由主义 学说仍 然处 于清政 府 的思想控 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 义 思想 的 政 治 实 践
在政治领域 , 自由主义思想反对政 府专制 , 认为国
达十几年的军 阀割据 局面 , 各 军 阀的专制 政府 在某种
意义上取代 了晚清 政府 。而 在这一 时期 , 中 国的 自由
家应 当充分尊 重个人 的权利 与 自由, 并对 公 民 的各 种 合法 的 自由活动提 供政治保 障, 认 为公 民应该 平 等地
治理念 , 但 当时的 国民党领 导阶层并 未认真 采纳这些
作者简介 : Zf J L ( 1 9 8 8 一) , 男, 山 西 平遥 人 , 硕士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中 国近 现 代 史 ; 张晓 武( 1 9 8 9 一) , 男, 山西平遥人 , 硕 士研 究
生, 研 究方向 : 中 国近 现代 史 。
之 下 。在 当时初 露端 倪 的 自由主义思 潮影 响下 , 维 新 派学者也在这一 领域积 极活动 、 著书立说 , 其 中最具代
表 性 的是 梁 启 超 所 著 的 提 倡 自 由 主 义 思 想 的 《 新 民
了当时 中国学术 的繁 荣与发 展 。但是 , 由于 近代 中国
的特殊国情 以及 当时 中国 自由主 义思 想本 身 的局 限
第3 2卷 第 8期
Vo l _ 3 2

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原因探析

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原因探析

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原因探析摘要: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失败的原因,正如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殷海光所说“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先天不足?’是指中国内部思想;“后天失调”是指外部环境的匮缺。

但其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思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此作为判断真理与谬误的标准。

自由主义虽然在中国失败了,但其自由主义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自由主义;失败原因;传统价值;理性主义肇源于19世纪,演化发展与20世纪上半叶的自由主义思潮,在现在人看来,无疑已经成为历史。

20世纪中国处于一个思潮纷呈的时代,但却百家往而不返的战场;象其他诸多思潮一样,自由主义思潮也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留下了它的足迹。

然而,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一度曾经活跃的自由主义思潮,迅速地归于沉寂。

对此历史现象,严肃的科学研究理应探寻其深层的原因。

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则曾经指出,主要是知识分子运动的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其原因除了缺少法制的保障以外,就是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

本文试分析自由主义在中国失败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价值的制约自由主义是舶来品,近代中国的思想家在引进这一概念时,曾试图在传统和历史典籍中寻找古代中国与之相通的思想内容,以开掘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自由因素。

例如,严复在翻译穆勒的《论自由》时,就故意避开“自由”二字,译为《群己权界论》,并道,“挽近欧西平等自由之旨,庄生往往发之,详玩其说,皆可见也”。

现代也有学者认为:“从古代思想史看,中国……也有过个体主义的主张。

例如杨朱的《为我>、庄子的《逍遥游》以至《吕氏春秋》中的《重生》、《贵己》等篇则代表了个体主义的一面”尽管上述说法有其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导致墨家几乎消失,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也难以得到继承发展,更不用说发展出自由主义了。

中国则早在公元前221年就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并且由于汉朝统治者对历史记忆的成功改写和独尊儒术政策的成功,使得在中华大地上,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成为华夏文明的主要特色。

论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论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文化视野论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失败的原因李雨佳 鲁东大学摘要:20世纪30-40年代,一些信仰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掀起颇具声势的自由主义运动,但到40年代末期,自由主义运动就失败了,探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它的精神和价值还是值得现代的人们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原因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375-02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最先兴起于17-18世纪的欧美地区。

因为它更关注的是理性为基础上的个人自由,人们应该将维护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作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生活的主题。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各种西方思潮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传播,最为突出的有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因为自由主义的某些思想诸如人的个性的解放、民主政治、思想自由等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事实上,他们认为信仰自由主义,走自由主义的道路不仅能够挽救民族危亡,同时也能引领中国走向富强。

因此在20世纪30-40年代的知识界,自由主义思潮相当兴盛,自由主义运动也有声有色的进行着。

然而,到了40年代末期,因为国共两党斗争结果的明朗化,自由主义也以失败而收场 。

而追究其失败的原因则表现在众多方面。

一、传统中国君主专制统治思想根深蒂固,制约着自由主义的发展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存在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才正式宣布中国结束君主专制,开始进入现代社会。

但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的,因为专制、人治的政治文化传统已经在中国生根,它不仅影响着旧阵营中政治活动家和官员如慈禧,袁世凯,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新派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像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致使他们在革命活动中也经常表现出个人专断和违背集体领导的作风。

1914年7月建立中华革命党时,孙中山要求党员按手印并服从孙中山个人。

论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论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论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作者:王静雅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源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

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

本文从自由主义的产生起源等角度,探讨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的产生和发展,最后分析了其在近代中国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自由主义近代中国失败原因一、名词解释1、自由主义正如约翰·格雷所说,“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与智识传统,作为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与众不同的思想流派,自由主义的出现不早于世纪。

”自由主义是一种满足和实现人的个性的价值观,即最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尊重个人的各种权利和选择,在人权基础上建立宪政和法治。

从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自由主义是伴随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自由主义的观念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但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刺激下的产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成果也需要输入而不可能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自发产生。

因此,在当时,自由主义观念的输入对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自由主義曾造成了一定的声势和影响,它与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一起并成为近代中国三大文化思潮。

二、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发展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中西文化、新旧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社会。

对于中国来讲,自由主义是从西方引入的,当时的中国无论社会经济结构还是思想文化传统,都不具备可令自由主义内发生成的要素,因此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是在西方自由主义陆续输入的过程中逐渐建构发展起来的。

1、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兴起19世纪末期,中国近代改良派主张的维新变法思想是出现在封建社会上层的的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它反映和代表着正开始形成的社会新兴势力即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思想主张。

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演变及其思想特征

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演变及其思想特征
但是, 自由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结合是不 可能成功的, 而且是非常危险的。以自由为强国的一 个工具, 而以个人自由为富强的一种手段, 这不但是 对自由主义的背离, 而且是很容易导致反自由主义
的结论的。正是出于国家强盛优先的考虑, 严复在翻 译《群己权界论》之前, 就已经翻译了《天演论》, 引进 了反自由主义的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达尔文 主义由于警示了中国“亡国灭种”的厄运而在中国深 得人心。这当然不是说自由主义不能促进国家强盛, 自由主义不是激进主义, 它追求的是渐进改革 (如胡 适鼓吹的“点滴改良”) , 而中国由于积贫积弱已久, 人们更期望的是一蹴而就 (如李大钊所说的“根本解 决”)。所以, 当苏联模式——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和经 济上的高度干预 —— 似乎能够迅速地实现国家强盛 这一目标时, 自由主义就被轻易地放弃了。 毕竟, 在 近代中国的许多自由主义者看来, 自由只是手段, 强 国才是目的; 手段当然必须服从于目的的需要。
136 天津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 首先, 儒家传统并不是全无 价值的, 而西方文明也不一定就是十全十美的, 胡适 等人对于两者的认识都是有失偏颇的。 其次, 即使儒 家传统真的如胡适等人所说的那么糟糕, 而西方文明 也真的如胡适等人所描绘的那么美好, 要实现“全盘 西化”也是不可能的。 儒家传统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 的历史, 根深叶茂, 基础深厚, 试图彻底摧毁这一传统 是不可能的。自由主义者全盘否定中国传统和鼓吹西 化的结果, 加剧了本来就存在的自由主义与儒家传统 的冲突, 削弱了当时的社会对自由主义的认同感, 加 大了自由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阻力。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 虽然中国儒家传统与自由主 义思想的内在冲突, 确实造成了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水 土不服, 但是, 儒家传统与自由主义的融合也不是完 全没有可能的, 儒家文化圈的自由化、民主化成就已 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 以胡适为代表的第二代自由 主义者却采取了一种不明智的策略: 他们不是在儒家 传统中寻求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契合点, 而是企图 在摧毁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自由主义, 这就注定了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由观”的转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由观”的转变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由观”的转变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中国近代史上,自由观念的兴起与发展一直是知识分子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清朝时期,由于封建皇权的压制和儒家传统的束缚,知识分子对自由的渴望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泄。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外部影响力的加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由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清朝末期到20世纪初期,分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自由观念的转变过程。

清朝末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观念的态度可谓是鲜明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一些开明派知识分子开始倡导自由思想,提倡变法兴学,试图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转型。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慈禧太后时期的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人康有为和谭嗣同。

他们主张实行宪政制度,学习西方经验,改革国家机构和军事体制,实行教育改革、地租改革和法律制度变革,其中不乏自由观念的倡导。

这些知识分子积极倡导自由主义思想,试图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国家的自由和民主。

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康有为等人被软禁或流亡国外。

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对自由观念抱持抵制和排斥的态度。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知识分子对自由观念持保守态度。

他们认为自由思想是西方的产物,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因此对自由观念抱持怀疑和排斥的态度。

这种保守思想在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和思想传统中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许多知识分子的思想取向。

随着清朝的逐渐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压力增加,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19世纪末,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爆发,中国逐渐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观念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思想在中国开始迅速传播。

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接受度大大增加,开始积极探索实现自由的途径。

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自由观念转变的重要节点。

新文化运动提倡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反对封建礼教和政治专制,主张个人解放,探讨国家和社会改革的出路以及言论自由。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以及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外部环境和经济基础的限制、传统价值的阻碍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含义、失败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标签:历史意义;思潮;文化史自由主义,就我国来说,自由主义的构建都是在在引进西方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完成的,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以及皇权崩溃和文化危机,是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要原因,民主政治的实施、个体自由的保障、主张采取渐进方式都是自由主义内容,这些主张恰恰成为了一种中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夹缝存在于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便是中产阶级;而皇权的崩溃,致使了儒家价值观念的失范和权威没落,为个性解放的提倡,发展个体主义的自由主义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在当时没有取得主导地位,是由于缺乏中国文化传统,同时还因为自身理论的缺陷,中国国情的限制,最终归于沉寂,同时自由主义运动,和其践行的政治理想也走向了落败,然而它对于中国思想界,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它丰富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不仅如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一、发展历程自由主义思潮的的开端,有学者认为是以胡伟希为代表开始的,而“中国自由主义之父”便使指严复,他主张戊戌维新是中国自由主义产生和兴起的时期,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高涨期,接下来经历了自由主义思潮从伦理、道德领域向政治领域渗透,最后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政治活动,于40年代空前活跃;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一開始便是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起源的,许纪霖认为在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时,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才在我国出现,大规模的自由主义运动在40年代才风起云涌;而我们认为严复在综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对自由是西方文化最根本、最本质的核心价值有深刻地认识,是中国自由主义之父,而戊戌时期是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起点。

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思潮一、自由主义的含义对自由主义的一种最大误解,莫过于认为它是表达和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

即是说,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且是只占全社会人口中的一小部分的人的利益,置于社会其他阶层的利益之上。

持这种看法的往往是社会主义者。

在社会主义者眼里,像自由主义者所标榜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掩盖它剥削劳动人民的经济浩劫的幌子;因为在“经济平等”没有实现之前,是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政治平等”可言的。

而自由主义所标榜的“个人自由”,更反映出它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本性,这同社会主义者谋取全社会的利益,关注“社会正义”和“公正”,其思想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

这种看法的产生是有迹可寻的。

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时提出了这些口号,革命胜利后得益最多的确实也是资产阶级。

但要以此证明自由主义只是代表一个阶级私利的意识形态的说法却是站不住脚的。

20世纪颇为盛行的另一种看法是将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嫁接。

持这种看法的人来自于自由主义阵营内部。

这些人可称之为激进的自由主义者或者功利主义的自由主义者。

他们认为,既然自由主义是为全社会和大多数的人谋利益,那么,也就应该吸取社会主义者的主张和做法,比如,将社会改革的目标重点放在如何实施“社会公平”和体现“经济平等”上。

这种提法早在十八世纪的边沁那里就提出过“正确和错误的尺度正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此提出对早期自由主义的“经济放任主义”政策作出修订,认为法律应当以相对平等地分配财富为目的。

在后来的激进自由主义费边派那里,他们更将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划上等号。

为此强调国家对私人性经济活动的干预,其中有些人更主张采取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但由于他们仍极力维护个人自由,主张私人领域神圣不可侵犯,故仍可算得上自由主义者。

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否仍能保证自由主义者心目中所谓的“个人自由”,国家最重要的职能和宪法制定的依据是否在于保证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平等,对这个问题,“纯正”的自由主义者却是持否定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偏差及其原因分析陈橹1杨勇2(1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南京210014)(2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南京210014)摘要:古典自由主义把私有财产权和市场机制作为政治和社会文化自由的基础与动力,而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却只要求政治与文化自由,在经济上则普遍排斥私有财产权和市场机制。

其原因在于:在自由主义被当作救国工具的前提下,其核心价值不能不被时代性的民族主义夙求所遮蔽;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道德至上倾向和对经济生活的陌生与鄙视、政治全能主义、大同理想,也深刻制约了中国自由主义者的价值偏好;知识分子对社会转型的不适应和对扭曲的市场经济的抗议,而产生了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幻想;同一时期世界性的左翼思潮及对统制经济的迷信,也影响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选择。

关键词:自由主义;思想偏差;近代中国中图分类号:D0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3)08-0045-07近代的中国自由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有明显的不同,它不仅没有充分发育的私有产权制度和经济机制作为发生的基础,反而排斥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

除清末梁启超在同革命派论战时曾论述过土地私有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外,整个近代的知识界都表现了对自由经济的隔膜和排斥,中国的自由主义也全部发生于政治与文化领域,鼓吹者们没能够把握住经济、政治与文化三大自由之间的关联。

突出的表现是在抗战后期及战后时期,当时胡适、罗隆基、储安平等在不同场合表达了仿效英美代议政治和德俄统制经济的建国设想。

1945年秋天的民盟一大政治报告及其纲领集中反映了贬斥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观念,如5纲领6的/经济0部分说:/民族经济之目的,在平均财富,消灭贫富阶级以保障人民经济上之平等0,/全国经济之生产与分配由国家制定统一经济计划,为有系统之发展0,/银行、交通、矿业、森林水利、动力、公用事业及具有独占性之企业,概以公营为原则,0/人民生活必需品之消费分配,以设立国营公营商店及消费合作社为原则0。

在其后的政协会议上,民盟更明确地表达了把英美政治民主与苏联式的/经济民主0相结合的设想,企图/拿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0。

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这种倾向,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观念是完全不相容的。

古典自由主义认为,政治民主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之上,人的本性是在经济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政治及其它公共生活中追求权力的最大化。

政府的权力来自于各个个人的权利的让渡,而人类历史反复验证的经验事实是,公共权力对于实现社会秩序和公正是必须的,但它对人性具有无法抗拒的腐蚀性,因此必须加以约束。

制约权力的最有效的制度形式是代议制,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权益。

保护个人财产是实现个人自由和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条件,因为对个人自由的最大威胁往往来自政府,而在公(国)有制条件下权力高度集中而无法约束,国家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和滥用与对经济权力的垄断和滥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财产与权力的剥离有利于个人自由。

正是基于这种观念,洛克才断言/没有私有财产就没有自由0,而英国1688年革命的原则就是/无财产即无自由0,美国独立革命的原则是/无代议士则不纳税0,1787年美国立宪的参与者全都是充溢着现世利益关怀的人,没有一个徒具浪漫情怀的纯粹知识分子,因此,才诞生了完全建立在对利益的合理性设计之上的美国宪政。

对于财产私有制、市场经济与政治民主之间的关联作出最有力辩护的,是著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

1944年,面对世界范围内赞颂与期盼统制性计划经济的潮流,哈耶克发表5通向奴役的道路6一书,揭示了统制经济与政治/奴役0的联系,他认为只有通过强权把民众的私有财产变为/公产0,才能建立经济统制的前提,这就必然要求建立强大政治权力。

统制经济在为掌权人的需要(他们常声称是人民的需要)进行动员时是高效率的,但这是以剥夺在市场经济中产权独立的民众的自由交易权利、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以牺牲民众利益为前提的。

由于资源配置规模和方向不受民众制约监督,无法保证资源被运用于符合民众利益的方向上,而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灾难却要由民众来承担。

因此,建立统制经济就是/通往奴役的道路0,/和民主不相容0,只是一个/伟大的乌托邦0,/计划0必然导致/极权主义0和/个人独裁0。

而在私有制下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能够在较长时期中保持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同时拥有私有财产的社会成员也就拥有了保持个人自由的最重要资源。

/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0,/自由主义的经济制度0已经实现而且还将继续引导极大的社会文明与物质的进步。

哈耶克强调,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竞争制度至少已经为每一个工人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独立和自由的保证,消灭私有制和自由竞争就是消灭个人自由,因此需要用法律保障这些条件。

可以说,经济自由是西方自由主义立足的根基,正如当代思想家弗里德曼所说:/一方面,经济安排中的自由本身在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被理解是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经济自由是一个目的。

其次,经济自由也是达到政治自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

0112从历史上看,英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都是从经济角度谈自由的,他们认为在一切价值中自由是最重要的价值,而经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保障,并为其他自由的扩展提供了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没有经济自由,就不可能存在其他自由,自由市场经济是进步与文明的动力。

因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0,保护私有财产与市场交换机制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真正的政治民主和文化上的个人自由。

否则,自由主义就成了玄虚无根的纯粹理念,其价值既无从判断也无法操作。

如前所述,中国自由主义者在鼓吹政治与文化自由的同时,却在经济上倾向于实行/公有制0和经济统制,/在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谱系中,经济自由主义始终未曾获得与之重要性相称的一席之地。

0122 /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不仅不合中国思想界的时宜,甚至不合自由主义小圈子的时宜。

0132中国自由主义的这种倾向,对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分析中国自由主义排斥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的原因,无疑具有学术的和现实的意义。

一、作为救国工具的自由主义,其核心价值被时代性的民族主义夙求所遮蔽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就始终处于以不足的思想资源和认知能力应对无尽的新变化的窘境中。

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造就的救世热情,促使一代代中国知识人不可能安心于思想的长期积淀,而是急于成就立竿见影之效。

当外患日亟,而内部政治、社会、文化均面临解体危机时,以知识人为代表的精英和社会大众对摆脱危机的渴望远胜过对长期性问题的权衡,在对源自西方的现代知识的引入和应用中,在价值排序上不可避免要靠后于急迫的文明共同体存亡问题,西方完整而精致的思想体系成为救不了近火的远水,要实现政治秩序、社会整合和文化认同以应对挑战,只能从现成的知识体系中挑出能很快见效的成分以解救危局。

自由主义的精义在于尊重个人权利而不是集体安全,但置身于急迫时局中的中国自由主义者的现实关怀,不能不赋予自由主义难以承担的救世功能。

即使仅从扩大社会影响考虑,由于自由主义价值与中国社会传统价值的冲突使之难以吸引民众,若再缺乏现世功用会使其更加受人冷落。

自由主义者本身所承继的历史惯性和现实需要,都使他们不能不背上无力承担的救世重任,经济统制则是为承担救世责任进行的选择。

近代以来,列强的军事经济能力对中国知识分子造成了深刻印象。

以抗战为例,据统计抗战爆发时,中国在经济与军事力量的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日本,仅在海军方面,当时中国海军舰只的总吨位仅为日本的0.04%,即1/2500,142中日陆、空军的装备与军工生产能力相差之悬殊几乎不成比例,中国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空前严重的亡国危机和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更为人们所亲历。

中国与欧美列强间的差距就更大了,这每每在战争中使中国遭受了与侵略者不成比例的伤亡损失。

民族屈辱造就了强烈民族主义情绪,渴望快速工业化是这种情绪的自然延伸。

但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实现工业化则需要漫长的时间,况且中国本来就缺乏市场机制正常运转的环境。

而苏俄和德国通过资源统制而实现的经济军事的高效率,深深刺激了包括自由主义者在内的每个具有民族情感的中国人。

捍卫民族生存和独立是压倒一切的考虑,自由主义者也不例外,正如民盟主席张澜1945年8月3日在外国记者招待会公开说的那样:/我们同盟的立场,不但一向是以国家民族为立场,也将永远以国家民族为立场。

0152这表明了在自由民主和民族生存的两难中自由主义者的选择。

实际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丁文江就更明确表达了这种选择,他说:/我少年曾在民主政治最发达的国家读过书的。

一年以前又曾跑到德意志、苏俄参观过。

我离开苏俄的时候,在火车里我曾问自己: -假如我能够自由选择,我还是愿意做英美的工人,或是苏俄的知识阶级?.我毫不迟疑的答道:-英美的工人!.我又问道:-我还是愿意做巴黎的白俄,或是苏俄的地质技师?.我也毫不迟疑的答道:-苏俄的地质技师!.在今日的中国,新式的独裁如果能够发生,也许我们还可以保存我们的独立。

要不然只好自杀或是做日本帝国的顺民了。

我宁可在独裁政治之下做一个技师,不愿意自杀,或是做日本的顺民!0162既然如此,则快速工业化显然是比个人自由更为现实的目标。

1945年民盟全国代表大会5政治报告6说: /这次战争以后,倘中国再停留在一种原始的落伍的手工业时代,这不只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并且不能保障国家的生存。

今后的中国是美苏英共同竞争的商业市场,倘中国能够在短期内达到工业化的目的,那末,国际市场上互助互利,是彼此之福,否则一个工业落伍的国家,处在几个高度工业化国家的公共市场中,自身必成为他人的附庸,坐受他人经济的压迫与剥削。

,在发展工业上,中国的经济政策必力求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相配合。

很坦白的说,今后的中国,正处在资本主义已陷入垂死状态与社会主义的建设已有成就的国际环境中;是处在个人主义趋于没落,与集团主义日趋昂扬的国际环境中。

因此它今后的经济政策必须两者兼顾,取其长而去其短。

这就是说,它应该做到在计划经济下的有系统的发展,,,中国今后应力求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配合。

中国的工业化迟延到了今天还不能实现,以往的政治应负很大的责任,,今后中国,应该以民主的政治建设民主的经济,以经济的民主充实政治的民主。

0172基于民族群体的现实需要而思考,必然要把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割裂开来,将其工具化。

而通过实行经济统制而快速实现工业化,在当时看起来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西方自由主义把个人作为思想出发点,所有的政治手段首先要从对个人价值的态度来判断,社会中的个人自由本身就是终极价值。

中国自由主义则把民族群体的功利作为出发点,这反映了各自所处环境的差异,正如傅斯年所说:/哲学的时代正确性,是要看他能不能与时代的现实配合发生作用,不像几何物理一样,超于时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