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忧郁症与HRV 关联之研究
抑郁症相关课题调研报告

抑郁症相关课题调研报告标题:抑郁症相关课题调研报告一、前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全球十大疾病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抑郁症的特征、原因、治疗方法等相关问题,本报告对抑郁症进行了调研,并整理了相关结果。
二、抑郁症的特征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享受、昼夜颠倒、食欲改变、注意力减退等症状。
抑郁症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导致工作能力下降、人际关系问题等一系列影响。
三、抑郁症的原因1. 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神经递质调节失衡等。
2. 心理因素:负性思维、人格特征等。
3. 环境因素:家庭问题、社会压力等。
四、抑郁症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能够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缓解抑郁症状。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能够帮助患者改变负性思维和情绪。
3. 综合干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综合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对抑郁症的调研结果及讨论1. 抑郁症的患病率:抑郁症在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而言,其患病率逐年上升。
2. 抑郁症的风险因素:遗传因素、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等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有关。
3. 抑郁症的治疗进展:药物治疗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可。
4. 抑郁症对患者生活品质的影响:抑郁症会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自杀行为。
六、结论及建议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对患者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为了减少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应加强对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针对抑郁症的原因和风险因素,应加强相关研究,探索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同时,应加强心理治疗的普及和推广,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心理治疗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七、参考文献1. 世界卫生组织. 抑郁症:全球十大疾病之一[Z]. 2012.2. 王小明. 抑郁症的病因与治疗[J]. 中国抑郁症杂志, 2010,20(2): 45-48.3. 沈敏. 抑郁症对生活品质的影响[D].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女性荷尔蒙与抑郁症的连结生理因素的影响

女性荷尔蒙与抑郁症的连结生理因素的影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而女性在患抑郁症方面的比例要高于男性。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女性荷尔蒙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女性荷尔蒙在抑郁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女性荷尔蒙与抑郁症之间的连结以及其中的生理因素。
一、雌激素与抑郁症之间的连结雌激素是女性体内主要的性激素之一,它在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发现,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与女性抑郁症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例如,在生理周期中的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会导致某些女性在月经前或生育后出现情绪低落、疲劳等抑郁症状。
此外,雌激素还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
这些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在抑郁症患者中普遍存在。
因此,雌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并间接导致抑郁症的发展。
二、孕激素与抑郁症之间的连结孕激素在女性怀孕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研究发现,孕期和产后的孕激素水平波动可能与产后抑郁症的发展有关。
产后抑郁症是许多新妈妈面临的常见问题,具有严重的影响。
研究显示,孕激素水平的下降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孕前和孕期的孕激素水平较高,但在分娩后会急剧下降。
这种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抑郁症的发展相关,尽管具体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另外,孕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也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如催产素等孕激素在产后期间被认为是提高母亲与婴儿情感联系的重要激素。
因此,对孕激素的变化敏感的女性可能更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症。
三、甲状腺激素与抑郁症之间的连结甲状腺激素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物质,它参与调节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能量平衡。
研究显示,甲状腺激素的异常水平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甲状腺激素水平过低的表现,也是抑郁症的一种常见原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往往出现疲劳、意志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抑郁症状。
此外,研究还发现,甲状腺激素对神经递质的调节也可能与抑郁症的发展有关。
抑郁症一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要 影 响 。本 文 就 抑 郁 症 对 C VD 发 生 点 患 病 率 为 8 %~ 1 %, 冠 心 病 患者 血 小 板 活 性 和 凝 聚 力 均 高 于 非 抑 郁 症 0 而
发 展 进 程 的 影 响 及 其 相 关 作 用 机 制 作 中 其 时 点 患 病 率 为 2 % 2 %,尤 其 者 , 过 测 量 B血 小 板 球 蛋 白 (- G) 0 2 通 . 1T 、 3 简 单 阐述 。
目前 , 血 管 疾 病 ( VD)已成 为 心 血 管 病 病 死 率 均 高 于 对 照 组 。 h r ( R) 应 性 升 高 、 率 变 异 性 ( V) 心 C S e— H 反 心 HR
人 类 死 亡 的最 主 要 原 因 。 在 C VD 的 w o o d等 发 现 在 控 制 心 力 衰 竭 的疾 病 降低 、 力 感 受 器 敏 感 性 ( R ) 压 B S 降低 和
11 前 瞻 性 研 究 . Nhomakorabea抑 郁 可 影 响 CV D
2 抑郁症 影响 C VD 的 机 制
的 发 生 、 展 和 预 后 。通 过 控 制 年 龄 、 发
吸烟 等冠 心病 传 统 危 险 因 素 后 , 现 抑 2 1 病 理 生 理 学机 制 发 .
抑郁症与性别的相关性与影响

抑郁症与性别的相关性与影响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还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负担。
随着对抑郁症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性别在抑郁症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和治疗响应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抑郁症与性别的相关性以及性别对抑郁症发展和治疗的影响。
一、抑郁症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抑郁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女性抑郁症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这一性别差异并不仅仅是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是基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因素。
1.1 生物学因素:激素和基因性别激素在抑郁症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在女性的生理周期中,激素的波动会导致情绪的波动,从而增加她们患抑郁症的风险。
此外,存在一些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变异在不同的性别中表现出差异性,可能是导致女性更易患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1.2 心理社会因素:生活压力和社会角色女性在社会角色和生活压力方面可能更容易受到影响。
她们通常被赋予更多的责任,例如照顾家庭和子女,同时还要兼顾职业。
这些额外的压力和角色冲突可能导致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另外,女性更倾向于通过内化方式来表达负面情绪,这可能使她们更难以从抑郁症中康复。
二、性别对抑郁症临床表现的影响性别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也存在一定影响。
虽然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在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细微但显著的差异。
2.1 表现方式:女性 vs. 男性女性常常表现出更多的情绪内化,包括情绪低落、悲伤和无望感。
而男性则更倾向于表现出外显的行为问题,如逃避、暴躁和易怒等。
2.2 兼容性障碍:匹配度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心理治疗在女性中的效果更好,而药物治疗在男性中的效果更佳。
这表明了性别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中的差异性,强调了治疗的个体化和兼容性的重要性。
三、性别在抑郁症治疗中的重要性性别因素对抑郁症的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考虑到性别差异,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效益。
抑郁症患者的皮质醇、甲状腺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特征对照研究

抑郁症患者的皮质醇、甲状腺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特征对照研究尹红蕾【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38)12【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tisol, thyroid function and heart rat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omatization, insomnia, gender factors, the neuroendocrine and autonomic function. Methods Sixty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60 healthy controls were included.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8:00 am to examine the plasma COR, T3, T4, TSH levels. Th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was recorded on the same day. Result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average RR intervals, the low frequency band and the high frequency band were [(34.21 ± 14.31), 186.64(846.67, 113.87) and 125.00(839.22, 48.50)] in the patients group, while were [(43.86 ± 12.61, 375.92(2542.70, 233.08) and 247.51(1547.36, 142.3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average RR intervals, low frequency band and high frequency ban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ati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P < 0.01). The plasma COR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 he pati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15.35 ± 6.45) vs. (11.81 ± 6.32, P < 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rum TSH, T3, T4 level between the patient and control groups (P > 0.05). The plasma COR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while the SDNN, LF, HF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ithsomatization than in those with depression without somatization and in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The plasma COR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1), while the SDNN, LF, HF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ith insomnia than in those with depression without insomnia and the control group (all P < 0.05); The SDNN, LF, HF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mal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than in the male control group(all P < 0.05) and the plasma COR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1) while the SDNN, LF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than in the female control group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re are neuroendocrine and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dys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somatization, insomnia, and gender factors.%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的皮质醇、甲状腺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特点,探讨其与躯体症状、失眠及性别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抑郁症患者和60名正常对照的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T4)、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当日进行心率变异性检查,进行两组的比较,并按照躯体症状、失眠及不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患者组的R-R间期平均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average RR intervals,SDNN)、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 band,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 band,HF)分别为[(34.21±14.31),186.64(846.67,113.87),125.00(839.22,48.50],对照组依次为[(43.86±12.61),375.92(2542.70,233.08),247.51(1547.36,142.33)],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均P< 0.01).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COR水平增高[(15.35=6.45)vs.(11.81±6.32),P<0.01],TSH、T3及T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伴躯体症状患者组CO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不伴躯体症状组(P<0.01),SDNN、LF及HF指数均显著低于后两组(P<0.01).伴失眠的患者组血清CO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不伴失眠组(均P< 0.01),SDNN、LF及HF指数均显著低于后两组(均P<0.05).男性患者组SDNN、LF、HF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男性组(均P< 0.05);女性患者组血清CO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女性组(P<0.01),SDNN、LF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女性组(均P<0.05).结论抑郁症HPT轴无紊乱,仅HPA轴及自主神经功能出现紊乱,且HPA轴激素水平及心率变异性与躯体症状、失眠及性别因素有关.【总页数】4页(P738-741)【作者】尹红蕾【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理科广州 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相关文献】1.共患糖尿病的抑郁症患者皮质醇分泌节律的对照研究 [J], 仲爱芳;王晓辉;何益民;宋梓祥;陈琪;徐乐平2.共患糖尿病的抑郁症患者皮质醇分泌节律的对照研究 [J], 仲爱芳;王晓辉;何益民;宋梓祥;陈琪;徐乐平3.胃癌合并与不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浆Nesfatin_1及皮质醇浓度的对照研究 [J], 王高华;桂瑰;王惠玲;魏艳艳;李江波4.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及甲状腺功能特征 [J], 刘芙蓉;周平;刘联琦;谢永标5.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对照研究 [J], 饶冬萍;邹灿芳;郁俊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此外,预防和早期干预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具有抑郁症高危因素 的人群,如家族病史、慢性疾病、生活压力等,可通过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方 式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早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和治疗反应,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治疗抑郁症,降低其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长期损害。
基本内容
总之,尽管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 方法的不断创新,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前景,为抑郁 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康复体验。
研究进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 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发生 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血清素是研究最为广泛的神经递质之一。研究发现,抑 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下降,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损。此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 腺素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 的思路,例如针对上述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受体进行干预。
谢谢观看
此外,神经免疫失调也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免疫过 程对神经细胞和神经递质产生损害,加重抑郁症的症状。神经可塑性则在抑郁症 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树突棘的形成、突触可塑性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 等。
基本内容
在现有研究成果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联合治疗等手段在抑郁症的治 疗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药物治疗中,常用的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等,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和心 理状况。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调 整负面思维模式、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有效缓解抑郁症。联合治疗即在药 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抑郁症的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

抑郁症的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人认为抑郁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遗传背景以及环境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并着重讨论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一、抑郁症的遗传风险1.1 遗传背景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抑郁症在家庭中有较高的聚集性,即患有该疾病的人群在同一个家庭中出现概率明显增高。
这提示了遗传因素对于抑郁症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基因变异通过遗传学家们进行基因相关性和基因突变方面的研究,已经找到了一些可能与抑郁症发生相关的基因。
例如5-HTTLPR基因,在这个基因上存在着长和短两种等位基因,而长等位基因被认为与人体血清素转运蛋白5-HTT的高表达相关联,从而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
1.3 遗传因素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尽管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研究也发现不同人群之间遗传风险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族群中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与其特定基因的频率有关。
这给了我们一种理解抑郁症为何会对不同人群产生不同影响的线索。
二、环境因素对抑郁症的影响2.1 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如亲友离世、婚姻问题、失业等对于诱发或加重抑郁症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负面生活事件可能触发患者内源性脆弱性,并导致情绪和心理状态出现明显改变。
2.2 儿童期经历早期儿童期经历对于个体后续精神健康的影响很大。
例如在亲子关系以及早期环境刺激缺失等方面存在异常时,可能造成心理创伤,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2.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在缓解抑郁症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获得适当的社会支持和关怀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心境,并促进康复过程。
三、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3.1 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遗传易感性是指一个人容易由于某种基因变异而患上某种疾病。
然而,仅有遗传易感性并不足以导致抑郁症的产生,还需要环境因素的触发。
例如,具有高度敏感性基因变异的个体只有在经历了重大生活事件后才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症状。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活动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自我价值感降低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基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已有多项研究发现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
例如,一项对家族聚集的抑郁症进行的研究发现,5-HTT基因的多态性与抑郁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其他一些基因变异,如BDNF、CREB等,也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
二、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它们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号。
抑郁症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特别是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较低,而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血清素的浓度,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三、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中神经元和突触可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在脑结构、功能和连接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大脑海马体是情绪调节的重要区域,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容积较小。
另外,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等区域也存在功能异常。
四、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身体炎症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炎症因子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神经递质异常、神经可塑性降低以及抑郁症状的出现。
此外,炎症反应还可以影响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效果,这也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总结起来,抑郁症的生物学原因主要包括基因、神经递质、神经可塑性以及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进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抑郁症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虽然目前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生物学原因仍然存在许多未知之处。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症的困扰,重拾健康和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功能異常-血小板細粒釋放介質
當血小板活化後,由血管受傷處 (即內皮細胞剝落處), 釋放一些含在 a 細粒內促進細胞分解與分裂的因子, 包括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 PF4)、bthromboglobulin (b-TG)、血清素 (serotonin) 與 thromboxane A2,這些因子進一步活化血小板,使更 多血小板聚集,促進動脈粥狀塊破裂,最終形成血栓。
憂鬱症患者常常可能會想哭、經常大發脾氣,心情總是不好, 睡不好,吃也吃不好,每天胸口悶悶的,什麼都覺得煩惱,四 肢無力,記性差,不能集中精神,做事緩慢,對什麼都提不起 勁,沒有信心,常常想不開,更想尋死。有些症狀會與習得無 助感相關。
憂鬱症簡介(2/2)
病因
生理因素
主要是荷爾蒙問題,例如產後抑鬱症。 藥物濫用也會容易產生憂鬱症。
血小板功能異常-血栓形成
由粥狀動脈硬化發生之開始,憂鬱症就參與角色,先 是動脈內皮細胞功能異常,吸引低密度膽固醇與單球 細胞附著,同時內皮細胞分泌細胞激素 (cytokines), 供白血球單球細胞由血管壁進入動脈內層,再變成巨 噬細胞,吸收更多膽固醇後,變成胖胖的發泡細胞 (foam cell)。這時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再分泌酵素, 使平滑肌移動,在發泡細胞表面形成一層如帽子的膜 層,當受到壓力,或發泡細胞的頂膜變薄時,便會破 裂。此時分泌的 prothrombin 便都變成 thrombin,即 血栓形成。
血小板活化及凝集 血小板細粒釋放介質 血栓形成
血小板功能異常-血小板活化及凝結
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時,其表面有多種蛋白質會活化, 其中 glycoproteinⅡb/Ⅲa 在凝集時佔了最重要的角色, 這個蛋白質活化後,成為 fibrinogen 及/或 von Willebrand 因子的接受器,有一種接受器的抗體,叫 anti-ligand-induced binding site (LIBS) 抗體,當這種 抗體增加時,表示 glycoproteinⅡb/Ⅲa 與 fibrinogen 之結合增加,即促成凝集作用的活化。 (心肌梗塞或不穩定心絞痛)
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腦中風之共病關係。 急性心肌梗塞之後,出現憂鬱症者,易增加死亡率。 心臟學者的研究已證實憂鬱症是缺血性心臟病的一項 獨立危險因子,不是發生心臟病之後的情緒心理反應。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呼籲:憂鬱症是 21 世紀三 個重大疾病之一。
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
血小板功能異常: 憂鬱症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異常,促使這些病人 較容易產生血栓凝集,因此增加心血管疾病之易受性。 目前可以測得憂鬱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異常項目如下:
Frasure-Smith N, Lesparance F, Talajic M: Depression and 18-month prognosis often myocardial infraction. Circulation 1995;91:999-1005.
憂鬱症與HRV (個案對照研究)
憂鬱症與 HRV 關聯之研究
簡報大綱
憂鬱症簡介 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 憂鬱症與 HRV (有關聯性之研究) 憂鬱症與 HRV (無關聯性之研究) 心得
憂鬱症簡介(1/2)
主要症狀
憂鬱症又稱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又稱為「心 靈上的感冒」。患者一般主觀上感到強烈的悲傷和憂鬱,阻礙 其正常生活和社會交往。 心理學上的憂鬱症不同於正常範圍內的情感脆弱或暫時的心情 不好。它是一種由生理及心理精神因素所致的疾患。病情在任 何年齡階段均可出現,包括兒童。
憂鬱症與HRV無顯著關聯之研究
Objective
There are conflicting resul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and major depression. There is some research reporting decreas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depressed patients, which may result in increase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HRV in a group of physically healthy depressed patients in comparison to healthy subjects.
憂鬱症與 HRV (有關聯性之研究)
研究已指出有三種精神狀態與HRV減少有關:
1. 攻擊性人格 (易怒) 2. 衝動型 3. 焦慮型 (特別是恐慌症) 與憂鬱症ຫໍສະໝຸດ 憂鬱症與HRV (世代研究)
Frasure-Smith 等人由 222 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之追蹤 研究,已明顯指出,憂鬱症是心臟病死亡的重要預測 指標,他們也認為心臟病人死亡,多數原因是心律不 整,特別是心室早期收縮、HRV減少則容易產生心 律不整,加速動脈硬化與死亡,HRV減少時,相對 地,交感神經較易興奮,對心律不整是雪上加霜。
Gorman JM, Sloan RP: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Am Heart J 2000;140:S77-83. 20. Glassman AH, Rodriguez AI, Shapiro PA: The use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J Clin Psychiatry 1998;59:16-21.
遺傳因素
根據研究發現,患有憂鬱症的母親,她的孩子患有憂鬱症的可 能性比一般人高兩倍。
生活壓力,壓力管理問題
社會急速變化使人未能適應,隨時產生挫敗感。 節奏緊張,壓力不斷增加,管理不善,會影響個人情緒,例如 過於繁複的考試。
性格因素
如果性格內向,不善於溝通,便會比較容易得抑鬱症。
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
Tucker等人以 SSRI paroxetine 來治療 17 例恐慌症,另以 16 例為對照組。Paroxetine 組用 20 mg/d,共四週,結果 恐慌症得到改善,同時發現其交感神經活動減少,副交感 神經活動增加,心跳速率可變性恢復正常。同樣地,用來 治療憂鬱症也有相同的效果,不影響HRV。心房纖動 (afrial fibrillntion) 的病人,不管以那一型抗心律不整劑, 來控制心跳速率或速度,研究發現 3.5 年後,約有一半病 人發生腦中風,此時其心跳是規律的,HRV卻下降了;可 見心跳速率或速度,不是絕對的重要,HRV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