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_和昱辰
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课件

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与奖赏和愉悦感有关的神经递质。在抑郁症患者中,多巴
胺水平可能降低,从而影响了奖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快感缺失等症
状。
03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与注意力、警觉性和情绪调节有关。在抑郁症中,去甲肾
上腺素的水平异常可能导致注意力下降和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炎症反应与抑郁症
细胞因子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体内某些细胞因子(如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 。这些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并可能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神经递质失衡, 从而引发抑郁症症状。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也可能 发挥作用。这些细胞可释放炎性因子,影响神经元功能和突触可塑性,导致抑 郁症状。
神经可塑性与抑郁症
突触可塑性
长期应激和抑郁症状可能导致突触可塑性受损。突触可塑 性的降低可能影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神经网络的功 能,从而加重抑郁症状。
神经发生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神经发生减少。海马体与 情绪调节和学习记忆等功能密切相关,因此神经发生的减 少可能影响这些功能,导致抑郁症状。
神经元凋亡
抑郁症可能导致神经元凋亡增加,进一步影响神经网络和 功能。研究表明,抗抑郁治疗可能通过抑制神经元凋亡来 改善抑郁症状。
CHAPTER 03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预防与干预
加强抑郁症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工作,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 理援助热NKS
[ 感谢观看 ]
社会经济负担
抑郁症对患者的工作、学 习和社交功能造成严重影 响,增加社会经济负担。
抑郁症的影响
生活质量下降
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导致 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受到严重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而现代医学技术则以其精准性和科学性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基础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抑郁症时,不仅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还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的目的。
2. 情志内伤与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情志内伤密切相关。
长期的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造成气血生化不足,最终导致心神失养而引发抑郁症。
脏腑功能的失调也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心主神志,若心气不足或心血亏虚,就会导致心神不宁、情绪低落;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就会导致水湿内停、痰浊上扰,进而影响心神清明。
3. 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过选用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心等功效的中药,如柴胡、白芍、茯苓等,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也可以辅助中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三、现代医学技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1. 药物治疗现代医学技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青少年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和最近进展

首先,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日益关注其病因与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一些基因(如5-HTTLPR基因)与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相关。
此外,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因素也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在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识别和筛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些研究利用问卷调查、脑成像等方法,探索了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标志物,并且研发了一些有效的筛查工具。
这些工具有助于早期发现抑郁症状,及时提供干预和治疗,减轻症状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
此外,心理干预和治疗也成为青少年抑郁症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发现,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对青少年抑郁症具有显著的效果。
一些研究还探索了新的干预方式,如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的利用,为青少年抑郁症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另外,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可能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
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界和家长的关注,并促使研究者探索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总的来说,近年来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从病因与机制的研究,到早期识别和筛查、心理干预和治疗,再到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青少年抑郁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然而,青少年抑郁症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加深我们对其认识,并提出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方法,以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前景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前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人群的身心健康。
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一直备受关注,其中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治疗的前景。
一、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遗传背景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家族研究和双生子研究等方法,科学家们揭示了抑郁症在家族中的聚集性。
他们发现,与没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相比,患有一位一级亲属抑郁症的人群中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另外,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患病一致性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进一步支持了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显著贡献。
二、基因与抑郁症的关联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关注抑郁症和特定基因之间的关联。
已进行的研究发现,多个基因可能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相关。
其中,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类基因之一,它编码了5-羟色胺运输蛋白,该蛋白在神经递质的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5-HTT基因的功能性多态性与抑郁症的易感性相关。
此外,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基因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
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BDNF基因在抑郁症患者中表达下调,这可能与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基因治疗的前景在了解抑郁症的遗传学进展的基础上,许多科学家开始尝试基因治疗的方法来应对这一疾病。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通过改变患者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来纠正异常症状。
对于抑郁症,一种常见的基因治疗方法是通过递送正常的基因或基因产物来恢复受影响的神经环路的正常功能。
以5-HTT基因为例,科学家们探索着使用病毒载体将正常5-HTT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从而增强神经递质的传递效能,改善抑郁症症状。
虽然基因治疗的研究仍在探索阶段,但其中的潜力令人充满期待。
抑郁症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已将抑郁症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三大病因,并预测到2030年,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一大病因。
在临床实践中,山于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难以预测其病程和预后,以及患者对治疗反应不同,这些都给抑郁症的检测,诊断以及治疗带来了挑战。
2018年,发表在Lancet上的一篇关于抑郁症的综述从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疾病管理以及治疗等方面对抑郁症的现状进行了介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综述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流行病学诊断学要点1.不同国家,抑郁症的12个月患病率差别较大,但总体上约为6%,终生患病率为这意味着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会经历一次抑郁发作。
2.女性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大约是男性的两倍。
3.虽然超过一半受抑郁发作影响的患者在半年内恢复,并且在一年内此比例接近四分之三,但相当大比例(高达27%)的患者无法康复并继续发展为慢性难治性抑郁症,这取决于患者的基本特征及其治疗方式。
诊断学要点1.诊断主要依据两类诊断系统: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和国际疾病分类(ICD),主要依赖于一些关键症状的识别。
需要持续两周以上,并常伴有功能损害。
2.抑郁症的症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情感、植物神经系统以及认知症状。
但是这些症状同样出现在其他精神疾病中,因此,对于抑郁症的检测是非常困难的。
另外,需要与双相情感障碍鉴别。
另外,睡眠、体重和食欲在抑郁症中通常是减少的,但有时候也可能增加,当怀疑为抑郁症时,应记录其有无自杀想法、计划或企图等。
3.专业人士还需要记录抑郁发作的严重程度,何时首次出现(发病),以及是否已缓解(状态)。
病理学要点对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没有一种模型或机制可以合理地解释该疾病的各个方面。
不同的病因或病理生理学可能成为不同患者,甚至不同时期同一患者的发病基础。
这些发病机制包括单胺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改变、炎症、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再生、脑的功能性和结构性改变、基因、环境以及表观遗传学(基因- 环境相互作用)。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除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心理症状外,抑郁症还伴随着一系列身体症状。
本文将就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睡眠障碍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等。
研究发现,这与抑郁症患者大脑内睡眠调节系统的紊乱有关。
脑干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在睡眠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抑郁症患者的神经元活动存在异常,导致睡眠障碍。
二、食欲改变抑郁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食欲改变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等。
研究证实,这与患者脑内与食欲调控相关的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例如,血浆中5-羟色胺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相关的食欲改变密切相关。
三、疲劳与体力衰竭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疲劳、乏力,伴随着体力衰竭的感觉。
研究发现,这与患者体内的一些生物标志物异常有关。
例如,抑郁症患者血液中嗜铬细胞素A(neuropeptide Y,简称NPY)的水平较高,而该物质与疲劳感和抑郁症状密切相关。
四、心脏症状抑郁症与心脏症状的关联备受关注,患者常常出现心慌、胸闷、心率加快等症状。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的应激激素分泌和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发生改变,导致心脏症状的出现。
同时,心脏症状又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五、免疫系统异常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
患者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抗炎能力下降,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
这可能与患者体内炎症介质的分泌增加有关,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此外,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细胞调节功能也受到损害,使得身体更加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与生理机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与体力衰竭、心脏症状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等身体症状,这些症状与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的改变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
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

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抑郁症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威胁,还可能引发许多长期的负面后果。
因此,科学家试图深入研究青少年抑郁症状,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
本文将总结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研究进展,旨在提供对该领域现状的综合了解。
一、抑郁症的定义和诊断:抑郁症是一种临床诊断的心境障碍,以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和无价值感为主要特征。
其诊断标准包括情绪低落至少两周、对活动的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变化、自责自罪观念、注意力和集中力不佳以及自杀思维等。
二、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青少年抑郁症相较于成人抑郁症有其特殊性。
首先,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例如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
这些因素增加了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其次,青少年在情绪表达和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着困难,他们可能不太清楚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导致抑郁症状被忽视或被误解。
三、青少年抑郁症的研究进展:1.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许多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包括遗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交关系等。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对青少年抑郁症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如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无视情感需求或严苛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此外,学校环境和社交关系对青少年的情绪健康也有深远影响,例如学业压力大、同龄关系紧张等。
2. 青少年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有关。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负责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抑郁症患者通常存在血清素水平降低的情况。
此外,研究还发现与正常人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等脑区存在结构与功能异常。
3. 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与预防: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和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手段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2161133006 徐翔斌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型)【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自杀率特点的严重精神疾病,终身患病率达6%,近年有逐年增高趋势,在世界致残病因中排第4位,推测2020 年可能排到第2 位。
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
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多环节的功能失调,可表现为多种生化物质的动态平衡异常,其临床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本文主要从抑郁症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临床治疗这几个方面来总结其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抑郁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1发病相关因素尽管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
目前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因素很多,研究发现年龄是抑郁症预后不良和难以治疗的潜在危险因素。
高年龄者易患抑郁症的原因可能为机体老化多共患躯体疾病,增加悲观情绪,同时大脑发生退行性改变,抵抗精神挫折的能力下降。
另外,阳性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神经质、精神病性症状、未及时正规治疗、缺乏社会支持及适应不良等均与抑郁症发病有关。
目前神经内分泌及脑影像学异常与抑郁症的关系受到重视。
吴志国等发现RD 患者旁边缘系统( 前额叶和岛叶) 代谢增高,皮质区域( 前额叶、顶下小叶、颞叶和背侧前扣带回) 代谢降低[1]; 另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小板5-羟色胺( 5-HT) 含量较低,推测可能存在5-HT 受体功能低下,因此对治疗药物不敏感[2]。
尽管抑郁症患者中甲状腺功能明显减退者少见,但研究发现超过5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促甲状腺素水平上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
王勇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和认知性电位P300 存在异常,推测感觉门P50 缺陷可能是抑郁症的一种状态标志,而P300 可能是抑郁症特定的脑电生物学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 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4月第34卷第7期 Int J Lab Med,April 2013,Vol.34,No.7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和昱辰 综述,张 波△ 审校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检验医学专科中心,重庆 400038)
关 键 词 :抑 郁 症 ; 流 行 病 学 ; 临 床 诊 断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3.07.037
抑 郁 症 通 常 指 的 是 情 绪 障 碍 ,是 一 种 以 心 境 低 落 为 主 要 特 征的综合征。其临床 表 现 主 要 为 情 绪、兴 趣、认 知、思 维、意 志 活动的低下以及生理功 能 的 紊 乱,严 重 时 甚 至 发 生 木 僵,或 出 现幻觉、妄想等精神 病 性 症 状。 部 分 患 者 出 现 自 杀,或 伴 发 明 显 的 焦 虑 和 (或 )激 惹 ,甚 至 发 生 攻 击 行 为 。 2 抑 郁 症 的 流 行 病 学
* 基金项目:第三军 医 大 学 回 国 人 员 启 动 基 金 (SWH2011LC022);重 庆 市 攻 关 课 题 (CSTC2012gg-yyjs10046);西 南 医 院 临 床 创 新 基 金 (SWH2012LC12)。 作者简介:和昱辰,女,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抑郁症的代谢组学研究。 △ 通讯作者,E-mail:zbcq@yahoo.com.cn。
国际上也对抑郁症进行了大量遗传连锁与关联分析研究, 发现 其 主 要 的 关 联 基 因 有:亚 甲 基 四 氢 叶 酸 还 原 酶 基 因 MTHFR(1p36)、反应结合 蛋 白 1 基 因 CREB1(2q34)、多 巴 胺 受体 D4 基 因 DRD4(11p15)色 氨 酸 羟 化 酶 1 基 因 TPH1 (11p15)、毒 蕈 碱 型 乙 酰 胆 碱 受 体 M2 基 因 CHRM2(7q35)、 FK-506结合蛋白5基因 FKBP5(6p21)等。 相 信,随 着 科 技 的 发 展 ,在 分 子 遗 传 学 上 对 抑 郁 症 的 研 究 机 制 会 更 加 深 入 。 3.4 其他研究进展 临 床 研 究 发 现 抑 [12] 郁 症 患 者 的 免 疫 功 能也发生了变化,IL-1、TNF-1 等 细 胞 因 子 水 平 较 健 康 人 明 显 升高,中枢一些 促 炎 因 子 IL-1B、IL-6、α-干 扰 素 (IFN-α)、肿 瘤 坏死因子-α(TNF-α)等 表 达 上 升,而 抗 炎 因 子IL4、IL-8 和IL- 10在应用抗抑郁药 物 后 表 达 上 升 。 [13] 同 时 研 究 也 表 明 ,重 症 抑郁是以 HPA 轴活动亢进和伴有IL-1、IL-2产 物 增 加 的 免 疫 系统激活为特 征 的。 而 IL-1β、IL-2 能 够 增 强 HPA 轴 在 免 疫 反 应 中 的 活 性 ,TNF-α、IL-6 等 可 活 化 中 枢 单 胺 类 递 质 系 统 。
研 究 发 现 抑 郁 症 的 发 生 与 多 个 基 因 有 关,其 中,对 5-HT 转运体的研究 最 多。5-HT 转 运 体 基 因 启 动 子 区 的 多 态 性 包 括一个44号 碱 基 对 的 插 入 (L 等 基 因)或 缺 失 (S 等 位 基 因 )。 现已表明[10],S等位基 因 可 以 减 少 5-HT 的 再 摄 取 ,同 时 研 究 发现[11],与 L 等位基因纯合子相 比 ,S 等 位 基 因 携 带 者 额 叶 边 缘 脑 区 存 在 白 质 微 结 构 的 异 常 ,其 抑 郁 症 状 缓 解 率 也 低 。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4月第34卷第7期 Int J Lab Med,April 2013,Vol.34,No.7
· 833 ·
增 高 不 仅 可 以 使 血 液 中 的 色 氨 酸 和 酪 氨 酸 降 解 ,导 致 脑 神 经 中 枢的5-HT 和 NE 的 合 成 减 少,同 时 过 多 的 皮 质 醇 还 可 以 破 坏 5-HT 和 NE 能神经元,造成该类神经递质减少。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4130(2013)07-0832-03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在国内、外普遍存在,并 且 其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文主要对抑郁症的流行病学 特点,发病机制研究现 状,临 床 诊 断 方 法 及 其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发 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1 抑 郁 症 的 定 义
调节环路中任一环节障碍,都 将 破 坏 HPA 轴 系 激 素 分 泌 水平的稳态,导 致 皮 质 醇 增 多,都 将 可 能 诱 发 抑 郁 症 的 产 生 。 与此呼应的临床研 究 显 示,抑 郁 症 患 者 海 马 元 的 破 坏 与 HPA 轴互为因果,较高水平 的 糖 皮 质 激 素 也 可 选 择 性 的 破 坏 海 马 , 导致 HPA 轴功能更加亢进,从 而 加 剧 抑 郁 症 的 发 病。 但 在 临 床 治 疗 过 程 中 ,发 现 以 神 经 化 学 理 论 设 计 的 抗 抑 郁 药 物 的 有 效 率 只 有 60% ~80% ,故 抑 郁 症 的 发 病 还 有 其 他 物 质 相 关 [9]。 3.3 遗传学因素 临 床 观 察 某 些 患 者 具 有 明 显 家 族 史,调 查 发现这 些 人 抑 郁 症 患 病 概 率 比 一 般 人 群 高 10~30 倍,血 缘 关 系愈 近,患 病 概 率 愈 高。 有 研 究 报 道,将 1 029 例 女 性 孪 生 子 分为轻型、重型和不典 型 抑 郁 症,发 现 单 卵 双 生 子 之 间 的 抑 郁 类型高度一致。
抑 郁 症 是 一 种 危 害 人 类 身 心 健 康 的 常 见 病,约 13% ~ 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的 体 验,其 终 生 患 病 率 为 6.1% ~ 9.5%[1]。年轻患者在首次诊断后的第 1年内尤其容易发生自 杀,25.9%~63%的抑郁症患者 曾 有 过 自 杀 行 为,其 中 11% ~ 19%自杀身亡;年龄超过55岁的 抑 郁 症 患 者,自 杀 率 再 增 加 4 倍。在中国,1982年和1993年进行 的 两 次 精 神 疾 病 流 行 病 学 多 地 区 调 查 显 示 :躁 郁 性 精 神 病 终 身 患 病 率 分 别 为 0.17/1 000 和0.83/1 000。中国 抑 郁 症 发 病 率 约 为 3% ~5%,目 前 已 经 有超过2600万人患病。2004年一 项 在 14 个 国 家 开 展 的 有 关 抑郁症 的 15 项 调 查 结 果 显 示,各 国 抑 郁 症 的 年 患 病 率 在 0.8%~9.6%,其中美国 最 高,尼 日 利 亚 最 低;中 国 北 京、上 海 分别为2.5%和1.7%。《2002年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报 告》中 提 到, 按如今发病率的增 长 速 度,到 2020 年 抑 郁 症 可 能 成 为 仅 次 于 心脏病的第二大疾 病[2]。 更 值 得 关 注 的 是 ,儿 童、青 少 年 患 抑 郁症的人数在 不 断 增 加,学 龄 前 期 患 病 率 约 0.3%,学 龄 期 约 2%,青少年期患病率明显增 高 到 5% ~10%。 在 10 岁 以 前 男 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 随 年 龄 的 增 加 女 性 患 病 率 逐 渐 增 加 ,男 女比约为1∶2[3],其 中 产 后 抑 郁 症 是 女 性 精 神 障 碍 中 最 为 常 见的类 型。 在 中 国 的 调 查 研 究 中,产 后 抑 郁 症 的 发 生 率 为 10%~38%[4]。同时,其子女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是正常母 亲 的 子 女 的 4倍[5]。 3 发 病 机 制 研 究 现 状 3.1 中 枢 神 经 递 质 在 抑 郁 症 发 生 中 的 作 用 3.1.1 5-羟 色 胺 (5-HT) 5-HT 又 名 血 清 素,是 一 种 重 要 的 中 枢 神 经 递 质 ,与 其 他 中 枢 神 经 递 质 一 起 参 与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的 神经传递,参 与 行 为 活 动、情 绪、食 欲 调 节 等。5-HT 在 合 成、 释放、转运、再摄取等任一环节异常都 会 导 致 疾 病 的 发 生 。 脑 内5-HT 的减少直接与 精 神 及 情 绪 变 化 有 关,研 究 证 实 5-HT 神经传递机能的减退不仅导致情绪障碍包括抑郁与焦虑的形
成[6],而且它还 可 以 通 过 影 响 其 他 神 经 递 质 的 活 动 诱 发 抑 郁 症。临床上,已使用 5-HT 再 摄 取 抑 制 剂 (SSRIs)作 为 治 疗 药 物来控制和缓 解 抑 郁 症 ,Shelton 等[7]认 为 SSRIs通 过 5-HT 能神经元脱抑制而分别作用于中脑的不同部位,从而发挥抗 抑 郁 、抗 强 迫 、抗 惊 恐 等 作 用 。 3.1.2 多巴胺(DA) DA 即 邻 苯 二 酚 乙 胺,属 于 儿 茶 酚 胺 类 物质,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具有调节躯体活动、精 神 活动、内分泌和心血管活动的作用。研究表明[8]体 内 DA 的 产 生不足也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触前膜 跨 膜转运蛋白多巴胺转运体(DAT)可以 回 收 突 触 末 梢 的 DA,维 持突触间隙 DA 生 理 浓 度。 抑 郁 症 患 者 纹 状 体 上 DAT 的 密 度显著高于健康人,过高的 DAT 可 以 增 加 突 触 末 梢 DA 的 回 收从而降低突触间隙 DA 的水平,从而引起抑郁症的发生。 故 适当提高多巴胺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状。临床 上 也证实,用 DA 激动剂 能 强 化 抗 抑 郁 药 的 作 用,而 DA 拮 抗 剂 则能削弱药物的疗效。 3.1.3 去甲肾上腺素(NE) NE 也 属 于 儿 茶 酚 胺 类 物 质,既 是神经递质,也是一 种 激 素。 许 多 研 究 显 示,抑 郁 症 患 者 的 下 丘脑 NE 浓度降低,这提示了抑郁症 与 中 枢 NE 能 低 下 的 相 关 联 性 。 同 时 ,抑 郁 症 可 能 还 与 突 触 前 膜 肾 上 腺 素 a-受 体 超 敏 有 关,而该受体激动剂 能 抑 制 腺 苷 酸 环 化 酶 系 统,抑 制 NE 的 合 成 和 释 放 。 也 有 动 物 实 验 证 实 ,突 触 前 膜 a-受 体 拮 抗 剂 能 加 强 NE/DA 再摄取抑 制 剂 氨 奈 普 汀 (amineptine)的 作 用,增 加 大 鼠脑细胞外 NE 浓度,因此a-受体拮抗剂可以作为 郁 症 治 疗 的 新策略。其他神经递质也不同程度上的参与了抑郁症的病因 与 病 理 过 程 ,如 乙 酰 胆 碱 (AcH)、神 经 肽 (NP)、甘 丙 肽 (GAL) 及部分内分泌激素及其受体的功能紊乱都可能与抑郁症的发 生有关。 3.2 抑郁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 的 功 能 改 变 在 HPA 轴中,下丘脑 分 泌 促 肾 上 腺 皮 质 素 释 放 激 素 (CRH); CRH 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 腺 皮 质 激 素(ACTH); ACTH 又作用于肾 上 腺,刺 激 皮 质 醇 的 合 成。 而 皮 质 醇 又 可 以负反馈调节 HPA 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