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20.0/20.1/20.2/20.3),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2.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5.临床类型(1)偏执型分裂症(F20.0)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

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3)紧张型分裂症(F20.2)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4)未定型分裂症(F20.3)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舒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实践精神科临床路径护理——1例伤人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实践精神科临床路径护理——1例伤人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是否完好 、 有无交接班记 录等 等。 3 加强教 育 : 了相关 的操作 程 序和监 督措 施 , 需要 . 有 还 养老护理员进 行正确有效地实施操作 、 需要 老人和 家属 的有
5 制定 与检查 监督相匹配 的可操 作性 的奖惩 措施 , . 以养 老护 理员在例行检查 和 日常工作 中 的有效行 为 和无效 或错
供技术支 持。( ) 2 对养 老护 理员 的教 育 要求 养老 护理 员达 到熟悉老人 特殊 的生理 基 础知 识 , 练 的掌 握各 项 操作 技 熟
能, 并能在有关安全 的重点环 节上 做 自我 检查 和监督 。( ) 3 教育 的方式 : 对老人和家属采用模 拟操作和健 康知识 宣教 的 方式 ; 养老护理员 的培 训方式 有集 中理 论知 识讲座 、 对 反复 操作训练 和临床实践相 结合 , 理论 与实 践结 合起来 , 将 用理 论去指导 实践 , 在实践 中去检验 和修 正理论 。 4 制定和落实 严格 的交 接班 制度 , . 做好 护理 记 录 , 同时 对烫伤高危老人进行 连续的观察记 录和交接班 , 以及 时发现 问题及时处理 , 确保老人 的安全 。
康 的恢 复。方 法 : l 对 例在人 院前有 杀人行 为的精神分 裂症患 者 , 院到出 院的各不 同阶段 , 临床路 径护理 的护 理计划 实施护 理。 结 在入 按
果: 患者在本院住院至 出院共 3 , 7天 很好的配合完成各 项治疗 及护理 , 出现伤 人毁物行 为 , 者的精神病 性症状 逐步消失 , 无 患 自知 力逐步恢
误行 为记录为依据 J将 奖惩措施 落到实处 。 ,
6 分析 和讨论 工作 中出现的疑难 问题 , 时发现 隐藏 的 . 及 不安 全因素 , 断改进 具有安全隐患的操作方法和程序 。 不 通过以上的管理举措 , 在实际工作 中有 效的 降低 了老人 被意外烫 伤的风险 , 增加 了老人 的生活安全性。 总之 , 阶段养 老机 构 的数量迅 速增 加 , 各层 次 的养 现 但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

康复治疗:工娱治疗、特殊工娱治疗、松弛治疗、音乐治疗、漂浮治 疗、感觉统合治疗、有氧训练、文体训练、引导式教育训练、作业疗 法、听力整合及语言训练、经络氧疗法等 精神科其他常用治疗 :行为观察和治疗、冲动行为干预等
复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其他项目
出院标准
患者病情稳定,明显好转(与基线相比症状评估减份率≧50%) 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心理治疗的目的:处理患者出现的社会心理应急、心理冲突、人际关系 困难、家庭婚姻问题、人格问题。矫正患者的不良的认知或行为模式, 改善患者对服药及相关治疗的依从性,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社会心理 功能,促进患者的临床痊愈,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心理治疗的原则:在心理评估及心理诊断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的心理 治疗计划。心理治疗的目标应首先注重当前问题,以消除当前症状,提 高患者依从性;应当每2周进行阶段小结 心理治疗的种类及选择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如临床路径 病历的法律效力和地位受到质疑,开展临床路径可能存在 潜在的法律责任风险; 从医院层面看,尚存在有些医院管理者对临床路径的重要 性认识不够,参与意识不强,限制了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消弱了医务人员诊疗服务的自主权,影响了临床、教学和 科研工作的发展; 从临床路径的自身看,我国临床路径的起步晚、研究的深 度不够,缺乏某些慢性疾病、共病等的临床路径; 另外,社会大众对临床路径的认识也不足
安全风险防范及护理:对于存在相关安全风险的患者,进行相关的监督 服药、防自杀,防冲动,防外走,防跌倒,保护性约束及相关的护理
复发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改善脑功能药物,其他辅助药物等
抗精神病药物
药物种类:1、一线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齐拉西酮、喹硫平, 奥氮平、氨磺必利、阿立哌唑,哌罗匹隆,帕利哌酮等)。2、二线药物。典 型抗精神病药物;部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用药原则:总原则是根据病情,结合备选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 经济性和服用的简易性进行选择。即遵循STEPS原则(Safety安全性、 Tolerability耐受性、Efficacy有效性、Payment经济性、Simplicity简易性).3、初始治疗最大化原则;4、换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原则 药物调整原则:1、一般药物剂量调整原则;2、特殊人群及敏感体质药物剂 量调整原则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精神科临床路径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2.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5.临床类型(1)偏执型分裂症()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

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3)紧张型分裂症()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4)未定型分裂症()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着,舒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精神科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精神科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精神科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目的:探索精神科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提高临床路径实施质量。

方法:对我院从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部分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支配而不配合检查,经济或者抗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大等问题导致临床路径变异。

结论:在精神科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完善得以解决。

【关键词】精神科;临床路径;病案信息管理【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39-02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专业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医疗计划,其核心问题是将某种疾病或手术所涉及的关键性检查、治疗、护理等一系列诊疗行为标准化【1】。

按照国务院医药卫生改革的总体要求,卫生部于2009年开始,启动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以来,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住院费用减少,满意度提高【1】【2】【3】【4】,成效明显。

到目前为止,共下发了22个专业33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在331个病种中,不包括精神科的临床路径。

精神疾病由于目前病因未明、临床表现的多样性、诊断标准非实验性、非单一药物治疗性、病人不配合等复杂原因,而导致其明显有别于其它科的疾病,因此,精神科临床路径实施过程存在问题较多。

为了探索精神科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对我院精神科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1 检查项目问题1.1必须检查的项目包括:①为了明确诊断和选药参考而进行的检查;②为调整药物剂量而进行的检查;③为了评定疗效而进行的检查;④为监测药物副反应而进行的检查。

1.2根据病情需要可能增加的检查项目,如:明尼苏达个性测验;头颅ct或mri;腰穿等。

在以上检查项目中,大多数不需要病人的配合,但是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脑涨落图、脑血流图、胸片、心电图以及各种心理测验、头颅ct或mri、腰穿等必须取得病人的配合才能完成,一部分精神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支配而不配合检查,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对策是:将这些在其它科(如内科、外科)入院第1天完成的检查项目调整为入院第1—3天完成,通过表单时间的调整,大大减少了由于检查不及时的临床路径变异。

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最新】

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最新】

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临床路径一、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偏执性精神病(ICD-10:F22)。

(二)诊断依据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十版》(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以阳性症状或/和阴性症状为主要症状群,或者同时存在情感症状;2.病程至少1个月;3.社会功能明显受损;4.无明确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1.进行系统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3.对伴有兴奋、冲动、伤人、外跑、自伤、自杀、木僵、拒食等症状的患者,为迅速控制病情,可单独采用或合并以下治疗方法:改良的快速神经阻滞剂化疗法(小剂量氟哌啶醇短期肌内注射疗法);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肌内注射或口服氯硝西泮、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药物。

4.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必要时合并MECT。

(四)标准住院日:49-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精神分裂症(ICD-10:F20);偏执性精神病(ICD-10:F22)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心肌酶、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等);(3)胸片、心电图、脑电地形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脏B超、腹部B超、头颅CT、头颅MRI、眼动监测、脑功能分析、MMPI、甲状腺功能(T3、T4等)、抗链“O”、抗核抗体,尿妊娠试验,梅毒、艾滋病等其他感染性疾病筛查。

(七)选择用药1. 选择原则:(1)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起病形式、临床症状的特征、既往用药史(品种、疗效、不良反应等)、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结合备选的抗精神药物的受体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适合于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2)既往所用药物的疗效好,只因中断用药或减药过快所致病情恶化的再住院者,原则上仍使用原药、恢复原有效剂量继续治疗;(3)遵循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原则,除难治性病例外禁止合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更换治疗期间的短期交叉状态除外)。

精神疾病的临床路径诊疗模式研究

精神疾病的临床路径诊疗模式研究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 分 类 号 R 9 . 35 1
Re e r h a d De i n o i i a t wa a t r n P y h ss s a c n sg fCl c lPa h y P te n i s c o i n
“ hu ta ie l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路 径 (c ncl a w y, p 是 由医生 、 li t a c ) i aph 护
l 临床 路径诊 疗模 式设 计 目的
士等 一组 专业 医护人 员对 特定 病种 的诊 断或 治疗 所
制定 的最恰 当的有序性 和 时 间性 的诊疗 计 划 。它 以 计划 表格 的形式 将 常见 的治 疗 、 查 与 护理 等 医疗 检
为此 , 笔者 考 虑引进 临床 路径 诊疗 模式 , 是基 于 如下 几个 方面综 合 考 虑 : 快 速建 立 病 人 由入 院 到 ① 出 院最适 合 的治疗 流程 计划 , 提高 工作 效率 , 减少 工
作 量 。②规 范 和标 准 化 临床 诊 疗 行 为 , 服 医 务人 克
活动细 化 和标准 化 。 与传 统 医疗 管 理 模 式 相 比, 这
c n a pt a ( P o ulyi poe et n ot o t l s eesr t b nr ue :h ei n p la l i l a w y C )f q a t m rvm n adcs cnr csay o eit d cd ted s nada p c— ic h r i o in o g i
李 辉 熊 卫 李 力 4 0 3 30 0 403 30 0 华中科 技大学同济医学 院附属精神卫生 中心 ,湖北武汉
华中科 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 医院计算机 中心 ,湖北武汉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与心理和行为异常相关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医生们提出了挑战。

了解精神疾病的常见临床路径,对于确诊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及其临床路径。

1. 抑郁症的临床路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长期的、持续的低落情绪、缺乏兴趣、睡眠障碍等症状。

在临床上,抑郁症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路径:1.1 主诉与病史:患者通常主诉情绪低落、失去兴趣以及其他典型抑郁症状。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抑郁症状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生活事件等。

1.2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抑郁症状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生化指标,例如是否存在贫血等。

1.3 诊断工具:医生通常使用抑郁症状量表,例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来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1.4 辅助诊断工具:为了进一步确认抑郁症的诊断,一些影像学检查,例如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脑电图(EEG),可能会被使用。

2. 焦虑症的临床路径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担心和恐惧。

在临床上,焦虑症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路径:2.1 主诉与病史:患者通常主诉不安、紧张以及其他典型焦虑症状。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焦虑症状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导致焦虑的触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与抑郁症类似,体格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焦虑症状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生化指标,例如是否存在低血糖等。

2.3 诊断工具:医生通常使用焦虑症状量表,例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来评估患者的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2.4 辅助诊断工具:与抑郁症类似,一些影像学检查或心理测量工具可能会被使用。

3.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路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科临床路径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20.0/20.1/20.2/20.3),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2.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5.临床类型(1)偏执型分裂症(F20.0)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

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3)紧张型分裂症(F20.2)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4)未定型分裂症(F20.3)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舒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12周(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20/20.0/20.1/20.2/20.3精神分裂症疾病编码2. 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且既往治疗为非难治性。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含血型检测)、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血脂、血糖、病毒性肝炎检查、甲状腺功能常规检查、生殖激素常规检查3.脑电生理检测、心电图、头颅CT或/和头颅MRI、胸片、彩色B超(腹部、泌尿系)4.心理测验(BPRS,PANSS)(七)其他有利于诊治的相关检查项目:血药浓度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测、TCD、自身抗体测定、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肿瘤标志物、相关感染性疾病检查、相关心理测验等(八)出院疗效评定如下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自知力完全恢复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自知力大部分恢复3.未愈:症状未消失,自知力未恢复(九)变异及原因分析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2.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3.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转入其他临床路径4.合并其他精神疾病,需要联用其他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5.患者或监护人要求退出临床路径6.诊断更改7.其他变异原因二、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症,且为首次发作者。

(ICD10:F32/32.0/32.1)(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临床类型(1)轻性抑郁症(F32.0)除了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外,发作符合32抑郁发作的全部标准(2)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F32.1)除了在32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NE/DA受体拮抗剂和5-HT再摄取抑制剂、NE和特异性5-HT抗抑再摄取抑制剂、5-HT2A郁药、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其他抗抑郁药物、对症治疗药物,必要时可联合使用增效剂如: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阿扎哌隆类、甲状腺素制剂等。

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4-8周(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32.0/32.1抑郁症疾病编码2. 处于发作期的患者,年龄≥18岁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含血型检测)、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血脂、血糖、病毒性肝炎检查、甲状腺功能常规检查、生殖激素常规检查3.脑电生理检测、心电图、头颅CT或/和头颅MRI、胸片、彩色B超(腹部、泌尿系)4.心理测验(HAMD)(七)其他有利于诊治的相关检查项目:血药浓度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测、TCD、自身抗体测定、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肿瘤标志物、相关感染性疾病检查、相关心理测验等(八)出院疗效评定如下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自知力完全恢复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自知力大部分恢复3.未愈:症状未消失,自知力未恢复(九)变异及原因分析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2.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转入其他临床路径3.合并其他精神疾病,需要联用其他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4.出现转相而转入其他临床路径5.患者或监护人要求退出临床路径6.诊断更改7.其他变异原因三、躁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躁狂症,且为首次发作者。

(ICD10:F30/30.0/30.1/30.2)(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

1、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并至少有下列3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4项):(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2)语量增多;(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7)睡眠需要减少;(8)性欲亢进。

2、严重标准: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3、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2)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1周。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躁狂。

5、临床类型:(1)轻性躁狂症(轻躁狂)[F30.0]除了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轻度损害外,发作符合30躁狂发作标准。

(2)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F30.1]除了在30躁狂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

(3)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F30.2]除了在30躁狂发作的症状标准中,增加“有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之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双相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沈其杰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锂盐,心境稳定剂包括丙戊酸盐、卡马西平等,抗精神病药。

兴奋躁动严重者,可短期合并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或典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针剂,对症治疗药物。

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如:MECT;心理治疗;脑电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8周(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0/30.0/30.1/30.2躁狂症疾病编码。

2. 处于发作期的患者,年龄≥18岁。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含血型检测)、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血脂、血糖、病毒性肝炎检查、甲状腺功能常规检查、生殖激素常规检查3.脑电生理检测、心电图、头颅CT或/和头颅MRI、胸片、彩色B超(腹部、泌尿系)4.心理测验(BRMS)(七)其他有利于诊治的相关检查项目:血药浓度测定、植物神经功能检测、TCD、自身抗体测定、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肿瘤标志物、相关感染性疾病检查、相关心理测验等(八)出院疗效评定如下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自知力完全恢复2.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自知力大部分恢复3.未愈:症状未消失,自知力未恢复(九)变异及原因分析1.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需调整药物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2.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转入其他临床路径3.合并其他精神疾病,需要联用其他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4.患者或监护人要求退出临床路径5.出现转相6.诊断更改7.其他变异原因四、惊恐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惊恐障碍(ICD-10编码F41.0)(二)诊断依据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症状标准]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不可预测;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④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恐惧症,抑郁症,或躯体形式障碍等继发的惊恐发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