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临床路径_New

合集下载

抑郁症临床路径

抑郁症临床路径

抑郁症临床路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点是持续的低落情绪、失去兴趣和愉悦感、精力不济以及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下降等。

抑郁症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抑郁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抑郁症的临床路径出发,介绍如何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抑郁症。

一、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情低落:患者常常感到无助、绝望、悲伤等负面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不易缓解。

2. 兴趣丧失:患者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无法体验到正常的愉悦感。

3. 精力不足:患者常常感到疲倦无力,即使是简单的日常活动也感到吃力。

4. 注意力和思维障碍:患者常常难以集中注意力,思维迟缓、负面、自责。

5. 失眠或睡眠过多:患者的睡眠常常受干扰,出现失眠或者持续睡眠过多的情况。

二、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根据《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五版(DSM-5)制定的抑郁症诊断标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判断是否患有抑郁症:1. 低落心境:持续感到抑郁、沮丧、绝望,且至少持续两个星期。

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自责感和无价值感。

2. 兴趣丧失:患者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和愉悦感,这种情况至少持续两个星期。

3. 体重变化:出现明显的体重增加或减少,未经节食或运动,体重变化超过5%。

4. 睡眠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失眠、早醒或者睡眠过多等问题。

5. 精力不足:持续感到疲倦无力,缺乏精力。

6. 注意力和思维问题:难以集中注意力,思维迟缓、负面,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7. 身体症状:可能出现各种不明原因的身体症状,如头痛、胃痛、全身不适等。

三、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介绍。

1.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脑内的神经递质,改善患者的心境和情绪。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抑郁症临床路径

抑郁症临床路径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一、抑郁障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障碍〔ICD10:F32.0-F33.9〕〔二〕诊断依据依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2X〕ICD-10诊断诊断抑郁障碍是三种不同形式的抑郁发作〔轻度、中毒、重度0。

各种形式的典型发作中,通常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病症有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感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三〕医治方案的选择及依据依据《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2X〕1.药物医治原则(1)急性期医治:操纵病症、缩短病程,疗程6-8周。

(2)稳固期医治;防治病症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主要医治药物剂量应维持在急性期水平,配合心理医治,疗程4-6个月。

(3)维持期医治:防治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把握预防复发所需剂量,维持时间一般在2-3年。

2.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医治原则。

〔四〕标准住院日为3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0-F33.9抑郁障碍疾病编码。

2.如存在躁狂病症,符合双相障碍的诊断,则不诊断抑郁障碍。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别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

〔六〕抗抑郁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前后所需的检查1.血,尿,便常规2.心电图3.脑电地形图4.脑功能分析5.肝功能6.心肌酶7.肾功能8.血清离子9.凝血四项10.血糖11.脑CT12.感染性疾病筛查:甲肝、乙肝、丙肝、艾滋病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可查:1.血脂2.胸部X光3.血流变4.肝胆胰脾肾超〔女性加子宫附件〕5.脑彩超〔七〕有关量表的应用:1.诊断量表:有与DSM-IV配套的定式临床诊断检查提纲〔SCID〕;与ICD-10和DSM-IV均能配套的复合性国际诊断检查问卷〔CIDI〕和神经精神临床评定量表〔SCAN〕;与CCMD-3、ICD-10和DSM-IV 均能配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定量测试法〔RTHD〕。

郁病(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门诊中医临床路径

郁病(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门诊中医临床路径

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编码:BNG1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1)肝郁脾虚证(2)肝郁气滞证(3)心脾两虚证(4)肾虚肝郁证(5)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门诊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编码:BNG110)和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伴有严重脑、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

(2)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有自杀自伤倾向者。

(3)儿童和妊娠期妇女。

(4)不愿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郁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和舌、脉象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就诊当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理测量: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评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B超、经颅多普勒、胸部X线片、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或MRI,五态人格、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L-90等。

抑郁症临床路径管理知识讲解

抑郁症临床路径管理知识讲解

七、选择用药
(2)对于既往所用药物的疗效好,因中断用药或减 药过快所致病情恶化的再住院患者,原则上仍使用 原药、恢复原有效剂量继续治疗。 (3)提倡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原则,避免同时使 用作用于同一递质系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抗抑郁药 物,以免引发5-羟色胺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
七、选择用药
(4)对伴有焦虑和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可联合 使用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但不能同时使用两种 或两种以上该类药物,并应当在睡眠障碍和焦虑症 状缓解后逐渐停药,以免引发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 同时应当注意,大部分抗抑郁药物均有抗焦虑作用, 因此无需长时间使用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物。
七、选择用药
抗抑郁剂
药物
抗焦 种类 镇静
虑药
安眠药
七、选择用药
抗抑郁剂
SSRIs SNRI
• 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帕 罗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兰
• 文拉法辛、度洛西汀
NaSSA
• 米氮平
多巴胺重摄取 抑制剂
• 安非他酮
三环类和四环类 • 阿米替林、马普替林等
七、选择用药
抗焦虑药
苯二氮卓类 5-HT1A部分激动剂 ß1-肾上腺能阻滞剂 α2-肾上腺能激动剂 组胺能阻滞剂 抗抑郁药
相当困难。
二、诊断依据——F32 抑郁发作
F32.2 重度抑郁发作,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常表现出明显的痛苦或激越; 自尊丧失、无用感、自罪感很突出; 极严重的病例,自杀是常见的危险; 常存在躯体症状; 抑郁发作一般持续两周在症状极为严重或起病非
常急骤时,不足两周的病程作出诊断也是合理的。
二、诊断依据——F32 抑郁发作
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 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 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

首发抑郁症标准化临床路径2

首发抑郁症标准化临床路径2

抑郁症标准化临床路径一、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境障碍重度抑郁发作(ICD-10:F32.2/F32.3):重度抑郁发作,不伴精神病性症状(ICD-10:F32.2),重度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ICD-10:F32.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上首次/单次发病的重度抑郁发作。

2.存在患病易感性:包括遗传、生化、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神经可塑性遭到破坏、不利的心理社会环境、人格等因素。

3.常伴随焦虑/激越症状、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性欲减退、阳痿、闭经、身体各部位的疼痛、乏力等),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4.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促甲状腺素激发试验和睡眠脑电图检查等,有时也有助于诊断。

5.需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精神病学新进展》(中华医学会组织编写,赵靖平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药物治疗。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3.心理治疗。

4、其它辅助治疗如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2/F32.3心境障碍重度抑郁发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催乳素、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等);3.脑电图/脑地形图,心电图,必要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B超,胸部X光片,必要时作脑CT;4.人格、智力等心理测验;5.抑郁焦虑情绪、躯体症状等相关临床量表;6.有条件者可行睡眠脑电图测定。

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

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

— 1 —郁病 (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中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 编码:BNG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ICD-10 编码:轻度抑郁发作:F32.0,中度抑郁发作:F32.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六版,200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心脾两虚证肾虚肝郁证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 编码:BNG110)和抑郁症(轻、中度抑郁发作)(ICD-10 编码:F32.0,F32.1)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

(2)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有自杀自伤倾向者。

(3)儿童和妊娠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3)心电图(4)胸部 X 线片(5)脑电图(6)心理测量: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五态人格评定。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

抑郁障碍-临床路径

抑郁障碍一、入径标准:1、适合对象(1)第一诊断为ICD-10 F32/F33 抑郁障碍;(2)不伴躯体疾病,或伴有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外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的其他躯体疾病。

2、诊断依据符合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ICD-10: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关精神分裂症(F32/F33)的诊断标准。

二、医嘱方案:1、一般医嘱:1)精神科护理常规;2)I/II级护理(精神病);3)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测;4)精神科监护;5)行为观察和治疗;6)防伤人毁物/防自杀自伤/防逃匿、走失/防噎食;7)普食/低盐低脂饮食/糖尿病饮食/低温流质饮食;8)出院医嘱;9)精神科量表:精神科A类量表/精神科B类量表/精神科C类量表。

2、检查医嘱:①血细胞分析、尿液检查、粪常规检查;②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电解质、血糖);③内分泌检査(甲状腺功能);④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毒);⑤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常规心电图、腹部超声、胸部DR、头颅CT检查。

附:复查内容及时间: 每月复查一次,项目: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检查。

3、药物治疗医嘱:1)盐酸舍曲林片;2)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3)盐酸帕罗西汀片;4)艾司西酞普兰片;5)米氮平片;6)多塞平片;7)喹硫平片;8)奥氮平片;9)利培酮片;10)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11)氯氮平片;12)盐酸氟哌啶醇注射液;13)盐酸地西泮注射液;14)盐酸本海索片;15)盐酸普萘洛尔片;16)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17)右佐匹克隆片;18)阿普唑仑片;19)氯硝西泮片。

4、专科特殊治疗医嘱:1)心理治疗;2)暗示治疗;3)松弛治疗;4)工娱治疗;5)工娱治疗;6)行为矫正治疗;7)物理治疗:慢性小脑电刺激术;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植物神经功能检查治疗;改良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三、非医嘱方案:第1天:1)署知情同意书及各项协议书2)病史采集,体格,神经系统检查,精神状况检查3)临床评估社会功能评估社会心理因素评估:认知功能检查,人格特征及行为模式的评估,风险评估4)了解患者及家属关注问题、进行住院指导5)初步诊断,提出初步治疗计划6)完成首次心理治疗7)完成首次病程记录(人院8小时内)第2天:1)上级医师查房,向患者及家属进一形了解病史及病情,确定诊断,制定综合治疗方案2)风险评估3)完成人院记录(人院24小时内)4)完成人院记录(人院24小时内)第3天:1)上级医师查房,向患者及家属进一步了解病史及病情,核实诊断,完善修订治疗方明确诊断2)风险评估3)完成病程记录1)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2)风险评估3)完成病程记录4)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第7-13天:1)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评估辅助检查结果,结合临床复查异常指标,必要时请会诊,并记录5)完成病程记录6)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第14-20天、第21-27天: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心理治疗5)完成病程记录第28-34: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完成病程记录5)复查化验检查第35-41天、第42-48天、第49-55天:1)临床评估2)药物副反应评估3)风险评估4)完成病程记录1)出院病情风险评估、生活功能评估2)出院后治疗方案3)心理评估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出院后注意事项四、出院标准:1、患者病情稳定,明显好转;2、没有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

常见精神疾病临床路径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与心理和行为异常相关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医生们提出了挑战。

了解精神疾病的常见临床路径,对于确诊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及其临床路径。

1. 抑郁症的临床路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长期的、持续的低落情绪、缺乏兴趣、睡眠障碍等症状。

在临床上,抑郁症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路径:1.1 主诉与病史:患者通常主诉情绪低落、失去兴趣以及其他典型抑郁症状。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抑郁症状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生活事件等。

1.2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抑郁症状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生化指标,例如是否存在贫血等。

1.3 诊断工具:医生通常使用抑郁症状量表,例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来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

1.4 辅助诊断工具:为了进一步确认抑郁症的诊断,一些影像学检查,例如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脑电图(EEG),可能会被使用。

2. 焦虑症的临床路径焦虑症是另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紧张、担心和恐惧。

在临床上,焦虑症的诊断通常基于以下路径:2.1 主诉与病史:患者通常主诉不安、紧张以及其他典型焦虑症状。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焦虑症状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导致焦虑的触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与抑郁症类似,体格检查主要是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焦虑症状的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生化指标,例如是否存在低血糖等。

2.3 诊断工具:医生通常使用焦虑症状量表,例如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来评估患者的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2.4 辅助诊断工具:与抑郁症类似,一些影像学检查或心理测量工具可能会被使用。

3.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路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临床路径抑郁症临床路径(2013年版)一、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抑郁发作(ICD-10:F32),复发性抑郁症(F33)。

抑郁发作(F32)F32.0 轻度郁症发作F32.1 中度郁症发作F32.2 无精神病症状的重度抑郁症发作无精神病症状单一发作:焦虑性抑郁症、重度抑郁症、致命抑郁症。

F32.3 有精神病症状的重度郁症发作单次发作:有精神病症状的重度抑郁症、精神病性抑郁症、心因性抑郁性精神病、反应性抑郁精神病复发性抑郁症(F33)F33.0 轻度复发性抑郁症F33.1 中度复发性抑郁症F33.2 无精神病症状的重度复发性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内因性抑郁症重度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复发性躁郁性精神病,无精神病症状抑郁型致命性抑郁症,无精神病症状复发性F33.3 有精神病症状的重度复发性性抑郁症有精神病症状内因性抑郁症躁郁性精神病,有精神病症状抑郁型复发性严重发作:.有精神病症状重郁症.心因性抑郁性精神病.精神病性抑郁症.反应性抑郁性精神病F33.4 复发性抑郁症,缓解期F33.8 其它复发性抑郁症(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主要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常见的症状还包括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

2.病程2周以上。

3.常反复发作。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失眠、焦虑较突出的患者可予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

3.严重木僵、拒食、严重自杀企图的患者电抽搐治疗(ECT)。

4.系统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工娱治疗)、物理治疗(脑电治疗、中频脉冲治疗、经颅磁刺激、音乐治疗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抑郁发作疾病编码,F33复发性抑郁症。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生化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甲肝、戊肝、梅毒、艾滋病等);甲状腺功能、性激素组合;(3)胸片、腹部B超、心电图、脑电图;(4)心理测查: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大便常规、血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头颅CT、头颅MRI、脑地形图、诱发电位、P300认知电位、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药物浓度监测、MMPI、EPQ、韦氏智测、HAMA、SAS、SDS、CGI等。

(七)选择用药。

1.选择原则:总原则是根据病情,结合备选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经济性和服用的简易性进行选择。

即遵循STEPS原则:Safety(安全性)、Tolerability(耐受性)、Efficacy (有效性)、Payment(经济性)、Simplicity(简易性)。

(1)根据患者起病形式、临床症状的特征、既往用药史(品种、疗效、不良应等)以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结合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的受体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2)对于既往所用药物的疗效好,因中断用药或减药过快所致病情恶化的再住院患者,原则上仍使用原药、恢复原有效剂量继续治疗。

(3)提倡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原则,避免同时使用作用于同一递质系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抗抑郁药物,以免引发5-羟色胺综合症等严重不良反应。

(4)对伴有焦虑和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可联合使用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但不能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该类药物,并应当在睡眠障碍和焦虑症状缓解后逐渐停药,以免引发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

同时应当注意,大部分抗抑郁药物均有抗焦虑作用,因此无需长时间使用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物。

2.药物种类:包括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和镇静安眠药。

(1)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A.SSRIs类:氟西汀(20-60mg/日),帕罗西汀(20-60mg/日),舍曲林(50-200 mg/日),氟伏沙明(50-300 mg/日),西酞普兰(20-60mg/日)B.SNRIs类:文拉法辛(75-225mg/日),度洛西汀(60mg/日)C.NaSSAs类:米氮平(30-45mg/日)D.SARI类:曲唑酮(50-300mg/日)E.NDRI类:安非他酮(150-450mg/日)F.三环类及杂环类(慎用):阿米替林(50-250mg/日),丙咪嗪(50-250mg/日),多塞平(50-250mg/日),氯米帕明(50-250mg/日),马普替林(50-225mg/日)G.其他类:黛力新(2片/日)(2)常用的抗焦虑药包括:苯二氮卓类(BDZ);5-HT1A部分激动剂,如丁螺环酮;ß1-肾上腺能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α2-肾上腺能激动剂,如可乐定;组胺能阻滞剂,如非那根;TCA 类、SSRI类和SNRI等抗抑郁药。

(3)镇静安眠药:包括咪唑吡啶类(扎来普隆、唑吡坦)、环吡啶类(佐匹克隆)和苯二氮卓类等。

3.药物剂量调节:(1)遵循个体化原则。

在治疗开始后的一周内将所用抗抑郁药物剂量快速增至推荐的有效治疗剂量。

症状控制后的巩固治疗期,原则上应继续维持急性期的有效治疗剂量,巩固疗效,避免症状复发或病情反复。

对于使用剂量较大的患者,在完成快速综合治疗方案后,准备出院前,根据病情可适当减量,但不能低于最低有效量。

(2)苯二氮卓类药物用于镇静安眠或抗焦虑时,应当在症状改善后逐渐停药。

(3)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决定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的疗程。

首次发作的抑郁患者,经治疗痊愈后,应继续治疗8-12个月;二次发作的患者,痊愈后,应继续治疗12-18个月;三次以上发作的患者,应维持治疗3-5年;长期反复发作未愈者,应长期乃至终生服药。

不同维持治疗疗程中的药物剂量,应视病情轻重、按个体化原则决定。

(八)出院标准。

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与基线相比减分率≥50%。

2.严格检查未发现有残留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

3.自知力开始恢复。

4.配合医疗护理,生活能自理(病前生活不能自理者除外)。

5.能主动或被动依从服药,患者家属能积极配合实施继续治疗方案。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既往合并有其他精神或躯体疾病,抑郁症等精神病性障碍可能导致合并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 住院期间出现自伤、冲动、自杀、擅自离院导致不良后果,会延长治疗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

(十)参考费用标准。

约9000-22000元。

二、抑郁症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抑郁发作(ICD-10:F3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6天时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3天间主要诊疗工作□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精神检查□开立医嘱□化验检查、物理检查□临床评估、风险评估□生活功能评估□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完成入院病历□上级医师查房□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药物副反应评估□风险评估□完成病程记录□医患沟通(可选)□上级医师查房□确定诊断□确定治疗方案□风险评估□完成病程记录□药物副反应评估□医患沟通(可选)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精神科监护□行为观察及治疗(可选)长期医嘱:□护理□精神科监护□行为观察及治疗长期医嘱:□护理□精神科监护□行为观察及治疗□ 饮食 □ 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 □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可选)□ 保护性约束(可选)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 □ 生化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甲状腺功能、性激素组合 □ 胸片、心电图、脑电图、B 超 □ HAMD-17量表、护士观察量表(NOSIE) □ 自杀风险(可选) □ 饮食 □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可选) □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可选) □ 保护性约束(可选)□ 无抽搐电休克(可选) □ 对症处理药物副作用(可选) 临时医嘱: □ 复查异常化验(可选)(可选) □ 饮食 □ 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可选) □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可选) □ 保护性约束(可选) □ 无抽搐电休克(可选)□ 对症处理药物副作用(可选) 临时医嘱: □ 复查异常化验(可选)因素评估量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 大便常规、血脂、心肌酶、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性激素组合(可选) □ 超声心动图、头颅CT 、头颅MRI 、脑地形图、诱发电位、P300认知电位(可选)□ MMPI 、EPQ 、韦氏智力测验、HAMA 、SAS 、SDS 、CGI 等(可选)□ 冲动行为干预(可选)□ 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表□ 冲动行为干预(可选)□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可选)□ 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表 □ 冲动行为干预(可选) □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可选)□依据病情需要下达(可选)主要护理工作□护理病史采集□护理计划制订□入院宣传教育□护理量表□评估病情变化□观察睡眠和进食情况□观察患者安全和治疗情况□观察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修改护理计划□特级护理□室内监□护理量表□评估病情变化□观察睡眠和进食情况□观察患者安全和治疗情况□观察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修改护理计划□特级护理□室内监护□护理量表□评估病情变化□观察睡眠和进食情况□观察患者安全和治疗情况□观察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修改护理计划□特级护理□室内监护护、安全检查□床边查房、床旁交接班□执行治疗方案□保证入量□清洁卫生□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检查□床边查房□床旁交接班□执行治疗方案□保证入量□清洁卫生□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检查□床边查房□床旁交接班□执行治疗方案□保证入量□清洁卫生□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心理治疗□初始访谈□收集患者资料□参加医师查房□心理治疗□参加三级医师查房□诊断评估□心理治疗康复治疗□药物知识□睡眠知识适宜的康复治疗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住院第1周住院第2周住院第3周主要诊疗工作□临床评估□药物副反应评估□风险评估□完成病程记录□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认检查结果完整并记录(可选)□医患沟通(可选)□临床评估□药物副反应评估□风险评估□完成病程记录□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认检查结果完整并记录(可选)□医患沟通(可选)□临床评估□药物副反应评估□风险评估□完成病程记录□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认检查结果完整并记录(可选)□医患沟通(可选)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精神科监护长期医嘱:□护理常规□精神长期医嘱:□护理□精神科监护□ 行为观察及治疗(可选)□ 饮食 □ 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 □ 康复、物理治疗(可选) □ 处理药物副作用(可选) □ 保护性约束(可选) □ 无抽搐电休克(可选) 临时医嘱:□ HAMD-17量表 □ 护士观察量表(NOSIE) □ TESS 量表 □ 自杀风险科监护□ 行为观察及治疗(可选) □ 饮食 □ 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 □ 康复、物理治疗(可选) □ 处理药物副作用(可选)□ 保护性约束(可选) □ 无抽搐电休克(可选) 临时医嘱: □ HAMD-17量表 □ 护士观□ 行为观察及治疗(可选) □ 饮食□ 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 康复、物理治疗(可选) □ 保护性约束(可选)□ 无抽搐电休克(可选) □ 处理药物副作用(可选) 临时医嘱: □ HAMD-17量表□ 护士观察量表因素评估量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表 □ HAMA 、CGI 、SAS 、SDS 等(可选) □ 冲动行为干预(可选) □ 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 □ 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复查(可选) □ 药物浓度监测(可选) □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可选) 察量表(NOSIE) □ TESS 量表□ 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表 □ HAMA 、CGI 、SAS 、SDS 等(可选) □ 冲动行为干预(可选) □ 血常规、生化常规、心电图□ 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复查(可选) □ 药物浓度监测(可选) (NOSIE) □ TESS 量表 □ 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表 □ HAMA 、CGI 、SAS 、SDS 等(可选) □ 冲动行为干预(可选) □ 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 □ 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复查(可选)□ 药物浓度监测(可选)□ 依据病□依据病情需要下达(可选)情需要下达(可选)主要护理工作□护理量表□评估病情变化□观察睡眠和进食情况□观察患者安全和治疗情况□观察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修改护理计划□一级护理□安全检查□床旁交接班□执行治疗方案□护理量表□评估病情变化□观察睡眠和进食情况□观察患者安全和治疗情况□观察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修改护理计划□一级护理□安全检查□床旁交□护理量表□评估病情变化□观察睡眠和进食情况□观察患者安全和治疗情况□观察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修改护理计划□一级护理□安全检查□床旁交□工娱治疗□行为矫正□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接班□执行治疗方案□工娱治疗□行为矫正□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接班□执行治疗方案□工娱治疗□行为矫正□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阶段性评估□各种心理治疗□阶段性评估□各种心理治疗□阶段性评估□各种心理治疗康复治疗□情绪管理□技能训练□其他适当的康复治疗□行为适应□技能训练□其他适□技能评估□技能训练□其他适当的康复治疗当的康复治疗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住院第4周住院第6周住院第7周主要□临床评估□实验室检□临床评估□临床评估诊疗工作查及辅助检查□药物副反应评估□风险评估□完成病程记录□确认检查结果完整并记录(可选)□医患沟通(可选)□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药物副反应评估□风险评估□完成病程记录□确认检查结果完整并记录(可选)□医患沟通(可选)□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药物副反应评估□风险评估□完成病程记录□确认检查结果完整并记录(可选)□医患沟通(可选)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精神科监护□行为观察及治疗(可选)长期医嘱:□护理□精神科监护(可选)□行为观察及治疗(可选)□饮食长期医嘱:□护理□精神科监护(可选)□行为观察及治疗(可选)□饮食□ 饮食 □ 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 康复、物理治疗(可选) □ 保护性约束(可选)□ 处理药物副作用(可选) □ 无抽搐电休克(可选) □ 临时医嘱: □ HAMD-17量表□ 护士观察量表(NOSIE) □ TESS 量表□ 自杀风险□ 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 康复、物理治疗(可选) □ 保护性约束(可选) □ 处理药物副作用(可选)□ 无抽搐电休克(可选) 临时医嘱: □ HAMD-17量表 □ 护士观察量表(NOSIE) □ TESS 量表□ 自杀风□ 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 康复、物理治疗(可选) □ 保护性约束(可选) □ 处理药物副作用(可选)□ 无抽搐电休克(可选) 临时医嘱: □ HAMD-17量表□ 护士观察量表(NOSIE) □ TESS 量表□ 自杀风因素评估量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表□ HAMA 、CGI 、SAS 、SDS 等(可选)□ 冲动行为干预(可选) □ 血常规、生化常规、心电图□ 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复查(可选)□ 药物浓度监测(可选) □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可选) 险因素评估量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表 □ HAMA 、CGI 、SAS 、SDS 等(可选) □ 冲动行为干预(可选) □ 血常规、生化常规、心电图□ 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复查(可选)□ 药物浓度监测(可选) □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可选) 险因素评估量表、攻击风险因素评估表□ HAMA 、CGI 、SAS 、SDS 等(可选)□ 冲动行为干预(可选) □ 血常规、生化常规、心电图□ 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复查(可选)□ 药物浓度监测(可选) □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可选) 主要□ 护理量表□ 护理量表□ 护理量表护理工作□评估病情变化□观察睡眠和进食情况□观察患者安全和治疗情况□观察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修改护理计划□一级护理□安全检查□床旁交接班□执行治疗方案□工娱治疗□评估病情变化□观察睡眠和进食情况□观察患者安全和治疗情况□观察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修改护理计划□二级护理□安全检查□床旁交接班□执行治疗方案□工娱□评估病情变化□观察睡眠和进食情况□观察患者安全和治疗情况□观察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修改护理计划□二级护理□安全检查□床旁交接班□执行治疗方案□工娱□行为矫正□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治疗□行为矫正□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治疗□行为矫正□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认识疾病、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自我处置技能训练心理治疗□阶段性评估□集体心理治疗□各种适合的心理治疗□阶段性评估□集体心理治疗□各种适合的心理治疗□阶段性评估□集体心理治疗□各种适合的心理治疗康□技能评估□技能评□技能评复治疗□技能训练估□技能训练□家庭社会评估估□技能训练□家庭社会评估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住院第8周出院日(末次评估)主要诊疗工作□完善化验检查□心电检查□临床评估□药物副反应评估□完成病程记录□确认检查结果完整并记录(可选)□医患沟通(可选)□出院风险评估、生活功能评估□药物治疗方案□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出院后注意事项重点医嘱长期医嘱:□护理常规□精神科监护(可选)□行为观察及治疗(可选)□饮食□心理治疗□康复、物理治疗(可选)□药物治疗□处理药物副作用(可选)临时医嘱:临时医嘱:□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攻击风险评估表□出院带药□出院□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 HAMD-17量表□护士观察量表(NOSIE)□ TESS量表□ HAMA、CGI、SAS、SDS等(可选)□异常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复查(可选)□药物浓度监测(可选)□依据病情需要下达(可选)主要护理工作□护理量表□评估病情变化□观察睡眠和进食情况□观察患者安全和治疗情况□观察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病人满意度□出院护理指导□修改护理计划□二级护理□安全检查□床旁交接班□执行治疗方案□工娱治疗□行为矫正□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认识疾病、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自我处置技能训练心理治疗□出院总评估□集体心理治疗□康复治疗□技能评估□对疾病知晓□家庭适应改善□工作或学习适应改善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情变异记录1.2.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