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哲学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哲学的起源1、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和世界的关系。

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起源: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的实质: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4、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方法论是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特殊,个别)哲学是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普遍,一般)2、联系:(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2)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四、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2、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是: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完整word版)高一政治《生活与哲学》1-5课知识点默写复习-图文.(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完整word版)高一政治《生活与哲学》1-5课知识点默写复习-图文.(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其中红色字体标注表示有很大的几率成为简答题知识点1. 世界观的概念2. 哲学与世界观3.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4.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5. 哲学的基本问题6.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哪两方面7. 唯物主义的三大类别及其突出特点8. 唯心主义的两大类别及其特点9. 哲学的“两个对子”10. 哲学的基本阵营11. 物质的概念12. 物质的唯一特性13. 创造人和人类社会的条件14.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15. 运动的概念16.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7.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概念18. 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的结果19. 只承认运动而否定静止的结果20. 规律的概念21.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及其方法论22. 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 (本质23. 意识的能动反作用的体现24.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5.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记忆 ]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70亿人口日” (2010/10/31 ;中国 13亿人口(2005/1/6 。

[记忆 ]4、 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 100多年, 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 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 (理解记忆 6措施:7、人口增长模式由、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节

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节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含义:自然界不是神创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2.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天体形成变化是客观的——天体起源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结果——生物起源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起源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①人们利用自然物②人们改造自然物(二)自然界客观性原理、方法论1.原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所以说,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的带自然的惩罚。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一)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含义:社会不是神创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马克思注意哲学认为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不然结果2.从存在基础看,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人——劳动者(自然界长期进化而来)生产力客观的动物——生产工具或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客观的客观的影响生产关系的三个因素人的地位关系2)会存在和发展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②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③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发展变化④物质资料身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支配社会规律上看,支配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技术、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八上道法1一5课知识点

八上道法1一5课知识点

八上道法1一5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的道法课程包含了从第一课到第五课的内容。

以下是这五节课的知
识点总结:
第一课:道家学说的起源和基本概念。

道家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强调追
求和谐、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及其儿子“德”和“无为而治”。

第二课:老子的思想和《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奠基人,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追随自然之道,并在他的经典《道德经》中传达了许多关于个人修养和统治方式的智慧。

第三课:庄子的思想和《庄子》的主要内容。

庄子是道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以幽默和寓言的方式传达了他的哲学思想。

他强调“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对权力和名利的超越。

第四课:道法二元论的概念和演变。

道法二元论是道家学说的重要概念之一,
指的是道和法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和社会制度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课:道家学说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道家学说不仅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
影响,而且在现代世界也有一定的影响。

道家的思想在人们的个人修养、环境保护和社会公义等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道法课程的知识点总结,每一课都涉及了道家思想的不同方
面和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政治第一次到第五次课的部分笔记

政治第一次到第五次课的部分笔记

第一次至第五次课的政治笔记第一章: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概念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根本观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是世界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2.哲学就是世界观?(辨析题)(1).判断错误(2).阐述阐述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和联系区别:A: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根本观点B:哲学:是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哲学的基础。

(3).知错此句只强调哲学和世界观的联系,没有看到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4).小结所以该观点错误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内容?(1).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精神与物质,意识与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2).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原因或依据?)一题多问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B.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些哲学的提前和基础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3).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哲学的基本意义?)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亦即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是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正确认识存在问题,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4.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和联系哲学和具体可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区别:A.含义不同:哲学:是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指世界某个领域中某方面的类别B.研究对象不同: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是以世界某一领域为研究对象C.揭示规律不同:哲学揭示的是最普遍一般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最特殊个别的规律(3).联系: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6课易错点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6课易错点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1-6课易错点整理2、哲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4、哲学是研究具体科学的基础,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5、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 )7、哲学的本义就是聪明、智慧。

( )8、哲学智慧来源于哲学家的头脑。

( )9、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10、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

11、世界观人人都有,因而都是正确的。

( )1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因此与方法论无关。

( )1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 )14、哲学是一成不变的。

( )15、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 )16、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具体知识的总和。

( )1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 )1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 )19、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 )20、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 )2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2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2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 )24、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2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 )2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顶峰。

( )27、超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 )28、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生活与哲学前五课总结

生活与哲学前五课总结

生活与哲学前五课总结第一课:哲学的产生与作用(任务)哲学的含义(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与方法论的关系)第二课: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第三课: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强调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哲学的功能第四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

二、判断1.一切物质都具对外刺激作出感应的特性2.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3.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思想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三、选择12. 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能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因此,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有意识的,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否认了()A.意识对人脑的依赖B.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大脑的机能13. 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4.“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

”费尔巴哈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18.当海底光缆出现故障时,技术人员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使通讯得以恢复正常。

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说明:()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③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档装置”出现故障有关。

这进一步佐证了①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②意识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③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④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知识点二: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一、填空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意识活动具有和。

高二哲学一二课知识点

高二哲学一二课知识点

高二哲学一二课知识点哲学作为一门思辨性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存在与意义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学科范畴和丰富的知识内容。

在高二的哲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系列的哲学知识点,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本质。

以下是高二哲学一二课的知识点。

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非物质的实体、本质和属性。

主要包括本体论、存在论和属性论等内容。

通过学习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思考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探究事物背后的根本原因。

二、伦理学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

我们会学习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善、恶、道德、伦理规范等,以及伦理学的各种理论,如伦理相对主义、伦理对象主义和伦理德性主义等。

通过学习伦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道德观念的差异,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知识认识的起源、方法和范围的哲学分支。

我们将学习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如真理、知识和信念等,以及不同的认识论理论,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唯证主义等。

通过学习认识论,我们可以了解人类认识的限度和局限性,并且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律的学科。

我们将学习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如命题、推理和谬误等,以及逻辑学的各种方法和原则,如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通过学习逻辑学,我们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准确和合理。

五、美学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和审美体验的哲学学科。

我们将学习美学的基本概念,如美、艺术和审美等,以及美学的各种理论,如客观美学和主观美学等。

通过学习美学,我们可以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高我们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总结:高二哲学一二课的知识点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逻辑学和美学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人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并且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存在的本质与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产生及作用(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2)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B)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形成过程不同: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特点不同: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和根本原则,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论述。

(2)联系:二者不可分割,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1)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②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④⑤(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

(B)③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4、▲走出误区误区一:哲学能启迪智慧,使人聪明,学好了哲学就会使人聪明起来(哲学有很多类别:学好+用好)误区二: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误区三: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总和,是具体知识的基础误区四:世界观就是方法论。

误区五: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5、哲学的基本问题(B)★★(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特别提醒: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2)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即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或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具体物质形态进步:B、进步性:否认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C、局限: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本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②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A、A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原子、分子B进步性:坚持并发展了唯物主义。

C局限:(1)仍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2)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狄德罗:自然界由树木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义及其形态:(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本原。

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

例如: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无外物”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叔本华:“世界是我的意志的表象,万物皆是我的心灵的具现”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②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例如: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注意:误区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就是形而上学性误区2、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误区3、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误区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一致的。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考点扫描》:①理解物质概念、世界是物质的②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③把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特别提醒不是客观存在)(2)理解: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

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3)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区别:(1)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2)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都行)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①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

②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B)★★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原理内容: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②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再充分,也不能超越规律的客观性。

)③反对错误倾向: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属于唯心主义;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第四课小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注意:误区一:哲学中的“物质”是对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误区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误区三: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误区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属于规律。

误区五: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发明和修改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唯物论)【考点扫描】①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意识的本质(B)★★(1)意识的本质理解:①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③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人脑不能自己产生意识,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

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原型。

结论: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表现形式:对过去的总结、对现在的判断,对未来的预测,正确与错误★注意: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做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表现为意识形式的主观性;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意识的创造性。

)③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