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研讲义究进展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前景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基因治疗前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球范围内影响着大量人群的身心健康。
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一直备受关注,其中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以及基因治疗的前景。
一、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遗传背景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家族研究和双生子研究等方法,科学家们揭示了抑郁症在家族中的聚集性。
他们发现,与没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相比,患有一位一级亲属抑郁症的人群中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另外,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患病一致性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进一步支持了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显著贡献。
二、基因与抑郁症的关联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关注抑郁症和特定基因之间的关联。
已进行的研究发现,多个基因可能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相关。
其中,Serotonin transporter (5-HTT)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一类基因之一,它编码了5-羟色胺运输蛋白,该蛋白在神经递质的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5-HTT基因的功能性多态性与抑郁症的易感性相关。
此外,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基因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
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的发育和功能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BDNF基因在抑郁症患者中表达下调,这可能与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基因治疗的前景在了解抑郁症的遗传学进展的基础上,许多科学家开始尝试基因治疗的方法来应对这一疾病。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通过改变患者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来纠正异常症状。
对于抑郁症,一种常见的基因治疗方法是通过递送正常的基因或基因产物来恢复受影响的神经环路的正常功能。
以5-HTT基因为例,科学家们探索着使用病毒载体将正常5-HTT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从而增强神经递质的传递效能,改善抑郁症症状。
虽然基因治疗的研究仍在探索阶段,但其中的潜力令人充满期待。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

抑郁症与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进展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随着神经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对抑郁症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是如何揭示抑郁症,并为未来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1.抑郁症与大脑功能神经科学家们通过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揭示了抑郁症患者大脑功能的特点。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等区域受到异常激活或连接的影响。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障碍,进而表现为抑郁症症状。
2.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神经递质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新研究表明,血清素、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与抑郁症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可能成为未来治疗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方向。
3.神经免疫学的发现近年来,神经免疫学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与抑郁症的发展密切相关。
神经免疫学的进展为我们深入理解抑郁症的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4.神经可塑性与治疗神经可塑性是神经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变性和调整能力。
最新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如神经元新生和突触重构,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这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多因素的心理健康障碍,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了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未来的研究和治疗应该继续深入探索大脑功能、神经递质、神经免疫学等方面的新进展,努力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抑郁症患者重获健康和幸福。
希望这些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进展能够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让我们共同关注心理健康,为建立更加健康、幸福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理咨询中抑郁症治疗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心理咨询中抑郁症治疗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重大困扰。
为了帮助抑郁症患者恢复健康,心理咨询领域不断研究和探索各种治疗技术。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抑郁症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优缺点。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一种技术。
CBT通过帮助患者调整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改善情绪状态。
研究发现,CBT对抑郁症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CBT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治疗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且对患者的主动参与程度要求较高。
近年来,心理咨询领域开始关注正念疗法(MBSR)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正念疗法通过培养患者对当下的觉知和接纳,帮助他们减轻抑郁情绪。
研究表明,正念疗法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
与CBT相比,正念疗法更加注重对内心的觉察和接纳,对于那些对自我分析和认知调整不太感兴趣的患者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和坚持。
除了传统的心理治疗技术,药物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临床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副作用和依赖性。
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慎重,并结合心理治疗进行综合干预。
除了传统的治疗技术,一些新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神经反馈治疗(NFB)是一种利用脑电波反馈帮助患者调节大脑活动的技术。
研究发现,NFB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VR)也被应用于抑郁症治疗中。
通过虚拟现实环境的刺激,患者可以更好地体验和处理情绪,促进情绪调节和恢复。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表明,心理咨询中的抑郁症治疗技术正不断发展和完善。
不同的技术在治疗效果和适应人群上存在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技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大学生抑郁症研究进展

大学生抑郁症研究进展摘要: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但抑郁症并非单纯的精神性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会使患者躯体不适,严重时可损害身体各系统并涉及重要脏器。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约3.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每年有近百万人因抑郁而自杀,而自杀已然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本研究旨在对有关抑郁症现状,影响因素及预防和治疗三个方面的文献内容进行整理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症;防治抑郁症属于一种心境障碍,它会令人失去生活的兴趣和快乐,意志活动减退,睡眠或食欲紊乱,产生内疚感或是自我价值感降低,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和认知功能方面的损害。
大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就业压力加剧、内卷化现象严重等原因,精神抑郁问题愈发突出,因抑郁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事件频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本研究综合有关抑郁症研究的文献,对大学生抑郁症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汇总,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1.大学生抑郁症的现状抑郁症已然成为21世纪人类第二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2021年,全球约3.5亿人患有抑郁症,而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约5400万,已经成为全球患抑郁症人数最多的国家,在患病人群中,18~29 岁的青年群体患病率高出60岁及以上中老年群体患病率的3倍。
综上所述,患病人数也逐年增多,大学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占患病人群的绝大多数。
2.大学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在此将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将从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综述,而外在因素将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2.1遗传因素虽然抑郁症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遗传因素仍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抑郁症的发生与家族聚集现象有关,血缘关系越近的亲属患抑郁症的概率就会越高,抑郁症患者的病情越严重、复发次数越多或发病时间越早,其亲属患抑郁症可能性也越高,因此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远高于一般人[1]。
抑郁症的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领域对抑郁症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两个方面,总结抑郁症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心理学研究进展1. 抑郁症的心理机制研究近年来,心理学家着重研究抑郁症的心理机制,旨在揭示抑郁症的起因和病程。
研究表明,负性认知偏差是抑郁症常见的特征之一,患者常常将自己和周围事物评价为消极的。
此外,心理学家还发现,慢性应激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抑郁症相关脑区功能异常,从而促进疾病的发生。
2. 抑郁症的心理干预研究心理干预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理学家们通过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旨在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最常用的心理干预方式之一,通过帮助患者矫正消极的认知偏差和改变负性思维模式,来缓解抑郁症症状。
此外,团体疗法、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等也被广泛运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1. 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神经影像学研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等技术,定量测量抑郁症患者脑区的活动变化,以揭示抑郁症的神经机制。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皮层和扣带回的功能紊乱与症状的出现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此外,杏仁核、杏仁核-海马回路和前扣带回等区域的功能异常也与抑郁症有关。
2. 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抑郁症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遗传学研究揭示了抑郁症发生和发展中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5-羟色胺转运蛋白(5-HTT)、BDNF和COMT等基因的变异与抑郁症风险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综合以上研究进展,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在抑郁症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抑郁症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基于抗抑郁症药物科普分析

30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引言抑郁症(depression )临床上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显著的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的心理类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
另外还有食欲减少,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WHO 指出,21世纪精神疾病是人类的强敌,其中抑郁症占据重要地位,若无法控制该疾病的发展,全人类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危害[1]。
根据WHO 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但其中仅仅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过有效专业的治疗[2]。
目前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晰,但却发现了一些治疗抑郁症疾病的有效方式,其中药物治疗占据主要地位[3]。
本文就近年来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及研究进展进行科普式分析和综述。
◼1 西药治疗抑郁症在20世纪50年代,异丙嗪与丙咪嗪被意外发现可显著缓解抑郁症状,揭开了人类对抗抑郁症治疗的新篇章,并由此诞生了单胺氧化酶抗抑郁药与三环类抗抑郁药。
但随着对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相继登上治疗抑郁症的舞台,并伴随着更好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近些年,NMDA 受体阻断剂氯胺酮等对抑郁症的积极作用也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方向与新思路。
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代表—异丙嗪,它曾是一种抗结核病药,后被偶然发现可以缓解结核病患者的抑郁症状[4]。
随后50年代上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作为抗抑郁药被广泛使用。
单胺氧化酶(MAO )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酶,具有催化单胺类物质氧化脱氨和调节神经细胞内及突触间隙单胺浓度的作用。
MAOIs 主要通过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儿茶酚胺的代谢灭活,促使突触部位儿茶酚胺的含量增多,产生抗抑郁的作用,并有降压作用。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了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
针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对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抑郁症的诊断抑郁症的诊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当前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DSM-5和ICD-11的标准来确定。
DSM-5和ICD-11均要求患者至少有五项症状表现出现,并且这些症状应该持续两周以上。
这些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障碍、疲乏感、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缺陷、自杀意念等。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情绪障碍和器质性疾病。
由于抑郁症的的症状十分复杂,有时可能与一些其他的疾病混淆。
因此,诊断抑郁症需要医生进行详细的问诊、观察和检查。
除了主要的心理症状,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病史、药物历史和社会状况等。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抑郁症,现代医学还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脑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技术有助于研究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并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更加精细的手段。
二、抑郁症的治疗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在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之前,需要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可以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
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SSRI抗抑郁药、MAO抑制剂、松果体素受体激动剂等。
这些药物治疗的效果很好,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口干、恶心、失眠等。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另一种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情感状态,缓解抑郁症状。
主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人际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疾病的应对能力。
心理治疗相对于药物治疗,其效果相对稳定但花费的时间更长,且需要对治疗师有比较高的专业能力要求。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不已等,对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主要疾病负担之一。
本篇文章将主要探讨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的流行病学1. 全球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到2015年,全球至少有3.5亿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抑郁症的影响,这一数字占全球人口的近5%。
据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类最主要的健康负担之一。
2. 城乡差异在国内,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呈现出城乡差异。
据研究,城市居民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原因可能与城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等因素有关。
此外,由于农村居民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抑郁症患者的诊治往往比城市中更为困难。
3. 年龄和性别差异抑郁症的患病率还与年龄和性别等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这可能与女性生理、社会角色等因素有关。
另外,抑郁症的发病年龄呈现出U型曲线,即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高于中年人群。
二、抑郁症的病因学1. 生理因素很多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失调有关。
例如,血清5-羟色胺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抑郁症的发生,而抑郁症患者的脑部中5-HT转运体表达量不足。
此外,一些遗传研究也发现,抑郁症与基因有关,例如5-HTTLPR基因的不同形态与抑郁症的患病风险存在一定关联。
2. 环境因素抑郁症与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例如生活事件的压力、社会支持、睡眠不足等。
一些研究表明,突发性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如失业、离婚等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而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以是抑郁症的原因,也可以是其症状之一。
例如,自我认知偏差和自我批评是抑郁症常见的心理特征,其可能通过影响血液中5-HT水平等方式,引起抑郁症的发生和加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抑郁心境:昼重夜轻. 2、思维迟缓:反应迟钝、思路闭塞,
主动性语言减少,语速明显减慢,自觉“脑子不转了”
3、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自责、自罪
4、严重的自杀企图或自杀未遂的历史
4、意志活动减退:主动性活动明显减少, 生活被动,愿独处,自理能力降低。
5、躯体症状:入睡困难和早醒 体重减轻 心悸、胸闷、便秘、食欲下降
(4) 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内疚感,可达妄 想程度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自杀行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明显减退
2、严重程度标准 (1)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2)社会功能受损 3、排除标准 不符合脑器质性诊断标准或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标准
• 言语减少,音调低沉,重者碱默少语
–幻觉(假性幻觉为主)
–妄想:自罪、虚无、被害妄想为主
–木僵
• 发生于抑郁症的严重期有情绪改变为基
础,不应长期单独存在
•精 神 病 性 症 状
二、诊断标准 比如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持续至少两周, 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的四项: (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活动明显减少
遗传研究(二) 双生子研究总结(McGuffin): 双相障碍主要由遗传决定 心境恶劣主要源于环境和非遗传因素 单相处于中间位置 寄养子研究:
双相障碍生物学亲属中情感障碍患病率为 31% 对照组患病率为2% 被收养和未被收养的双相障碍先证者的亲属 患病率类似(26%)
• 分子遗传研究(三) • 双相障碍与18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的标
–对既往的兴趣活动减低或丧失
–缺乏愉快的体验
• 厌世与自杀
–有关死的问题(害怕、担心) →厌 世→自杀企图→自杀行为
–须心理支持、监护、控制焦虑、 冲动
• 精力丧失、迟滞和思考能力下降
–筋疲力尽
–思维的启动、组织和回忆困难
–犹豫不决
–书写困难
• 焦虑和激越
–焦虑是常见症状,许多患者焦虑抑郁并 存—共病现象
抑郁症研究进展
精品jin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一种,所谓心 境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 显著 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 一组疾病。包括躁狂和抑郁以及单起病多见 抑郁心境(核心症状) 痛苦、悲伤、沮丧、绝望 自我评价过低 部分病例心境变化:晨重夕轻
• 兴趣和愉快感缺失
–激越—伴有明显运动不安的严重焦虑状 态
• 易激惹
抑郁障碍与焦虑症的并存症状
焦虑症
• 过度担忧 • 神经系统症状
(如眩晕、震颤) • 大汗 • 口干 • 坐立不安 • 呼吸急促
抑郁障碍
食欲改变
睡眠障碍 • 抑郁心境
心血管/ 消化• 无价值感/罪恶感
系症状 注意力障碍
• 自杀观念
易激惹
精力减退
记联锁
• 18q联锁 • 21号染色体联锁 • 与X染色体长臂末端连锁 • 与5-HT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关联 • 研究结果不一致——疾病的遗传异质性
•
遗传研究(四)
• 家系研究小结:
• 在情感障碍家系中,发生疾病的机率远 较一般
人口高;血缘关系越近,发病机率越高。
• 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显示,遗传因素与发病有密
下降。
无下列各项症状的任何一项:
1、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 2、昼重夜轻 3、严重的内疚或自罪 4、持续的食欲减退和明显体重减轻 5、不止一次的自杀未遂 6、生活不能自理 7、幻觉或妄想 8、自知力严重缺损
抑郁性神经症与 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鉴别:
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又称内源性抑郁症, 无明显心理社会因素而起病
1. Manage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the added challenge of comorbidity, Dunner D L.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1;13:57-71
2. Zajecka J M, Ross J S.Management of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J Clin Psychiatry 1995; 56 (Suppl 2): 10–13
• 约1/3患者可伴有强迫症状 • 强迫观念多见,强迫动作少有 • 强迫现象
•睡 眠 障 碍 • 几乎见于所有病人 • 可出现各种形式睡眠障碍 • 早醒——忧郁症的生物学特征之一 • 个别睡眠过多,但不解乏
• 表情和行为改变
–迟钝性抑郁——抑郁面容 –激越性抑郁——焦虑、抑郁表情兼有 –消极 –衣着打扮陈旧 –动作姿势简单
四、病 因— 遗传研究(一)
临床表现—家系调查-寄养子研究-双生子研究 -遗传模式分析-连锁分析-候选基因-基因组 扫描
遗传学研究家系调查:(1924-1954)躁郁症亲属 患病率
父母:3.2%~23.4%,平均 14.6 %
兄弟、姐妹:2.7%~23%,平均10.9%
Gorshon: 抑郁症家属抑郁症患病率16.6% 双相家属抑郁症患病率14.2% 为对照组3倍多 分裂情感亲属患病风险 37%
三、抑郁性神经症:
又称心境恶劣障碍 •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 • 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 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 • 有治疗要求 • 生活不受严重影响
女性多见
(一)临床表现:
1、持续的、轻到中度的抑郁为主症。 2、伴有以下症状中至少三项: (1)兴趣减退,但未丧失。 (2)对前途失去希望,但不绝望。 (3)自觉疲乏无力,或精神不振。 (4)自我评价降低,但愿接受鼓励和赞扬。 (5)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 (6)有想死的念头,但顾虑重重,留恋亲人。 (7)自觉病情严重难治,但又主从求治,希望能治好。 3、常有失眠,食欲、性欲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
切关系。
• 双相遗传倾向似较单相型明显。
• 遗传传递方式不明。
• 分子遗传研究结果不一致,难以定论。
•
生化机理(一)
• 去甲肾上腺素 • 抑郁症尿MHPG减少 • 抗抑郁剂使NE受体敏感性降低 • 电休克使NE受体敏感性降低 • 抗抑郁剂使受体介导作用延迟 • NE受体敏感性增高→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