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
找论点的方法

1、中心论点的形式要求 (1)完整的句子 (2)有明确的判断 (3)不能用疑问句(反问句要改成陈述句) (4)尽量不用比喻、拟人 特殊:2011年中考《君子之交淡如水》 (5)不能用否定句 (6)往往有主语
2、找中心论点的方法:
(1)形式上
①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自己 概括 ②语言标志:“由此可见”、“我认 为”“这样看来”“因此”…… (2)内容上:①全文围绕它展开,是灵魂 和统率;②用论据排除和验证
(3)借助题目,找准论点
①是明确判断,就是论点
如:大兴二模《忍耐之人方能大器》
②是话题,找相应的明确判断
如:《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是比喻,恢复本义
如:东城二模《吹尽狂沙始到金》
④是问题,找出回答 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⑤是并列,找出关系 如:《怀疑与学问》 ⑥是动宾,补上主语(“说”“谈”“议” 除外) 如:《善于舍弃》
3、找分论点的部分问法 (1)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论点(话题) (2)怎样具体论述了论点(话题)
概括主旨的方法范文

概括主旨的方法范文
概括主旨的方法是一种从文章、演讲、书籍等内容中提取出核心观点、主题或中心思想的能力。
概括主旨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和思考技巧,它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概括主旨的方法。
最后,进行信息汇总和归纳。
在阅读或听取完内容之后,我们可以将
得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归纳,提取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和核心观点,从而概
括出主旨。
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
记忆,并且可以为后续的分析和应用提供基础。
总之,概括主旨的方法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和思考技巧。
通过理解关键
词和关键句、分析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注意上下文和背景信息、学会提
问和总结,以及进行信息汇总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概括出主旨,进
而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各种文体课文中心的概括方法

(一)记叙文1.分析人物性格。
有时人物性格与文章中心相一致。
故分析人物性格,就能看出中心。
比如《第二次考试》,主人公陈伊玲的性格特点是勤学苦练、公而忘私。
抓住这一性格特点,也就分析出了全文中心:赞扬了勤学苦练的精神和公而忘私的品质。
2.找出行文线索。
行文线索常常与文章中心有关。
故找出线索,就能断出中心。
比如《醉翁亭记),以“乐”为线索,贯穿了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游宴之乐、醉归之乐、与民同乐五个片断。
找出这一线索,就能断出中心:突出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3.综合各片断意义。
各片断意义常常跟文章中心相关。
故综合揭示各片断意义,就能点明中心。
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依次记叙了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人、吃雪时对话三个片断,其意义依次是表现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
而综合这些意义,自然就能形成中心。
(二)议论文1.注意文章引论在三段论或引议联结中,引论常常要提出论题。
故注意论题,就能寻出中心。
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引论部分提出了论题:“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据此,可将中心归纳为:改造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2.概括各小论点。
小论点往往是中心论点的几条理由。
故概括各小论点,就能确定中心。
比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设有三个小论点:[1]要循序渐进。
[2]要虚心。
[3]要有热情。
概括这三个小论点,就可推出中心:表达了巴甫洛夫对青年的希望。
3.抓住文后结论在总分结构中,结论往往与中心合为一体。
故抓住了结论,也就抓住了中心。
比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分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之后,推出了结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很显然,全文中心就在这一结论中。
(三)说明文1.依据事物特征。
一般说来,说明文总要抓住特征来说明。
故依据事物特征,就能概括中心。
比如《珍珠》依次说明了“天然珍珠的形成”、“人工养殖珍珠”、“珠珍的用途”三个特征。
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分解方法

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决赛第9枪还领先对手1环 多的情况下,埃蒙斯的最后一枪只打出7.6环,将 几乎到手的银牌拱手“送给”韩国选手金钟铉,只 获得了一枚铜牌。
然而,鉴于已有两次将金牌“拱手相让”的经 历,埃蒙斯对这次“失误”显得很淡定。“比赛结 束前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埃蒙斯说,“任何时候 都有站上奥运会领奖台的机会,这种的感觉妙不可 言。打出最后一枪后,我低下头想,嘿,我得到了 一枚铜牌,真酷。”
5、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
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
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林清玄)
可编辑版
8
6、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李叔同) 7、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 而在于心境。(柏拉图)
可编辑版
9
1、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 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的构造特性及其不惟一性问题的研究》,让许多人
称赞不已。对钱老而言,名誉只是浮云,只有保持
一颗平常心,“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俱进,才
能不断创造自己的辉煌。可见,拥有一颗平常心,
才能品味到成功的滋味。
可编辑版
18
学其优:保持一颗平常心,往往能创造成功。(明确观点)怀 揣一颗平常心,以一颗平常心去懂得遵循自己的本性,那么, 世间就会如云如水,清心爽目。(扣题性的解说)钱伟长的一 生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他64岁以后学习计算机,独创了“钱 码”,并获得1985年上海科技发明奖。88岁时他还写了一篇 50多页的长篇论文《中国魔方的构造特性及其不惟一性问题的 研究》,让许多人称赞不已。(事实论据)对钱老而言,名誉 只是浮云,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活到老,学到老”,与时 俱进,才能不断创造自己的辉煌。可见,拥有一颗平常心,才 能品味到成功的滋味。(引申挖掘,再议论)
怎样总结文章中心思想方法

怎样总结文章中心思想方法要总结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1. 阅读全文:在开始总结之前,确保已经阅读了整篇文章。
这样可以确保你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准确地总结它的中心思想。
2. 找出核心观点:文章通常会涉及多个观点和信息,但只有一个核心观点是整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通过仔细阅读和思考,找出这个核心观点,它可以通过作者的陈述、论证和论点来确定。
3. 确定关键论据: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通常由几个关键论据或证据支撑。
找出这些关键论据,它们是作者用来支持和证实中心思想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你总结文章的重点。
4. 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中心思想:一旦你确定了中心思想和关键论据,使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
总结应该能够传达出文章的核心观点,并能够清楚地表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5. 避免个人偏见:总结中心思想时,要避免个人偏见和观点。
总结应该是客观的,并准确地反映出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而不是你自己的看法。
以下是一个例子,展示了如何使用上述方法来总结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步骤:步骤1:阅读全文。
步骤2:找出核心观点。
通过阅读可以确定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致命问题。
”步骤3:确定关键论据。
在文章中,作者列举了一系列的数据、研究和实例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例如,全球温度的上升、冰川的消融、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等。
步骤4: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致命问题,它对我们的环境、健康和未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步骤5:避免个人偏见。
在总结中心思想时,要保持客观,并避免附加自己的观点和偏见。
通过上述步骤,你可以总结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虽然总结的长度可能会根据文章的长度和内容而有所差异,但通常尽量保持在1000字以内,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中心论点的分解方法

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分解方法1、概念分析法。
这里的概念指的是文章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对中心论点进行分解。
如“说‘面子’”,有篇文章论证的中心是“维护国家人民尊严的‘面子’不可丢,太看重个人‘面子’的思想不可留”。
要论述这个中心,必须分两层来说:一是强调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尊严;二是强调不要太注重个人的虚荣。
这就是从中心论点中分解出来的两个分论点。
2、因果分析法。
这里的“因”是指分论点,“果”是指中心论点。
在确立了中心论点(果)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如要论证“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可以先提问一下,为什么说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呢?可以列出下面几个分论点:①青年时代是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的时代;②青年时代是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时代;③青年时代是建功立业的时代。
这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证明了中心论点。
3、辩证分析法。
它包括两个方面:①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照分析,②对中心论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①正反对照分析,如要证明“实践出真知”,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立论:a、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不参与实践,不从实际出发,闭门造车,就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样正反对照,就可以进一步明确“实践出真知”的观点。
②一分为二地分析,如要论证“成才的关键不在于逆境”,便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a、逆境可以造就人才,古今中外有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一点;b、并非所有的逆境都可以造就人才。
这两个论点看似矛盾,但都统一在“逆境能否出人才”的总论点之下。
4、条件分析法。
这里的中心论点是指结果,而分论点是指满足结果的“条件”。
如要论证“争做跨世纪的接班人”,对于这个题目就可以采用条件分析的方法,先设想一下,“要做跨世纪的接班人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样就可以得到下列三个分论点:①要有报效祖国的决心,②要有过硬的本领,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5、比较分析法。
这是将中心论点展开为分论点常用的比较简易的一种方法。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一、根据题目来确定中心论点1、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
例如有一篇议论文《宽容是美德》,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宽容是一种美德。
这个论点在题目中已经明示。
宽容是美德(22 分)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
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
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
像周总理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
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总理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以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立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
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综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
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了老佛爷的马。
”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
”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
各种文体课文中心的概括方法

各种文体课文中心的概括方法随着人们阅读和写作的需求不断提升,各种文体的应用也变得愈加广泛,如何有效地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和中心,成为了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本文将介绍各种文体课文中心的概括方法。
第一种文体: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通常包含一个中心论点,通过命题的方式表达作者对一个具体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概括议论文的中心,有以下几个方法:1. 通读全文,找出重点所在:议论文的中心经常从开篇就开始明确阐述,或者在文章的某处得到具体体现。
因此,通读全文,获取主题信息是把握中心的关键步骤。
2. 寻找主题词:籍着主题词,可以很快地找到中心论点。
在议论文中,主题词经常会出现在题目或文章段首,加粗黑体字体表示。
3. 研究结构体验:结构体验往往速度议论文的中心,因此读者在阅读时需关注段落结构、文章布局,以及文中的句子、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能够帮助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二种文体:议论文夹叙夹议是一种常用的文体,它将议论和叙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需要读者具备掌握中心的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1. 了解情节:夹叙夹议的叙述部分通常介绍了一些背景和情节,因此在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叙述中介绍的人物、事件、时间和地点等,这能够帮助更好地把握接下来的议论部分。
2. 研究观点:在夹叙夹议的议论部分,需要仔细拆解每个段落,分析每个段落的观点、证据、核心论点等,通过抽象出每段的主题,在整体上总结出中心论点。
第三种文体: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在工业界、科学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文体,具体方法包括:1. 寻找重点:说明文中,每个段落都在对某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或解释,因此需要把握段落的逻辑连接,通过分析每个段落的主题词和核心问题,确定文章的中心。
2. 学习专业词汇:说明文涉及的领域较为专业,因此学习其中的专业词汇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说明文,把握中心。
3. 研究结构体验:说明文中,段落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连接性,例如按照时间、因果、比较等方式连接,因此研究好每个段落的篇章结构有助于把握整篇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及举例一、根据题目来确定中心论点1、文章标题即是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
例如有一篇议论文《宽容是美德》,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宽容是一种美德。
这个论点在题目中已经明示。
宽容是美德(22分)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
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
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
像周总理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
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总理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以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立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
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综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
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了老佛爷的马。
”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
”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
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
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④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即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
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
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17.第①段引用周总理的故事,有何作用?(3分)18.周恩来、李世民、秦始皇宽容的美德各是什么?分别各用..概括。
(6分)..8.个字周恩来李世民秦始皇19.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3分)20.第②自然段是从进行论证,第③自然段是从进行论证,把两段结合起来看,其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3分) 21.第⑤段中提到的“农夫救蛇”的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请举一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我们如何做才能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4分)2、根据论题确定中心论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看到一些现象,由此产生一些看法和主张。
换句话说,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中心论点,必然源于一定的论题。
因此,根据论题的提示,我们依然可以确定中心论点。
例如有一篇议论文《说“勤”》,中心论点“任何学识的精深造诣,都来源于勤奋”,便和论题“勤奋”息息相关。
这难道不是方法吗?《说勤》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
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
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
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坚持练习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
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能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
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读书很多,成了博学之士。
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
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
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
”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二、根据中心论点提出的位置确定1、在文章开头确定中心论点议论文的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例如《静读是福》一文,作者在第一句即提出“静读是福”的看法,然后围绕论点,谈了静读的种种好处,读者只要结合全文内容,很容易就能确定这一中心论点。
静读是福静读是福。
茶余饭后,坐在写字台前,旋亮台灯,抽出一本书静静地读起来,黄澄澄的气氛,轻悠悠的思绪,伴随着淡淡的书香。
于是,辞别了喧闹的尘世,安歇了烦躁的灵魂。
自由自在的你正处在一种超脱和享受生命之中。
在静读中,你看见你不曾看见够的一切。
你会回忆起遗忘的一切,你将走进多年来你总难企及的一切。
时常静读,你才能完全沉浸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斑斓世界之中。
就那么一段段文字,是你增长智慧,平添快意,激发你奋进的斗志,点燃你成功的火炬。
只有静读,你才能感知那些行色各异的人与你促膝谈心,使你重新发现生命曾经隐忍的种种深意,使你确立一种信念,一个目标。
实现生命价值而不后悔。
你在静夜读书,“书”也在“读”你,这谓之“双向交流”。
你思壮阔而有金戈铁马,你想柔情而有小桥流水……书随你调遣、使用,服服帖帖。
一旦你入迷于书,不在感到孤独与空虚,你便会不知不觉被对方“生擒”,跌入她的怀抱。
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现代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始终是难以潇洒得起来的。
惟有经过书卷的相当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丰富自我,辉煌自我。
古人云:“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谏之友谓之福。
”五福之中,读书列首。
朋友,在这宁静而温馨的夜晚里,是否在静静地读书呢?我有一言愿与君共勉:“静读是福人自知,书福不享非君子。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2分)23、文中说“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现代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始终是难以潇洒得起来”,对这一句话你如何理解?(2分)答:.24、作者认为:读书能增长智慧,平添快意,激发奋进的斗志,点燃成功的火炬。
请你举一个个事例加以证明。
(3分)答:25、静读是一种渎书感受,也是一种读书方法。
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再列举两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默读、大声朗读除外)。
(2分)答:22、静读是福道理论证(每空1分)23、没有知识的人,刻意包装也只徒有其表,这样的人是潇洒不起来的。
(2分)24、略(3分,所举例的能证明观点,且叙述清楚即可)25、略读、浏览、精读、批注等(每列出一个1分,共2分)第二,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引出中心论点。
例如05年浙江温州市中考试题《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中,作者先描绘了一幅漫画: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然后由漫画推出自己由此得到的看法: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接着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材料】阅读《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一文,完成13-17题:(12分)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
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
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
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
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
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
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
够了,够了,不必再例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
譬如,十六、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
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
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
..,你都将是匹瘦马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14.第③段中的事例论证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四个事例....进行论证?(3分)▲15.第④段中“其中的漏洞”是指什么?(2分)▲16.第⑦段中的“草地”比喻▲,“瘦马”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