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 探讨李商隐主题多样性
论《锦瑟》的“悲情”及艺术表现

论《锦瑟》的“悲情”及艺术表现向来认为《锦瑟》的主题有多种,比较有代表的是:悼亡说、自慨出身说、弹瑟说。
只管各说有很大的差异,可是都言之有据。
本文拟从另一角度来阐释《锦瑟》的“悲情”说主题,并联合其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说明其所写“悲情”的模糊性和复杂性。
一中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世是崎岖多灾的,造成其惨剧性人生的要素也是多种的。
他所处的中晚唐正是朝代日趋衰落,社会各样矛盾尖利的期间,再加上自己有才没法获得发挥的贫士渎职的不平,老婆的早亡等原由,给他的心灵留下了伤痕。
反应到他的诗文中,就表现出浓郁的惨剧性色彩。
他的诗文也成为了其惨剧性人生的外化。
《锦瑟》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颇重的。
就其基调而言,全诗是充满悲伤的,意象是模糊的、迷茫的、支离破裂的。
只管这样,全诗实有其内在一致点将各个意象连成一体,这就是诗人主观化的情思。
自然,作为一名抒怀诗人,李商隐是重情的、主情的,反应到作品中就特别关注情,存心于写情和抒怀。
在这首诗的尾联,他特别提到“此情”,这些情正是上文所言之情的代指。
可见,作者是存心识要向读者传达此诗是他的写情之作,经过写情向读者传达模糊之情和艰涩之情,同时能领悟他的人生磨难。
罗宗强先生在剖析《锦瑟》时就曾言:“ 由五十弦的锦瑟而思华年,锦瑟喻什么 ?是喻’断弦’因之是悼亡,或许喻行年五十而为感叹出身遭际 ?喻体锦瑟所要喻的本体并未出现,取代本体出现的是一缕迷惘的情思。
庄生梦蝶喻什么 ? 取代本体出现的是一种迷惑感叹的情思。
杜鹃啼血出现的是一种凄恻悲伤的情思。
以下的两个喻体情况也类此所表露的悲伤情调、迷惑希望与迷惑绝望的情思却极其浓烈。
全诗所表现的是浓厚的怅望、迷茫、感慨的模糊情思”固然,罗宗强先生是从造成李商隐该诗意象模糊的原由来剖析《锦瑟》,可是从中也能够为我们剖析《锦瑟》的主题以很大的启迪。
因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主要原由在于其意象的解读难,而假如能够找到解读意象的打破口,那么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浅析李商隐《锦瑟》的艺术手法

浅析李商隐《锦瑟》的艺术手法【摘要】《锦瑟》是李商隐的一首诗歌作品,通过运用比喻、对比、象征、意象和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法,展现出了诗人对爱情的思念和痛苦。
比喻手法使诗歌中的琴弦比喻为人的感情,对比手法则对照了琴弦的美丽和脆弱,象征手法则将琴弦与人心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意象手法通过描绘琴弦的形态和声音传达了诗人的心情,而音乐手法则为诗歌增添了动听的音乐感。
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感慨和追求,使诗歌富有情感与音乐美感,展现出了深刻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商隐, 《锦瑟》, 艺术手法, 比喻手法, 对比手法, 象征手法, 意象手法, 音乐手法, 文学作品, 引言, 正文, 结论, 背景, 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李商隐《锦瑟》的背景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细腻、含蓄而著称。
《锦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离别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失落。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对比、象征、意象和音乐等手法,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读者,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锦瑟》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感受他那种深沉、含蓄的内心世界。
1.2 阐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文学作品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播文化、表达情感的载体。
文学作品可以带领读者探索人性的深层次,反映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李商隐的《锦瑟》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通过深邃的意象和精妙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沉重,引发人们对爱情和生命的反思。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赏析,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审美享受,更在于它对人类情感、思想的影响与启迪,成为人们心灵的一种精神食粮,滋养着人们内心的丰富与深度。
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

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对李商隐《锦瑟》的分析晚唐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纷繁复杂,以其诗意的朦胧美著称。
一、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早在一个世纪前就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首先提出,后由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在观察周围环境时,人们倾向于把所关注的物体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而把周围环境作为背景,即突显原则。
经过各理论家对图形背景理论的丰富与拓展,如今,图形背景已经淡化了具体事物的外衣,它们所各自代表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甚至是思想、意境等也可分别对应到图形和背景上。
Stockwell认为,阅读是影像和背景不断形成的过程,是不断产生令人震撼的形象和回声的过程,文学的语篇特征,含义和联想正式建立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之上。
(刘立华、刘世生:2006)诗歌之所以感人且让读者产生共鸣,与诗歌本身所提供的图形背景的建立与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运用图形与背景理论调控自己的作品(尽管作者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让文学文本尽可能的传达自己的意思;而读者在阅读时根据作者的安排和思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码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意象等等。
二、《锦瑟》: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通过意象叠加方式体现图形/背景关系主要是根据联想特征中空间大小、突显性、依赖性决定。
(梁丽、陈蕊,2008)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前三句全部为名词,没有一个动词和介词,通过几个意象的叠加,构成了一副画面。
前三句中,“瘦马”为图形,其余的“枯藤、老叔、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均沦为背景。
后两句,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断肠人”依然在“漂泊”。
人物相对于整个环境成为图形,而前面所有环境均为背景。
众多密集意象的使用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李商隐的无题诗意象丰富、意境幽远、情感浓郁,《锦瑟》作为李商隐无题诗的代表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由于本文意象繁多,意境深远,主旨众说纷纭,因而笔者仅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解读文本本身。
从《锦瑟》看李商隐的诗歌特点

从《锦瑟》看李商隐的诗歌特点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李商隐的《锦瑟》属于咏怀诗,李商隐借瑟咏怀,抒发了自伤身世的感慨。
一从题目上看,《锦瑟》只取首联头两个字为题,应属无题诗一类。
无题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艳诗,另一部分则是有寄托意义的朦胧性抒情诗。
如《无题》(何处哀筝随管急)一篇,即借贫寒女子无媒难嫁,自伤迟暮,抒写政治上失意的苦闷。
《锦瑟》当属无题诗中后者,此类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在内容的把握上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锦瑟》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时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结合写作的背景和张中行先生的注释,我们可以对《锦瑟》的内容作如下的诠释:“轻抚锦瑟,往事涌上心头,似乎一弦一柱都在追忆思索着已逝的美好华年。
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往事,简直一言难收。
曾经也有过梦想,就像庄子在拂晓时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也害过相思,就像杜宇把自己心中的幽怨寄托在杜鹃的哀鸣之中。
可如今,梦已破灭,情亦难终。
残留于我们的,只是一生的迷惘、无谓的追求,像晴日照耀下的蓝田宝玉,可望而不可及。
回想起来,旧情着实难忘,只是一切都不复存在,恍若隔世,如水东流。
”和中唐诗人相比,晚唐诗人无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有的只是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和雄才无法施展的感伤。
李商隐以瑟起兴,通过对流失年华的回忆,叙述自己理想完全变成虚幻,表达了他不能实现理想的遗恨和忧国伤时的感情。
和其他几位诗人相比,他不像白居易那样,借琵琶女之口抒发自己的心中之苦,不像李贺那样,运用一些神秘的虚幻的意象表现出自己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构思,也不像韩愈那样,用多种意象和陡健的笔锋来感染读者。
李商隐只在隐隐的瑟声中,将读者带回过去,让读者感受他的经历,用他那微妙的笔触、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去撩拨读者心中那根同情之弦。
以上是对《锦瑟》内容的粗略分析。
从《锦瑟》看开去,李商隐的无题诗还包括以描写爱情为主的艳情诗。
《锦瑟》主题解读

《锦瑟》主题解读我认为《锦瑟》主旨是诗人自伤身世。
李商隐的爱情诗尤为出名,像两首《无题》,其中均有传诵千古的佳句,比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等。
如果这首诗被看做“悼亡诗”,似乎也是合情合理。
然而若再深入挖掘,“悼亡”也可看成是自伤身世的一种表现。
李商隐一生仕途不得志,然而起初婚姻的幸福美满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妻子王氏的早逝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这让他的精神世界开始迷茫,在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中,他更加感伤自身坎坷多舛的身世,于是造就了这首“独恨无人作郑笺”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在演奏,它悲凉凄苦的音调勾起诗人的满腹愁绪,奠定了全诗凄婉哀愁而又隐晦的感情基调。
诗人倾听弦声,音乐悠悠中,他回忆起自己的经历。
诗人已经步入中年了,曾经的年华早已不待人,只顾匆匆离去,可是记忆却历历在目。
当年的意气风发早已寻觅不到,曾经的春风得意被现实狠狠地打垮,岁月的沧桑给诗人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妻子已然不在,风雨之中徒留诗人一人黯然神伤,那些曾美好的时光终成记忆,幸福却也永远回不来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究竟哪些是梦境哪些是现实,谁还分得清?悠悠琴声,如梦如幻,梦幻中的诗人有些迷茫,若心找不到方向又该怎么办?诗人的身世正是在这惘然之中,诗人本是最无辜,偏要夹在两党之间处处受排挤、打击,他便迷茫了。
诗人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没,空有满怀壮志却有施展的机会,何其可悲啊!“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万物朦胧,若有若无地让人心怀期待。
可是那理想的缥缈是诗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理想在前方,诗人却永远无法到达,正如那海市蜃楼,美好的终究是幻影。
诗人心中的凄凉悲苦,根源是他那浮萍般的身世,他在人事中浮沉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孤零零的诗人让他笔下的诗句都虚无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到哀痛,年华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苦涩的悲哀。
在明月有泪的悲凉里,在良玉生烟的缥缈中,诗人回忆他的年华往事,追忆昔日的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年华流逝不等人,而我的远大抱负已然成空。
锦瑟 研究性学习报告

《锦瑟》李商隐研究性报告摘要:选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李商隐《锦瑟》一诗是大家所熟悉的,众所周知,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莫衷一是。
今天看来,自然不能说每一种说法都有道理。
对诗意的理解有种种歧义皆因这首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古今读者都似雾里看花,难得真切。
正文:首联意思是说:锦瑟啊锦瑟,你怎么会五十根弦呢?我弹奏起瑟弦一音一节使我回忆起已逝的青春年华。
首联告诉我们这首诗的诗心是“思华年”。
再看尾联,尾联实际上是呼应首联,意思是说:美好的青春年华已经流逝,只能成为一种追忆,但青春年华的酸甜苦辣之情在当时实际上就使人惘然不知所措了。
尾联抒发一种惘然之情,而这种惘然之情是通过诗人的追忆所获,所以这首诗的线索是追忆,不是很明白吗? 然而,事实并不那么简单,难就难在对“此情”的理解。
“此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呢?我们必须通过理解中间两联,才能确切理解感受这首诗所要抒发的感情。
首先我们来看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
第一组物象我们可以概括为:“庄生晓梦”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是这样的:“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蓬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这句话讲的是庄子哲学的相对性的。
从庄子来说,可以说是庄子梦为蝴蝶;而从蝴蝶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是蝴蝶梦为庄周,因而物是相对等齐的。
“晓梦”是美好的,却又是短暂的。
“迷”和“梦”会使我们感知到一种人生“虚幻性”。
从更为深层的文化意义上说,李商隐还受庄子超脱思想的影响。
关于庄子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庄子妻子死了,他不但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不理解就问庄子这是为什么呢?庄子就告诉他说,人是积气而成的,来自于自然,现在人死人,又返回自然,不是应该值得高兴的吗?可见庄子哲学的超脱性,李商隐显然也多少受到他的思想影响。
再看“望帝齐心托杜鹃”典故。
青春之碑下最绮丽的花束——李商隐《锦瑟》主题解析

青春之碑下最绮丽的花束——李商隐《锦瑟》主题解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云:“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这首诗虽然在理性方面难于加以确切的解说,但在感性方面却极易于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喜爱。
诗很具感性,是因为它的形象;诗又很难懂,也是因为它只绘形象,扑朔迷离。
要读懂这首诗,我认为主要应去分析诗的形象,看它给予我们的感发、感动及联想是些什么,而不必去比附事实。
现在先大概的一下诗的概况。
意释如下:锦瑟啊,你为何要有五十根弦呢?每一根弦上所弹奏的哀怨缠绵之声,都像是我追思青春年华的深沉叹息!就像庄周梦醒不知自己梦为蝴蝶,还是自己乃蝴蝶所梦一样,(我之追思逝去的年华也一片迷茫,青春已逝,年华如梦!)望帝能将自己伤春之心寄托于杜鹃的哀鸣,明月照耀的浩瀚大海上,鲛人以晶莹的泪珠告诉世人她的愁苦,碧玉用升腾的烟雾告诉天下自己深埋在山中,(我能用什么来表明自己的愁思呢?)而且,我能清晰地追忆过去么?唉,就是在当时亦已茫然如梦了!注释⑵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
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也有着人生如梦的惆怅和迷惘。
“庄生梦蝶”比喻梦幻迷离、往事追忆,或梦中佳趣。
⑶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
……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帝升西山隐焉。
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帝因臣子治水灾有功禅位退隐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
李商隐诗词《锦瑟》主题的多样性

李商隐诗词《锦瑟》主题的多样性《锦瑟》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以含意的隐晦、意境的朦胧而著称,也以其特有的朦胧美和丰富的暗示性,吸引历代诗评家和注家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锦瑟》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颇得文人雅士的喜爱,但它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说、寄兴说和诗序说,每一种学说对诗歌有不同的解读,甚至同一种学说,也有不同的解读。
在认真研读了李商隐的生平、身世资料后,笔者认为《锦瑟》的主题除了悼亡、恋情、自伤和寄兴,还向人们揭示了在对美好事物追求时的迷恋和执着,在美好事物消逝时的失落和怅茫;描绘了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一种复杂心境,莫名的失落、无端的惆怅、说不出的美好和道不明的感伤……古往今来,惹人喜爱的爱情诗比比皆是,令人赞赏的自伤诗数不胜数,为什么只有《锦瑟》倍受推崇?笔者认为,《锦瑟》所揭示的复杂而又无可名状的心境才是它真正引人入胜的原因。
锦瑟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首联写“锦瑟”,是绘有花纹的瑟,是对瑟的美称。
古人有“宝剑配英雄,红粉送佳人”的传统,开篇写瑟的制作精良、装饰华美,来突出瑟的主人温文尔雅,诗人才华横溢、玉树临风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十弦”,有人说象征诗人年近五十的人生(作者创作此诗时46岁),这种说法有点牵强;有人说此处应指25根弦,象征诗人亡妻25岁而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更是附会;也有人说玉谿生写瑟常用“五十”之数,“五十弦”并无深意。
笔者认为,古瑟50弦,后来的瑟一般25弦,那我们能不能猜想“五十弦”是一对少男少女在对奏呢?想象作者25岁时见到王氏的情景,这是否也有合理之处呢?“一弦一柱思华年”,精美的瑟,让人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爱慕的对象和一生中的美好时光,古人也常常用美好的事物象征自己的才华、理想与抱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 依诉 悠
依悠
“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 琴 此
瑟情
奏凭
是哪种感情?
何谁
思感 念慨 亡人 妻生
官 场 失 意
爱 情
=
悼 亡
说
自
+
伤 身
世
说
政
+治
诗 说
+
爱 情
+ ……
说
• “有情人从《锦瑟》中痛感情爱, • 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 • 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 • 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体会情感,探究主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所用典故,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主题的多样性
李商隐, (约813~约858)晚唐 诗人。字义山,号玉谿 生。怀州河内(今河南 沁阳)人。与杜牧并称 “小李杜”。
唐之韵19.rmv b
体会李商隐其他 诗作所表达出的
意境及主题
穿越无限的时空, 融入无端的思绪, 体会无尽的惘然, ——请与李商隐对话,
写一篇短文。 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 再见
连线题:大词人苏轼曾用“怨”“清””
适”“和”
来形容诗歌中典故所表达的四种不同的意境,
请庄将生它们晓和梦对迷应的蝴诗蝶句连接起来。
(悲怨)
望帝春心托杜鹃
(清旷)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适意) (平和)
无端的思绪
锦
精妙的典故
瑟
朦胧的意境
无端的思绪
锦
精妙的典故
瑟
朦胧的意境
惘然的人生
探讨研究
提出问题
音 依诉 悠
依悠
“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 琴 此
瑟情
奏凭
是哪种感情?
何谁
锦
无端的思绪
精妙的典故
瑟
过 往
此情现 过 可待
实 往 过往
成追忆
过 往
庄 生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
然胡蝶也,自喻适志昙与花?一不现知
蝶 晓 周也。俄然觉,则蘧晓蘧梦然一周场也。 梦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 迷 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作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蒙
无题
相见夜时乐雨难游寄别原北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君春问向蚕归晚到期意死未不丝有适方期,尽,, 巴蜡山驱炬夜车成雨登灰涨古泪秋原始池。干。。 何却晓夜蓬当 话夕 只镜 吟 山共巴阳 是但应 此剪 山无近愁觉 去西 夜限黄云月 无窗雨好 昏鬓光多烛时, 。改寒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蝴
• 昔人有人姓杜名宇,杜王蜀, 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 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
人闻子规鸣,皆•曰生望而帝不也能” (《蜀记》) •死则续命
• 辽阔深远
•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 孤鱼独,凄不凉废织 绩,其眼能泣珠”(《博物志》)
诗家之景, 如蓝田日美暖好,事物 良玉生烟, 可望而可不望不可即 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司空表圣文集》)
锦
无端的思绪
精妙的典故
瑟
庄生梦蝶 望帝托鹃 鲛人泣泪 玉暖生烟
用典
• 氛围渲染
用典亦称用事,诗文中引用 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 等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 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与 典雅。
本诗中所用的四个典故 是具体陈述某件事情?
还是表达了某种感情? 或者是创设了某种独特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