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正
《用水测量时间》(观察实验类)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观察实验类)教学设计《用水测量时间》(观察实验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流的时间基本相等,古人就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录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意识到推断与预测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与认识。
【教学重点】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推断与预测【材料准备】课件(水钟图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量杯二个、适量的水、滴管、手表或者时钟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观看录像,情境引入1、课件播放一段大自然中各种流水的现象录像。
提问: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学古人,用水来测量时间(板书)。
二、滴漏实验实验一:测量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1、简介器材,明确实验要求每组铁架台上都有一个漏杯,底部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孔。
量杯中有_5毫升水,100毫升备用水,一支滴管,一个量筒。
(用多于100毫升的水,是为了避免水的表面张力而带来的水流不完的现象)。
2、师生讨论实验操作要求:先用手指按住小孔,把_5毫升的水全部倒入漏杯中,教师统一喊口令开始计时,等量筒里的水积聚100毫升水时,记下时间。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4、分析数据,反思实验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装置积聚100毫升的水,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
同时在交流中反思小组成员在实验中的合作情况。
实验二:积聚1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1、组织学生推测:同样是_5毫升的水,当量筒积聚10毫升水时,要用多少时间呢?根据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并说说推测的理由。
2、小组讨论推测,并将估计的时间在黑板上表格中填好后交流: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么估计?你们的根据是什么?3、实验验证,记录实验后的数据。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利用水测量时间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2. 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用水测量时间的精确度和误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和用水测量时间的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实验器材(水、容器、计时器等)。
2.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六、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自来水的水压变化,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3. 演示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水的蒸发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循环的一个环节。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5. 用水测量时间: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如利用水滴下落的时间来估算高度差等。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2. 学生尝试用水测量时间,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精确度和误差。
八、拓展活动1. 学生进行一个拓展实验,如水的过滤实验,进一步了解水循环过程中的水质变化。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水资源,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九、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和拓展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十、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水循环的短文,深入研究一个具体的水循环环节,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设计一个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计时实验,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数据分析实验。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时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时间的流逝,从而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他们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精确测量时间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精确测量时间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时间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教学难点:精确测量时间,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盆等。
2.提前让学生了解时间测量相关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解时间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时间测量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水测量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加深对用水测量时间方法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让学生发挥创新能力,探索更多的时间测量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测量时间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

《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1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
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2.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3.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
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
4.了解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学习重点】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学习难点】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学习流程】一、导入1.我们已经知道古人曾用太阳钟、燃香钟计时,但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你他们还有哪些技术方法呢?说说古代的计时工具。
2.(课件出示古代水钟图)认真观察思考: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来计时的呢?3.板书课题:用水计量时间。
设计意图:课始,首先回顾了古人的计时方法,通过交流,学生知道古人曾经用水钟来计量时间。
接着出示一幅古代的水钟图,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的。
学生看到插图也许并不清楚,水怎么可以用来计时?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计时的?于是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这样自然就引出下面的探索环节,使学生投入到“古代的水钟如何计时”的研究中去。
二、学程第一学程学习任务:组装装置,观察水流。
主问题1.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探究1.出示简易水钟(瓶中盛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水)。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_40284 教学目标:1. 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步骤;3.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时器、不同容量的容器、水龙头、实验记录表;2. 学生准备:笔、笔记本。
教学过程:步骤1 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展示不同容量的容器,并问学生这些容器之间有何区别。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用水测量时间,你们会如何做?步骤2 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概念和意义1. 教师简要解释用水测量时间的概念:通过测量水从一个容器流出所需要的时间,来计算时间的长短。
2. 教师解释用水测量时间的意义:用水测量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时间的概念,并培养我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步骤3 演示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步骤1. 教师示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a. 将一个容器放在水龙头下,打开水龙头,让水流满容器;b. 开始计时,同时关闭水龙头;c. 当水完全流出容器时,停止计时;d. 记录用水测量时间。
2. 教师解释用水测量时间的步骤:放置容器、打开水龙头、计时、关闭水龙头、记录用水测量时间。
步骤4 实践用水测量时间1. 学生分组合作,每组分配一个容器和一个计时器。
2. 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践用水测量时间,并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进行多次实践,尝试不同容器的用水测量时间。
步骤5 数据分析和讨论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将用水测量时间进行比较和分析。
2. 学生讨论不同容器的用水测量时间是否相同,为什么?3. 学生讨论用水测量时间和容器的容量是否有关系,为什么?步骤6 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步骤。
2. 学生讨论用水测量时间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步骤7 拓展练习1. 学生进行拓展练习,选择不同容量的容器进行用水测量时间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利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探索和发现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活动充满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计时器、水、容器、滴管等。
2.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原理讲解、时间换算等。
七. 教学过程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测量时间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用水测量时间。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讲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时间吗?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的测量时间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3用水测量时间》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发现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热情。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难点:能够运用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水、计时器、实验容器等。
2.准备实验教材和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教材和课件,向学生介绍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实验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记录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老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用水测量时间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测量时间的准确性?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用水测量时间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

用水测量时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
难点:如何准确地用水测量时间。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定量的水。
2. 准备计时器。
3.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滴管、玻璃棒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测量时间的方法?2. 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水测量时间?3. 演示:教师进行实验,展示用水测量时间的具体方法。
4.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进行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实验报告。
3. 请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运用实验演示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用水测量时间,达到教学目标。
2. 学生能理解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并且实验结果准确。
4. 学生写的实验报告条理清晰,内容完整。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来测量时间。
2.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不同物质测量时间的准确性。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时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水测量时间的原理和方法。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滴管、玻璃棒、计时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用水测量时间》
贵定县盘江镇洛北河小学:柳启福
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流水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
古人利用流水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缓漏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然后经历怎样使流水速度均匀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一个水钟流水从“看似均匀——实际上不均匀——怎样均匀”的探究历程。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学生所积累的默会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2个装600毫升的矿泉水瓶、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
(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受水型:水位上升多少看时间;泄水型:水位下降多少看时间)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滴水的匀速性)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师:各小组做好分工,各负其责,团结协作,操作要细心,保持安静)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滴漏孔的大小、操作误差……..)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10毫升和50毫升所需时间与推测的接近,300毫升所需时间与推测的时间误差较大。
因为滴漏瓶里的水位降低,压力减小,滴水速度会变慢)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8、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保持滴漏瓶里的水位高度不变,
就会使水流速度固定)
9、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观54页“受水型”水钟。
盛水漏斗中的锥体是用来控制流水孔大小的,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孔是用来保持水位高度的。
)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流300毫升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