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面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
历代文人评价
历代文人对于这首词的评价较高 ,认为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是苏轼词中的佳作。
作品争议
主题争议
关于这首词的主题,有人认为表达的 是苏轼被贬黄州的孤独和苦闷,也有 人认为表达的是苏轼对自由的向往和 追求。
艺术手法争议
关于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有人认为其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也有人认为其 表现手法不够成熟,存在一些瑕疵。
02
苏轼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 均有卓越成就,是宋代文坛的杰 出代表。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 黄冈),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谪居生活 。
在黄州期间,苏轼寓居定慧院,创作 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品影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词的代表作之一,对后 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生态度
坚韧不屈
尽管词人被贬官,但他仍然保持着坚韧不屈的人生态度。
豁达乐观
词人以超脱世俗的旷达情怀,表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自我反省
词人在作品中表现出对自我反省的重视,认为这是人生的重要品质 。
PART 04
作品评价
历代评价
苏轼评价
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定慧院寓居 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 、凄凉的心境,同时也表现出对 自由、超脱的向往。
讨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理解苏轼如何通过词作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小组合作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苏轼的生平”、“苏 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的思想”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讨 论,最后进行汇报展示。
小组合作完成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赏析,共 同探讨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全面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全面版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 表达了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这首诗在苏轼的众多作品中传播最为 广泛,被广大读者喜爱和传颂。
文学影响
这首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对宋词的发展,开创了豪放 派词风的先河。
苏轼其他作品的影响和评价
《赤壁怀古》
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语言雄浑,意境开阔。
寓情于景
词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 ,使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
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节奏感强
该词节奏感强烈,抑扬顿 挫,起伏有致,给人以美 的享受。
韵律优美
该词韵律优美,声调和谐 ,音律铿锵,悦耳动听。
叠词运用
词中运用叠词,如“缺月 ”、“疏桐”、“孤鸿” ,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音 乐美。
追求内心平静
通过学习苏轼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现代人可以学会在忙碌 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提升自我修养和生活品质。
人生价值的多元性
苏轼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启示我们,人生价值具有多元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使命,应充分发掘和实现自 己的潜能。
如何传承和发扬苏轼的文化遗产
深入研究苏轼作品
通过对苏轼作品的深入研究,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为传承和发扬苏轼的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
苏轼与黄州定慧院
01
背景介绍
苏轼生平简介
0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被誉为 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02
苏轼在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 均有卓越成就,其诗词风格独特 ,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 受后人喜爱。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 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 表达了孤高自许、鄙弃流俗 的心境。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独宿荒沙冷洲,心境孤独 托物写怀,检讨人生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好像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 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 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新课导入
刘禹锡在被贬途中留下励志名 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 春朝”,遭遇流放的屈原成绩了千 古名篇《离骚》,苦难成绩了好的 文章。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看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月夜,又向我们 传达了什么心语!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这首词的境域,确如黄庭坚所说: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 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 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域, 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能。作者“以性灵咏 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 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 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 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课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课件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概述
本词艺术特色鲜明,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景交融,给人 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特色分析
词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以静写动,通过描绘缺月 、疏桐、漏断等意象,营造出孤寂的氛围。同时,词人将孤 鸿与幽人相结合,使意境更加深远。
名句鉴赏
名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静”
鉴赏:这句词描绘了一幅寂静 的夜晚画面,缺月、疏桐、漏 断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氛围,为 整首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之作。
历史影响
这首词在宋词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 影响,推动了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发 展和演变,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价值
该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认 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 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影响
文学影响
这首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都从中 汲取灵感,借鉴其艺术特色和表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 居作》课件
• 作品背景 • 作品赏析 • 作品评价 • 作品影响
01
作品背景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 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散文等 多个领域,他的诗清新自然,词豪放 洒脱,散文则纵横恣肆。
创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至黄州,定慧院 是他在黄州的寓所。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 寓居作》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
在定慧院寓居期间, 苏轼经历了人生中的 低谷,内心充满了孤 独和苦闷。
作品影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其词风的代表作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课件全面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课件全面版

2.“独往来”“缥缈”写出了一种什么样 的情境?
生命的孤独、漂泊无依、孤傲高洁
3、“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4、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 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 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 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 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 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 坚持操守的心境。
•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 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 ,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 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 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பைடு நூலகம்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 ,号 “ 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 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父子三人与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 和 宋代的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合称“ 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 、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 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 垫。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 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
6. 、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 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课件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课件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卜算子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借问叹我生,卜算何年?男儿声慷慨,豪情万古存。

欲求千载寿,计算得算人。

黄州名山之上,定慧院寓居。

卜算子,才子之名。

才情横溢,文笔独特。

苏轼以“卜算子”为雅号,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融入到这首诗中,婉转而深邃。

寓居在黄州定慧院,是苏轼的一段特殊经历。

在此期间,他抛却尘世纷扰,专心著书立论。

这也是他最富创作灵感和成就的时间。

课件第一部分:人生如逆旅苏轼借用“人生如逆旅”这句比喻,表达出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位行人,在旅途中不停地前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第二部分:卜算何年作者借用卜算的方式来探讨命运的问题,暗示人生的起起伏伏,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未来。

人们常常会在现实中追求算命卜卦,希冀能够解决自己的疑虑和困惑。

第三部分:男儿声慷慨苏轼将男儿豪情与卜算对比,表达了一个男子汉应该怀有慷慨激昂的情怀。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生活带来什么挑战,都应以豪情万丈的精神面对。

第四部分:欲求千载寿作者对人生的欲望表现出来。

人们总希望能够活得更长久,在有限的时间里追求更多的事物。

而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有限的,时间不会等待谁,需要我们珍惜和把握。

第五部分:计算得算人“计算得算人”这句诗意味深长,表达了人们只能随缘而生,无法通过卜算得到完全准确的答案。

尽管人们可以计划和预测,但是命运仍然是无法完全掌控的。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卜算子”为题,苏轼写下了这首诗。

他通过诗意表达出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和人与自然相伴的关系。

不管人们通过算命等方式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疑虑,但生命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当前的各种困境和美好的时刻。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他独特的书写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将读者引导到了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和希冀,引发了对人生意义和命运的思考。

这篇课件通过清晰的排版和流畅的语句,将苏轼的诗歌与人生的哲理相结合,以富有想象力和感知力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ppt文档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ppt文档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 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 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 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 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 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 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 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 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 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 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 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 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 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 的典型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完美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PPT-完美版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 故事, 这节课 我们就 来读一 个鲁迅 巧对先 生的故 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 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 搜集此 类故事 ,与同 学们交 流。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 章,认 识了鲁 迅这位 伟大的 文学家 、思想 家和革 命家, 希望同 学们能 从他的 身上汲 取力量 ,超越 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 ,却暗 含着更 深的意 义。那 么本组 课文中 有哪些 类似的 句子, 我们都 是用什 么方法 去理解 这些句 子的?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 先生的 才学和 人格魅 力所折 服,这 节课我 们就来 谈谈自 己心目 中的鲁 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 以结合 课外学 习的收 获来谈 ;可以 讲同鲁 迅有关 的人和 事,也 可以说 说读鲁 迅作品 的体会 。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幽居之人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即指深夜。漏,指
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即指深夜。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1
2
3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 ,号 “ 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 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谥号文忠。他与他的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父子三人与唐代的 韩愈 、 柳宗元 和宋 代的 欧阳修 、 王安石、 曾巩 合称“唐 宋八大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 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 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 。
4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
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
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
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
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
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
7
❖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 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 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 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 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6
另一种说法
❖ 《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 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 有完成这种成熟。所以,从词中,读者看到的是 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即使如此,此词还是很 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 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 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但是,正因为此词 的仙骨气质,历来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 人认为是为王姓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 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 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 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 的寂寞之情的。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据《宋六 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 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摘录如下: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 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13
14
句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词人简约凝练地展现出一幅清冷深邃的夜景:残缺不 全的月亮挂在疏落的梧桐上,记时用的漏壶里水已滴完, 夜出奇地沉寂,“静”又作“定”。词人不是在这漏断时 乍醒,而是初静,他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寓居的庭 院中站了多久,直到可怕的静寂在铜壶漏水声断绝的一刻 侵上身来。 词人对月光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常常用拟人化 的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人情味。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 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多么深情缱绻;而 《洞仙歌》中从绣帘中偷偷窥人的一点明月则仿佛面带神 秘调皮的微笑;偏偏这里的月是不同的,一个“挂”字仿 佛它被钉在稀疏的梧桐树上,而且是残缺不全的,传达着 一种无力与哀婉。
9
❖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 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 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 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 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 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 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 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 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 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 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 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 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 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 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 是苏轼词上阕所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 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
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
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
算子》。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8
❖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 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 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 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 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 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 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 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 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 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
辙诀别。
5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 惠院,后迁临皋亭。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 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 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 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到黄州 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 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10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1
12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 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 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15
❖ 难怪,词人刚刚经历过生死、贬谪和离散。“乌台 诗案”使他几乎丧命,在狱中他甚至都想到了后事, 却又获释了,被贬在黄州,在城南临时寓所的生活 总算刚刚稳定下来,可是词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眼中的世界此刻是多么不圆满啊!月是残破的,梧 桐是稀疏的、铜漏是水罄尽的,夜晚是寂静可怕 的……但是,就在这个清冷空阔的世界里,尽管寂 寞,词人却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